不屈的抗爭:德羅巴克海峽戰役

本文摘自[挪]蓋爾·H.海爾著,胡毅秉譯,【海洋文庫S015】《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雖然奧斯卡堡是保衛首都的主要防線,但它的總體情況卻並不比挪威的其他任何岸防要塞強。65 歲的指揮官比格爾·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BirgerKristian Eriksen)上校自戰爭爆發以來就一再申請要塞設施現代化改造的撥款,但基本上都得不到批准。奧斯卡堡的主要火炮是三門280 毫米克虜伯大炮,安裝在南卡霍門島(Søndre Kaholmen)上帶炮盾的敞開底座上。作為其火力補充,在大陸上的科珀斯(Kopås)有三門150 毫米炮,在德勒巴克附近的胡斯維克(Husvik)有兩門57 毫米炮,在許呂姆(Hurum)附近的內瑟特(Nesset)也有三門57 毫米炮。主要火炮後方的北卡霍門島(Nordre Kaholmen)上,有一個在巖壁上鑿洞建成的魚雷發射臺,配備了水下魚雷發射管。

由於已部署的兵員不足編制的三分之一,奧斯卡堡的兵力遠遠低於操作280毫米大炮的最低要求。每一門這樣的火炮至少需要11 個人才能裝填和發射。炮彈和藥筒需要起重機和推車來輸送,彈藥的保養和儲存也需要專業人員。那天晚上在崗的只有24 名經過訓練的士兵和4 名軍官,因此埃里克森決定把這些人集中到其中的兩門大炮上,且命令另外的70 名非戰鬥人員承擔彈藥輸送和通訊任務。雷肯(Rækken)軍士和斯特倫(Strøm)軍士奉命分別指揮一號炮(東側)和二號炮(中央)。炮臺指揮官芒努斯·瑟德姆(Magnus Sødem)上尉和他手下的資深軍官奧古斯特·邦薩克(August Bonsak)少尉留在指揮地堡裡。炮臺的75 釐米探照燈已經有人操作,而為了替代大陸上正在維修的探照燈,停泊在德勒巴克附近的軍輔船「起重船二」號(Kranfartøy II)也奉命打開了自己的探照燈。

大陸上的科珀斯和胡斯維克的炮臺,大多數士兵一個星期前剛剛抵達,替換負責中立警戒的第一批人員。為了協助這些經驗不足的炮手,並讓儘可能多的大炮有人操作,陸地一側炮臺的指揮官沃恩·尤爾·恩格爾(Vagn Jul Enger)少校請求徵調附近岸炮學院的學員。10 於是五十名左右的學員和他們的教官成為寶貴的援軍。其中一些人被分散配置到需要的地方,而科珀斯的一號150 毫米炮是完全由學員操作的。

奧斯卡堡的三門280毫米克虜伯大炮能夠完全控制通向奧斯陸的入口。(E. 紹爾德的收藏)

原計劃在海峽中佈設的雷區無一就緒,而且這時候即使命令傳來,也沒時間了。不過魚雷還是能用的,北卡霍門島的魚雷發射臺接到了做好戰鬥準備的命令。這個發射臺的正式指揮官在3 月病倒了,因此埃里克森上校請求已退役的安德烈亞斯·安德森 (Andreas Anderssen)上校重披戰袍。60 歲的老上校毫不猶豫地響應徵召,儘管要面對陌生的裝備和條令,這位謙遜寡言的軍官還是很快適應了他的老本行。安德森在這天夜裡曾離開奧斯卡堡,但是當埃里克森上校把電話打到他在德勒巴克附近的家中時,他就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發射臺。在卡爾森(Karlsen)少尉、貝克斯魯德(Bexrud)軍士和八名士兵協助下,安德森將500 毫米的懷特黑德魚雷拉進發射臺。他把前三枚的航行深度設定為3 米,然後裝入發射管。雖然這些魚雷是大約五十年前生產的,而且經過了無數次模擬發射,但它們的狀態依然無可挑剔,它們的100 千克黃色炸藥戰鬥部也威力十足。在第一批魚雷裝填完畢後,士兵們檢查了瞄準和發射機構,並且演練了再裝填程序。如果已經通過厄伊島和博拉爾內島的來犯者敢於闖入德勒巴克海峽,那他們一定會遭到出乎意料的痛擊。

「布呂歇爾」號上,庫梅茨少將決定在03: 30 前後,也就是晨曦初現前進入德勒巴克海峽。這將比原計劃提前,不過他認為挪威人無論如何都已經知道他們來了。事後「布呂歇爾」號和其他軍艦上都有軍官表示,他們當時對這個決定抱有疑慮。黎明前的光照條件有利於挪威炮手,因為軍艦的輪廓會在峽灣中顯現,而炮臺仍然會隱藏在黑暗中。一些報告稱,沃爾達格上校和恩格爾布雷希特少將都反對讓這艘重巡洋艦衝在最前面,但庫梅茨少將堅持己見。他們將在黎明前穿過海峽,而「布呂歇爾」號將會一馬當先。

使館的「阿勃維爾」小組已經報告了魚雷發射臺的存在和水雷障礙的缺失,但這些情報似乎在指揮鏈的某個環節遺失了。庫梅茨的副官馮·弗賴貝格中尉(von Freyberg)後來寫道,他們得到情報說有一道橫跨海峽的遙控水雷障礙。這樣一來以「布呂歇爾」號作前鋒問題就更大了——更何況這艘旗艦上還載著幾乎所有要去奧斯陸的行政和指揮人員。

按照上級給第五戰鬥群的命令,軍輔船「拉烏七」號和「拉烏八」號應該在戰艦前方行駛,以確認水下沒有障礙。這兩艘船沒有按時出現,而庫梅茨出

於某種原因,也沒有使用「海鷗」號或R 艇替代它們。埃里克森上校相信自己遇到了破壞挪威中立的行為,因此他極有可能對這支艦隊中為首的任何大型艦船開火。庫梅茨當然不知道埃里克森的想法,但也許他應該意識到,「海鷗」號的噸位已經大到足以激起對方的激烈反應,同時又小到足以在必要時靠煙幕掩護轉向逃脫。而且,萬一「海鷗」號損失,後果也絕不會比損失旗艦大。說得冷血一點,就算拿「埃姆登」號冒險都比庫梅茨的選擇強,因為它對海軍來說價值比較低,而且搭載的陸軍部隊已經有一大半下了船。

經過費爾特維特時,兩艘在德勒巴克海峽一頭巡邏的挪威軍輔船「阿爾法」號(Alpha)和「松樹」號(Furu)靠近了「布呂歇爾」號一行。這兩艘船都短暫地用探照燈照射,確認了來犯者是大型戰艦。「阿爾法」號因為離得比較近,甚至能聽到為首的軍艦上有人用德語呼叫,船長博默少校隨即駛向費爾特維特的電報站,向奧斯卡堡報告。在奧斯卡堡的通訊檔案中,03: 40 手寫抄錄的電文並不包含「德國」的字眼。後來博默少校聲稱,自己已經向埃里克森上校通報了來犯艦隊的德國身份,但是埃里克森上校不相信他能獲得這樣的情報,因此無視了他的報告。另一些報告則說,費爾特維特的電報站本身看到了這些軍艦,並主動報告了上級,因此也就沒有在幾分鐘後重新發送博默的內容基本如出一轍的電報。而在「呂佐夫」號上的蒂勒看來,這兩艘軍輔船的出現進一步證明了挪威人已經嚴陣以待。他盼著艦隊司令發出以最大速度前進的命令,然而這樣的命令卻沒有來。

隨著艦隊繼續深入峽灣,「布呂歇爾」號人頭攢動的艦橋中氣氛越來越緊張。雖然黎明將至,但眾人無論是在大陸上還是在島嶼上都辨認不出任何細節。

在峽灣東側,一盞大功率探照燈用光束封鎖了德勒巴克海峽(這是「起重船二」號的90 釐米探照燈)。04: 15 前後,它將這艘巡洋艦從頭到尾掃了個來回,照花了艦上每個人的眼睛,然後又將光束射進海霧,讓霧氣的反光照亮這艘軍艦。荒誕的是,就在此時,一架小小的水上飛機乘著它的浮筒出現在「布呂歇爾」號艦艏前不遠處。眼看就要被鉅艦壓上,它卻及時左轉,消失在一片暗影中。

奧斯卡堡在23: 30 第一次從第1 海防區接到來犯者進入外奧斯陸峽灣的警告,隨即拉響了警報。科珀斯和胡斯維克的大炮在零點過後不久就準備就緒,幾分鐘後,內瑟特也報告一切就緒。與此同時,斯米特- 約翰森少將親自打電話給埃里克森上校,通知他厄伊島和博拉爾內島已經開火。此後又傳來幾封電報,其中有些內容相互矛盾,令人困惑。01: 32,來自外奧斯陸峽灣海防分區的一封電報稱,「四艘大型巡洋艦和潛艇」已駛過博拉爾內島。

奧斯卡·庫梅茨少將(左)和奧古斯特·蒂勒上校

這天夜裡上級沒有再發來指示或命令,埃里克森上校只能完全自主決斷。他平時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在這個夜晚多次與自己的情報軍官溫內貝格(Unneberg)少校討論形勢。有一點是很清楚的:如果那些外國軍艦企圖通過德勒巴克海峽,無論它們屬於哪個國家,他都必須運用一切可用的手段阻止。它們已經進入禁區,而且得到了充分的警告,已經不需要再作警告射擊了。那些軍艦的指揮官知道自己在冒怎樣的風險。

在埃里克森上校看來,來犯者是在破壞挪威的中立,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入侵行動。因此,如果他犯了錯,那麼無論他有沒有開火,都會成為把挪威拉進戰爭的罪人。最終他判斷,最大的風險無非就是葬送自己的前程——對他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這個代價還是相當低的。來自海峽入口處的費爾特維特的電報確認來犯者沒有調頭。03: 58,魚雷發射臺的安德森上校請求指示,得到了明確的回答:「魚雷發射臺應該開火。」埃里克森上校已經拿定了主意。

德勒巴克海峽。奧斯卡堡就是島上的馬蹄形建築。科珀斯炮臺位於照片左下角的大陸上,德勒巴克鎮在其左側,剛好沒有被拍進鏡頭。(挪威王家海軍博物館供圖)

為了得到儘可能好的觀察角度,埃里克森爬上了兩門有人操作的大炮之間荒草叢生的山丘。那裡沒有任何掩體,但卻是指揮這些大炮的最佳位置。第一艘船高大的身影出現在了探照燈炫目的光束中。從科珀斯還能看到另兩艘船,這個情報在04: 17 被報告給奧斯卡堡。一分鐘後,「起重船二」號報告:「五艘船,一艘大的在前面,另外四艘跟在後面。」埃里克森下令將射擊表尺設定在1400 米。實際上,從炮位到他預計開火時目標船將會到達的位置只有大約950 米的距離,不過增加瞄準距離會使炮彈命中點位於水線以上,這樣一來造成的破壞雖然很大卻不會致命。埃里克森上校是在維護挪威的中立,因此他給來犯者提供了一個公平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到達魚雷發射臺前知難而退。

一號炮的雷肯軍士報告說,他用望遠鏡觀察目標有困難,邦薩克少尉隨即通過電話指示他按給定的距離設定,通過炮管瞄準。當部下報告一切就緒時,埃里克森上校瞥了一眼他的手錶,發出了射擊命令。時間是04: 21。

閃電戰的典範,史上首場海陸空聯合作戰

閃電戰的典範,史上首場海陸空聯合作戰

相關文章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S015】[挪威]蓋爾·H. 海爾著,胡毅秉譯《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第一發280 毫米高爆炮彈以毫釐之差從「布呂歇爾」號...

斯堪地那維亞重騎:瑞典坦克發展史

斯堪地那維亞重騎:瑞典坦克發展史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戰爭事典077】《世界坦克一百年》 瑞典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已開展過坦克研發,這主要是因為...

大衛王馳車:以色列自研坦克發展史

大衛王馳車:以色列自研坦克發展史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以色列國防軍對自己從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獲得的各種坦克進行的改造,顯著提高了...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尾翼穩定炮彈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不過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

四戰之地:烏克蘭大地上的裝甲列車

四戰之地:烏克蘭大地上的裝甲列車

本文摘自[法]馬爾馬薩里著,姚軍譯《世界裝甲列車圖解百科:1925—2016》 烏克蘭的歷史很複雜,需要稍作其背景的提前了解,我們才能理解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