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盟軍對德國本土夜以繼日的戰略轟炸,雙方都喜憂參半

(上圖)1943年初在西歐上空執行轟炸任務的美軍B-17「空中堡壘」轟炸機,這種機身堅固、自衛火力強大的重型轟炸機給德國防空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是德軍防空戰鬥機部隊的噩夢。

1943 年1 月,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由兩軍聯合實施對德戰略轟炸行動,不過皇家空軍堅持採用夜間面積轟炸戰術,而美國陸軍航空隊則認為晝間精確轟炸戰術更有效,併力主打擊德國的軍事工業目標,並不贊同英軍無差別地轟炸整座城市,雙方各執己見,於是形成了英軍負責夜間空襲,美軍專事晝間轟炸的格局。無論怎樣,德國空軍都要面臨開戰以來最大的挑戰。

美國陸航的戰略轟炸行動由第8、15航空隊實施, 裝備B-17、B-24兩種重型轟炸機,其中部署在英國,由艾拉· 埃克中將(Ira Eaker)指揮的第8航空隊承擔了主要攻擊任務,該部於1942年7月初抵達英國,8月17日首次投入戰鬥,但最初只是小規模出擊,攻擊法國、荷蘭等地的淺縱深目標。儘管受到英國同行的警告,美軍仍然對B-17強大的自衛武備充滿信心,認為即使沒有戰鬥機護航,採取密集編隊在高空飛行的B-17機群足以抵禦德軍戰鬥機的攻擊。

1943年1月27日,第8航空隊首次大規模空襲德國本土,出動60架B-17空襲威廉港,僅損失3架,兵力不足的德國空軍甚至把夜間戰鬥機都投入了晝間戰鬥。B-17堅固的機身,凶狠的火力的確讓德國空軍驚駭不已,但很快德軍飛行員就摸索出各種對付「空中堡壘」的有效戰術,同時從其他戰線抽調兵力充實晝間防空部隊。隨著美軍飛機不斷深入德國腹地,他們遭到數量不多,但凶猛異常的德軍戰鬥機的攔截,損失逐漸增加,比如4月17日對不來梅的攻擊中115架B-17有16架被擊落,戰損率超過10%!

(上圖)為了應對新的威脅,德國空軍開始研究對付美軍重轟炸機的方法,圖為德軍飛行員利用模型探討攻擊戰術,轟炸機模型上用鐵線勾勒出自衛機槍的射界。

在試探性進攻後,第8 航空隊從1943 年7 月開始對德國縱深實施有計劃的空襲,首先打擊航空工業,特別是生產戰鬥機的工廠,當B-17 進入德國領空時沒有任何護航力量,當時美軍的P-47「雷電」戰鬥機即使攜帶副油箱航程也只能延伸到荷蘭境內。等待美軍轟炸機的是德國空軍第1、2、11、26、53 戰鬥機聯隊的400 餘架戰鬥機,損失率直線上升。據統計第8 航空隊在7 月份出擊五次,共計839架次,被擊落87 架,還有更多的飛機重創,而最悲慘的戰鬥莫過於8月和10 月間對雷根斯堡- 施魏因富特(Regensburg-Schweinfurt)的滾珠軸承工廠進行的兩次空襲。

8 月17 日,美軍出動376 架B-17 前往攻擊,在護航戰鬥機中途返航後立即遭到德軍戰鬥機的圍攻。德軍採取車輪戰法,以大隊為單位輪番攻擊,擊落美機達60 架,自身損失27 架。這次失利導致美軍在五週內再未進入德國領空,轉而在戰鬥機護航下猛烈轟炸在西歐的德國空軍基地。10 月初,美軍重新發動攻勢,在10 月14日出動291 架飛機再襲施魏因福特,結果又損失77 架,被稱為「黑色星期三」,德軍也有38 架戰鬥機被擊落,在10 月8 日至14 日的多次空襲中,美軍有148 架飛機未返航,超過1500名機組人員傷亡或被俘,1943年夏季對於第8 航空隊來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血雨腥風之夏」,曾經自負的美國人終於認識到遠端護航戰鬥機的重要性。

(上圖)1943年8月,美國陸航第381轟炸機大隊的B-17機群飛往雷根斯堡途中

在美國人吃苦頭的同時,英國人卻我行我素,繼續加強夜間空襲。1943 年初,英軍轟炸機開始裝備H2S 型機載雷達,即使在雲層遮蓋的情況下也能瞄準投彈,提高轟炸精度。哈里斯於3 月份發動魯爾戰役,集中轟炸魯爾地區的工業城市,破壞德國的工業生產,在五個月時間裡出動18500架次,進行大規模空襲43 次,魯爾工業區遭到嚴重破壞,鋼鐵產量下降18 萬噸,英軍損失飛機923架。從7 月份開始,皇家空軍又實施了漢堡戰役,對德國北部工業區進行了四個月的猛烈轟炸,出動17000 架次,大規模空襲33 次,損失飛機813 架,特別是7 月24 日夜對漢堡(Hamburg)的首次空襲中,英軍使用了金屬干擾箔條,致使德軍雷達系統失靈,高炮、戰鬥機部隊失去引導,無法有效截擊,當天出擊的791 架飛機僅損失12 架,而漢堡遭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超過30000 人死亡,城區大半被毀。

(上圖)金屬干擾箔條是盟軍針對德國防空雷達而研發的秘密武器,在1943年7月的漢堡大轟炸中首次使用,失去雷達引導的德軍戰鬥機、高炮頓時成了睜眼瞎。

在1943 年夏季,德國夜間防空體系陷入危機,偏偏在這個時候,夜戰部隊的領導者卡爾胡貝姆中將失寵了,他在加強本土防空的報告中引用了美國月產飛機5000 架的資料,刺激了希特勒脆弱的神經,被指責進行蠱惑宣傳,在6 月份被解除第12 航空軍軍長的職務,並在年底貶至挪威。無獨有偶,8 月17 日,空軍總參謀長耶順內克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對戰爭的絕望,飲彈身亡。

眼下德國空軍夜戰部隊亟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敵軍干擾雷達的情況下恢復攔截能力,來自轟炸機部隊的哈約·赫爾曼少校提出使用晝間單發戰鬥機利用地面的火光和探照燈從轟炸機群上方發起攻擊,這一戰術不受雷達引導的束縛,橫衝直闖,被形容為「野豬」。7 月3 日,赫爾曼指揮10 架飛機進行了初次嘗試,僅以損失1 架飛機的代價擊落12 架敵機,「野豬」戰術頓時成了國土防空的救命稻草,戈林很快授命赫爾曼組建第300「 野豬」戰鬥機聯隊,隨後又擴編為第30 戰鬥機師。之後的作戰中,「野豬」戰術的確發揮出很大的效果,比如在8 月底至9 月初英軍對柏林的三次空襲中損失123 架飛機,大多來自「野豬」聯隊的戰果。不過,「野豬」的輝煌只是曇花一現,由於缺乏早期預警、操縱難度大、損失率高,到1943 年底時很難奏效了,最後第30 戰鬥機師在1944 年3 月被解散,下轄部隊改編為晝間戰鬥機部隊。

在1943 年底,夜間戰鬥機部隊重新獲得了痛擊對手的能力,改進的利希滕施泰因SN2 型機載雷達可以不受箔條幹擾,而且軍械部門開發了「斜樂曲」武器系統, 在機背安裝兩門向斜上方發射的機炮,能夠從下方攻擊英軍轟炸機脆弱的機腹,很快成為夜間戰鬥機的標準裝備,依靠這兩種新型武器,德國空軍在1943 年底至1944 年初的柏林戰役中獲得了優勢。在邱吉爾的支持下,哈里斯在1943 年11 月至1944 年3 月對柏林及其他德國城市實施系列轟炸行動,他聲稱此舉可以迫使德國在1944 年4 月1 日投降。

(上圖)對德國城市進行夜間空襲的英軍「蘭開斯特」三機編隊,地面火光和探照燈柱映襯出它們粗壯的身影。

皇家空軍出動飛機20224架次,對柏林空襲16 次,投彈25000 噸,但遭到德軍夜戰部隊的凶猛攻擊,僅在柏林上空就損失了492 架飛機,而在3 月30 日對紐倫堡(Nuremberg)的轟炸為整個戰役畫上了一個可悲的句號,當晚出擊的795 架轟炸機中竟有95 架被擊落,另有12 架在著陸時墜毀。歷時四個月的柏林戰役使皇家空軍失去了1047 架飛機,戰損率高達12%,甚至高於同期晝間轟炸的損失,德軍損失256 架戰鬥機,這是德國空軍在本土防空作戰中取得的最大也是最後一次勝利。

(上圖)一架在科隆上空遭到德軍戰鬥機迎頭攻擊,僥倖返航的B-17,其機首被打得稀巴爛。迎頭攻擊是德軍防空戰鬥機慣用的戰術。盟軍在1943年的戰略轟炸給德國造成嚴重破壞,但付出了高昂代價。

就總體而言,1943 年在歐陸上空進行的戰爭對於交戰雙方都是喜憂參半,英美盟軍在全年向德國境內投彈20 萬噸,給許多德國城市造成嚴重破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國的工業生產,比如在魯爾戰役後,德國鋼鐵生產能力下降10%, 直到年底也沒有恢復, 美軍對德國航空工廠的轟炸曾一度讓飛機產量減少25%,軍備部長施佩爾(Speer)曾經悲觀地估計, 如果再有六次規模與漢堡轟炸相當的空襲,德國只能屈膝投降。不過,通過對工業的深入動員和有效的疏散,上述轟炸的效果被部分抵消了, 德國軍工生產在1943 年提高了50%。相反,英美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從1943 年1 月至1944 年3 月, 皇家空軍損失飛機高達5881 架!

德國空軍在1943 年成功抵禦了盟軍的戰略轟炸,甚至在1943 年最後幾個月中掌握了本土的制空權,但這種優勢非常微弱,兵力不足、裝備更新滯後、資源缺乏以及高層指揮的弊端都制約了作戰效能的提高,而且本土防空戰極大牽制了兵力,至1943 年底時,80% 的戰鬥機部隊都被調回德國,削弱了各條戰線的航空力量,間接加速了德國空軍的崩潰。

本文摘自《圖解第三帝國空軍綜合事典1935-1945》

★一部全面展示初代德國空軍興衰榮辱的精華歷史讀本;
★甄選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啞粉紙彩色印刷,兼以翔實的資料資料;
★專業解讀德國戰史上著名機型以及經典戰例,完美呈現第三帝國空軍的發展歷程;

相關文章

舊日本海軍的飛行預科練習生制度

舊日本海軍的飛行預科練習生制度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新人物往來社「航空隊戦史」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1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

最後手段:二戰德軍步兵反坦克武器

最後手段:二戰德軍步兵反坦克武器

本文摘自[英]大衛·波特著,邢天寧譯【戰爭事典075】《二戰德軍武器圖解百科》 「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到戰爭中期,德國陸軍認識到,他們迫切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