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交戰雙方的士兵一旦被俘,就要被關進戰俘營進行統一管理。而那些被繳獲的槍支、彈藥甚至是車輛,則會在他國繼續發揮它們的「餘熱」。以德軍為例,在東、西兩線戰場上,德軍繳獲了大量來自盟/蘇兩軍使用的裝備。坦克車輛包括T-34、M4「謝爾曼」、M3「李」、M3/M5「斯圖亞特」等,甚至還有為數不多的JS-2「史達林」重型坦克。
在戰爭初期,德軍往往會將這些車輛進行統一編號,稱之為「beutepanzer」(繳獲車輛),並在其車輛名稱後面帶上後綴。如蘇制的T-34就是Panzerkampfwagen T-34-747(r);而美製的「謝爾曼」則是Panzerkampfwagen-M4-748(a)
使用繳獲美製車輛的單位十分龐雜,最出名的非1944年阿登戰役期間,由斯科爾茲內指揮的第150裝甲旅。當然,M4「謝爾曼」也有諸多的變種型號。warhistoryonline這一網站上羅列了部分被德軍繳獲後使用的「謝爾曼」坦克照片,筆者在此將其翻譯出來,供大家閱讀。


▲波卡基村一戰後,被遺棄在戰場上的一輛M4A4「螢火蟲」坦克。該車配有一門17磅坦克炮,火力能和當時的「黑豹」坦克媲美。該車隸屬英軍第4倫敦郡義勇騎兵團,攝於1944年6月中旬

▲被遺棄在卡昂東南,位於屈韋爾維爾與吉貝爾維爾之間戰場上的加軍M4A4「螢火蟲」坦克,隸屬加拿大第33裝甲旅麾下的第133裝甲團,該車被德軍第503重裝營繳獲,炮塔側面同樣塗有白色鐵十字以做區分






▲繳獲的「螢火蟲」坦克被送往德國本土的武器試驗場進行越野、行駛測試。在德軍中並沒有對「謝爾曼」車系進行細分,使用M3短管75毫米坦克炮的被稱之為「Kurz」(短),而使用17磅、M1系列76毫米坦克炮的「謝爾曼」「螢火蟲」坦克稱為「Lang」(長)



▲英聯邦軍隊使用的「螢火蟲」坦克與美軍使用的「謝爾曼」坦克有些許不同,有些車長並不喜歡置於車長指揮塔一側的M2重機槍,會將其拆下後送交裝甲偵察車部隊或步兵單位。亦或是用小口徑的「布倫」車載機槍替代

▲位於屈韋爾維爾與吉貝爾維爾之間戰場的加軍M4A4「螢火蟲」坦克,被德軍繳獲後在炮塔側面塗上了鐵十字標記,隸屬加拿大第33裝甲旅麾下的第148裝甲團




▲兩名國防軍士兵正在檢查繳獲的「螢火蟲」坦克。檢視位置包括:駕駛員用觀察鏡、履帶、車內17磅火炮結構、火炮防盾等

▲被英聯邦軍重新繳獲後的「螢火蟲」坦克。攝於1945年5月11日的荷蘭阿姆斯福特。其車身、車後位置都被印上了鐵十字標記,有一輛「螢火蟲」的炮口制退器也被換掉了,車身掛滿了履帶板

▲資料顯示,這3輛M4坦克當時隸屬國防軍第346裝甲殲擊車營3連,該連至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時尚有3輛三號坦克及繳獲的3輛「謝爾曼」坦克,包括1輛長管(17磅坦克炮型)和2輛短管(M3-75火炮)車輛。這些坦克終因沒油而被放棄


▲未知地點拍攝的德繳「謝爾曼」坦克。背景的這輛「謝爾曼」炮塔側面還有個清晰可見的彈孔



▲國防軍第346裝甲殲擊車營3連的那輛換過制退器的「螢火蟲」坦克,後被盟軍送至荷蘭城市烏德勒支進行集中展示,攝於1945年7月。在它一旁的還有輛「黃鼠狼」III型坦克殲擊車

▲國防軍第3裝甲擲彈兵師繳獲的M4「謝爾曼」坦克,攝於1944年的義大利戰場

▲1944年3月的內圖諾戰場上繳獲的M4「謝爾曼」坦克,單位未知

▲黨衛軍第10「福隆斯貝格」裝甲師第10裝甲團的一名下士:埃爾文·巴赫曼繳獲了12輛來自美軍第43坦克營的M4A3 75毫米火炮的「謝爾曼」坦克,攝於1945年1月17日的艾爾利瑟姆

▲在阿登飯店門口被毀的M4「謝爾曼」,單位未知

▲柏林戰役期間出鏡的M4「謝爾曼」,可能隸屬於當時的「柏林」戰鬥群。據悉,該戰鬥群當時編有2輛「謝爾曼」坦克


▲被德軍繳獲後,再度被美軍繳獲的「二手」「謝爾曼」坦克,攝於義大利戰場。原有的美國白色五角星則被黑色鐵十字所覆蓋

▲單位未知、地點未知的一輛「謝爾曼」坦克



▲國防軍第501重裝營1連於突尼西亞戰場繳獲的美製「謝爾曼」坦克,另一輛「謝爾曼」坦克則由第5裝甲團1連繳獲,上書:「不要誤擊,該車由國防軍第5裝甲團1連繳獲」。這輛「謝爾曼」坦克在美軍中也有綽號,為「戰爸二世」


▲某冷戰影片中出鏡,充當「德國侵略者」的「螢火蟲」坦克
如需查閱本文使用、翻譯的參考文獻,可點選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