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王維《少年行》
唐代詩人王維以《少年行》詩組塑造了一位心懷大志、不畏艱險,跟隨霍去病徵戰匈奴的少年英雄。儘管與漢代相隔數個世紀,但漢時的李廣、衛青、霍去病等人依舊是唐朝人心中的偶像,詩詞中一次次再現數百年前英雄們馳騁於疆場的場面。那漢代英雄們身上颯爽的甲衣又是何種風采?
經過戰國七雄軍備競賽和秦末大戰爭,脫穎而出的漢王劉邦終於在楚漢戰爭中擊敗楚霸王項羽,開創了大漢王朝。但天下並未徹底承平,北方的匈奴對新生的漢王朝一直虎視眈眈,這一客觀背景促使漢朝必須不斷在軍事上進行革新。根據現有資料,西漢初年漢軍的甲冑(又稱盔甲,鎧甲)及戎服皆襲承秦制,秦軍中皮製甲佔據著主流地位,西漢初年不太可能馬上變革,故而當時漢軍甲冑的主流也是皮甲。在漢代的文獻中,皮甲通常被稱為「革甲」。

(上圖)西漢鐵甲(複製品),保定市滿城區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博物院。此甲共有甲片2859片,重16.85 千克,甲片由純鐵熱鍛製成。
除了匈奴的威脅,漢朝在平定七國之亂後,不再有大規模戰爭。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至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盛。在軍備上,最大的轉折點是漢代鋼鐵冶煉技術的突飛猛進。冶鐵技術雖然春秋晚期就已出現,戰國時期也被運用到了軍備上,但當時技術有限,故而直到秦代,青銅依舊佔據著主流地位。
進入西漢後,冶鐵技術飛速發展,至西漢中晚期,中國已從原先的生鐵冶鑄跨越到「百鍊鋼」階段,併發明瞭新的鍊鋼技術「炒鋼」法。冶鐵技術發展的直接影響是,漢代兵器得到了變革,青銅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鐵製兵器成為這個時代的「霸主」;其次是兵種的變革,春秋戰國以來的戰車終於讓位於騎兵和步兵;三是甲冑的變革,鐵製甲冑的出現,讓中國傳統甲冑在材料、形制、規格、組合方面都呈現出與前代不同的面貌。
漢人尚武,也有將甲冑作為隨葬品的習慣,因此,漢墓中出土了不少甲冑, 為後人研究漢代甲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20 世紀後半葉考古發現的漢代甲冑以鐵甲居多,而且都是鍛鐵製成。需要注意的是,傳統的皮甲並未像青銅兵器一樣,因為鐵器的普及而退出歷史舞臺,它在兩漢的軍事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江蘇尹灣漢墓出土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記載,當時東海郡的武器儲備有「甲十四萬二千三百二十二、鎧甲六萬三千三百二十四」,甲即皮甲,鎧為鐵鎧,從這個記錄可知,西漢末年時漢軍仍裝備了大量皮甲。

(上圖)山東臨淄的西漢齊王墓5 號隨葬坑出土的金銀飾鎧甲複製品(左)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筒袖鐵甲複製品(右);
相對於鐵鎧,皮製甲不易保存,出土數量必然不及鐵鎧,但也有少量漢墓有皮甲殘片出土。此外,漢墓出土的漢代武士俑中,也存在大量與秦兵馬俑類似的皮甲。漢人留下的記載中多處都有「革甲」一詞,不過它出現的頻率遠不如「鐵鎧」。可以確定,漢代皮甲的工藝比秦代更為精細,但這時的皮甲失去了自東周以來獨領風騷的地位,甲冑「霸主」地位已被鐵甲奪走。
漢代史籍中,「玄甲」一詞出現頻率很高,如《史記》記載,霍去病去世後,漢武帝為悼念他,「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這個玄甲究竟是什麼種類的甲?主要有兩種推測:其一,玄乃玄鐵之意,玄甲即鐵製的甲;其二,玄是指顏色,玄甲顧名思義為黑甲,並非特指甲冑的材料。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這可以從考古發現來推測:1942 年,朝鮮漢樂浪郡遺址的漢墓出土了表面塗有黑漆的皮甲殘片;1953 年在長沙出土的一領皮甲殘片底子塗有黑漆,甲面繪有紅、白、黃三色花紋。這些皮甲共同點是都塗上了黑漆,漢墓出土的鐵製鎧甲,多數也塗有黑漆。漆黑的甲片用紅色繩索編綴,是漢代甲冑的主要形式。
儘管「玄甲」不能武斷地認為是鐵甲,但漢代人記載中同樣頻頻出現的「鐵鎧」一詞所指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鐵製甲冑了。20 世紀50 年代至90 年代的考古發現中, 漢代的鐵甲先後7 次被髮掘出土,分別為:1957 年,洛陽西郊3032 號西漢晚墓出土殘鐵鎧一領,但這領鐵鎧鏽蝕嚴重,僅有329 塊甲片遺存;1960 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郊的二十家子漢城遺址的清理工作中發現一領較為完整的鐵鎧;1968 年, 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鐵鎧一領,甲片多達2244 片;1975—1977 年,中科院考古研究院在勘察和發掘西漢長安城武庫遺址時,又發現了一批漢代鐵製甲冑;1979 年,山東臨淄的西漢齊王墓5 號隨葬坑又出土了兩套鐵鎧和一頂鐵胄;1983 年,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一領保存得較完整的鐵鎧;1991 年,西安市郊發現一座被盜的西漢早期墓,也出土了一領完整的鐵製甲冑。此外,1994 年,江蘇徐州獅子山頂的西漢楚王墓被發現,墓中出土了約8465 片鐵製甲片。後經中科院專家修復,成功復原了四種鎧甲和一種胄。這些甲冑的出土,使後人得以一睹漢代鐵甲的風采。
從形制上來看,這些鐵甲皆為札甲,但結構上又存在異同。中山靖王劉勝的甲為方領口,前胸對開襟,穿上後以細線作為扣連。齊王墓中出土的兩領鐵甲雖也為方口領,但開襟不在前胸而在右肩和側腋下,以三組絲帶系接,其中較為華麗的一領還貼有金銀飾片。

(上圖)西漢鐵甲複製品,根據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西漢鐵甲復刻,從形制上看,可能是騎兵穿的(函人堂 復刻)
從劉勝甲與兩套齊王甲基本可以確定,漢代鐵甲較為完整的一種是由身甲、釺(披膊)、鍛錏(盆領)組成,甲身下有一段垂緣。不過,南越王墓中的鐵甲無釺和身甲垂緣,與漢俑較為常見的掛身甲非常相似。漢代甲冑的革新除了材質由皮變鐵外,甲片小型化也是一大特徵。從戰國到西漢,身甲長度一般以80 釐米為限,穿著時通常只及臀腹部位。但戰國時期出土的皮札甲形制大多比較簡單,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僅有181 片甲片。出土較為完整的幾領漢甲中,劉勝墓的鐵甲甲片多達2859 片;山東齊王墓的金銀飾鐵鎧甲,甲片有2244 片;西安城郊漢墓發現的鐵甲冑,甲片也有2857 片。
甲片小型化對甲冑有兩種重要作用,首先是能夠有效減少單甲片的受力面積,提升甲冑的抗打擊力;其次是這樣的甲上身後會更加柔軟靈活,使軍士在戰場上更靈活。實際上,從戰國到兩漢,甲片小型化都是趨勢。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甲僅181 片,到了秦代,兵馬俑中甲片較為多的魚鱗甲已有800 餘片,而漢代王侯墓中出土的鐵甲,動輒兩三千片。甲片的編綴方式則與東周時期的皮札甲一脈相承。
專門研究中國甲冑的學者白榮金、鍾少異兩位老師在其著作中對古代甲冑甲片小型化做了這樣的總結:「中國甲冑甲片的小型化,始於皮甲,鐵甲繼承了皮甲的成果,並將之推向極致。」
本文摘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一本有關甲冑的視覺指南,多方位展現中國甲冑發展史】
【立體式展現貫穿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經典甲冑】
◎高畫質的陶俑、壁畫、出土甲冑圖片
◎劉永華教授、復原甲冑畫師劉詩巍的精美手繪繪圖
◎函人堂甲冑復原工作室、中式甲冑藝術家李輝提供的精美復原甲圖片
◎控弦司提供的明制賜服復原款
◎大量高畫質復原圖可供甲冑復原愛好者以及從事舞臺美術、影視服裝道具等專業的設計人員參考使用
這本引人入勝的《中國甲冑史圖鑑》,以通俗的語言、專業的論述以及嚴謹的態度,講述了史詩般的中國甲冑發展史,從早期用竹子、藤條等植物製成的原始甲到清朝的綿甲,探索了有史以來偉大兵器甲冑的種類、功能、設計以及發展演變過程,展示了各種甲冑的細節,對軍事、歷史、繪畫、藝術愛好者,甲冑愛好者、研究者以及任何對甲冑的演變和發展感興趣的人都有吸引力,是一部精彩紛呈的甲冑圖文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