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16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原文附記—關於本文所引用的資料,在目前為止出現的日期、資料以及其他細節方面,存在著不少混亂與自相矛盾的部分。
比如說九五式陸上攻擊機在廣海軍工廠生產的具體數量,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就有十一架、六架、四架,三種不同的說法。由於正式的生產記錄在日本戰敗投降時已經不知所終,準確的生產數字如今已不可考,於是本文就採信了被普遍認為最為合理的六架說(總生產數量八架)。
另外,我們知道舊海軍賦予陸上攻擊機的機種代號是G,關於最初的G1M1(代號M為三菱的簡稱)陸攻到底是指哪一架飛機的問題,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也分別存在著九三式陸攻,和八試中攻(由八試特偵改名)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由於G2H1(代號H為廣海軍工廠簡稱)是九五式陸攻這一點是確定的,而代號G後面的數字,一般來說按照慣例都是以試製合同簽訂年份順序排列,那麼G2是八試中攻,G1就是七試雙發艦攻也就是九三式陸攻的說法,看起來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
可是,由於這種以字母代號命名機種的規則實際上是在昭和十年、十一年左右才制定普及開來的,考慮到對於此前已經研製出來的飛機,應該會對其進行追加命名,而這一時期又恰逢八試中攻(特偵)已經研製完成,九五式陸攻開始準備作為制式裝備列裝部隊,九試中攻的研製工作也基本上已經處於將近完成的階段,所以,伴隨著當局將代號G賦予了這個新機種,將昭和九年研製完成的八試中攻命名為G1、將昭和十年成為制式裝備的九五式大攻命名為G2、將昭和十一年成為制式裝備的九六式中攻命名為G3,將原本作為艦攻研製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陸攻的九三式排除在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雖然在舊海軍的相關文獻資料中G1似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指九三式,但是本書中所出現的所有與機體有關的資料全部均以三菱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準,因此,本文采信了八試中攻才是G1的說法,稱八試中攻為G1M1。
八試特殊偵察機的開發研製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初,舊海軍當局向三菱方面下達了研製新型雙發遠距離偵察機的設計指示。
即所謂的八試特殊偵察機(特偵)。
這個研製計劃在外界看來,應該是當局繼昭和七年下達研製陸上攻擊機(九五式陸攻)的指示之後,為了配合新型陸攻的作戰需要,於是,又於第二年啟動了陸基遠端海上偵察機,也就是「陸偵」的研製計劃,然而,實際情況其實並非如此。
基於此前在研製七試陸攻時,因對續航距離和武器載彈量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導致新機速度太慢機動太性差一出世便落後於時代的失敗教訓,八試特偵實質上是航空本部以偵察機為名目進行研製的一款研究機,其真實目的實際上是想通過試飛測試摸清雙發中型飛機性能的極限究竟在哪裡。
因此,提交給三菱方面的設計要求非常粗略,僅有機組成員三名(飛行員·通訊員·機械師)、巡航速度一百二十節(約二百二十二千米/小時)以上、續航距離一千八百海里(約三千三百三十千米)以上,需配備有自動駕駛裝置等簡單幾項,除此以外,還指示在機體構造方面應參照七試陸攻進行設計,並將相關技術資料轉交給了三菱方面。
三菱在海軍大型雙發飛機的研製經驗方面,除了前面提到過的九三式陸攻之外,就只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二年(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期間曾引入德國羅爾巴赫公司的技術為舊海軍制造過一架R型飛行艇。


三菱以容克斯K-37為原型為舊日本陸軍制造的九三式雙發轟炸機(Ki-1-Ⅱ/九三式二型重爆)
不過,通過引進德國容克斯公司技術的方式,三菱已經相繼為舊陸軍成功生產了九二式四發重型爆擊機(原型為容克斯K-51)、九三式雙發爆擊機(原型為容克斯K-37),在加上三菱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設計的九三式重型爆擊機,此時已經在大型軍用飛機的研製生產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三菱以容克斯K-51為原型為舊日本陸軍制造的九二式四發重型轟炸機(Ki-20/九二式重爆)
這樣一來,由於在全金屬飛機的結構設計方面,通過不斷引進羅爾巴赫、布萊克本、以及容克斯三家公司的先進技術,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因此,現在可以說已經到了設計出具有三菱自己獨特風格的飛機的時候了。
而八試特偵,正是三菱打響的其中第一炮。
三菱在研製該機時,啟用了年輕的本莊季郎技師作為設計的主要負責人應該說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定。
本莊季郎當時三十二歲,此時正是他為三菱工作的第八個年頭,頭三年本莊技師主要從事三菱最早的風洞試驗裝置(直徑二米)的設計和製造,其後又協助仲田信四郎技師(主設計師)參與了陸軍的九三式重爆以及九三式雙發輕爆的設計工作,研製海軍的飛機,對於他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雖然他擅長的專業領域是空氣動力和飛機穩定性方面,但不僅限於航空領域,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廣泛知識和靈活的頭腦,並且還是一個有著出生在明治成長於大正那一代人身上所特有的那種風骨的自由主義者。
本莊季郎所設計的飛機—從模型飛機到滑翔機,再到中攻,無一不採用的是流暢洗練的摩登線條,關於這一點,正如其高千穗中學、一高、乃至於東大的一連串閃亮的學歷所展現的那樣,與他是一名地道的老東京不無關係。
東京人厭惡粗俗忸怩追求時髦大方的摩登主義,非常鮮明地體現在了中攻系列飛機的設計上,而其帥氣俊朗的外形設計也被認為是中攻深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本莊季郎就是在宮崎駿執導的動畫片《起風了》中以主人公堀越二郎同事身份出鏡的本莊的原型,由他親自操刀主持設計的八試特偵也在片中獲得了登場的機會。
再加之,由本莊季郎領導的八試特偵研製團隊中還聚集了包括久保富夫、日下部信彥、加藤定彥技師在內的各路英傑才俊。
尤其是其中的久保富夫,日後因為舊陸軍設計出了堪稱傑作的百式司令部偵察機而在後世留下了不朽的名聲,另外,還因為在戰後以三菱自動車社長的身份孕育出「戈藍」、「藍瑟」等一代名車,以一己之力將三菱帶領到了僅次於豐田、日產,雄踞日本汽車產業界第三位的功績,而被廣為人知。
由這樣的一大群年輕的設計人員,按照對於日本軍用機而言罕見的寬鬆設計要求,在悠閒自得的條件下大顯身手研製而成的八試特偵,能夠最終成為舊海軍軍用飛機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絕非偶然。

三菱八試特殊偵察機 原型樣機,此時該機安裝的尚為木製兩葉固定槳
新穎的主翼設計
八試特殊偵察機在三菱內部被稱為「カ九/Ka-9」,雖然於昭和八年早春才開始進入正式的設計階段,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該機的設計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處處體現出了與日後的九六式,以及一式中攻如出一轍的可以說是本莊季郎自己獨有的設計思想。
接下來,我們就依據本莊季郎在自己的備忘錄中所載的內容(雖然他在文章中對於自己的作品,著色並不多)嘗試著對其設計思想進行一番探索。
雖然本莊技師表示「最初在設計這架飛機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自信。僅僅是利用以往研製陸軍的重爆以及九五式陸攻等型號時積累下來的經驗和資料,為了原封不動地實現設計要求中規定的速度和續航能力,努力工作而已,從一開始就沒有期待能夠獲得多麼大的成功」。但這只不過是出於他個人的謙虛,實際上在其字裡行間都透露著非同尋常的自信。
其根本的設計思路,是推翻以往設計飛機時沿襲的那一套依照慣例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傳統設計流程,剔除那些理論上無法進行解釋的東西,採用忠實遵照理論的方案進行設計。
雖然這對於一名技術人員而言,應當說都是理所應該的,但是考慮到這是本莊作為設計的主要負責人主持的第一個項目,尤其負責的還是這種賭上了三菱今後命運的新型號的設計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通常都會因為擔心失敗,傾向於選擇傳統紮實的手法進行設計,如果沒有相當的自信,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八試特偵的主翼的面積為二十五平方米,採用展弦比(翼展與機翼平均幾何弦長之比)為八點三三的平直梯形機翼,根梢比(翼根弦長與翼梢弦長之比)較大約為四左右,翼尖部分帶有約三度的負扭轉角。
我們先前提到過,三菱擁有日本民間最早的風洞試驗裝置,這套大根梢比搭配翼尖輕微負扭轉的組合,就是這個風洞的試驗主任野田哲夫技師的功勞。他通過對強度、性能、以及翼尖失速特性等所有的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得出了根梢比為四的機翼搭配帶有輕微負扭轉的翼尖的方案最為有利的結論。
本莊技師原封不動地採納了這個方案,由於八試特偵的研製大獲成功,此後的九試中攻(九六陸攻)、十二試中攻(一式陸攻)也都採用了相同的配置方案,成為了該系列飛機的一大特徵之一。
八點三三的展弦比,對於對續航能力有較高要求的飛機而言,只是一個相對較為平庸的數值。
關於這一點,本莊技師在文中提到,在設計的最初階段實際上共有七、八、九、十,四個展弦比可供選擇,在對各比值相應的特性進行綜合比較計算之後,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展弦比為十的機翼性能最為優良。但是周遭反對的意見很強烈,認為該比值「實在是過於大了」,而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從眾心理遵循慣例將展弦比定為了八點三三這樣一個相對不那麼激進的數值(據說,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批評說,展弦比還是太大)。
「現在想來,仍然對於我當時沒有能夠遵從年輕的計算人員的意見,僅憑個人感覺就胡亂做出決定,沒有忠實的遵循於理論的態度,感到慚愧」—本莊技師在戰後如此坦率地如此回憶道。
翼型截面形狀方面,沒有選擇當時流行的,也是周圍人比較推崇的NACA(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縮寫)系列翼型,而是採用了三菱於昭和五年從英國招募的布萊克本公司的工程師佩蒂設計的,被稱為B9的機翼截面形狀。
據說,這也是本莊技師基於自己的理論力主通過的決定。
大概是本莊技師以前在負責風洞試驗工作期間,對於B9翼型截面的氣動特性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之上,已經對該翼型的優越性有了充分了解的緣故。最終由於效果良好,此後的九試(九六式)和十二試中攻也均採用了這個翼型。



八試特殊偵察機(Ka-9/G1M1)
翼展:25.00米
全長:15.83米
全高:4.532米
主翼面積:75平方米
空重:4,775千克
總重:7,000千克
燃料搭載量:4,200公升
發動機:廣九一式w型液冷12氣缸活塞發動機、額定功率500馬力(海平面)X2
螺旋槳:木製4葉固定槳、直徑3.40米
最大平飛速度:143.4節
巡航速度:110節
爬升能力:爬升至3,000米高度耗時16分54秒
實用升限:4,600米
續航距離:1,267千米(正常)/2,380海里(過負荷)
主翼的構造為參考了舊海軍當局指定的七試陸攻(九五式大攻)所採用的羅爾巴赫式構造,以及三菱自己通過技術引進的獲得的容克斯式構造兩者優點的全金屬雙翼梁構造,主翼梁帶有鮮明羅爾巴赫風格,也就是說採用了所謂的瓦格納式薄板網格結構,然後再搭配以帶有容克斯風格特點的全金屬應力蒙皮。
除此以外,一部分蒙皮所使用的波紋結構,副翼採用了所謂的兩段式設計(並非襟翼)這些地方所採用也都是直接源自於容克斯的技術。
在翼內油箱方面,新油箱摒棄了以往油箱慣用的鋁板焊接,或者先將馬口鐵皮或薄銅板之類進行鉚接,然後再以錫焊填充封口的傳統制作工藝,外殼是用部分機翼蒙皮的鋁合金薄板鉚接的,然後再用特殊的填充材料(美國製)予以密封,不過在早期似乎經常受到燃料洩露的困擾。
這種將油箱外殼直接作為機翼蒙皮的一部分暴露在外的設計手法,是廣海軍工廠在研製飛行艇和九五式大攻時率先採用的,然後原封不動地被八試特偵所繼承。
—未完待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