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是希特勒瘋了,還是他奪取世界霸權的唯一機會?

著:克雷格·盧瑟

譯:小小冰人

譯:小小冰人

希特勒何時做出入侵蘇聯的最終決定?「巴巴羅薩」指令並沒有為發動侵蘇戰爭設置預定日期——該指令只是宣稱,關於這場戰爭的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這是否意味著希特勒在1940年12月18日簽署這份檔案時,還沒有就侵蘇戰爭做出最終決定?哈爾德顯然是這樣認為的,或者說,這至少是他在戰爭結束後不久推出的《軍事統帥希特勒》一書中的說法:

「1940年12月,希特勒向三軍下達他的命令,即「巴巴羅薩」指令,為進攻俄國進行軍事準備,以防蘇德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是一項準備措施,並不等於做出了任何決定。必須承認的是,政治家有權拖延到最後一刻(才真正做出最終決定)。希特勒何時下定了決心,這個問題可能已無法確定……但可以這樣認為,在巴爾幹戰局迅速贏得勝利後,希特勒決心已定,因為在這場戰局進行期間,俄國人對希特勒的敵意已經明確無誤地表現了出來。」

約德爾也持類似觀點,這不足為奇。到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他在紐倫堡的牢房裡口述了以下內容:

「在此期間(即1941年春季),大批俄國軍隊部署到德國和羅馬尼亞邊境,戰爭的幽靈已然形成,希特勒先發制人的想法純屬自欺欺人。從那時起,全世界便聽到了許多與紐倫堡審判的主題如出一轍的聲音,這是一種警告:不要發動這場入侵。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希特勒自己的想法。這兩點都是歷史事實。法庭可以明辨是非和真假。我不想關注這裡做出的任何裁決,寧願相信所有軍人都看到了來自東方的危險,他們或多或少都抱有與希特勒相同的擔心。危險是否真的如此嚴重,政治手段能否緩解這種危險,眾人意見不一。這些問題我們只能留待日後做出裁定。在這裡,我們唯一感興趣的是希特勒對發動戰爭一事的影響,關於這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實施侵蘇戰爭的決定——「巴巴羅薩」計劃——完全是他個人做出的決策。儘管如此,直到1941年4月1日,他才最終下定決心。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事,儘管它把我們對幾乎完成部署的蘇聯軍隊(所要實施)的進攻行動推延了大約4~5周,可對希特勒而言,這起事件猶如一座燈塔,使他看清了史達林的真實意圖。

在南斯拉夫政府加入《三國同盟條約》當晚,貝爾格萊德發生軍事政變,政府被推翻了。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立即召見陸軍總司令和帝國外交部部長。德國獨裁者拒絕接受先透過外交途徑弄清南斯拉夫新政府政治立場的任何建議。在他看來,對方(南斯拉夫人)與俄國人是盟友,「倘若我們(德國人)入侵希臘,他們(南斯拉夫人)就會準備朝我們後背插上一刀,並急於同英國人會合,而後者已於(1941年)3月初在比雷埃夫斯登陸」。實際上,南斯拉夫軍隊立即被部署到了本國邊境各處。從(1941年)4月6日起,他們被臨時投入作戰的德國軍隊打垮,沒過幾周便完全崩潰了。」

希特勒最高軍事顧問的這種「見解」並沒有打動西方歷史學家,後者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伊恩·克肖說,進攻蘇聯的決定「於1940年7月31日正式做出」,希特勒指示他那些將領做好在來年春季同俄國人作戰的準備。雖然自己的戰略衝動在接下來幾個月(1940年8—10月)裡似乎「奇怪地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甚至有些虛弱」,但德國獨裁者很快就「回到既定路線上,這是一條他從未真正偏離的路線:儘快對蘇聯發動入侵……」8格哈德·魏因貝格也強調了召開於7月31日的貝格霍夫會議的重要意義9,安德烈亞斯·希爾格魯貝爾和其他歷史學家則把1940年11月時莫洛托夫履行訪問柏林使命的失敗視為分水嶺事件。查爾斯·馮·呂蒂肖甚至走得更遠,他堅持認為希特勒是在1940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間的某個時候做的決定,即俄國人開始在巴爾幹地區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之後。10還有些歷史學家強調了羅斯福於1940年11月初連任造成的影響——這對希特勒來說「不啻一起具有特殊惡兆的事件」。

儘管存在一些細微差別,但以上歷史學家普遍的認識是,希特勒在1940年年底的確做出不可動搖的決定,準備來年向東發起進攻,第21號元首令僅僅確認了他在數週或數月前早已確定的行動的具體過程。這種共識是合理的。本書第一章簡要闡述了希特勒在1940年夏秋季面臨的戰略困境,並指出德國表面上在歐洲大陸上佔據主導地位,可實際上要比看上去虛弱得多。安德烈亞斯·希爾格魯貝爾的說法極具洞察力:這是因為美國猶如隱約可見的幽靈,籠罩在希特勒的「千年帝國」之上。德國獨裁者意識到,本國現有的歐洲基地(在1940年時)太過脆弱,無法挑戰英美的海空力量,他預計這場(同英美海空軍的)對抗會在1942年發生。希特勒的戰爭機器需要更多資源——更多的麵包、更多的石油、更多的鐵礦石、更多的煤炭——而且只能從一個地方獲得這些資源,那就是俄國。只有征服蘇聯(或至少是她的歐洲部分)並攫奪其資源,德國獨裁者才有望實現自給自足,以此來對抗美國無與倫比的工業力量。

不過,希特勒最緊缺的資源還是時間。他可以缺少石油,但不能沒有時間,這就解釋了他贏得西方戰局後,打算在1940年秋季揮師蘇聯的原因。審視軍事戰略局面時,他知道自己的國防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經驗豐富,最重要的是多次贏得勝利)永遠不會比1941年時更強大,而此時的紅軍顯然沒有做好準備。但對方很快會完成戰備,很可能是在1942年。屆時,美國人也會對德國人步步緊逼。無所作為會永久喪失主動權,導致本就狹窄的機會之窗無可挽回地砰然關閉。希特勒絕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意味著他和第三帝國的終結。如此看來(也就是從希特勒的角度出發),德國獨裁者做出在1941年春季入侵蘇聯的決定非常合理,遠非某些歷史學家所說的「瘋狂」或「發瘋」。這為希特勒提供了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以一場「全球閃電戰」(Weltblitzkrieg)來奪取世界霸權的唯一機會。

本文摘自《巴巴羅薩:德國入侵蘇聯的內幕》全2冊

這部著作以前所罕見的豐富細節探討了1941年夏季,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穿過蘇聯中部攻往莫斯科的進軍,並且簡要介紹了莫斯科戰役和1942年年初的冬季戰事。作者廣泛吸取數百名德軍老兵的回憶、戰地日記和信件,結合大量官方檔案資料,對希特勒在1941年6月發動的「巴巴羅薩」行動提出了全新的見解。

書中不僅生動講述了基層官兵沿明斯克—斯摩稜斯克—莫斯科方向的戰鬥經歷,而且詳細討論了 「巴巴羅薩」計劃的致命缺陷和對蘇閃擊失敗的深層原因。此外,作者大膽地研究了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比如東線德軍對蘇聯人民犯下的戰爭罪行,以及交戰雙方對戰爭法、俘虜、醫護人員的態度,等等。本書無論是在視角和觀點方面,還是在詳盡程度上,都堪稱超越前人之作。

相關文章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作者:克雷格·盧瑟 譯者:小小冰人 希特勒的大本營「狼穴」隱蔽在東普魯士一片遍佈湖泊、沼澤、松樹、雲杉、山毛櫸、橡樹的密林地域深處,橫跨拉斯...

希特勒的法國之旅

希特勒的法國之旅

著:克雷格·盧瑟,譯:小小冰人 美國記者兼戰地通訊員威廉·L.夏伊勒在他那部傑出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中寫道:「六月,總是巴黎這個富麗堂皇的...

一名德國軍醫的「巴巴羅薩」首日

一名德國軍醫的「巴巴羅薩」首日

著:克雷格·盧瑟 譯:小小冰人 1941年6月22日,立陶宛。 與自己的營失去聯繫後,哈佩(第6步兵師第18步兵團第3營少尉軍醫)和他的馬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