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1881—1941》
在海軍後勤中,人力問題和彈藥、物資、燃料、食品、運輸或工程一樣重要。當然,有兩種基本的方法處理這個問題。第一個辦法是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都依靠由少量訓練有素的現役官兵組成的骨幹隊伍,也就是說,依靠手頭的資源和人力進行戰鬥。第二個辦法是打造和平時期的海軍專業人員核心,由受過訓練的軍官和士兵組成的規模更大的後備力量做後盾,這些人可以被動員起來擴充隊伍以滿足戰時的需要。

山本五十六與堀悌吉,當時他們的軍銜都是少佐;兩人同為海兵32期(1901年入學,1904年畢業),又同在1919年12月晉升海軍中佐
日本海軍自建軍之日起就採取了第一種方法,並做了一些修改。日本海軍一直奉行「少數精銳主義」,即質重於量,這與對艦隊最適當兵力結構的看法和適用於它的最適當戰術和戰略的看法是一致的。幾十年來,日本海軍成功地建立了一支小規模的精銳部隊,其中包含一些世界上經驗最豐富、訓練最有素、紀律最嚴整、積極性最高的海軍專業人員。有了這樣一個由現役軍官和士兵組成的核心,日本海軍在其前30年的歷史中贏得了兩場重要的海上戰爭。
日本海軍內部的動態以及其一貫強調質量重於數量的觀點也限制了軍官的數量。它有一個考慮周到的晉升計劃,設法保證海軍兵學校的每一個健康而有能力的畢業生都能升任大佐(上校)。因此,海軍兵學校招收的軍官人數必須保持在最低限度,這也是它入學要求嚴格的一個主要原因。這樣的人事政策是建立在人力資源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穩定的晉升意向這一假設之上的,在日俄戰爭之後相對和平的幾十年裡,該政策可能一直都適合日本海軍的人力需求。

電影《啊,海軍》,1943年12月時平田一郎(可能1938年從海兵畢業)已是少佐軍銜,現實中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麻煩始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當時日本海軍在軍備限制條約失效後啟動了擴充計劃。1936 年,當時只有不到1萬名軍官和不足9.8萬名士兵,不僅要滿足迅速發展的水面艦隊,而且還要應付不斷擴大的航空部隊、規模可觀的海軍登陸部隊和岸上機構。108000人中近一半在艦上或航空作戰部隊服役,餘下的一半則在岸上服役。這種被當代軍事用語稱為「牙齒」與「尾巴」的比例與日本海軍傳統的作戰重點一致,但最終會損害日本海軍實施現代海戰的整體能力。
在這些軍備迅速擴充的年代,最大的困難是訓練足夠的軍官。日本海軍的慣例是,只有在軍備預算定下來之後才能確定人員需求。因此,直到一項建造新式艦艇和飛機的計劃被批准後,日本海軍才開始增加軍官的人數,並徵募新的水兵。在一支據說要花10年時間才能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中尉、花20年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中佐的海軍裡,訓練本應該能預見到10年之後所需的軍官和士兵數量。獲得充分訓練和經驗所需的準備時間被認為比海軍艦艇的平均建造時間要長得多(最大的海軍艦船除外)。

村田重治,海兵58期(1927年入學,1930年畢業),1933年晉升海軍中尉,1941年晉升少佐
當日本海軍開始將一項擴充計劃疊加到另一項擴充計劃之上時,情況變得更加糟糕。1936—1941年,日本海軍估計缺少大約800—1000名軍官。根據估算,日本海軍在1941年年末參加戰鬥時至少缺2000名作戰和輪機長。當然,真正的麻煩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出現的,當時由於戰鬥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新造艦艇的人員配備變得更加困難。日本海軍可以通過擴大軍官隊伍和加快軍官學院的訓練來彌補大部分初級軍官的損失,但事實證明,中級軍官的損失——特別是中佐和少佐——是無法替代的。日本海軍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權宜之計:徵召更多的預備役人員,提拔准尉和特別勤務軍官,把中尉派到少佐和中佐的職位上。但是,被招來填補這些中層軍官短缺的軍官往往被證明是不合格的,因此總體上降低了日本海軍的作戰效能。

到戰爭中期,許多中層軍官陣亡,中層軍官短缺的問題達到了引發危機的程度。但直到出現所羅門戰役的戰鬥損失後,海軍省的人事部門才開始重新考慮其人力政策。到這時候,海軍省意識到對這個問題採取任何有效措施都已經太晚了。海軍大臣在1943年年初報告稱:「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我們嚴重的人員限制問題,未來情況只會變得更糟,而不會更好;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情況是,我們不能減輕前線人員的疲勞,也不能完全補充(在戰鬥中)損失的人員。」他承認,造成海軍災難性人事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於其人力政策的基本特徵:「在這場戰爭中作戰的所有國家中,日本在動員人員方面是最慢、最不徹底的。」

閱讀原文直達眾籌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