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X 30發展史:研發歷史篇(三)

本文作者為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AMX 30發展史:研發歷史篇(一)

AMX 30發展史:研發歷史篇(二)

五、原型階段

雖然合作研製主戰坦克的計劃告吹,但法國和西德在具體研製工作上還是有必要相互借鑑參考,1958年9月仍然簽署了相關協議,法國和西德要在2年內各自完成2輛原型車,用於性能試驗。法國方面,原型車的設計和製造由DEFA和AMX負責進行,按照生產工廠+設計噸位的名稱,命名為AMX 30。西德方面則是先分為A、B、C三組競爭設計,不過C組設計過於激進提前退出競爭。由於參考統一的標準(FINABEL 3A5)進行研製,西德將其稱為標準坦克(Standardpanzer)。1960年9月,AMX 30的第一輛原型車底盤下線,將在61年初完成兩輛原型車的製造;西德方面的標準坦克A組和B組原型車也將在60年至61年初陸續完工。

AMX 30的第一輛原型車底盤

從資料上來看,法德雙方都採用了正面50mm、側面40mm的防護指標,差別不大,但法國的原型車底盤尺寸要顯著小於西德原型車,故而重量控制較好:法國原型車重31.6噸,超出指標5%;西德原型車則分別為34.8噸(A組)和36.2噸(B組),超重幅度達到16%和21%。

動力系統方面,雙方的發動機都經過了驗證,達到較為成熟的技術水平。西德原型車採用的MB837 Ba發動機,正是此前為瑞士坦克研製的V8柴油機,已經具備了多燃料工作性能,且動力艙設計可容納更大型的10缸MB838;而法國原型車仍採用原本為B-C 25t坦克研製的SOFAM 12Gsds水平對置12缸汽油機,由於不具備多燃料性能,後續換髮在所難免。

西斯帕諾-蘇扎公司的產品宣傳冊,圖為HS-103柴油機

1958年西斯帕諾-蘇扎公司引進美國大力神公司專利的形式,拓展了自身柴油發動機生產線,研製生產了HS-102、HS-103等型號柴油機,後續將以大力神DWXLDF水平直列6缸柴油機為基礎,發展一種具備多燃料性能的水平V型12缸柴油機,這也就是後來的HS-110,被法國選中用於替換12Gsds。選擇水平V型佈局的原因也很簡單,只有這一佈局能在不大改動力艙的前提下,替換緊湊的水平對置汽缸發動機。

原型車火力火控系統的差異,隨著炮塔設計而有所不同:

法國原型車都採用CN105 Mle.59(即D1507)105mm火炮,同軸機槍是改膛發射7.62北約彈的MG42,兩輛原型車配備了兩種炮塔,分為德國型(A型)和法國型(F型),主要差異在於火控系統配置。A型炮塔由西德方面出資研製,按照西德要求,瞄測一體式光學測距儀由炮手使用,光學測距儀基座靠前,測距儀基線較短(1.6米);F型炮塔則是將光學測距儀配備給車長使用,光學測距儀基座靠後,測距儀基線較長(2米)。

配備A型炮塔的30噸戰車原型外形圖,當時還不叫AMX 30
配備F型炮塔的30噸戰車原型,測距儀位置後移,基線長度加大
AMX 30的1號底盤搭載A型炮塔
同一底盤,但搭載F型炮塔

西德的原型車,A組炮塔為威格曼設計,B組炮塔為萊茵金屬設計,最初均為帶光學測距儀、安裝萊茵金屬BK90坦克炮的形式。但90mm炮已經不能滿足主戰坦克火力需求,BK90後來轉而用於火炮式坦克殲擊車(KJPz 4-5)和輕型坦克(RU251)的設計。

西德A組的第1輛原型車,當時還在討論駕駛員座席如何佈置,因此最初的兩輛原型車分別採用了左舵和右舵設計

隨著原型車的逐步建造完成,法國和西德也於1960年內討論了具體的試驗事項,包括由坦克專家和生產方代表進行的第一階段技術審查,還有由法軍和西德聯邦軍派出車組,以坦克排為單位進行的第二階段戰術審查。經過雙方初步的內部試驗後,正式的聯合試驗在1961年舉行。

1961年3月-4月,法國派出1號原型車底盤,安裝德國型炮塔前往西德梅彭(Meppen)進行測試,與西德方面技術較為保守穩健的A組原型車同臺競技。幾場試驗下來,兩車的火力系統均表現出良好的精度,但西德的標準坦克在動力系統上暴露出散熱不良的問題,法國原型車的可靠性表現良好。雙方很快因此進一步擴大了分歧:西德不願意採用火炮威力更大、動力系統可靠性更好的法國設計。在法國看來,這樣的選擇無疑是政治立場凌駕於技術優劣之上,但除了抗議也沒有更多辦法。1961年底,西德和法國確定了技戰術審查的具體項目,並加緊了後續原型車的研製工作。

西德要為標準坦克換裝105mm坦克炮,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英國L7和法國CN105兩種選擇。L7本身只標配脫殼穿甲彈和碎甲彈(英國特色),不過美國以L7為基礎發展了M68併為其研製了破甲彈,選擇英國炮可以多一些彈種;CN105發射G型破甲彈時具有良好的威力和優秀的有效射程,紙面上看倒也可以兼容使用L7的各個彈種,只是法國炮的膛線纏距較緩(1:25纏距),炮彈在膛內每前進25倍口徑轉一圈,即使發射同樣的脫殼穿甲彈,與英國炮(1:18纏距)達到基本相同的初速,炮彈自旋速度也比英國炮慢20%以上,就造成穿甲彈不能獲得足夠的穩定力矩。試射結果證明,法國炮與英國彈藥確實八字不合,二者的組合精度並不理想。

這樣一來,西德預計將採用引進自英國的L7坦克炮,在炮尾上方施以斜切處理以保證火炮俯角,這也就是L7A3;其他修改還包括換裝MB838發動機、加厚正面裝甲等,增重進一步上升到9噸(超重30%)。法國方面,將以F型炮塔的原型車為基礎,稍加修改發展為AMX 30A,重量略微增加到34噸。根據技戰術審查的需求,雙方需要各自提供7輛預生產樣車,其中1輛由雙方技術專家仔細審查,5輛由各自的坦克兵駕駛,編成坦克排進行對比測試,另有1輛後備車。為了這一輪審查,法國在1962-63年生產了7輛AMX 30A,編號依次為234-0285到234-0291。

這7輛車為了測試各種設備,在細節設計上有不少差異,情況簡要介紹如下。從AMX 30原型車到AMX 30A,外觀上主要的改動在於炮塔尾艙外形的變化,原型車採用近半球形的炮塔尾艙,在尾艙內以彈頭向座圈內的方式佈置有上下兩排炮彈,彈藥架從車頂方向看呈現扇形佈置。AMX 30A將炮塔尾艙部分壓扁、拉長,外形更為低矮,炮彈仍是上下兩排,但彈頭朝向後方,以便裝填手拿取。在炮塔外部還增加了儲物架,用來存放車組個人物品等雜物,這樣也不必擠佔車內空間。AMX 30A的火炮升級為更新型的CN105 Mle.62(即D1512),這種火炮在1967年前生產的型號採用身管自緊工藝,減重同時仍能保證耐壓強度。火炮搖架上也嘗試了一些減重措施,7輛車中有3輛採用鎂合金輕量化搖架,不過強度上會略低一些。

AMX 30A使用的S470指揮塔

AMX 30A的車載武器系統,新增了一挺12.7mm高射機槍,實際上直接移植自AMX-VTT裝甲運輸車的S470指揮塔,為車長提供了一些近距自衛火力,也可以打擊低飛的直升機目標。不過車長的主要任務仍是負責車輛的指揮,以及在射擊時提供目標距離資訊。AMX 30A採用M208合像式光學測距儀,採用瞄測一體設計,既作為車長測距儀,也作為車長瞄準具。測距儀基線長度2米,光學放大倍率為12倍,有效測距範圍在600-3500米,保證了AMX 30A能在3km以上距離有效使用高精度的G型破甲彈打擊敵方戰車。在7輛AMX 30A當中,部分車輛還配備了紅外/白光探照燈等夜戰設備。

配備探照燈的AMX 30A與M60A1的對比

在1963年進行技戰術審查時,西斯帕諾-蘇扎公司剛剛推出HS-110柴油機,該機型採用水平V12佈局,應用了渦輪增壓、鋁合金鑄件、活塞噴油冷卻等技術,做到了重量1390kg,2400rpm時輸出720馬力。這種發動機的功率/重量比高於西德標準坦克的MB838 CaM500柴油機,高度更低矮,但在1963年時,技術尚不如西德發動機成熟。作為折中,採用了這樣的方法:參與技術審查的1輛車,採用新式的HS-110柴油機,以符合項目要求中的多燃料需求;參與戰術審查的6輛車,仍使用原先的12Gsds汽油機,以保證運行過程中的可靠性。

1963年的測試,除去車輛無線電設備和三防設備等具體系統的對比,主要的測試內容集中在對機動性和火力火控性能的考察。耐久運行測試中,兩輛法國坦克和三輛西德坦克由於故障而中途退出;機動性能總體來說是西德坦克更優秀一些,由於車身長度和履帶接地長度較有優勢,在越壕、爬坡性能方面都有更好表現;而法國坦克在火力性能方面佔據優勢,尤其表現在遠距離射擊精度和威力上。

實彈射擊項目中,準備了170mm/50°靶、120mm/60°靶、150mm垂直靶三種裝甲靶標,但僅有法國105mm炮與G型破甲彈的組合能在任意距離上完全擊穿。西德L7A3炮發射脫殼穿甲彈僅能擊穿25%的靶標,而且穿深隨距離增加而衰減;發射美製M456破甲彈時成績有所提升,但威力和精度都無法與G型破甲彈相比。

說來諷刺,原本意在加強聯合研製而進行的測試,反而加劇了西德與法國在坦克研製上的分歧:雙方都對自己的樣車感到滿意,而不願去接納一種大家都不太滿意的標準坦克。1963年下半年,法國將AMX 30定為新式國產主戰坦克,以7輛AMX 30A中的3號車體和4號炮塔作為最終生產式樣,這也就是AMX 30B。

指揮AMX 30A梯隊受閱的是戴高樂將軍的女婿,聖西爾高等軍校的校長,阿蘭·德·波瓦西厄將軍。這輛車號234-0291的AMX 30A是最初7輛預生產樣車之一。

考慮到AMX 30B計劃於1964年投產,應該說到此時為止,AMX 30的裝備進度還是領先西德豹1一年左右的。然而各種機緣巧合之下,AMX 30B的實際投產時間反而要比豹1晚了一年,一步慢步步慢,就連FINABEL內部的坦克訂單也全部被豹1奪走(明明是我先來的),最終豹1斬獲超過12個國家的外銷訂單,AMX 30卻只出口到8個國家,實在是造化弄人。關於AMX 30的更多技術細節,我們下期再慢慢展開細說吧。

(全文完

相關文章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 授權轉載自Monochromelody 書接上回。決定量產AMX 30B的1963年,初步估計僅羅昂兵工廠的...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上)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上)

本文作者為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書接上回。決定量產AMX 30B的1963年,初步估計僅羅昂兵工廠的一條生產線就可以達到...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下)

AMX 30發展史:車輛技術篇(下)

本文作者為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七、十年磨一炮 今天我們說起AMX 30B總是會想起20mm同軸副炮,但1966年剛服役...

獨臂神通:AMX 30 ENFRAC兩棲工程車

獨臂神通:AMX 30 ENFRAC兩棲工程車

本文作者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1960年代,法國軍方希望能夠在裝甲戰鬥車輛渡河機動時,儘量減小對工兵架橋裝備的依賴,要求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