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步兵部隊防守的地域發起攻擊之前,要對敵防禦體系實施偵察,以獲取敵軍戰鬥部署、工事構築、陣地編成、火力配系、障礙物配系等情況,同時避免遭到敵軍巡邏隊或步兵武器的突然打擊。為此,必須指派一支偵察隊執行類似任務,偵察隊在實施觀察時必須小心謹慎,避免露出痕跡;觀察點可以選擇在樹葉茂密的大樹上,儘量遠離建築物的房門和窗口; 接近選定的觀察點時,首先應觀察周邊情況,匍匐進入,而不是慢悠悠的逛進去;透過小路時應仔細觀察,確保小路周邊無敵軍的觀察哨和火力點;遇到開闊地帶或者是敵軍警戒哨,應儘量繞行。
接敵運動
在進攻戰鬥中,步兵排的每個班都要派出兩名甚至更多的尖兵在距離本隊457 米遠的地方選擇觀察點;各個觀察點應能夠相互實施火力支援,且能夠進行簡易信記號通訊,以便直接將獲取的情報傳回本班,或是透過友鄰觀察點接力傳遞情報。與偵察隊任務不同,前方尖兵的任務是儘可能詳細的蒐集情報,如地形情況和敵軍的武器裝備情況;步兵排派出的尖兵還擔負戰鬥預警和偵測敵軍是否設伏的任務。這些前方尖兵直接面對可能遭遇的敵軍,遭到敵軍火力打擊的可能性較大,正如尖兵班班長亨利·阿特金斯(Henri Atkins) 指出的那樣:擔負尖兵任務的士兵需要有自我犧牲精神,但這種精神和所謂的勇敢沒有絲毫關係。尖兵實質上就是一個誘餌,誘騙敵軍射擊,從而暴露其防禦位置;選定人員擔負尖兵任務時,通常根據其受訓情況採取直接命令的方式。尖兵遠離本隊攻擊線,負責引誘敵軍暴露其射擊位置,並採取各類簡易通訊手段,將獲取到的情報傳回本隊;尖兵有幸存的可能,但概率不大。
在進攻戰鬥中,「接敵行動」從敵中型火炮的有效射程範圍之外開始,通常距離敵防禦前沿約16公里。晝間接敵時,要拋棄「行軍路線」這一概念,採取其他隊形,如步兵排採取一路縱隊或兩路縱隊,實施「遠距離蛙跳」前進;接敵時,如前方有友鄰單位,或是在己方火力掩護下實施接敵,機動隊形沒有必要過於分散,穿過開闊地帶等危險地段時,可採取分組逐次機動的形式透過,透過後再集中全體人員繼續接敵。

作為步兵排長,一般要指定一個班作為「基準班」,以此為參照,來控制全排其他班的戰鬥行動;作為連長,組織接敵時一般指定步兵排先行機動,武器排緊隨其後,具體行動時,連長必須注意前期敵炮火重點打擊的地段或是獨立明顯的物體,這些都可能是敵實施標定射擊的地點,遇到這種情況,連長必須周密觀察戰場,判斷敵射擊規律,而後決定是否繞行或是快速透過。接敵的目標是儘可能接近敵軍,以便於簡單調整後對敵發起攻擊,接敵終點位置應選擇在隱蔽地點,儘可能避免敵軍火力打擊,又能確保己方的輕武器能夠發揚火力打擊敵方。無論哪一個級別的進攻行動,都必須周密計劃,選定相對安全的戰前「集結地域」,避開敵軍大口徑火炮打擊範圍,以便進攻部隊在戰前實施周密準備。
在進攻戰鬥中,步兵連在接敵時必須保持高度警覺,連長必須對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及時正確的處置,否則將使整個連隊處於危險之中。在接敵過程中,由於情況變化迅速,連長向排長下達的命令也是不完整的,通常包括:敵軍和友軍的位置;任務;目標;行軍方向(包括調整點);預定展開地區;對敵實施偵察的要求;遭敵攻擊時的行動等等。
步兵連在營的編成內充當營的「基準連」實施接敵時,通常要指定1個步兵排擔任連的「基準排」,該排要按照連長指定的接敵路線實施接敵。通常情況下,在接敵時連長的指揮位置在行軍隊形的前部, 以便於連長周密觀察戰場態勢,實施「個人偵察」;只要步兵排的接敵方向和任務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連長通常不會將個人偵察所獲得的情報進行詳細的通報的,更不會輕易改變原定的行軍隊形和行軍序列。在開闊地帶接敵時,排與排之間的距離通常在274米左右,以便利用有利地形實施相互掩護,但在通視條件不好的地形上接敵,特別是在森林地區,排與排之間的距離應大大縮短,以保證相互之間能夠保持目視接觸。
衝擊突破
為便於突破防禦者的陣地,步兵排要在距離敵防禦前沿足夠近的地區選擇一處「最後的跳躍點」。步兵排進至該點後,立即向敵防禦前沿實施突破,此時上級火力向敵防禦縱深轉移,步兵排處於無上級火力掩護的狀態;儘管看起來是步兵營或者是步兵連下令發起的進攻戰鬥,但實質上,真正的攻擊行動是由步兵排的某個步兵班或者是某幾個步兵發起的。
發起攻擊時,發起攻擊的士兵或小分隊要與視線內的友軍密切協同,以增強攻擊力度;此時排長向上級支援火力發出信號,要求支援火力停止支援行動或向敵防禦縱深轉移,負責攻擊的士兵或小分隊對防禦之敵實施密集火力射擊,而後為步槍裝上刺刀,利用坦克、巨石、樹木、磚牆和土堆作為掩護,快速向敵發起最後的衝擊,到達預定目標後,即以猛烈的火力打擊發現的任何敵軍。
在步兵戰鬥中的這一關鍵時刻,到底發生了什麼呢?諾曼底戰役中美軍第29步兵師的GS.約翰少校描述說,首先是敲掉一挺機槍,殺傷一兩名敵軍,然後:攻擊者認為敵軍防禦能力已被削弱,應當集中所有的迫擊炮和其他炮兵火力對敵實施打擊,之後可以發起一次協調一致的攻擊;防禦者可能認為敵軍佔據兵力火力的優勢,在遭到敵軍火力打擊時,應當將防禦兵力撤至下一道防線;這就組成了衝擊時的戰鬥場景,一次衝擊、一次停頓、一些匍匐前進、四處響起的不連續的槍聲、一些炮兵火力、一些迫擊炮火力、一些煙幕、更多的匍匐前進、另外一次停頓、死一般的靜寂、更為猛烈的交火、更猛烈的集中火力打擊、更為集中的衝擊;然後,整個戰鬥過程又重新上演一遍。

(上圖)示意圖摘自1 9 4 3年版的《步兵排和步兵班進攻戰鬥》,解釋了步兵排在營的編成內,從接敵行動開始,至衝擊發起前戰鬥行動:步兵排離開機動道路後,以班為單位,成3路縱隊,向營進攻出發陣地機動;離開衝擊發起線後,步兵排在上級火力掩護下,與步兵營其他單位協同作戰,共同發起對防禦之敵的衝擊;到達火力交戰點後,步兵排成三角隊形,2個步兵班在前(成散兵線),1個步兵班在後(進行支援);防禦之敵被己方火力有效壓制時,即利用火力掩護效果對敵強行發起攻擊。上述示意圖主要解釋了步兵連的先導排從離開行軍縱隊起,進至交戰點為止的作戰行動。
在通常情況下,排長將全排劃分為若干個攻擊梯隊,攻擊時排長應緊隨這些攻擊梯隊行動,以便及時觀察戰場和指揮攻擊梯隊的行動。在攻擊行動中,步兵排使用輕武器火力能夠壓制敵軍時,則排長指揮全排透過「火力與機動」,逐步向前推進;排長應當指揮與敵接觸的分隊佔領有利地形,發揚火力,從翼側或正面壓制防禦之敵,同時指揮全排其餘分隊利用地形掩護,逐步向前推進;此時排長應密切觀察敵軍防禦情況,發現並確定敵軍防線上的薄弱地點,而後組織上級支援火力壓制薄弱地點附近的敵軍,同時組織本級支援武器發揚火力,從翼側或後方打擊薄弱地點附近的敵軍;敵軍防禦嚴密,無明顯暴露的翼側和後方,己方從翼側與後方發起攻擊成功可能性不大時,排長要組建滲透攻擊分隊,在己方火力掩護下逐步向敵防線實施滲透攻擊。此時排長要指揮全排其餘分隊,並申請上級支援火力,猛烈壓制防禦之敵,掩護滲透攻擊分隊的滲透行動,同時指定若干自動步槍手,發揚火力掩護己方的翼側與後方,防敵從該方向的突然打擊。
進攻戰鬥中,向敵軍發起衝擊的距離越短越好,士兵必須根據班長的命令不斷從一個隱蔽處躍進至另一個隱蔽處。在遮蔽條件較好的地區,士兵可以採取直立行走的方式;匍匐前進的姿勢較為隱蔽,適用於短距離爬行,或者在遮蔽條件不好的地區實施機動;但在戰場上,士兵們更多的是衝擊前進,同時根據地形的不同, 視情采取其他運動姿勢。全班衝擊時,步槍子彈必須上膛,保險必須關閉,此時班長下達「準備衝擊」和「跟我衝」的命令。衝擊過程中保險不得打開,對此,1941年的《士兵手冊》(FM 21-100 Soldier’s Handbook)是這樣解釋的:「你可能會不慎走火,打死自己或戰友。」
本文摘自《二戰步兵分隊戰術》

★ 詳解二戰中英、美、德三國步兵分隊所用戰術,專業手筆,深入淺出
★ 20萬字,200張示意圖與照片,乾貨滿滿,誠意十足
★ 罕見題材,視角獨特,從細微之處解讀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