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4日,「利斯康灣」號護航航空母艦(CVE-56)正在馬金島西南方向約20海里處航行,這艘船也是亨利·姆林尼克斯(Henry Mullinnix)海軍少將的旗艦。
姆林尼克斯少將是第52特混艦隊麾下一支航母分隊的指揮官,該分隊下轄三艘護航航空母艦,分別是「利斯康灣」號、「珊瑚海」號(CVE-57,後改名為「安齊奧」號)和「科雷吉多」號(CVE-58)。
這支航母分隊的任務是為馬金島上的地面戰鬥提供空中支援,併為該地區的美軍艦艇提供反潛支援。

▲「利斯康灣」號護航航空母艦,攝於俄勒岡州阿斯托里亞的海軍航空站,時間是1943年9月2日。
這三艘護航航空母艦被編入了一個臨時組建的暫編特混大隊內行動,該特混大隊被命名為TG52.13,由羅伯特·格里芬(Robert M. Griffin)少將指揮,格里芬少將的旗艦是「新墨西哥」號戰列艦(BB-40)。
「利斯康灣」號護航航空母艦屬於「卡薩布蘭卡」級,該級護航航母在二戰期間足足下水了50艘之多!在它之前的護航航母大多是直接在商船的船體上改建的,「卡薩布蘭卡」級針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因此該級航母能更好地勝任護航航母這一角色。

▲1943年4月19日,「利斯康灣」號護航航空母艦在凱澤船廠下水。
「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的設計和生產進度都很快,這也導致其在生存性方面存在較大的隱患——戰爭期間,共有5艘該級航母沉沒。
「利斯康灣」號於1943年8月交付美國海軍,首任艦長是歐文·威爾茨(Irving D. Wiltse)上校。中途島海戰中,威爾茨上校曾任「約克城」號航空母艦(CV-5)上的領航員。
「利斯康灣」號服役後,被指定為第39海軍混編中隊(VC-39)的搭載艦。VC-39中隊最初下轄12架FM2「野貓」式戰鬥機(飛行員接受的是對地攻擊訓練)和16架TBM-1C「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飛行員接受的是轟炸和反潛訓練),中隊指揮官為馬歇爾·畢比(Marshall U. Beebe)少校。

▲「利斯康灣」號護航航母滿載飛機的俯瞰照片。
在離開珍珠港駛往中太平洋的途中,「利斯康灣」號問題頻出,這似乎預示了該艦未來的命運。先是有一架「野貓」式戰鬥機在航渡期間墜毀,飛行員死亡。
兩個多月後,在馬金島登陸戰役期間,一架「復仇者」式魚雷機在海上墜毀,另一架「復仇者」在緊急降落時損失。還有一架「野貓」式戰鬥機在用阻攔網降落時嚴重受損,不得已被拆成了零件供其他飛機使用。
1943年11月23日,五架「野貓」式戰鬥機發生了迷航,不得不在夜間進行回收:其中三架在「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CV-16)上安全回收,另外兩架在「約克城」號航空母艦(CV-10)上回收。
然而第五架飛機在「約克城」號上降落時撞上了停放的其他飛機。這架「野貓」的飛行員倖免於難,但「約克城」號上的五名機組人員卻不幸身亡。

▲編隊飛行的「野貓」式戰鬥機。

▲TBM-1C「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
11月24日黎明前,TG52.13特混大隊以「利斯康灣」號為中心,組成環形編隊航行:老式戰列艦「新墨西哥」號、「密西西比」號(BB-41)和新式重巡洋艦「巴爾的摩」號(CA-68)在左,護航航母「珊瑚海」號和「科雷吉多」號在右,外側則是由五艘驅逐艦組成的環形護衛屏障。
航行途中,4時04分,「赫爾」號驅逐艦(DD-350)被派往馬金島作戰;4時35分,「弗蘭克斯」號驅逐艦(DD-554)又被派去偵察一束昏暗的光線(事後證明是日軍飛機投下的一個逐漸黯淡的燈光浮標)。毫無疑問,兩艘驅逐艦的離去在陣型的外圍撕開了一個缺口。
驅逐艦離開後不久,「新墨西哥」號就在距編隊6海里處探測到了一個雷達接觸光點,且光點正在迅速接近編隊,隨後「新墨西哥」號就與目標失去了接觸。

▲「新墨西哥」號戰列艦,照片攝於1945年8月,背景是富士山。
TG52.13特混大隊沒有采取規避機動,「新墨西哥」號發現的目標很有可能是日軍的伊-175號潛艇,艇長為田畑直少佐,該艇在前一天剛剛抵達馬金島附近海域。
4點50分,「利斯康灣」號進入飛行區;5點50分,全艦進入戰備狀態,準備放飛13架飛機,包括1架已經在彈射器上的飛機,所有的飛機都加滿了燃油且掛載了彈藥。
剩下的7架飛機在機庫裡,已經完成了掛彈,但沒有加油。當特混大隊轉入逆風航行放飛飛機時,伊-175正好處於最佳的攻擊陣位,可以充分利用美軍陣型外圍的空隙。
伊-175號始終保持潛航狀態,根據水聽器獲得的聲音信號,從艇艏的魚雷發射管發射了四枚魚雷,然後立即下潛到更深的深度。

▲擊沉「利斯康灣」號的伊-175號潛艇。
在5時13分中雷前不久,「利斯康灣」號上的一名軍官看到一枚魚雷從右舷高速襲來,方向正衝著後部輪機艙的後方。
然而,一切都晚了,這枚魚雷的爆炸立即引爆了缺少防護的彈藥庫(這也是該級護航航母的設計缺陷之一),當時艦上的彈藥庫中幾乎堆放著滿滿90餘噸彈藥。
彈藥產生的殉爆威力巨大,以至於在數海里外的艦艇上都能看到爆炸的火光。飛濺的彈片擊中了5000碼外的驅逐艦,而距離「利斯康灣」號僅1500碼的「新墨西哥」號戰列艦則被破碎的金屬、衣物和人體殘骸橫掃。
「利斯康灣」號艦艉部的將近三分之一被炸飛,後部輪機艙前部艙壁往後的全部人員都在爆炸中身亡。中雷後,「利斯康灣」號上所有的蒸汽壓力、壓縮空氣和消防壓力都立即喪失。
此外,大部分飛行甲板被炸燬,機庫甲板也被火焰吞噬。停放在甲板上的飛機中有39名機組人員,其中14人在爆炸中身亡。很明顯,「利斯康灣」號已經無法被拯救了,短短23分鐘後,這艘護航航空母艦向右舷翻滾並沉入大海。

▲「利斯康灣」號被日軍伊-175號潛艇偷襲得手,但實際上潛艇攻擊完後立即下潛,根本不敢像繪畫裡那樣囂張地浮上水面。
「利斯康灣」號的沉沒導致了慘重的傷亡,除了在爆炸中當場身亡的艦員之外,還有很多傷員在後來陸續死亡。據統計,在獲救的272人(55名軍官和217名水兵)中,許多人被嚴重燒傷和致殘。
最初認定的死亡人數為642人(51名軍官和591名水兵),也有說法稱共有644人死亡。《美國海軍部戰爭損失報告》列出了54名軍官和648名士兵的死亡名單(共702人),其中可能包括那些因傷死亡的人。
死者中,包括航母分隊指揮官姆林尼克斯少將和廚師多里斯·米勒上等兵,米勒還是第一位被授予海軍十字勳章的非裔美國人(因其在珍珠港遇襲中的英勇行為而獲勳)。

▲美國海軍為「利斯康灣」號上的死難者舉行海葬儀式。

▲珍珠港遇襲時的英雄人物多里斯·米勒,他是「利斯康灣」號被擊沉後的700多名遇難者之一。
至於艦長威爾茨上校,有人看到他最後走入了一團火焰中,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看到過他。另外,「利斯康灣」號也創下了二戰中美軍航母傷亡比例的最高紀錄(超過70%)。
「利斯康灣」號上的一些艦員曾在「黃蜂」號航空母艦(CV-7)上服役過,在「黃蜂」號於1942年9月被擊沉後,他們倖存了下來,並轉入「利斯康灣」號上繼續服役。許多人都在這場爆炸中死亡或失蹤了,但也有一個幸運兒在兩次沉船中都倖存了下來。
在隨後對伊-175號的搜尋攻擊中,美軍驅逐艦始終未能發現這艘潛艇的蹤跡,一片混亂中,它們總共投下了34枚深水炸彈,其中6枚在距離伊-175號很近的地方爆炸。此外,伊-175號發射的魚雷中,有兩枚險些擊中「珊瑚海」號。

▲為紀念「利斯康灣」號航母而發行的郵票。
倖存者中,包括VC-39中隊的指揮官畢比少校,他後來在二戰中榮獲「雙料王牌」稱號——擊落了10.5架敵機,並榮獲海軍十字勳章。再後來,他還參加了朝鮮戰爭。
至於擊沉「利斯康灣」號的罪魁禍首,日軍的伊-175號潛艇在1944年2月4日的誇賈林戰役中被擊沉,艇上的100人全部斃命。
當時,驅逐艦「沙雷特」號(DD-581)和護航驅逐艦「費爾」號(DE-35)發現了這艘潛艇,「費爾」號發射「刺蝟」式深水炸彈,擊沉了伊-17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