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二戰德軍視角小成本戰爭電影,導演彼得來自原東德地區

隨著迷你攝影設備與影視製作軟體的普及,製作一部低成本大片的門檻大大降低,世界各國的不少軍迷也因此能將他們的二戰歷史重演活動製作成一部精彩的故事片,相信很多二戰影迷朋友都看過類似的小成本二戰片,其中最知名的當屬拍攝於2003年《聖戰士》,雖然之後、特別是2010年以後,出現了更多類似的小成本二戰片,其質量有點類似今天氾濫於中國網路上的網大影片。

海因切·彼得

海因切·彼得

雖然這些小成本影片,大多是美國人制作,但筆者今天要另闢蹊徑,給大家介紹一位專注於拍攝小成本二戰電影的德國導演及其作品,他就是海因切·彼得。海因切·彼得(Heintje Peter),1971年出生於位於埃爾斯特河畔的德國東部城市、自由薩克森州西南部福格特蘭縣的普勞恩(Plauen),當時這個地方還是東德的領土,所以一直到成年前,海因切·彼得接受的都是社會主義教育。

海因切·彼得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所以他大學所學的是考古學專業,畢業後在德累斯頓國家史前博物館擔任考古發掘技術員。不過,在接受了社會的一頓毒打後,海因切·彼得突然發現自己對拍攝歷史影視作品更感興趣,於是他毅然拋棄了堪稱鐵飯碗的博物館工作,跑到位於萊比錫的「德國中部電視學院」接受攝影師培訓。

海因切·彼得早期的二戰紀錄片

海因切·彼得早期的二戰紀錄片

從電視學院畢業後,海因切·彼得給德國幾個電視臺拍了不少歷史電視紀錄片,比如《埃米爾·克萊恩的一生》(2002)、《1945年5月9日的法貝》(2009)、《沃格特蘭戰爭的結束》(2010)等作品,為了取材他有時甚至要進行環球旅行般的外出拍攝。直到2013年,海因切·彼得辭職回到故鄉普勞恩,創辦了自己的影視工作室,接拍一些廣告和宣傳片。

除了為生活和賺錢而接單外,海因切·彼得也繼續拍攝自己感興趣的二戰紀錄片,他甚至還建立了一個目擊者視訊檔案庫,邀請很多普勞恩的老鄉到鏡頭前講述他們在二戰中的經歷,此外他也有在蒐集各種有關東德時期的歷史影像資料、舊膠捲、檔案、照片和記錄,他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解釋道:「人們正在變老,我想記錄下他們的故事。」

我們曾是戰友DVD封套

《我們曾是戰友》DVD封套

從2017年開始,在熱心網友的資助下,海因切·彼得開始拍攝德軍視角的小成本二戰電影,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在不改變歷史事實的情況下儘可能客觀和真實地呈現各個方面的事件,一方面則是為紀念參加過二戰的德國退役老兵,所以他的第一部長篇故事片《我們曾是戰友》(Wir waren kameraden,2017),講述的就是前二戰德國國防軍士兵赫爾穆特·博特格在東線的征戰經歷。

《我們曾是戰友》上映後大獲好評,除了在塞普勒斯和印度的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外,還獲得了華沙電影節「最佳歐洲電影」和「2018年歐洲電影攝影獎」兩個大獎,併為他在軍迷電影圈贏得了巨大聲譽,很多國內外二戰軍迷團體都紛紛聯繫他,想為他的下一部故事片提供道具、服裝或是群演,所以僅一年後,海因切·彼得的第二部故事長片《迷失克萊辛》(Lost in Klessin ,2018)很快出爐。

迷失克萊辛DVD封套

《迷失克萊辛》DVD封套

影片《迷失克萊辛》講述1945年,不斷潰退的德國軍隊徒勞地試圖在一個叫克萊辛的村莊阻止蘇軍的前進,戰鬥中一個德國上尉收養了一名與父母失散的小女孩。和他的上一部作品一樣,這回海因切·彼得依然身兼製作人、編劇、導演、攝影師等數職,300名二戰軍迷則攜帶著他們的裝備來到薩克森州進行免費拍攝,全片製作預算僅4萬歐元。

而受疫情影響,海因切·彼得的第三部故事片《軍事郵件》(Feldpost,2022)則直到2022年10月才遲遲到來與觀眾見面,這回影片的主題似乎在離「反戰」越來越遠——講述1944-1945年的東線庫爾蘭戰役中,一隊德軍黨衛軍士兵在庫爾蘭口袋裡堅持奮戰十個月的故事,這或許和當今俄歐關係惡化的整體大環境有關。

軍事郵件劇照

《軍事郵件》劇照

以前,筆者在發佈《我們曾是戰友》和《迷失克萊辛》兩部影片的預告片時,曾收到不少影迷的私信,向我索取影片資源,但都被筆者拒絕。這裡筆者並非分享,而是作為小成本影片製作工作室,為保持盈利,海因切·彼得的故事片都不會在院線公映或是在網路媒體上播放全片,觀眾只能到其網站以16-19歐元一部的價格購買相關DVD燒錄作品(有國外網友在購買後會上傳到資源網站上,所以仔細找找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