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被圍的德軍部隊看上去似乎是除了保命,什麼也顧不上了

著:道格拉斯·納什

譯:小小冰人

「這一夜,看上去似乎是……被圍部隊除了保命,什麼也顧不上了。」

——馮·基爾曼斯埃格上校,OKH 參謀軍官

——馮·基爾曼斯埃格上校,OKH 參謀軍官

(上圖)1944 年2 月17 日,蘇軍正在肅清德國人棄守的申傑羅夫卡鎮。

1944年2 月17 日上午晚些時候,科涅夫已全力發起反擊。近衛坦克第5 及近衛第4、第27、第52 集團軍的坦克、步兵和炮兵部隊迅速開赴申傑羅夫卡與雷相卡之間的走廊。如果及時趕到,他們就可以將剩下的德軍部隊切斷,並獲得屬於他們的那份榮譽。謝利瓦諾夫近衛騎兵第5 軍的頓河哥薩克們也在途中,急切地盼望投入這場殺戮。到上午晚些時候,德軍整個突圍路線不斷遭到打擊。儘管有薄霧、低雲和降雪,可紅空軍仍舊投入戰鬥。對德國人有利的降雪持續了一整天。個別蘇軍坦克連動身追趕後撤中的德軍隊列,對他們實施猛烈打擊,並在德國人做出應對前再次撤離。

蘇軍坦克指揮員A. 克拉尤什金少尉就實施了這樣一場進攻。他看見漫長的德軍隊列正朝東南方行進,距離他這個連隊設在科馬羅夫卡的陣地僅幾百米。就在這時,軍長基裡琴科將軍出人意料地來到他身邊。基裡琴科命令他向德軍隊列發起衝鋒,而不是待在鎮內安全處開炮射擊。克拉尤什金立即接受命令,率領他的坦克連出擊。這群T-34 逼近德軍隊列時,德國人試圖卸下火炮朝他們開火,但蘇軍坦克先行開炮。克拉尤什金的坦克一馬當先,炮彈落入德軍隊列,炸碎的屍體和裝備部件四散飛濺。德國人驚慌失措,扔下武器混亂不堪地向西南方逃竄,蘇軍坦克緊追不捨。科涅夫此時剛好在科馬羅夫卡觀察戰鬥,他向克拉尤什金和所有坦克車長表示祝賀。克拉尤什金等人的名字後來被特別表彰令提及,這是對他們出色表現的一種認可。

(上圖)德軍部隊正穿越「地獄之門」與239 高地之間的「死亡峽谷」。

蘇軍炮兵部隊當日也參加了戰鬥。在某些地段,從76 毫米步兵榴彈炮到巨大的152 毫米榴彈炮,一門門火炮並肩排列,保持著一道穩定的彈幕,通常打擊小股德軍,甚至是單獨的敵軍士兵。許多炮兵連前出到德軍隊列邊緣,在近距離內轟擊對方,絕望的德軍士兵朝他們的陣地發起衝鋒,將這些炮兵連打垮。用一位蘇軍親歷者的話來說:「敵人嚇得驚慌失措,企圖不惜一切代價逃出這個‘煎鍋’,無論怎樣都不會停下。戰鬥常常淪為小規模白刃戰。」

近衛軍上校諾維科夫指揮的反坦克殲擊炮兵第438 團聲稱他們擊毀2 輛德軍坦克,擊斃3000 名德寇,還俘獲200 名俘虜。該團轄內第6 連宣佈他們單獨擊斃800 名敵人。盧基烏安奇科夫中士聲稱他以自己的火炮擊斃100 名敵人。儘管這些數字無疑有些誇大,但多少能說明打擊艱難前進的德軍隊列的炮火強度,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至少在俄國人看來是這樣),德國人並未放棄逃生的絕望嘗試。另一支德軍部隊,估計為團級規模,遭到蘇軍近衛炮兵第139團第2 連打擊。連長卡梅舍夫上尉命令連裡的火炮以直瞄方式朝敵人開炮。所有火炮立即開火,德軍隊列被這股颶風般的炮火炸得四分五裂。他們不顧傷亡,繼續朝蘇軍陣地衝來。待他們到達近處,炮火已然無效時,蘇軍炮兵丟下火炮朝德國人衝去。在隨後發生的白刃戰中,這股蘇軍被打垮,全連陣亡。

輕型炮兵第15旅在當日的戰鬥中也有出色表現。帕羅瓦特金上校指揮的這個旅駐紮在朱爾任齊東郊,無情地轟擊德軍隊列。一支德軍隊列轉向蘇軍炮兵陣地,旋即發起衝擊。接下來幾個小時,輕型炮兵第15 旅捲入激戰(他們對付的可能是B 軍級支隊轄內部隊),最終將敵人擊退。該旅聲稱擊斃2000名德軍官兵,其中包括施特默爾曼,還俘獲400 名俘虜。由於缺乏步兵的緊密配合,蘇軍無法殲滅德軍步兵,只能單純依靠炮火阻撓對方逃竄。

用一位蘇聯歷史學家的話來說:「所有火炮在敵軍逃竄路線上形成一道銅牆鐵壁,與其他軍兵種相配合,共同阻止了德國侵略者逃出這個‘煎鍋’,並給敵人造成巨大損失。」[3] 毫無疑問,德軍突圍部隊當日的陣亡者大多死於蘇軍的炮火,儘管如此,仍有數千名德軍士兵逃過格尼洛伊季基奇河,進入以雷相卡和十月鎮為終點的兩條小型救援走廊。合圍對外正面上,朱可夫正指揮戰鬥,力圖切斷並殲滅德國第3 裝甲軍。他以3 個坦克集團軍(坦克第2、第6 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 集團軍)的主力反覆衝擊德軍第34 和第198 步兵師據守的狹窄走廊的底部,以及第1 裝甲師和「貝克」重裝甲團堅守的雷相卡登陸場。

激戰持續一整天,T-34 突擊波次湧向絕望的德國守軍。布賴特第3 裝甲軍堅定防禦,擊毀28 輛敵坦克,並擊退蘇軍步兵突擊波次。實力不足的近衛坦克第11 軍最後一刻投入戰鬥,但還是沒能打垮守軍,該坦克軍隸屬坦克第1集團軍,只剩30 輛坦克。這股力量和其他許多部隊一樣,朱可夫較晚時才把他們投入戰場,以期實現以足夠的力量打垮敵防禦,但這股力量並不夠。現在輪到俄國人進攻德軍精心佈設的反坦克防禦,他們隨即遭受相應的損失。「黑豹」和「虎」式坦克甚至已不再行動,而是作為固定堡壘使用。儘管它們靜止不動,75 毫米和88 毫米主炮仍能將大批T-34、JS-2 和謝爾曼坦克切為碎片。

雷相卡西面,第34 和第198 步兵師擊退蘇軍旨在從突出部根部切斷第3裝甲軍的數次衝擊。蘇軍步兵第74 師攻向佈滿鐵絲網的特諾夫卡,但德軍第34 步兵師頑強防禦。馮·霍恩第198 步兵師設在維諾格勒北部的防禦被蘇軍步兵第58 師和近衛空降兵第3 師的聯合進攻突破,但該師當日下午發起一場反衝擊,重新恢復了前線。奇怪的是,從博索夫卡至切斯諾夫卡,第16 和第17 裝甲師據守的這段薄弱防區沒有遭到任何衝擊。據這兩個師報告,當天未發生「值得報告的活動」。

唯一的例外是第17 裝甲師的「皮奇」戰鬥群,該戰鬥群以第17 裝甲偵察營組成,駐紮在雷相卡北面1 千米的215.7 高地。這個小小的戰鬥群只有一個17 名士兵的步兵排,外加一輛突擊炮,他們昨日配屬給第1 裝甲師。不知何故,「施特默爾曼」集群的一些部隊繞過北面的朱爾任齊,「皮奇」戰鬥群隨即為他們提供掩護,並擊退企圖迂迴他們陣地的蘇軍。戰鬥群指揮官皮奇少尉認為,這些突圍部隊主要由「維京」師和「瓦隆人」旅的倖存者組成。皮奇和他的部下為這些生還者指明方向後,他們踉踉蹌蹌地走入雷相卡北部,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整天,一直到夜裡。

(上圖)突圍期間,德國人遭到來自兩側的蘇軍火力打擊,從朱爾任齊到波恰平齊,蘇軍沿山脊線掘壕據守。照片中,蘇軍士兵正瞄準掉隊的德國士兵。

悲劇性事件沿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河岸發生時,西面3 千米的雷相卡,貝克中校和科爾將軍似乎對此毫不知情,直到上午晚些時候,突圍的倖存者陸續到達他們防線後,兩人才如夢初醒。突圍方向的改變,使第11 軍和第42 軍主力到達格尼洛伊季基奇河錯誤的一側,這裡根本沒有搭建橋樑,也沒有這種計劃。沒人預見到這種情況,因此,第1 裝甲師和「貝克」重裝甲團都無法立即騰出兵力實施救援。情況通報發生延誤的另一個原因是,貝克和科爾的指揮部只剩一部可用的無線電中繼臺,其他的不是發生故障就是被蘇軍的炮火摧毀。無線電覆蓋範圍的缺口迫使兩位指揮官不得不依靠傳令兵來回傳遞訊息。因此,沿格尼洛伊季基奇河河岸和239 高地頂部所發生的情況的嚴重性,直到突圍計劃土崩瓦解後他們才得到全面了解。另外,貝克和科爾一直無法通過電臺聯繫上利布或施特默爾曼,從而加深了這場悲劇。而通過第8 集團軍向施特默爾曼發送電報的嘗試也沒有成功。

到11 點,科爾將軍和貝克中校終於意識到這場災難的程度。從渡過格尼洛伊季基奇河的倖存者那裡獲得足夠多的資訊後,他們迅速起草計劃,準備發起一場進攻,儘快建立一片前進接待地域,以緩解突圍部隊承受的壓力。

本文摘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

雖然與宏大的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相比,切爾卡瑟戰役的規模較小,但它在蘇德戰場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

1944年1月底,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6萬精銳在卡涅夫突出部被蘇軍合圍。曼施泰因急調裝甲力量解圍,卻在蘇軍強大的防禦面前耗盡突擊勢頭。被困部隊不得不自行突圍,經過異常血腥的戰鬥,終於有共計4萬餘名將士逃出生天。被圍德軍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未能脫身,第1軍軍長施特默爾曼也在行動中陣亡。

本書正是一部講述切爾卡瑟之戰來龍去脈的作品,除了在戰略和戰役層面深度解析這場突圍戰之外,還逐日逐時地詳細講述了德軍從事的每一場戰鬥,展現了許多基層士兵的親身經歷。

相關文章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作者:道格拉斯•納什 譯者:小小冰人 本文摘選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 1944年1 月 28 日上午,「維京...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現在談談挪威戰役的過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時,用於奪取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並不多。他們...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31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干預北極——二戰時期的格陵蘭

干預北極——二戰時期的格陵蘭

微信搜尋「如雄鷹展翅上騰」公眾號,關注以了解更多冷門軍事歷史知識 1940 年 4 月,丹麥的淪陷使屬於丹麥的格陵蘭成為被佔領國的外部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