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數量佔優,但完全不理解新的戰爭理念,是盟軍初期慘敗的根源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1939 年9 月1 日,星期五,德國軍隊入侵波蘭。9 月3 日,星期天,英國政府對德國宣戰,以此履行先前給予波蘭的保證。六小時後,猶猶豫豫的法國政府跟隨英國採取行動,也對德國宣戰。

七十歲的首相張伯倫先生向英國議會宣佈了這個決定國運的聲明,他最後說道:「我相信有生之年會見到希特勒主義被消滅、獲得解放的歐洲得到重建的那一天。」沒過一個月,波蘭就被佔領。不到九個月,戰爭洪潮淹沒了西歐大部分地區。

英國人對波蘭的實力抱有幻想。身為外交大臣的哈利法克斯勳爵應該是訊息靈通人士,可就連他也認為波蘭的軍事價值高於蘇聯,因而更願意把波蘭作為盟友加以保護。這就是3 月24 日,英國突然決定為波蘭提供保證幾天前,他告知美國大使的觀點。當年七月,英國武裝力量總監艾恩賽德將軍視察了波蘭陸軍,回國後提交了邱吉爾先生所說的「最有利的報告。」

英國人對法國軍隊所抱的幻想更大。邱吉爾稱法國陸軍是「歐洲最訓練有素、最可靠的機動力量」。戰爭爆發前幾天,他遇到法國野戰軍總司令喬治將軍,看了法國和德國的軍力對比,深受鼓舞的邱吉爾說道:「那你們佔優勢啊。」

這可能加強了邱吉爾的熱情,他懷著這種熱情,敦促法國趕緊對德國宣戰,為波蘭提供支持——法國大使在急電中稱:「情緒最激動者當屬溫斯頓·邱吉爾先生,他洪亮的嗓音讓電話震顫起來。」邱吉爾當年三月也曾宣佈,就英國為波蘭提供保證一事,「他與首相完全達成一致」。他和幾乎所有英國政治領導人,都強調這種保證作為維護和平的手段的價值。只有勞合·喬治先生指出過這種保證的危險性和不切實際性,而《泰晤士報》卻把他的警告稱作「勞合·喬治先生髮洩的極度沮喪的悲觀情緒,他現在似乎活在一個奇特而又偏遠的自我世界裡」。

平心而論,應當指出,更加清醒的軍方對前景並不抱有這些幻想。總的說來當前盛行的情緒完全是意氣用事,淹沒了眼前的現實感,也掩蓋了長遠的考慮。

波蘭能堅持得更久嗎?緩解德國對波蘭施加的壓力,法國和英國能否做得更好些?我們現在知道,從軍力方面說,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乍看上去似乎都是「能」。就兵力而言,波蘭足以把德軍阻擋在國界線,至少可以長時間阻滯對方推進。還是從兵力上說,同樣明顯的是,法國應該能夠擊敗德國部署在西線的當面之敵。

波蘭陸軍編有30 個現役師和10 個預備師,還有不下12個大型騎兵旅, 儘管只有一個旅實現了摩托化。波蘭的潛在力量,人數甚至比以上這些師的總兵力還要多,因為波蘭有250萬「訓練有素的人員」可資動員。

法國動員的力量相當於110 個師,其中包括不下65 個現役師。這股軍力編有5 個騎兵師、2 個機械化師、1 個組建中的裝甲師,其他都是步兵師。就總數而言,即便扣除守衛法國南部和北非,防範義大利潛在威脅的力量,法國統帥部還是能把85 個師集結在面對德國的北部戰線上。另外,法國還可以動員500萬受過訓練的人員。

除了為中東和遠東的防禦提供兵力,英國曾承諾,一旦戰爭爆發,就把4 個正規師派往法國,後來實際派出的兵力相當於5 個師。可由於海上運輸問題,以及為避免空襲必須採取的迂迴路線,這股先遣力量要到九月底才能到達。

除了少而精的正規陸軍,英國正在組建和裝備由26 個師構成的本土野戰陸軍,戰爭爆發時,英國政府已計劃把這股力量擴充到55 個師。但這股力量的首批部隊要到1940 年才能做好投入戰場的準備。在此期間,英國的主要貢獻只能是以海軍力量實施一場海上封鎖,這是一種傳統方式,施加的壓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奏效。

英國的轟炸機數量剛好超過600 架,是法國的兩倍,但不到德國轟炸機數量的一半。鑑於當時列裝的轟炸機有限的載彈量和航程,它們無法以直接轟炸德國的方式發揮重要影響。

德國動員了98 個師,包括52 個現役師(含6 個奧地利師)。不過,另外46 個師,只有10 個可以在動員後參戰,就連這些師的大部分人員也僅僅是服役一個月左右的新兵。另外36 個師主要由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組成,這些四十歲上下的士兵對現代武器和戰術知之甚少。他們缺乏火炮和其他武器裝備。組織、訓練這些師,讓他們成為能戰之軍,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甚至比德國統帥部預想得還要長,他們對這種緩慢的進程深感震驚。

德國陸軍1939 年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相信希特勒保證的那些將領完全沒有料到這場戰爭。他們原本打算逐步建立一個訓練有素的軍官團,但還是勉強同意了希特勒迅速擴軍的願望,希特勒一再告訴他們,會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這種訓練,因為他無意在1944 年前冒險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考慮到軍隊的規模,裝備短缺也很嚴重。

但戰爭爆發後,普遍的看法是,戰爭初期德國贏得的全面勝利,歸功於武器和兵力的壓倒性優勢。

第二個幻想消失得非常緩慢。邱吉爾甚至在撰寫戰爭回憶錄時仍然認為, 德國人1940 年至少有一千輛「重型坦克」。可事實是,對方根本沒有重型坦克。戰爭開始時,他們只有少量中型坦克,重量僅20 噸。德軍在波蘭使用的大多數坦克,重量很輕,裝甲很薄。

稍事計算就能看出,波蘭和法國的總兵力相當於130 個師,而德國共有98 個師,其中36個師幾乎沒受過訓練,而且缺乏組織。就「訓練有素的士兵」 而言,力量對比更加不利於德國人。但實力強大的聯軍隔得很遠,而德國位於中央,把聯軍分成兩個部分,因而抵消了數量上的劣勢。德國人可以先行進攻兩個對手中實力較弱的一個,而法國人要想救援他們的盟友,就不得不進攻德軍預有準備的防禦。

儘管如此,從數量計算,波蘭人還是有龐大的軍力,足以抗擊德軍投入的打擊力量,這股力量編有48 個現役師,尾隨其後的是6 個獲得動員的預備師,可沒等他們投入戰鬥,波蘭戰局就結束了。

從表面上看,法國似乎有足夠的優勢,一舉粉碎部署在西線的德國軍隊、一路突破到萊茵河不在話下。可法國人沒這麼做,德軍將領對此感到驚訝,但也如釋重負。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傾向於從1918 年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英國人一樣,他們高估了法國軍隊。

可是,關於波蘭能否堅持得更久、法國能否為波蘭提供更有效的援助這兩個問題,仔細研究的話(也就是更深刻地理解兩國軍隊的固有缺陷,以及1939 年首次付諸實踐的戰爭新技術),就會得出大不相同的結論。從這種現代觀點著眼,即便在戰爭爆發前也能看出,戰事進程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

邱吉爾的戰爭回憶錄描述了波蘭的崩潰,他寫道:「裝甲戰車能夠承受炮火,一天內前進100英里,英國和法國對這種新事實的後果沒有任何有效的理解。」

這種說法千真萬確,適用於英法兩國的高級軍官和政治家。但首先是在英國,一小批進步的軍事思想家公開而又不斷地倡導、解釋了這些新的潛力。

邱吉爾回憶錄第二卷闡述了法國1940 年的崩潰,儘管有所保留,可還是坦率承認:「我多年不接觸官方情報,因而不了解自上次世界大戰以來,大批快速機動的重型裝甲戰車發動進攻造成了這麼猛烈的革命。我聽說過這種情況,但沒有改變我內心應當改變的信念。」

這是個值得注意的說法,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支持坦克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人物筆下。邱吉爾的坦率承認值得尊敬,但他1929 年前一直擔任財政大臣,而世界上第一支實驗性裝甲部隊1927 年組建於索爾斯堡平原,用於驗證快速坦克戰的倡導者宣傳了好幾年的新理論。他完全了解他們的理念,不僅視察過演練中的實驗性裝甲部隊,接下來幾年還不斷同這些人會面。

法國人不理解新的戰爭理念,官方對此的抵制比英國更嚴重。而波蘭的情況甚至還不如法國。這種缺乏了解是兩國軍隊1939 年失敗,法國1940 年再次慘敗的根源。

本文節選自《兩次世界大戰史套裝(一戰史+二戰史)》

20世紀軍事思想巨擘 利德爾·哈特 傳世經典

20世紀軍事思想巨擘 利德爾·哈特 傳世經典

一部享譽世界、經久不衰的兩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關文章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閃擊冰峽,希特勒對挪威動手全過程

著:利德爾·哈特 譯:小小冰人 現在談談挪威戰役的過程,一個驚人的事實是,德國人發動突然襲擊時,用於奪取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並不多。他們...

早期美國海軍飲食漫談(一)

早期美國海軍飲食漫談(一)

此文原系本喵十年前的舊作,一部分曾見諸於雜誌和網路,也算是本喵的處女作。當年還是BBS的高光時代,各大軍史論壇熱鬧非凡,一派鮮花著錦、烈火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