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發展簡史(二)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2月19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提到一九三零年,恐怕有許多人都會想到在這一年的一月至四月召開的倫敦裁軍會議。

然後,就有了正是因為這個不平等的條約,導致舊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建造受到了限制,直接促使舊日本海軍航空兵力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這樣的說法—可是,我希望大家在此之前,能夠將目光投向在這一年的前後發生的一些不太顯眼,但是卻很重要的事實上去。

美國海軍在一九二二年的競標試飛中選擇了道格拉斯的DT魚雷機之後,並沒有放棄雙發陸基魚雷轟炸機的研製計劃,於一九二五年又基於相同的設計規範,分別與海軍工廠和道格拉斯公司兩家簽訂了雙發雙翼水陸兩用式魚雷轟炸機的樣機訂貨合同。

道格拉斯T2D-1陸基/水上兩用魚雷轟炸/海上巡邏機

這兩架飛機,即海軍工廠的XTN-1和道格拉斯的XT2D-1分別於一九二六年夏相繼完工,基本上採用了完全相同的設計,動力裝置為兩臺五百二十五馬力的萊特直列液冷活塞發動機,翼展十七點三七米,翼面積八十二點三平方米、總重量四千五百三十二千克,機組成員包括前方射擊手兼投彈手、飛行員、後方射擊手在內共計三人,可掛載一枚七百四十千克的魚雷,或同等重量的炸彈,為了能夠作為艦載機使用主翼採用了可摺疊式的設計。

繼原型樣機之後的量產型號T2D-1魚雷轟炸機共計生產了九架,雖然於一九二八年開始陸續交付使用,但最終被判定為不適於作為艦載機服役而被部署到了沿岸基地部隊。

雖然到了一九三零年,又訂購了十八架進一步提升了發動機功率、完善了機體各部設計、增加了燃料搭載量的改良型號,但此時該機已經被重新命名為P2D-1了。

這裡的P是Patrol(巡邏)一詞的略稱,是給予那些部署在沿岸基地,執行海上船舶搜尋、攻擊等任務的飛機的專用代號,以往執行此類任務的通常都是比較大型的飛上飛機,不過從該機服役開始陸基飛機也開始執行此類任務了。

陸基型號雖然在續航力方面不如水上飛機,但勝在機動性能更好,具有更為優異的魚雷攻擊和轟炸能力,從這一點上來看具備了與水上飛機相當的使用價值。

美國海軍的P系列海上巡邏機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從現在仍在海上自衛隊中服役的洛克希德P-2「海王星」、到最近開始裝備的P-3「獵戶座」一直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可以說是美國海軍之中扮演著相當於「陸地攻擊機」角色的機種。

只是基於當時的美國海軍戰略,其主要任務是針對在美本土沿岸和加勒比海域作戰的敵潛艇實施搜尋·攻擊,因此在設計上與日本的「陸攻」有所不同。

美國海軍當局在尋求成功之作TD-1的後繼型號之際,為何要向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研製一款大型雙發的艦載魚雷轟炸機呢?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於以往的單發魚雷轟炸機的載彈量和續航距離等方面的性能存在不滿,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便決定以「薩拉託加」級大型航空母艦的服役為契機,開展大型雙發魚雷轟炸機的艦上試驗試飛工作。

可是,最終還是發現該機到底不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所以才決定將其轉作為陸基型號服役的吧。

而在大海的另一端,舊日本海軍也在幾乎同一時間,開啟了一個設計思路幾乎與之完全相同的新型大型艦上攻擊機的研製計劃。

九三式「陸攻」的誕生

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十二月二十日,舊海軍向三菱(航空機株式會社)方面下達指示,要求設計一款配備四百至五百馬力級發動機兩臺、可掛載魚雷或一噸重炸彈的新型大型艦上攻擊機。

舊海軍此時尋求裝備雙發艦攻的可能性,其意圖主要是想讓新機擁有遠超以往單發艦攻的高性能,以便供新近加入現役的「赤城」、「加賀」兩艘最新型的大型航空母艦使用。

雖然對於當時的舊日本海軍當局而言,這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膽計劃,但正如之前章節中所寫的那樣,美國海軍早在一九二五年就已經啟動了類似的計劃,並於一九二六年夏就製造出了原型樣機XT2D,而美國海軍的試飛結果也早已經證實,這種飛機並不能取代傳統單發機所扮演的角色。

那為什麼還非要重蹈覆轍嘗試去走前人走不通的老路,去研製一款這樣的飛機呢?其原因至今不甚明瞭。

雖然如果把美國海軍一九二五的設計要求與舊日本海軍一九二九年提出的設計要求放到一起進行對比研究的話,或許會尋覓到一些舊海軍自己獨到的設想也不一定,但遺憾的是由於並沒有相關的資料留下,所以本文也無法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所謂的新艦攻 即後來的三菱B2M 八九式艦上攻擊機,昭和三年二月接收研製任務,同年十二月通過審查。

當時,三菱方面正在全力研製十三式艦攻的換代機型新艦攻,而這個新艦攻(內部名稱:カ三/Ka-3)實際上是三菱方面為了確保自己自一零式、一三式艦攻列裝以來的壟斷地位不被其他廠商奪走—按照日本語的說法就是「死守」,為此專門委託英國布萊克本公司的工程師佩蒂設計的,其一號原型樣機首先由布萊克本公司在英國製造完成,經試飛測試之後,便於昭和五年隨設計師佩蒂一道早早抵達了日本。(注:當時三菱為了贏得軍方的合同,除布萊克本公司外,還分別委託了漢德利·佩季、以及一零式和一三式的設計師史密斯按照同一設計要求進行了設計,也就是說把設計工作轉包給了三個英國公司)。

於是,三菱方面也就理所當然的,決定以這個單發新艦攻帶來的新技術為基礎研製雙發艦攻,其具體的設計工作在佩蒂工程師的指導下,由松原、由比兩名日方工程師負責,於昭和五年(一九三零)初正式開始。

這個雙發艦攻(內部名稱:カ四/Ka-4)由於在設計階段軍方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變更·追加設計要求,導致三菱方面亦需要不斷地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和修改,因此等到最終的設計方案定稿進入樣機試製階段,已經是昭和七年(一九三二)的事情了。

這就是該機被稱為「七試雙發艦攻」的原因。

這樣史無前例的新機種,採用上面這樣的方法去進行研製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何況是雙發雙翼魚雷轟炸機這種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被美國海軍證實不適合作為艦載機改作為陸基巡邏機使用的機型,這種複雜的技術難題,讓此前從來沒有研製出過令人滿意的軍用雙翼機的布萊克本公司來解決,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

九三式陸上攻擊機(七試雙發艦上攻擊機 カ四)

翼展:19.20米

全長:12.8米

全高:4.83米

主翼面積:92.40平方米

自重:3,600千克

總重:6,350千克

燃料搭載量:2,024公升

發動機:三菱A-4星型氣冷14缸活塞發動機 650馬力X2

最大飛行速度:130節

著陸速度:50節

爬升能力:上升至3,000米高度需耗時13分45秒

續航距離:執行攻擊任務時為768海里、執行偵察任務時為1,175海里

機組人員:3至5人

武裝:7.7毫米口徑機槍3挺 1,000千克炸彈或800千克魚雷1條

順便在這裡說一些題外話,這個新艦攻(即九八式艦攻)在實際列裝部隊服役以後獲得的評價也非常差,由於性能還不如十三式艦攻的改良型號,因此遭到了強烈的批評。雖然自昭和七年開始批量生產了約二百架裝備部隊服役,但在實戰中(以中國戰場為主),損失很大卻又難以維護修補,表現十分慘淡。

不過,由於該機在構造上採用了全金屬設計,機翼的主翼梁和肋板都是由薄鋼板製成,機身為鋼管桁架構造,雖然在設計上略顯複雜,但對於此前並沒有金屬飛機制造經驗的日本航空技術界而言,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借鑑資料。

自那以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在三菱設計的飛機上,觀察到布萊克本式構造設計風格的影響。

而七試雙發艦攻當然也同樣採用了這種全金屬的骨架外加帆布蒙皮的構造,可是,於昭和七年九月末完成的一號原型樣機卻好像要把屢遭延誤的研發週期與混亂的研製方針全部如實地表現出來一樣,被設計成了落後於時代的怪物,看上去與人們心目中所謂「新銳雙發艦攻」的印象相距甚遠。

雖然首飛於十月十九日,在各務原機場三菱方面一名叫梶間的試飛員的操縱下順利完成,但樣機的表現並不出彩,各操縱面(特別是輔助翼)的響應也十分沉重遲緩,在地面滑跑時機首多次出現擺動、振動的現象,雖然是雙發機但無法做到單發飛行(也就是說因發動機故障導致迫降的概率是一般單發機的兩倍)諸如此類各種的技術問題不斷頻出。

七試雙發艦攻從5號樣機開始在設計上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和完善但性能仍不足以擔任艦載機服役使用。

即便如此,在一至四號樣機大體制造完畢之後,又於昭和八年追加製造了經全面修改設計的五號機至十一號機,進行了反覆的測試,但最終還是於昭和九年被判定為不適合作為艦載機使用。

於是,便決定將其改作為陸基飛機使用,授予了「九三式陸上攻擊機」的制式名稱。

該機既是舊海軍最早裝備的制式雙發陸基作戰飛機,也是被最早冠以「陸上攻擊機」這一名稱的機型。

為什麼舊海軍會選擇裝備這樣一款落後於時代的失敗作品呢?

這裡面其實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未完待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相關文章

機動部隊的編制與由來

機動部隊的編制與由來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28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2月13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3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9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2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