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喬納森·諾思(Jonathan North)
譯:劉萌

一戰期間,法國大量從居住或服役於海外的法國僑民以及殖民地土著中招募士兵,無論志願者還是應徵入伍者都可以,以求在短時間內擴充兵力。
殖民軍的歷史很複雜,但總的來說,其多支精銳部隊都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著名的殖民地部隊大概就是31個北非輕步兵(zouaves)營了,主要由居住在阿爾及利亞或突尼西亞的法國僑民組成(實際上其中有8個營的士兵完全在巴黎和里昂長大)。像外籍軍團那樣,這些部隊也組有行軍團;還有由來自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志願者組成的32個法蘭西獵兵(tirailleurs,也被稱為「狙擊兵」)營,他們後來得到了來自摩洛哥的兵員補充。摩洛哥在1914年還處於治安戰爭時期,因此當時只有少量兵力可用;那些從此處招募的人最初被編入了當地的五個獵兵營中。
非洲輕步兵團(Infanterie Légère d’Afrique)很不可靠,由非洲懲戒部隊組成。法軍還有一些最初由海軍部負責的殖民地部隊——共12個殖民地步兵團,包括來自西非塞內加爾的法蘭西獵兵,來自印度支那的東奇尼(Tonkinese)法蘭西獵兵,以及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法蘭西獵兵。除上述地區外,還有其他一些殖民地也為戰爭中的法軍提供了兵員。
北非輕步兵
北非輕步兵通常穿著一種寬鬆的制服——它在全球範圍內被多支軍隊模仿,並不是只有北非人才使用。他們頭戴一種獨特的氈帽(被稱作「chéchia」,可搭配藍色帽罩),或是帶藍色流蘇的土耳其紅氈帽(士官或軍官的流蘇由金線製成)。他們還穿著一種藍色馬甲,其紋飾和邊緣均為紅色;這種馬甲在1893年進行過修改,但反而採用了更為古老的設計。通常,輕步兵會在馬甲裡面穿著藍色襯衫,襯衫滾邊為紅色。在冬天,他們穿著一種紅色的寬鬆褲子,它由較為厚重的布製成;到夏天,這種紅褲子會被一種白色棉質褲子所取代。在非洲,隸屬於腳踏車連的北非輕步兵通常穿得很簡單;但在1913年9月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換上了深藍色外套上衣。
北非輕步兵的個人裝具通常與法軍普通步兵相同,包括M1888型黑色皮革彈夾包。

(上圖)第1北非輕步兵團的一名二等兵,1914年。這裡展示的第1北非輕步兵團士兵在他的黑色夾克上搭配了紅色紋飾,以及一個實心的紅色圓形飾物;第2北非輕步兵團成員的圓形飾物內還配有一個白色圓圈;第3北非輕步兵團成員的圓形飾物內配有一個黃色圓圈;第4北非輕步兵團成員除了在夾克上搭配紅色紋飾,還在其圓形飾物內配有一個藍色圓圈。
1914年8月,剛抵達歐洲戰場不久後的北非輕步兵遭受重創,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他們所穿的紅色或白色長褲——這在戰場上實在過於顯眼。當年9月,卡其色被法國軍方認證為是一種良好的偽裝色;9月底,軍方同意將北非輕步兵的制服布料改為深黃色卡其布。此後,他們就裝備了與山地獵兵裁剪相同的上衣和褲子,軍方還為其紅色氈帽配發了卡其布帽罩;雖然(法軍)更換全套制服的過程較為緩慢,但他們還是優先得到了顏色低調(不顯眼)的褲子和帽罩。隨著冬季到來,北非輕步兵獲得了步兵樣式的大衣(最初,他們在惡劣天氣裡只能用連帽斗篷保暖),這些大衣要麼為深藍,要麼為地平線藍,不過後者逐漸成了主流。到1915年初,這支部隊的裝備情況已變得普遍不佳,其中最好的部隊也是穿著五七八門的各色制服,最糟糕的部隊則可謂衣衫襤褸。

(上圖)第9北非輕步兵團的一名下士,1918年。圖中的士官穿著一件深黃色上衣,在其衣領處佩戴紅色領章,領章配有紅色滾邊和紅色軍團編號。位於他袖子上的機槍圖案徽章表明他是一名專業的輕機槍手;此外,獵號圖案標誌代表佩戴者是一名神槍手,交叉機槍槍管圖案標誌則代表佩戴者是一名重機槍手。
隨著戰爭不斷持續,最終,法軍非洲部隊大部分軍服色調都更換成了卡其色。儘管英國人抱怨,說這樣可能會讓法軍和他們自己的制服相混淆。但即便如此,英國也向法國提供了他們急需的200萬米卡其布。1915年推出的簡化版大衣於當年年底開始配發,它就是由卡其布製成的;除制服顏色外,北非輕步兵的上衣、頭盔和褲子(有時也採用與步兵相同的黃色褲線)的顏色也發生了改變,這使其形象煥然一新。他們通常在大衣和外套上衣的衣領上佩戴著紅色團編號,編號旁還有兩條滾邊。
北非輕步兵還裝備了金屬無沿便帽,可以將其戴在他們的紅色氈帽下。雖然這些部隊最初戴著配有手榴彈圖案帽徽的地平線藍頭盔,但他們還是打算以新月和字母「Z」作為自己盔徽的圖案。於是,在1915年8月,新月正式成為北非輕步兵部隊的帽徽圖案(後來,也有一些部隊佩戴自己的獨特徽章——比如一個帶有本團編號的新月)。與軍服顏色相同,這些頭盔也都被塗成了卡其色。
法蘭西獵兵
來自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的法蘭西獵兵也被編入了混合團,他們的制服與北非輕步兵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是在1853年設計的。兩者的不同點在於,法蘭西獵兵的制服為淺藍色,配有黃色滾邊和紋飾,而非後者的紅色;另外,獵兵部隊成員的腰帶為紅色,所戴氈帽也是紅色的,但根據個人所隸屬的營分別配有一條白色、紅色或黃色的流蘇。法蘭西獵兵經歷了與北非輕步兵相似的制服變化過程,最終裝備的是深黃色卡其布制服,但他們所屬團的數字編號和制服滾邊均為藍色;而那些將北非輕步兵和法蘭西獵兵混編到一起的團,其成員的團編號數字為紅色,領章的一條滾邊為紅色,另一條為藍色。

(上圖)法蘭西獵兵第8行軍團的一名二等兵,1915年。法蘭西獵兵通常戴著各種尺寸和形狀的軍帽,從低矮軟帽到平頂筒帽都在其中,但這些帽子大都覆蓋有一層深黃色帽罩;他們相當奢華的淺藍色外套上衣則由一件淺褐色大衣所覆蓋。圖中顯示的法制刺刀經常被前線部隊抱怨長度太長,不適用於塹壕戰;戰壕刀和左輪手槍則往往是突擊部隊比較喜歡的武器。
塞內加爾部隊
來自塞內加爾的法蘭西獵兵使用著深藍色制服和紅色土耳其氈帽;抵達法國後,他們還裝備了殖民地步兵團所穿的深藍色大衣。1915年,該部隊獲得地平線藍大衣,並在1916年初換用卡其色大衣(1915年8月,軍方決定將非洲部隊的制服色調統一改為卡其色);但即使這樣,這些塞內加爾人的大衣顏色仍以地平線藍為主;直到1918年,他們仍穿著那些配有黃色船錨圖案的地平線藍大衣。另外,這些人所戴的土耳其氈帽上通常覆蓋有一層卡其色帽罩。

(上圖)一名塞內加爾獵兵部隊的二等兵,1917年。圖中這名士兵的腿上纏有深黃色綁腿;但是,在戰爭初期,由於庫存不足,來自殖民地的法軍部隊經常會打地平線藍綁腿。圖中士兵在自己的頭盔上套著盔罩,但是當軍方發現布料碎片會使得頭部傷口的處理變得更加複雜,而且容易造成嚴重感染後,這些盔罩就被棄用了。為降低可見度,這些頭盔上都塗有消光漆。
塞內加爾部隊成員的阿德里安頭盔上配有船錨和手榴彈圖案帽徽;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法蘭西獵兵也穿著類似(卡其色)制服,但配有紅色腰帶和紅色土耳其氈帽(後來改為卡其色頭盔),以及綠色的船錨徽章。
亞洲部隊
來自印度支那的東奇尼和安南部隊也被派往歐洲(主要是馬其頓)作戰;留在印度支那的法蘭西獵兵則於1917年鎮壓了安南太原省(Thai Nguen)土著憲兵(Garde Indigène)的叛亂。
在來自法國本土白人軍官的率領下,這些亞洲部隊穿著來自他們家鄉的鞋子,以及棉製卡其色長褲和配有淺藍色徽章的卡其色外套上衣;他們還戴著一種名為「薩拉科」(salacco)的寬沿圓帽——一種越南的傳統服飾。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軍服、徽標、武器圖解百科》

一本給人帶來良好視覺體驗,同時也保證了專業性的軍服百科指南。書內含有超過550幅有關一戰時期英國、法國、沙俄、德國、奧匈帝國、美國、葡萄牙、比利時、義大利、塞爾維亞及蒙特內哥羅、羅馬尼亞、希臘、日本、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加拿大、紐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亞非殖民地、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軍官及士兵制服、裝具、武器、徽標,以及作戰地圖的精美插圖,還有150多張攝自當年,清晰真實且堪稱時代烙印的戰場實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