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庫爾斯克:德軍「堡壘」行動失敗和蘇軍發起反攻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引言:隨著時間從(1943年)6月轉入7月,雙方大規模的準備工作都已畫上句號。自1939年以來,德軍的主要攻勢還沒有一次未能突破敵防禦並向敵後發展勝利,但庫爾斯克之戰是防禦方第一次可以準確預判出其突擊地點(的戰役)。失去突然性的德軍越來越依賴於新式裝備和重建的裝甲師;而在蘇軍方面,從高級將領們積極研究德軍攻勢失敗後如何開展首次大規模夏季攻勢也可以看出他們是何等自信。

德軍進攻開始時間最終被確定為1943年7月5日早晨。通過敵方投誠人員和己方偵察兵報告,蘇軍指揮員得以提前知曉德軍進攻時間,準確度甚至一分不差。在德軍炮兵火力準備前的一個半小時,紅軍炮兵就對進攻者所有可能的集結地域實施了炮火反準備。結果可謂喜憂參半——德軍炮兵正在開闊地上為火力準備進行相應安排,因而損失慘重;然而在其他地方,蘇軍火力在多數情況下都沒覆蓋到德軍突擊部隊預定的集結地點。不過,這也導致了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勉強同意將北線進攻發起時間推遲150分鐘,南線同樣推遲180分鐘。即便如此,德軍最初的進攻仍然組織得有些不盡人意。但由於德國空軍的戰術雷達提供恰到好處的預警,使相關部隊做好準備,諾維科夫將軍對敵前沿機場的先手空襲效果也有不足,出擊的300架蘇軍戰機損失慘重。

突出部北面,莫德爾在長達50公里的正面上進攻紅軍第13和第70集團軍,可一直沒能達成突破。經過6天戰鬥,德軍第9集團軍在「斯圖卡」強力支援下僅僅往中央方面軍的厚重防線方向突入了8~15公里。從7月6日,即開戰第二天開始,羅科索夫斯基就用坦克第2集團軍及其他預備隊發動一系列反突擊,其高潮是發生于波內裡車站及其西面的拉鋸戰。經過最後一次嘗試,德軍在損失400輛坦克和傷亡50000人後停止了對北面的進攻;事實上,部分德軍部隊在開戰2天后便已被迫撤退。

南面的第4裝甲集團軍相對要順利一些。德國人在這裡使用了新的「虎」式等重型裝甲戰車作為進攻矛頭,那些老式中型坦克及少量可用的步兵人員輸送車則緊隨其後。霍特的第48裝甲軍和黨衛軍第2裝甲軍甚至突入縱深達35公里,進入蘇軍第3道防禦地帶;但他們最終被卡圖科夫的坦克第1集團軍等機械化部隊擋住去路。經過和大本營的激烈討論,瓦圖京獲准將這些裝甲力量用於被動防禦,即讓坦克掘壕固守,同時對德軍裝甲部隊的兩翼不斷髮動反突擊。這種戰術通過限制蘇軍裝甲部隊的機動力抵消了德軍新式坦克的優勢。由於在南北兩面均未達成重大戰役突破,德軍因此也無法實現合圍及擾亂敵後方地域的目標。

7月11—13日,戰鬥在普羅霍羅夫卡車站這個關鍵的鐵路節點到達關鍵時刻。守衛這座城鎮的是近衛第5集團軍所轄近衛步兵第33軍。更重要的是,帕維爾·羅特米斯特羅夫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已經離開草原方面軍,在夜間向前行軍100公里,做好了對黨衛軍第2裝甲軍,特別是「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戰鬥準備。在得到額外3個機動軍加強後,羅特米斯特羅夫計劃採取衝鋒至幾百米內的戰術抵消德軍技術優勢,這樣雙方坦克的主炮就都可以擊穿對方裝甲。7月12日,坦克第18和第29軍穿過起伏的開闊地,發動了自殺式衝鋒。

(上圖)1943年在庫爾斯克實施衝擊的德國四號坦克

面對不到200輛德國坦克,羅特米斯特羅夫出擊的500輛坦克中損失了400輛。此外,瓦圖京合圍德軍前鋒的大計劃同樣由於部隊之間協調不力而以失敗告終。不過,蘇軍在普羅霍羅夫卡附近的犧牲也讓己方防禦部隊在7月13日之前仍能打得黨衛軍第2裝甲軍幾乎無法前進一步。經過持續一週的戰鬥消耗,德軍裝甲前鋒逐漸無力對抗蘇軍新銳的坦克預備隊。在分佈有鐵路路基和普肖爾河等各種障礙物的普羅霍羅夫卡戰場及德軍第3裝甲軍作戰地域,共有306輛德方和672輛蘇方坦克或自行火炮參戰,所以過去「1200~1500輛坦克的巨大碰撞」的說法明顯與事實不符。到7月13日,德軍只有黨衛軍「髑髏」師和肯普夫的第3裝甲軍尚可繼續前進,但速度十分緩慢。

德軍指揮官別無選擇,只能撤退。7月12日,紅軍開始其計劃之中的戰略攻勢,首先就是在緊挨庫爾斯克突出部、處於北面的奧廖爾突出部發動「庫圖佐夫」戰役。由於此處的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魯道夫·施密特上將總是批評希特勒,因此在7月10日被蓋世太保逮捕,這也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莫德爾除指揮自己的第9集團軍外,還臨時接管了第2裝甲集團軍。此外,第9集團軍絕大部分兵力當時仍然深陷於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面的戰鬥中。由此一來,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以及後來加入的中央方面軍)發動的這次進攻便正中了德軍痛處。

「庫圖佐夫」戰役中的一個戰術特點後來成為蘇軍攻勢的慣例——在實際發起進攻的前一天,每個一線師都派出了加強營奪取德軍一線警戒陣地,掃清其掩護兵力,這樣後續攻勢就可以將精力集中於敵軍主要防禦地帶。索科洛夫斯基上將的西方面軍於7月12日在奧廖爾突出部北面發動主要突擊。近衛第11集團軍在首日便打開突破口,坦克第1和第5軍超越友軍,向前發展勝利。與此同時,布良斯克方面軍在13日用第3和第63集團軍發起了主攻,每個集團軍都集中力量於一條9公里寬的狹窄正面戰線,以在敵防線上砸出一個大洞。

鑑於敵陣地的實際縱深情況,紅軍沒有墨守「增大兵力兵器密度」的成規。在德軍防禦陣地前方的每公里正面上,他們每個發起突擊的師均集中了5~6個步兵營、160~200門火炮,以及多達18輛用於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在攻擊發起前有兩個半小時的炮火準備,隨後彈幕向前緩慢移動,掩護進攻的步兵。得益於這種高度集中的兵力配置,雷巴爾科中將的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在7月14日順利打開了突破口,並向前推進。

蘇軍的攻勢在整體上很順利,唯一的例外是突出部東端。德軍第35步兵軍軍長、步兵將軍洛塔爾·倫杜利克準確預判出了蘇軍進攻地點,並精心將己方少量資源集中於此;這讓他得以將敵軍阻擋2天。在其他地方,德軍的防禦幾乎一樣堅韌。但經過數週激戰後,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在8月5日進入了奧廖爾;到8月18日,布良斯克方面軍已經抵達其因之得名的那座城市外圍,並徹底肅清了德軍在此地的突出部。總的來說,「庫圖佐夫」是個足以證明蘇軍計劃和實施進攻行動的能力日漸成熟的典型例子。

對於德國人來說,更糟糕的還在後面。由於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在此前並未參與庫爾斯克會戰的初期戰鬥,因此能夠傾其全力發動攻勢。與此同時,在頓巴斯的次要突擊成功牽制了曼施泰因的裝甲預備隊——黨衛軍第2裝甲軍、國防軍第24和第48裝甲軍。曼施泰因之前信心滿滿地認為「堡壘」行動沉重打擊了防守突出部的蘇軍,現在他卻對於先前扛住了最精銳德軍進攻的同一支蘇軍部隊能在8月(德軍退卻僅2星期後)轉入進攻而感到震驚。

指向哈爾科夫的新攻勢代號為「魯緬採夫」,將由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從庫爾斯克南肩發動,這裡也是德軍在「堡壘」戰役期間突入縱深最遠的地方。為進一步調開德軍預備隊,蘇軍在突出部西端虛構並「集結」了1個坦克集團軍和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為增強效果,還發出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欺騙性無線電和虛假部隊調動命令。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朱可夫會同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和科涅夫,計劃用近衛第5和第6集團軍(這兩支部隊在之前承受了德軍的主要進攻)及第53集團軍,一起在僅30公里寬的地段上展開進攻。

為突破德軍設於庫爾斯克到哈爾科夫之間的連續5道防線,這樣集中步兵和炮兵是必需的。坦克第1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在「堡壘」戰役後補充了大量裝備,此時又得到2個機動軍的支援,他們將作為方面軍的快速集群,通過從南面和西面合圍哈爾科夫來發展勝利。卡圖科夫會面向西方,建立合圍的對外正面;羅特米斯特羅夫則面向城市,建立合圍的對內正面。在這一主要突破的西面,第27和第40集團軍將在4個獨立坦克軍支援下實施輔助進攻;而在東面和東南面,第69集團軍和近衛第7集團軍,隨後還有西南方面軍的第57集團軍也會加入進攻。

(上圖)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步坦協同作戰

(上圖)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步坦協同作戰

這三個集團軍在8月3日發起的最初進攻表明蘇聯人的物質積累水平和攻擊技巧都在逐漸進步。每個進攻的步兵師均加強有如此多的炮兵,以至於那些進攻的步兵團能得到專屬的、由多個營組成的炮兵群的掩護。其他炮兵單位則提供遠端火力、打擊德軍預備陣地,同時保留有1個反坦克群以防敵人反突擊。不過和在奧廖爾一樣,德軍頑強的防禦迫使2個坦克集團軍的先頭旅不得不提前加入戰鬥,以打開突破口。

在「魯緬採夫」攻勢發起後第三天、8月5日晚些時候,先遣坦克分隊才終於抽出身來,深入德軍後方擴大勝利;當天晚上,別爾哥羅德城被蘇軍攻克,2個坦克集團軍突入了德軍第一道防線後超過60公里。在接下來幾天裡,位於主要突擊地段兩側的幾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開始向前,將德國人逐漸逼退,每個集團軍都在友鄰單位達成突破後加入其中,就像石子被連續投入水中,使漣漪不斷擴大。

編輯:童星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爭史》

本書以公正的視角、嚴謹的態度、流暢的文筆敘述了整部蘇德戰爭史。書中主要描寫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包括戰前蘇德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具體過程、戰鬥結果,這場戰爭對戰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並對戰爭中的一些經典戰役或是階段性事件進行了介紹,例如「巴巴羅薩」行動、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除此之外,作者以蘇德戰爭作為敘述主線,同時還介紹了諸如作戰雙方的盟國軍隊實力、軸心與同盟兩大陣營對於這場戰爭施加的影響;這些內容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敘述主線、把握戰爭進程,也有利於他們對這場戰爭形成更為直觀、立體、公正的印象。

相關文章

最後手段:二戰德軍步兵反坦克武器

最後手段:二戰德軍步兵反坦克武器

本文摘自[英]大衛·波特著,邢天寧譯【戰爭事典075】《二戰德軍武器圖解百科》 「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到戰爭中期,德國陸軍認識到,他們迫切需...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原著:喬納森·諾思 譯者:姚軍 英國曾是一個全球性霸主。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的日子裡,它的廣袤殖民地被證明既是沉重負擔,同時也是寶貴財...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紅軍部隊數量和複雜程度的增長在機械化部隊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1941年12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