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英勃爾,投稿文老規矩()
在論及火炮生產時,常見的比較方法是對比類似口徑和類似作用的火炮產能。這是從使用端出發的比較方法,可以較好地考察輸出情況,但不能較好地比較各不同領域的資源投入,如高射炮到底佔用多少資源、將這些資源投入野戰炮生產將會有怎樣的影響。炮架重量和膛壓則是相對較為統一的指標,因而可以大致衡量不同類型火炮的資源消耗和製造難度。



從上到下分別是15 cm sFH 18、10 cm sK 18和8.8 cm Flak 18。由於重量接近,牽引他們的也都是同樣的牽引車,即8t級牽引車,這三張圖中出現的都是SdKfz 7,實際上8t級的sWS(schwere Wehrmachtschlepper,重型國防軍牽引車)也會進行牽引這三種火炮的工作。從各種角度看,這三種火炮消耗的資源都是極為接近的。
以防空炮為例,選取8.8 cm Flak 18,其戰鬥重量為5150kg,炮管重量為1440kg,非炮管部分的重量易得為3710kg。這個重量已經超過了10.5 cm leFH 18系列的戰鬥全重(1900kg-2000kg),與15 cm sFH 18和10 cm sK 18的炮架接近(15 cm sFH 18卸下炮管後加上火炮前車的總重為4000kg,10 cm sK 18的炮架與之類似);而8.8 cm Flak 18的膛壓也與15 cm sFH 18與10 cm sK 18接近(8.8 cm Flak 18的膛壓為260MPa,10 cm sK 18為270MPa,15 cm sFH 18為250MPa)。也就是說,8.8 cm Flak 18的炮架資源消耗與另外兩款野戰炮接近,炮管制造難度也介於二者之間。換句話說,8.8 cm Flak 18的製造難度與消耗與15 cm sFH 18、10 cm sK 18是接近的。
我們來看看這三種火炮的產量分別是多少: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合計 | |
8.8 cm Flak 18系列 | 1130 | 1872 | 2876 | 4416 | 5933 | 16227 |
10 cm sK 18 | 35 | 108 | 135 | 454 | 701 | 1433 |
15 cm sFH 18 | 580 | 516 | 636 | 785 | 2295 | 4812 |
野戰炮合計 | 615 | 624 | 801 | 1239 | 2996 | 6245 |
可以看到,每一年中8.8 cm Flak的生產數量約為同級別野戰炮的2-3倍,40-44年的生產總數則為約2.6倍。參照其他國家的同級別火炮生產,即美國的90 mm M1和蘇聯的85 mm M1939 (52-K):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合計 | |
52-K | 960 | 3371 | 2761 | 3715 | 1903 | 12710 |
90 mm M1 | 0 | 171 | 3286 | 4074 | 300 | 7831 |
很明顯,為了應付轟炸,防禦方將不得不多造防空炮。德國面臨的戰略轟炸強度更甚於蘇聯,因此他們被迫多造了3517門該級別防空炮——如果這些資源可以用於製造同級別野戰炮,將可以使德軍的10 cm sK 18/15 cm sFH 18生產量提升56%;如果參照物是美國,那麼德國便被迫多製造了8396門該級別防空炮,足以使該級別野戰炮產量提升134%。
而這還不是德軍為應付戰略轟炸付出的全部代價。1940-1944年間,德國還製造了3851門10.5 cm Flak 38/39、1027門12.8 cm Flak 40,這些高射炮膛壓更大、炮架更重,佔用資源也自然更多;同時,蘇聯沒有製造一門與之相對應的火炮,美國則只製造了550門與12.8 cm Flak 40同級別的120mm M1。較為遺憾的是,德軍武器庫中並沒有太多能和這兩型高射炮相比較的火炮,僅有生產數量較少的15 cm加農炮與之接近(40-44共生產158門,但重於15 cm sFH 18和10 cm sK 18的主要火炮為21 cm Mrs 18和17 cm K 18,分別生產645門和335門),因此較為難以直接進行轉換。可以先只轉換12.8 cm Flak 40,將其轉換為15 cm K 18,則可得到1027門15 cm K 18,達到美國同期同級別野戰炮產量的63%(美國1940-1944年生產了1628門155mm Gun M1 「長腳湯姆)。
由此便可以較為定量地估算戰略轟炸牽制資源的多少,初步結論便是假如英美的轟炸力度與德國轟炸蘇聯類似,則德國至少可以將5t以上重型野戰炮的產量提升56%;加入英美的轟炸力度與日本轟炸美國類似,則德國至少可以將5t以上重型野戰炮的產量提升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