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號稱「拿破崙傳人」的法軍為何戰敗?專家:輸在智商

注:本文原節選自馬克斯·布特的《戰爭的革新:1500年至今的科技、戰爭及歷史進程》,由毛豆123編譯後重新刊登自本號。

(彩繪)法國戰役中,眼見37毫米反坦克炮無法奏效,德軍步兵改為使用集束手榴彈,對法軍夏爾B1重型坦克

▲(彩繪)法國戰役中,眼見37毫米反坦克炮無法奏效,德軍步兵改為使用集束手榴彈,對法軍夏爾B1重型坦克進行自殺式攻擊

據統計,在征服法國的6周時間內,德軍共有27074人戰死,11034人受傷,1884人失蹤。英國曆史學家阿利斯泰爾.霍恩記錄稱:「(法國戰役後)兵力損失剛過15萬,不及1916年凡爾登戰役德軍兵力損失的三分之一,而凡爾登戰役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會戰而已。」

反觀盟軍的損失,即英、法、荷、比軍隊失蹤、患病、受傷和戰死的人數,高達220萬。儘管英軍的主力得以保存,但他們的裝備損失殆盡。從維斯圖拉河到英吉利海峽之間的整個大陸都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

最初的震驚過後,人們開始探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拿破崙的傳人」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一敗塗地?很多法國人將其歸罪於暗中為害的「第五縱隊」,也就是那些在法國境內從事破壞活動的納粹分子和紅色特務(注:納粹德國和蘇聯當時是盟國)。1940 年5月,正在巴黎訪問的克萊爾.布思經常聽人提到「背叛」詞。她說:「一開始人們只是竊竊私語….後來這低聲細語變成了響徹法國的大聲疾呼, ‘背叛…背叛’。一些人因為被懷疑是敵人的奸細遭暗中處死。實際上,在法國工作的德國間諜並不多,他們並不足以導致法國遭受淪陷的巨大災難。

穿越阿登森林的德制二號坦克車隊

▲穿越阿登森林的德制二號坦克車隊

在法國「遭人暗算」的理論中,有一種說法比較可信,即法國的毀滅,並不是因為有人主動投敵叛國,而是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的消極態度。經歷過一戰的大屠殺,以及左右翼政黨長達20年的政治紛爭後,法國人根本無心參與一場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戰爭中。親身經歷過上述歷史事件的人們普遍相信這一理論,而當代歷史學家卻對此提出了質疑,因為據史料記載,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時,法國人的士氣已基本恢復。希特勒的入侵行動,使多數人相信有必要參加一場「正義的戰爭」。用英國大使的話說,這些人 「雖然消極迎戰, 但決心堅定」。

在接下來的戰爭(即法國戰役)中,的確有一部分法國軍隊未戰先潰,但很多部隊在遭受重創的情況下仍然苦戰到底。據估計,在為期6周的戰鬥中,法國共有12.4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此損失超過美軍在此後歷時數年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傷亡人數的總和。

被盟軍遺棄的S-35坦克及火炮

▲被盟軍遺棄的S-35坦克及火炮

1940年6月23日,希特勒與幕僚(左:建築家施佩爾;右:藝術家貝克爾)一同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合影

▲1940年6月23日,希特勒與幕僚(左:建築家施佩爾;右:藝術家貝克爾)一同在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下合影。此刻對法國人而言,無疑是奇恥大辱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證據顯示,將戰敗的原因完全歸結於法軍士氣低落並不合理。事實上,對手的士氣也不高。與法國人一樣,很多德國人也不願打仗,部分將領甚至擔心希特勒的此舉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甚至曾商議發動政變,推翻他的統治。直到法蘭西戰役勝利結束後,德國的戰爭狂熱情緒才真正爆發出來。

倘若是法軍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法國民眾也會有這樣高昂的熱情。當然,法國人士氣低落也是這個國家淪陷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多數法國人並沒有苦戰到底,而且參加抵抗運動或「自由法國」武裝力量的人也不多。然而,近年來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正是一系列戰鬥的失敗,導致了法軍無心戀戰。

被德軍俘虜的法軍中,還有諸多來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地士兵

▲被德軍俘虜的法軍中,還有諸多來自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地士兵

舉例:1940年5月10日的德國第5裝甲團實際編制(左),與1939年3月1日發佈(除去第3、第7連

▲舉例:1940年5月10日的德國第5裝甲團實際編制(左),與1939年3月1日發佈(除去第3、第7連)的紙面編制對比圖(右)其中,一號、三號裝甲指揮車的總數為13輛(9+4),一號坦克49輛,二號坦克60輛,三號坦克20輛,四號坦克12輛,總數154輛。如圖得出結論,除開指揮車,直至法國戰役期間,該團中仍然存在大量過時的一、二號坦克,佔總數的70%。真正能與法軍坦克一決雌雄的三號、四號坦克仍然較少。這也是整個德國陸軍在法國戰役時的的一個縮影。

那麼,德軍為什麼能打贏之前的幾場會戰(波蘭、北歐及低地國家與法國)呢?戰後的人們普遍認為,盟軍在數量上不及德軍,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盟軍在師級單位、坦克、飛機和大炮的數量上佔有總體優勢。只是在關鍵的西線地區的盟軍空軍戰力較弱,僅部署有1448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德軍則多達2779架。事實上,英法兩國並沒有把全部飛機投入戰鬥。為了自衛,英國人將空軍主力部隊留在本土,這可以理解,反觀法國空軍,其戰機多部署在了國土南部和北非地區,而在這兩個地區,飛機無法發揮出應有作用,實在令人費解。換言之,問題並不在於盟軍擁有多少裝備,而是怎麼去使用它們。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觀點是,德軍擁有較為先進的武器。這也同樣經不起推敲。擁有最先進坦克的是法軍,而不是德軍;盟軍最先進的飛機也足以媲美德軍戰機。但是,對無線電的廣泛應用使得德軍在技術方面佔有明顯優勢。因此,他們的戰法靈活,有能力將機械化部隊和戰機集中部署到進攻的關鍵點上。這彌補了德軍大批主力部隊徒步打仗的缺陷( 德軍參加西線戰役的100多個師中,只有10個裝甲師和10個摩托化師)。

法國戰役期間,一隊德軍士兵正推著一門37毫米反坦克炮向前推進路邊則停著一列遺棄的「布倫」裝甲運兵車由

▲法國戰役期間,一隊德軍士兵正推著一門37毫米反坦克炮向前推進。路邊則停著一列遺棄的「布倫」裝甲運兵車由於缺乏足夠的牽引車輛,整個二戰期間,德軍步兵單位仍備有大量的騾馬用於運輸

法軍官員檢閱布洛赫210轟炸機群戰前的法國空軍同樣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法軍官員檢閱布洛赫210轟炸機群。戰前的法國空軍同樣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如果德軍在裝備上沒有優勢,是什麼因素使他們輕鬆取勝呢?很簡單,他們在軍事理論、訓練、計劃、協調和領導方面佔據了決定性優勢。馬克·布洛赫在1942年,也就是他去世前兩年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德國的勝利實質上是智力上的勝利。」第二次工業革命改變了「距離的概念」,德軍的作戰方式順應了這 一時代變革,而法國人未能緊跟時代步伐。’ 「德軍作戰的主導思想就是速度。而我們的思維卻還停留在昨天甚至是更早的時候。更糟糕的是,縱使親眼目睹了德軍採用新戰術,我們卻依舊無視或完全沒能理解已經加快的時代節奏。正因為如此, 交戰的兩軍似乎處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歷史階段。」

當然,德軍的勝利也並非命中註定。古德里安寫道:「放眼眺望那一大片被我們佔領的地方,我感覺我們的勝利無異於奇蹟。」不難理解為何這個極度自信、最富傳奇色彩的將領,也會對自己的成功如此激動。成功來之不易,如果德軍沿用原先的「黃色方案」,或是在通過阿登地區或馬斯河時發生任何意外,結果將迥然不同。德軍迅速制勝,運氣不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細緻人微的準備工作和出神人化的兵力運用。德軍大膽運用裝甲部隊吸引敵軍注意力,而步兵冒險渡河,取得了關鍵性突做,此前,德軍曾在摩澤爾河上進行認真細緻的演練。真正渡河時,古德里安發出的命令與演習時毫無二致,改變的只是日期、時間和地點而已。

馬克·布洛赫(1886-1944),法國曆史學家,專長中世紀法國史,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二戰法國遭納粹

▲馬克·布洛赫(1886-1944),法國曆史學家,專長中世紀法國史,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二戰法國遭納粹佔領期間,布洛克因投身法國抵抗運動及其猶太人血統,遭到特務組織蓋世太保逮捕及處決。

在一輛Sd.Kfz.251/3裝甲通訊車上指揮作戰的古德里安(紅色箭頭者),攝於1940年比利時某地

▲在一輛Sd.Kfz.251/3裝甲通訊車上指揮作戰的古德里安(紅色箭頭者),攝於1940年比利時某地,車內還擺放在一臺「恩尼格馬」密碼機

因此,德軍最終的勝利,不僅要歸功於裝甲部隊,而是得益於對諸兵種合同作戰理論論的熟練運用。從歷史角度來看,德軍在波蘭、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尤其是法國的勝利表明,出現決定性戰役再次成為可能.

從19世紀中葉起,軍隊在戰場上一戰定勝負的能力日漸減弱,火力增強,部隊規模擴大,均超出了交通和通訊系統的應對能力。將領們很難發現敵人,想要靈活機動地消滅敵人更是不易。面對機槍或步槍,騎兵都難以繼續發揮傳統作用,無法追擊並殲滅敗退的殘敵。這意味著,失利的一方通常可以設法逃離戰場,日後再捲土重來。戰爭變得越來越難以決出勝負,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最典型的例證,至少在西線,作戰已變成毫無意義的寸土必爭。

如今,隨著機械化部隊的興起,人們能夠像當年腓特烈大帝或拿破崙那樣再次巧妙地運用機動戰術。希特勒的軍隊閃電般地取得了勝利,這表明依靠武器的力量不僅可以在戰鬥中獲勝,還能贏得戰爭。或者說,這種說法至少在1940年是站得住腳的。

隆隆穿過巴黎凱旋門,接受檢閱的德軍摩托化步兵方陣面對「閃電戰」這一新興戰術,法國亦成為了新的犧牲品

▲隆隆穿過巴黎凱旋門,接受檢閱的德軍摩托化步兵方陣。面對「閃電戰」這一新興戰術,法國亦成為了新的犧牲品

2023新春活動:距離開獎還剩下一天的啦!歡迎各位讀者老爺在本號留言框中留言「2023活動抽獎」,即可免費參與抽取毛豆主編簽名的《兵器》雜誌一本哦~

原微信號已作廢,如需合作、投稿、交流可掃描上方二維碼

▲原微信號已作廢,如需合作、投稿、交流可掃描上方二維碼

相關文章

二戰軍服百科:戰爭中的比利時軍隊

二戰軍服百科:戰爭中的比利時軍隊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在二戰中直接面對軸心國,並最終於1945年取得勝利的陣營——同盟國是由不同國家和民族所組成的。其中有些是軸心國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中的英國軍隊

原著:喬納森·諾思 譯者:姚軍 英國曾是一個全球性霸主。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的日子裡,它的廣袤殖民地被證明既是沉重負擔,同時也是寶貴財...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法軍步兵制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法軍步兵制服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上的主導力量之一。該國軍隊在一戰的血腥戰鬥中獲得最終勝利,奪回了曾經喪失的...

擋車螳臂:日本步兵反坦克武器

擋車螳臂:日本步兵反坦克武器

本文摘自赫英斌編著《二戰陸軍單兵裝備:日本》 九七式反坦克槍全貌 九七式反坦克槍 為了加強部隊的反裝甲能力,早在1935年6月,日本陸軍技術...

救命稻草:二戰美軍急救包

救命稻草:二戰美軍急救包

本文摘自赫英斌編著《二戰陸軍單兵裝備:美國》 二戰配發給美國士兵的急救包發展自20世紀初,由卡萊爾兵營(Carlisle Barracks,...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二)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二)

更多硬核,有趣,好玩的文章和資訊,請點選上方 芬里爾戰史研究 關注獲取!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 文: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洛普霍夫斯基 譯...

裂帛般的彈雨:二戰德軍通用機槍

裂帛般的彈雨:二戰德軍通用機槍

34式7.92毫米機槍(MG 34) 德軍高層在20世紀20年代得出結論,即單獨列裝配備兩腳架的輕機槍和配備三腳架的重機槍,是對德國有限資源...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山地部隊軍服

世界軍服百科:二戰德軍山地部隊軍服

著:喬納森·諾思 譯:姚軍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曾為山地作戰組建特種部隊,二戰中的國防軍同樣繼承了這一傳統。 德軍山地部隊的主要編制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