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殖民地天坑」

著:羅伯特•福爾奇克

譯:姚軍

譯:姚軍

人們往往忘記這樣的一個事實: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代價沉重的殖民衝突和大量其他需要軍事力量或者安全保障的情況顯著地分散了法國和英國的注意力。1919 年,英國面對愛爾蘭的革命和國內戰爭,在四年內就投入了5 萬名官兵。英國在地中海地區也投入了重兵,包括達達尼爾佔領區。法國的北非殖民地麻煩不斷,佔據敘利亞也只能增加其海外行動的負擔。1924 年,摩洛哥問題升級為「裡夫戰爭」(Rif War),僅在第一年就花費了將近10 億法郎,並迫使法國陸軍從本土抽調了2 個軍。

「裡夫戰爭」並不輕鬆,法國陸軍面對的是一個強硬的對手。駐摩洛哥下級軍官安德烈·博弗爾中尉寫道:「與我們交鋒的是訓練有素、機動靈活的戰士。」最終,根據貝當的指示,法國投入了20 多萬名官兵——可調動野戰軍的將近一半——並動用了坦克及轟炸機,才在一場殘酷的戰役中粉碎了裡夫人的軍隊。摩洛哥的掃蕩行動持續了將近10 年,直到1934 年,法國還投入了3.5萬名官兵和100 架飛機,搜捕各地的叛亂組織。

法國對敘利亞的統治從一開始就十分不順,1925年7 月,局勢轉變成了公開的反抗。莫里斯·甘末林上將指揮駐敘利亞法軍,1925 年10 月18 日—20 日, 他動用了炮兵和轟炸機,將起義軍佔領的大馬士革部分地區炸成一片廢墟,可能有多達1500 名敘利亞人死亡。甘末林此時不像1940 年5 月那樣猶豫不決, 他以敏銳、無情的決斷鎮壓了一場殖民地起義。對敘利亞起義的鎮壓又花費了10 億法郎。除了1.5 萬名軍人陣亡外,摩洛哥和敘利亞發生的這兩場殖民戰爭還消耗了數十億法郎,這些錢本可用於法國本土的軍事現代化。而且,即便主要軍事行動結束了,法國軍隊仍不得不消耗更多資源,繼續摩洛哥和敘利亞的平定行動,直到1934 年。敘利亞的後續行動需要再耗資40 億法郎——接近馬奇諾防線的造價。越南民族主義組織於1930 年發動了「安沛兵變」,法國不得不在印度支那(中南半島)也投入更多兵力。

這些殖民地衝突還增加了腦力成本,使許多正規軍將注意力放在反叛亂行動上,而不是為又一場歐洲戰爭做準備。人們往往指責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準備重新打一場與一戰類似的戰爭,但更準確地說,法國陸軍在這一時期的焦點是準備鎮壓下一次起義。還有人提出,法國軍隊痴迷於線性作戰,使他們對1940年的高速機動作戰毫無心理準備,但摩洛哥和敘利亞的戰役明顯是非線性的。20世紀20年代,法國現役陸軍扮演的是殖民地警察部隊的角色,導致他們忽略了本土的預備役部隊。

英國也在印度面臨傳統的低強度衝突,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小規模局部作戰。一戰後,英國控制了伊拉克,並投入了可觀的精力,試圖將該國變成英國的附庸國,以便確保利用其石油資源。20世紀20年代末,皇家空軍投入了8箇中隊駐守伊拉克,開始在該地區建設基地。同樣,英國也持續投入資源,加強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防務。1936年,巴勒斯坦發生的大規模起義迫使英國陸軍投入了5萬名官兵,以穩定該地區局勢。儘管如此,鎮壓之後巴勒斯坦問題仍在持續發酵。駐印度的英國軍隊有4萬人,而該國西北邊境地區問題要求這些部隊在1936—1939年積極作戰。與法國陸軍相同,英國陸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時候關注的也是低強度衝突,而不是思考常規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法國政治領袖的整體國策都受到了殖民勢力範圍的影響。英國越來越擔心日本在亞洲的擴張,1926年,英國政府決定在新加坡建立一個大型海軍基地,以確保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能夠採取某些行動遏止日本。由於這兩個英聯邦夥伴國家更關心日本的擴張,而遠非德國的復仇,從而使英國的部分軍事資源遠離了歐洲。接下來的十年裡,英國在新加坡基地投資了6000萬英鎊,1938年2月,該基地宣佈啟用。英國在香港和上海也派駐了大量守衛部隊,試圖展現其阻止日本在中國擴張勢力的決心。同樣,為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建設一支小規模陸軍,遏制意大利對中東的野心,英國也投入了不少軍事資源。因此,英國軍事預算需要應對三個不同的潛在對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從而減少了本土軍事現代化計劃可以支配的資金。

而為了北非和遠東的殖民利益,法國也抽調了大量本土防務資源,用於遏制意大利。法國海軍幾乎完全專注於與意大利海軍抗衡。1935年,法國陸軍的53萬名官兵中有40%部署在海外(包括印度支那的2.9萬人,撒哈拉以南地區的2.6 萬人和馬達加斯加的6000 人)。隨著對海外的巨大投資,本土陸軍在訓練新兵及預備役部隊的時候沒有了足夠的軍官和士官。尤其是,法國陸軍和海軍領導人執著於阻止意大利進攻突尼斯,這種執著的一個明顯表現就是,1933 年,法國海軍開始大力加強比塞大港的防禦工事,包括修建兩個非常昂貴的340 毫米炮臺。更糟的是,1935 年,法國陸軍決定在突尼斯沙漠修建一條「迷你馬奇諾防線」,以阻止意大利入侵。正當法國戰爭部聲稱缺乏資金、無法將馬奇諾防線進一步延伸到整個邊境時,法國陸軍卻投入2000 萬法郎, 在荒漠中修建了一條45 公里長的防禦線。為防萬一,法軍在科西嘉島的工事上又投入了2700 萬法郎。

但是,真正的「殖民地天坑」是CSG 於1934 年在摩洛哥奧蘭附近的凱比爾港建立新海軍基地的決定。海軍提出,由於土倫的主要基地在意大利轟炸機的航程之內,故需要一個能夠躲避空襲的新基地。這是極其空洞的理由,因為只要加強土倫的防空,就能使其變得更加安全,根本無須花費十年的時間從頭建設一個新基地。法國海軍希望在北非獲得一個新基地,以便得到「地位的象徵」,與附近英國的直布羅陀基地比肩,才是這個計劃的真實目的。海軍取得了勝利,1936 年,政府撥款20 億法郎啟動了基地的建設。修建過程很緩慢, 結果導致成本大大超支。到1939 年,該基地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僅為了完成在建工程,法國海軍又要求再撥款3 億法郎。幾十年來,歷史學家們都為花在馬奇諾防線上的錢惋惜,卻忽略了浪費在北非面子工程上的數十億法郎。

法國在北非殖民地投入大量防務資源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理由。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為本土提供了重要的進口物資(例如石油、礦石和糧食),而法國的海外帝國卻沒有為其帶來多少經濟上的好處。北非提供鉛和鋅,印度支那提供錫,但殖民地的進口物資遠不能滿足法國重整軍備的工業需求,尤其是鐵礦石。唯一擁有重要資源的殖民地是遙遠的新喀里多尼亞,那裡的鉻和鎳儲量豐富。然而,法國的大部分關鍵進口物資——石油、銅和橡膠——實際上來自大英帝國的各個角落。

法國維持其殖民帝國的主要好處並非原材料,而是國際威望以及招募殖民地步兵在其陸軍中服役。到20 世紀30 年代中期,法國陸軍的步兵中有五分之一來自殖民地。法國希望被看成與大英帝國勢均力敵的國家,沒有殖民勢力範圍就做不到這一點。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因海外帝國而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次要的安全考慮上,導致軍事資源轉向了非關鍵地區。殖民地作戰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妨礙了英法的軍事現代化,使它們的地面部隊專注於小規模戰術,無法精進其戰役層面上的技巧。

本文摘自《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

本文摘自《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

深挖英、法、德原始史料,顛覆傳統觀點,重現敦刻爾克大撤退後、不列顛之戰前法國戰役完整歷史的扛鼎之作。

相關文章

四戰之地:烏克蘭大地上的裝甲列車

四戰之地:烏克蘭大地上的裝甲列車

本文摘自[法]馬爾馬薩里著,姚軍譯《世界裝甲列車圖解百科:1925—2016》 烏克蘭的歷史很複雜,需要稍作其背景的提前了解,我們才能理解該...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一)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一)

更多硬核,有趣,好玩的文章和資訊,請點選上方 芬里爾戰史研究 關注獲取! 維亞濟馬災難親歷者的命運 文: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洛普霍夫斯基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