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4月的北部灣事件使美國深深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無法自拔,越來越多的軍事資源被投入這個無底洞,人類歷史上的一段浩劫開始了。每當提到越南這個地方,大多數人的腦子裡面便會閃過一片炎熱潮溼的熱帶雨林景象,以及頭戴斗笠、腳穿膠鞋的游擊隊員、遮天蔽日的直升機和狂放的瓦格納音樂。當然,這個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因為很多武器裝備到了越南戰場就會陷入效能降低甚至完全失效的窘境,除了北越那些吃苦耐勞的游擊隊員外,也只有直升機這種玩意兒才能跑得歡暢。也正因為如此,越南戰爭被稱為一場直升機與游擊隊員的戰爭,似乎與蘇德戰爭那種氣勢恢宏的裝甲戰爭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這種想法又是片面的,事實上,在越南戰場上的大多數場合中,從重達50噸的主戰坦克到臨時改裝的裝甲卡車,種類繁多的各種裝甲車輛仍是作戰雙方士兵們最主要的依靠,儘管這些裝甲力量從未被交戰雙方集中使用過,但數以千計的裝甲技術兵器分佈於越南戰場的全境卻又是個不爭的事實。總之,這同時是一場非典型的亞熱帶裝甲戰爭。
作為一個冷戰中的天然武器試驗場,美軍向越南派遣了大量各種型號的裝甲戰鬥車輛。但由於冷戰中以歐洲為重的傳統思維作怪,美軍高層並沒有打算將計劃用於歐洲戰場的一流裝備大量派往越南,因此駐越美軍裝備的主戰坦克型號並非當時最先進的M60A1,而是稍遜的M48A3「巴頓」。

(上圖)美國陸軍第5步兵師第1旅第1坦克營C連3排的M48A3「巴頓」主戰坦克。
當然,作為一種戰鬥全重48噸,裝備有90毫米M41加農炮的龐然大物,儘管通行性能存在與越南戰場的實際嚴重脫節的問題,但憑藉讓人放心的裝甲防護,以及皮實耐用的柴油發動機(移植自M60主戰坦克),M48A3居然是那場戰爭中最受美國大兵歡迎的武器之一。
下面的戰例就很能說明問題——順化戰役中一輛參加巷戰的M48A3遭到120次RPG-2攻擊,連續換了6次乘員,但主裝甲未被擊穿,坦克仍然保持著戰鬥力。當時發生的是巷戰,火箭筒射手的射擊角度受到極大的限制,120發未能奏效不足為奇。美軍的那6名乘員並非因遭受戰傷而被換下,RPG-2火箭彈在車體外發生的反覆劇烈爆炸使他們的聽覺和注意力受到了損傷。美軍能前後6次換人,說明坦克佔據有利地形,形成了有效防禦,M48成為順化戰役中的巷戰之王。
而在溪山戰役中,海軍陸戰隊的M48A3更是以短兵相接的戰術直接摧毀了2輛北越第202坦克團的PT-76水陸坦克。不過在順化戰役中以擋住越南第201、第202坦克團而聞名的南越第1裝甲旅(第11、第17、第18裝甲團)在1975年3月的西原戰役後期也照樣被圍殲, 損失的138輛裝甲車輛裡就包括M41/M48坦克和V100輪式裝甲車。所以同樣的武器,也要靠合理的戰術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其實對越南戰場的實際來說,十來噸重的輕型坦克要比50噸級別的主戰坦克更能適應。之前的法國人最早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在第一次印度支那半島戰爭後期,法國遠征軍更多地依賴於美製M24「霞飛」輕型坦克而不是M4「謝爾曼」。當美國人來到越南後,他們同樣注意到了此前法國人的經驗,所以在第二次印度支那半島戰爭初期,他們先是帶來了大量M24的升級版——M41「鬥犬」輕型坦克, M41「鬥犬」輕型坦克實際上是剔除M24「霞飛」設計瑕疵後的改進型,兩者在性能上並沒有本質差異,而越共方面卻已今非昔比,即使不考慮越共大量裝備的「B40炮」(RPG-2), 美國軍方也不認為這種火力貧弱的薄皮貨有能力阻止越共軍隊T-34坦克群的推進。
從1967 年開始,美國人就醞釀將最新型的M551「謝里登」空降坦克派往越南。這種想法最終在1969年如願以償。M551的本質是一種在必要情況下,擁有傘降部署能力的輕型坦克,遠非純粹的傘兵坦克(但也許打著「空降坦克」的旗號)。為了滿足邊打邊撤的遲滯性戰術目的,雖然強調透過卓越的戰略機動性使其能夠在第一時間增援前線,但其設計著眼點卻像傳統的美式坦克一樣,重點在於強大的火力與作戰持續性。其設計上的亮點在於能夠發射炮射導彈的152毫米M81兩用炮。雖然最終運往越南的M551拆除了昂貴的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只能夠發射普通炮彈,反坦克能力十分有限,但憑藉XM625霰彈最終成為了恐怖的叢林殺手。

(上圖)第11裝甲騎兵團第1中隊A連裝備的M551「謝里登」空降坦克。
由於在潮溼泥濘的越南叢林中通行能力極佳,M551迅速成為了駐越美軍在戰爭後期的主要裝備,前後共有三百多輛M551服役於越南。然而,M551最致命的問題在於過於薄弱的裝甲防護。由於戰鬥全重的限制,15噸的M551在遭遇反坦克火力襲擊時很少能夠像近50噸重的M48A3那樣逃脫懲罰。在地雷與RPG 密佈的戰場上,薄皮大餡的特點決定了「謝里登」戰損率高得嚇人。作為一個血淋淋的例子,1969年4月15日,第4裝甲騎兵團第3中隊捲入了一場小規模反伏擊作戰。作戰中,魯莽的駕駛員仍然用駕駛M48的方式駕駛M551, 一路橫衝直撞,不幸地壓上了一顆11.2公斤重的反坦克地雷,按照以往的經驗,M48壓上這種級別的地雷頂多會損壞一兩個負重輪,但這次駕駛員顯然是忘了現在駕駛的可是不到20噸重的M551,結果不但負重輪被炸飛,車體前部被炸壞,存放於車體前部的彈藥也被引爆,整個車組成員全部因為駕駛員的疏忽而喪命。
事實上,即使裝甲防護更為薄弱的M113ACAV「騎兵戰車」壓上這顆地雷,下場可能也要比M551好不少,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雖然近距離的12.7毫米機槍彈都有可能擊穿其側裝甲,但M113ACAV車內畢竟沒有什麼大口徑彈藥,發生二次殉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所以儘管車體會被炸得稀爛,但乘員仍有存活下來的可能。

(上圖)戰鬥巡邏狀態的美國陸軍M113ACAV裝甲人員輸送車。
所以在越南長達4年的戰火洗禮中,還沒有任何一種坦克像M551這樣得到了如此譭譽參半式的評價——由於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戰略、戰術機動性,美軍中高級指揮官們往往對這種傘兵坦克推崇備至(特別是9號公路戰役中,美軍機步第5師1旅的一個M551坦克排連續擊毀9輛63式水陸兩棲坦克的戰績令人無可忽視);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需要親自駕駛M551上陣的基層官兵們卻對這種可靠性不佳的薄皮坦克心存一絲厭惡。
除了坦克外,駐越美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是M113及M113A1裝甲人員輸送車。這兩種型號的主要區別在於A1型是柴油動力, 而前者則是汽油動力。在美軍捲入地面戰鬥的初期,M113甚至被經常作為輕型坦克的替代品使用,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暴露出了火力不足及機槍手缺乏防護的問題。於是,作為一種權宜之計,M113ACAV騎兵戰車應運而生。它為12.7毫米機槍的操縱人員增加了一個組合型的簡易防盾炮塔,另在載員艙加裝了兩挺帶防盾的7.62毫米M60機槍。除了M113ACAV外,工廠還製造了一輛原型車,兩側有對外的射孔,稱為「XM734」,這種戰車也被部署到越南戰場測試。在M551來到越南之前,M113、M113A1、M113ACAV以及它們的變形車—噴火戰鬥車(M132)、裝甲指揮車(M577)、後勤運輸車(M548)以及30毫米自行高射炮(M163)等都是美國陸軍在越南戰場上使用最廣泛的裝甲戰鬥車輛。

(上圖)美國陸軍第84炮兵營A連裝備的203毫米M110自行榴彈炮及M548彈藥運輸車。
美國陸軍也在越南部署了大量自行火炮。其中敞開式的M107和M110實際上是使用同一底盤的兩種亞改型。M107裝備有一門175 毫米口徑的加農炮而M110則裝備有一門203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雖然遠端炮戰能力出色,炮彈威力巨大,但其結構決定了炮組人員極易受到敵軍火箭彈和煙塵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常需要提前在陣地上為這些火炮構築掩體,以保護可能暴露在游擊隊火力下的炮組人員。相對於工作條件惡劣的M107、M110,擁有全封閉炮塔的155毫米M109A1自行榴彈炮是美軍在越南使用更為廣泛的自行火炮,然而由於亞熱帶氣候原因,該炮的實際射程往往會下降到15千米左右,這使其不得不盡量靠前部署。

(上圖)175毫米M107自行加農炮的一名車組乘員正在享受難得的片刻安寧。

(上圖)第25機械化步兵師裝備的40毫米M42自行高射炮
此外,陸軍的M56與海軍陸戰隊的M50自行反坦克炮也被少量用於越南,然而儘管同樣缺乏對炮手的裝甲防護,而且採用了同樣的底盤,但只安裝有一門90毫米反坦克炮的M56在越南沒能發揮什麼作用,裝有多達6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的M50卻憑藉駭人的火力成為了揚威叢林的步兵殺手,並最終以火力支援車的形象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但除了不頂用的M56之外,陸軍也並非沒有自己的法寶,陸軍以40毫米口徑的M42自行高射炮起到了類似海軍陸戰隊M50的作用,其高速發射的40毫米榴彈成為了越共士兵的噩夢,在很多叢林防禦戰鬥中,其提供的火力支援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但敞開式的炮塔結構同樣限制了這種裝備的廣泛使用。
本文摘自《太平洋裝甲戰 1941—1975》

亞太地區進行的戰爭一向被認為機械化對抗程度不高,但事實上,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的東亞、南亞、太平洋諸島以及印度支那半島的確上演了連綿不斷且極富地域特色的裝甲機械化戰爭。本書正是從這樣一個一向被視為「荒漠般的領域」為切入點,詳細地將這一段歷史還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