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前不久,烏克蘭在烏東、烏南發動大規模反攻,讓原本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俄烏衝突再次成為世界焦點。一時間,各種真真假假的訊息甚囂塵上,其中吵得比較凶的就是俄軍在烏克蘭的制空權到底還剩多少。
9月19日,烏空軍宣稱在過去的一週裡,己方已擊毀俄軍8架戰機和2架直升機。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美國「政治」網站也宣稱,自俄烏衝突以來,俄軍已被烏軍擊落多達55架軍機。這樣的戰損不由讓人聯想到,俄烏衝突剛開始時,俄軍運輸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突襲安東諾夫機場的精彩表現。不僅在烏首都基輔附近成功實施機降作戰,佔領安東諾夫機場,而且在配合地面部隊堅守機場一天後,見事不可為又從容接走地面部隊返航。當時的俄軍直升機深入烏克蘭腹地簡直如入無人之境,可以說烏克蘭毫無制空權可言。
當然,對外誇大戰果已經成為現代戰爭資訊戰、輿論戰的一種趨勢,烏克蘭和美國的對外宣稱肯定有不少水分。不過聯繫到8月份俄羅斯國防部曾公佈,俄烏衝突以來,有超200名高級航空人員在此次軍事行動中殉職。由此可見,衝突發展到現在,俄軍已經不可能像剛開始那樣,完全掌握戰場的制空權,他的空軍正在面臨著極大的威脅。導致這一轉變的原因,是與美西方不斷向烏克蘭援助防空武器分不開的。要知道在烏克蘭的「哭鬧」下,美國已同意向烏克蘭出售八套「NASAMS」防空導彈系統,而第一批的兩套將在近期運抵烏克蘭。「NASAMS」防空導彈系統是被用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防空系統中的唯一固定式導彈防禦系統。能夠將如此高規格的裝備提供給烏克蘭,不得不說美西方真是「用心良苦」。

「NASAMS」防空導彈系統
最頂尖的「防空保險箱」
「NASAMS」的全稱叫做「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雖然美國已將「NASAMS」用在華盛頓甚至是白宮防空這樣的核心任務中,但是「NASAMS」卻不是美國研製的,準確地說,不是美國單獨研製的。而是由挪威的康斯伯格防空公司與美國的雷神公司共同設計製造的。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挪威皇家空軍還在使用奈基防空導彈系統。這款防空導彈系統是美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研發的,無論是從偵察能力、制導方式還是配備的導彈飛行速度都遠遠不能滿足當時的作戰需要,因此挪威需要找到一種系統來代替奈基。
軍工基礎相對薄弱的挪威,剛開始根本沒有自己研發新系統的打算,他只是在升級美國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霍克防空導彈系統,並於上世紀80年代推出「挪威先進鷹」防空導彈系統。可沒想到,這款系統因為能將新的美國AMRAAM(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集成其中且性能優異,立刻被雷神公司看中。於是,兩家公司開始合作研發「NASAMS」防空導彈系統,並於1994年開始項目測試,1998年將「NASAMS」裝備挪威皇家空軍。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合作項目研發出的「NASAMS」,居然在2005年被美國引進用於首都地區的空中防禦。世界頭號軍事強國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給「NASAMS」做了最好的廣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防空系統,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跟風引進「NASAMS」。畢竟,如果要給全世界的重要目標設置防禦等級的話,美國首都華盛頓無疑是最高級別。而美國居然選擇「NASAMS」參與這項頂級防務,那就意味著「NASAMS」絕對算得上是全世界最頂尖的「防空保險箱」。
截至目前,「NASAMS」防空導彈系統已經部署在美國、挪威、芬蘭、西班牙、荷蘭、阿曼蘇丹國、立陶宛、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卡達、匈牙利和另一個沒有指明製造商的國家。這12 個國家都將「NASAMS」用來保護本國極端重要目標的防空安全。雷神公司也看好「NASAMS」的前景,並在2015年與康斯伯格公司將有關「NASAMS」的合作關係延續到了2025年。

「NASAMS」絕對算得上是全世界最頂尖的「防空保險箱」
揭開面紗
到底「NASAMS」是怎樣的一款防空導彈系統呢?其實和全世界絕大多數同類型防空裝備一樣,「NASAMS」大體上也是由三大部分組成,簡而言之就是打擊系統、偵察系統和控制系統。
打擊系統包含若干個導彈發射器及防空導彈。「NASAMS」所配的基本導彈是 AIM-120型防空導彈,這種導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如果地對空發射,射程在15到25 公里之間,最大射高約20公里,是一款中程對空導彈。AIM-120有四種制導模式,分別為中段指令慣導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中段慣導和末端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制導以及雷達干擾尋的。可以看出,它的核心制導方式就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最大速度為4馬赫,裝有22公斤高爆預製破片式戰鬥部,配合高精度制導系統和最佳延遲引信,對空中目標的威脅極大。
偵察系統的主體是MPQ-64F1 Sentinel哨

「NASAMS」裝備有三部發射車,每部發射車最多攜帶6枚導彈
兵監視和偵察雷達。這是一種用於探測和跟蹤空中目標的高精度三維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約120公里,同時跟蹤目標可達到60個,用於制導時可以對多個目標實施攔截。同時,系統還配有MSP-500光電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其中MSP-500可以大大降低雷達波觸發瞄準目標鎖定警告的概率,為打擊系統悄無聲息的擊落目標提供便利。
控制系統則是 「NASAMS」的「火力分配中心」。它是「NASAMS」的大腦,用於指揮和控制,不僅可以完成戰鬥管理、控制、通訊、計算機和情報獲取等「BMC4I」任務,而且具備關聯和威脅評估、武器分配和結果評估等智慧計算功能。在控制系統的指揮下,偵察系統和打擊系統協同配合,能夠完成包括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等多個目標的偵察、監視、打擊任務。
勝在理念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覺得,「NASAMS」的資料並不漂亮。就比如美國的「愛國者」PAC-2型防空系統,它的最大射高是24公里,最大射程160公里,最大速度達到5馬赫,可同時跟蹤125個空中目標並引導18枚導彈實施攔截,無論從哪個資料來看,PAC-2都要優於「NASAMS」。包括法國和義大利聯合研製的「紫苑-30」也處處強於「NASAMS」,那到底「NASAMS」的優勢在哪裡呢?
「NASAMS」的優勢在於理念。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防空導彈系統並不意味著射程越遠越好。只要能夠儘早發現,在合適的距離將目標攔截就是完成任務。以「NASAMS」的射程,它是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剛好彌補了遠端和近程防空系統的空檔。
在「NASAMS」問世之前,沒有人想到改裝技術成熟的空空導彈用於地面發射,但是當時的挪威為了節約防空系統研發經費,「偷工減料」決定用空空導彈配上地面發射裝備和雷達系統來使用。沒想到這樣一個嫁接的想法具有誕生了「NASAMS」這樣的中程防空系統,從而實現空中目標的全程攔截。以至於「NASAMS」之後,不僅美國大力引進,而且很多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改造空空導彈來研發地空防空導彈系統。
除了改造空空導彈的理念,「NASAMS」以網路為中心,模組化、分散式、開放式的設計理念也是極為先進的。我們可以通過類比很多計算機網路應用來理解這種設計理念,比如分散式的駭客攻擊或是比特幣的「礦機」。當一臺計算機無法完成駭客攻擊或是「礦機」挖礦所產生的計算任務時,指揮中樞就將這些任務分解成若干個任務由其他數臺計算機同步完成。
「NASAMS」也是這個原理。組成它的「偵察」「打擊」「控制」三個系統里根據功能的差異又區分了不同的模組。這些模組可以是一臺雷達、一套導彈發射裝置、一組指揮系統,也可以多臺雷達、多套導彈發射裝置、多組指揮系統。「NASAMS」根據任務需要,通過分散式理念,將任務分解,而後通過開放式埠接入,將滿足任務需要的多個模組添加進來。所以雖然一臺MPQ-64F1 Sentinel哨兵監視和偵察雷達可以同時跟蹤60個目標,但是一旦接入多臺雷達,這個數量將會不斷提升。
這也就是「NASAMS」作為中程防空導彈系統在防禦重要目標時的優勢。遠端防空導彈系統因為射程過遠,往往是有針對方向的區域部署;近程防空導彈系統和武器因為射程過近,在射程範圍之內很容易部署飽和且要求響應的速度太快。但是「NASAMS」不一樣,恰到好處的射程,加上模組化、分散式、開放式的設計,可以實現360°無死角的中程對空防禦,而且也預留給系統較為充裕的響應時間。

在「NASAMS」問世之前,沒有人想到改裝技術成熟的空空導彈用於地面發射
此外,這樣的設計理念還方便「NASAMS」不斷的升級。像早期型「NASAMS」使用的就是AN/TPQ-36A三座標低空監視雷達,後來就升級為MPQ-64F1 Sentinel哨兵監視和偵察雷達,大幅度提高了偵察能力。接著,「NASAMS」引進了Link 16的軍事網路連線功能,升級為「NASAMS II」。「NASAMS II」不在像「NASAMS」一樣必須固定在陣地,而是可以搭載在各種載具上機動部署。現在的「NASAMS III」又增加了多彈種選擇功能,不僅能夠發射射程48公里、射高25公里的AMRAAM增程型導彈,而且還能發射AIM-9X Block II型響尾蛇飛彈以及德制IRIS-T短程防空飛彈,兼容性更強。
殊途同歸
其實依現在看來,「NASAMS」這種模組化、分散式、開放式的設計理念並不算多麼先進,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能夠想到這樣的設計理念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當時的網路還是新興事物,計算機技術還不成熟。那麼,挪威的軍工專家是怎麼想到這種設計理念的呢?
當時,為了替換奈基,挪威軍方賦予軍工專家一項任務,那就是全面系統的比較羅蘭II型防空導彈系統與霍克防空導彈系統以確定孰優孰劣,而後擇優引進升級。於是,軍工專家們著手設計了一套可以模擬各種空襲任務的計算機系統來用於兩個系統的測試。
這套測試系統首先需要挪威皇家空軍飛行員設計各種空襲任務的攻擊運行流程,接著軍工專家協助計算機專家將流程模擬繪製,並以數字化的形式將其轉換為模擬攻擊程序。在編制攻擊程序的過程中,計算機專家和軍工專家研究分析無論多麼複雜的空襲任務其實都是可以分解成簡單的幾種空襲任務。只要將簡單的空襲任務模組化,而後隨機組合,就能變化出多種複雜的空襲任務。於是,一套基於模組化的空襲任務模擬計算機系統編制完成。
軍工專家立即著手測試羅蘭II型防空導彈系統與霍克防空導彈系統。在測試過程中,軍工專家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武林高手,對攻防系統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發現,其實防空導彈系統的防禦任務也是可以和空襲任務一樣分解的,只要把最基本的單元模組化,那麼就可以根據需要不斷的變化系統大小,來應對不同的空襲任務。依照這個思路,挪威的軍工專家升級了霍克防空導彈系統,並將AMRAAM的發射模組加入其中,推出「挪威先進鷹」,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此後,「挪威先進鷹」在美國的助力下升級為「NASAMS」,變成了世界頂級防空導彈系統。


「NASAMS」的設計理念還方便其不斷的升級
如意算盤
說完了「NASAMS」的前世今生,我們再回到眼前的俄烏衝突。美國肯從挪威那裡購買「NASAMS」再援助給烏克蘭,看似十分慷慨,實則用心險惡。
在對烏援助上,美國有很多裝備是不肯大大方方拿出來援助烏克蘭的。比如美國給烏克蘭提供了「海馬斯」火箭炮,卻不願意為其配備陸軍戰術導彈。這樣的行為,一來是考慮到俄羅斯的態度,二來是不想技術外洩。但是在防空武器上,美西方絕對是保障最得力的。過去像「毒刺」這樣防空導彈,美國援烏態度都是「管夠」,甚至英國像「無足鳥」這樣最先進的防空導彈也都援助給了烏克蘭。
正如一名美國五角大樓官員在10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資料那樣,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1400套「毒刺」短程防空系統,並且在俄烏衝突初期通過斯洛伐克向烏克蘭提供了一套S-300防空導彈系統,正是這些裝備保住了烏克蘭的基礎設施。
這位官員還宣稱,在不久的將來,美國除了會將「NASAMS」運到烏克蘭,還會提供「吸血鬼」系統和其他雷達系統來幫助烏克蘭應對俄羅斯的無人機威脅。他呼籲其他西方國家要援助烏克蘭更多的防空裝備。
可以說,美國的軍援,在防空武器上是不遺餘力的;但在攻擊武器上則是藏著掖著。之所以有這種差別,美國就是希望烏克蘭攻擊能力不要如何提升,但是防禦能力要極大提升,這樣就可以儘可能長時間地將俄羅斯拖在俄烏戰場上,從而達到拖垮俄羅斯、削弱歐洲各國、激化雙方矛盾,從而自己攫取利益的目的。至於烏克蘭何去何從、烏克蘭人民如何生活,根本不在美國的計算範圍之內。
還有一點,「NASAMS」的核心技術是挪威康斯伯格公司的。即便技術洩密,美國也遭受不了太大損失。此次「借花獻佛」,把這麼高規格的裝備「送給」烏克蘭兩臺,真的是打了一手「如意算盤」,把面子、裡子都掙了。
文/翁宗波
為防失聯,關注下方備用號:↓↓↓
重要提示:由於微信改版,建議星標關注+點贊,系統會將你標記為長讀使用者,否則可能收不到下篇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