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策劃第二個史達林格勒,欲在最短時間內消滅卡涅夫突出部

著:道格拉斯·納什

譯:小小冰人東

雖然與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庫爾斯克這些龐大的戰役相比,切爾卡瑟包圍圈之戰的規模較小,但它在蘇德戰爭中佔有突出地位。正是在切爾卡瑟,德軍在烏克蘭最後的進攻力量消耗殆盡,為蘇軍1944 年夏季和秋季勝利進軍波蘭、羅馬尼亞、巴爾幹地區創造了條件。這場戰鬥與那些動輒投入上百萬或更多兵力的戰役相比黯然失色,沿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兩岸發生的事情也已悄然無息,但對1944 年1 月底被包圍在這裡的6 萬名德軍將士而言,這也許是他們經歷過的最殘酷、最疲憊、對道德要求最苛刻的一場戰鬥。他們當中共有34%的人未能逃脫。

(上圖)1944年2 月17 日—18 日,數千名德軍士兵被俘,其中一些人正被押往申傑羅夫卡郊外的囚禁地。照片中可以看出,除了德國士兵,還有許多烏克蘭輔助人員和德國鐵路員工。他們當中,最終得以生還者寥寥無幾。

1944 年1 月10 日,科涅夫成功結束基洛沃格勒戰役後不久,史達林命令朱可夫元帥擔任此次戰役的大本營代表,擬製計劃,在最短時間內消滅卡涅夫突出部。絕不允許德國人逃脫。

紅軍的計劃是消滅卡涅夫突出部,它被稱作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進攻戰役,將納入蘇軍戰役構想的組成部分,這些構想曾在過去的戰役中以各種形式嘗試過,但其協調性從未達到此次戰役所要求的程度。戰役計劃的成功依靠戰役欺騙、牽制性進攻和大本營戰役預備隊縱深突擊(由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的坦克集團軍遂行)的結合。蘇軍的行動還包括將大量火炮集中在狹窄地段,從而徹底粉碎德軍的戰術防禦、空中密接支援、進攻部隊的梯次配置、軍事情報機關判明的德軍的能力和意圖。這些要素的綜合,對方面軍和集團軍指揮員在指揮控制方面、戰鬥實際發生地的下級指揮人員在主動性方面的要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紅軍是否具備執行如此複雜的作戰行動的能力,這一點尚有待觀察。

蘇軍戰術計劃的起源可追溯至朱可夫元帥1944 年1 月第二週向大本營提出的建議,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進攻戰役和基洛沃格勒進攻戰役當時剛剛結束。朱可夫與烏克蘭第1、第2 方面軍指揮員瓦圖京和科涅夫遂行的戰役造成卡涅夫突出部,他們認為突出部內的德軍集團朝向第聶伯河,對紅軍側翼構成潛在威脅,特別是對瓦圖京,他的部隊從第聶伯河向西延伸了250 千米。該突出部還威脅到紅軍的行動自由,因為其規模和深度妨礙到兩個方面軍之間的緊密配合。

蘇聯大本營更關心德國人利用該突出部實施縱深突擊,直插瓦圖京方面軍後方或攻入科涅夫方面軍側翼,重新奪回基輔和基洛沃格勒的可能性,而這恰恰是希特勒打算做的事。實際上,儘管希特勒的宏大構想似乎迷惑住了蘇聯人,但馮·曼施泰因的集團軍群根本沒有力量遂行這樣一場龐大的行動。蘇聯大本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很可能受到馮·曼施泰因在去年12 月科羅斯堅—日托米爾反擊戰期間展開猛烈反突擊的影響,德軍在那裡給瓦圖京拉伸的坦克兵團造成相當大的破壞。也許馮·曼施泰因會重演這一幕。不管怎樣,大本營都不打算冒險。根據史達林的命令,朱可夫飛赴烏克蘭,在那裡向瓦圖京和科涅夫簡要介紹了計劃構想,並得到他們的一致贊同。朱可夫把兩位方面軍司令員的建議轉達給大本營,建議先是得到了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肯定,隨後獲得了史達林的批准。

蘇軍戰地指揮員們達成一致。朱可夫贊同瓦圖京和科涅夫對卡涅夫突出部對他們側翼構成威脅的評估。另外,科涅夫認為眼前的良機遠不止拉直戰線。根據蘇軍情報部門的報告,科涅夫認為德國第8 集團軍主力即將落入陷阱。這位蘇聯元帥相信,他要做的不是逮住幾個德國師,而是實現另一場史達林格勒規模的勝利,並決定性地打破烏克蘭的力量平衡,使之對蘇聯有利。

科涅夫的信心建立在相關資訊的基礎上,從各種來源(包括俘虜、無線電攔截等)獲得的資訊表明,10 個德國師(第57、第72、第82、第88、第112、第167、第168、第332 步兵師,第213 保安師,武裝黨衛隊第5「維京」裝甲師)和1 個摩托化旅(「瓦隆人」旅)盤踞在突出部內。由於蘇軍情報部門習慣性地按照滿編狀態評估德軍部隊,科涅夫、瓦圖京和朱可夫相信,卡涅夫突出部環繞的地區內至少有10 萬名德軍士兵。

在蘇聯軍事情報專家們看來,這代表德國第8 集團軍的作戰主力,他們在相關地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地帶。

因此,蘇軍很快將為此次戰役付出大量努力,這一點不足為奇。倘若取得成功,德國人在烏克蘭的防禦努力很可能土崩瓦解,紅軍可藉此前出到羅馬尼亞邊境。

除了直接包圍並殲滅卡涅夫突出部內的德軍部隊,蘇軍指揮員為何沒有策劃進一步的行動方案?時至今日,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朱可夫和方面軍司令員們考慮過深深楔入德軍的防禦。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進攻戰役設想的僅僅是淺近突破,旨在從根部切斷突出部。這一點令人費解,因為紅軍自1936 年以來的軍事學說強調大縱深戰役理論,特別看重大規模包圍行動。就連紅軍1944 年的野戰條令也強調突入敵戰役縱深。但這一次,獲得大本營批准的紅軍指揮員們並未選擇這種做法。

1944 年1 月12 日,大本營通過朱可夫給烏克蘭第1、第2 方面軍下達命令,賦予他們的任務是在最短時間內包圍並消滅卡涅夫突出部內的德國軍隊。史達林親自簽署的這道命令指出,為完成這項任務,兩個方面軍將在烏克蘭的什波拉鎮和茲維尼戈羅德卡鎮附近的某處會合。大本營設想的是,殲滅突出部內的德國軍隊將改善方面軍分界線的戰役態勢,並縮短整條正面戰線,從而騰出更多部隊用於後續作戰行動。此舉還將消除基輔和基洛沃格勒遭受的威脅。完成這場戰役後,蘇軍部隊便可趁機形成一股突擊力量,衝出烏克蘭並前出到布格河南部。

這項計劃非常簡單。戰役將於1 月24 日發起,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 方面軍從東面展開進攻。科涅夫以近衛坦克第5 集團軍為先鋒,計劃讓他們穿過進攻中的步兵集團軍,後者的任務是牽制並消滅卡皮塔諾夫卡(Kapitanovka)附近的德軍陣地。一旦肅清德國人的前線戰術防禦,近衛坦克第5 集團軍將直插突出部根部,奪取什波拉和茲維尼戈羅德卡鎮,切斷德軍通往突出部的交通線。近衛坦克第5 集團軍隨後將同瓦圖京方面軍從西面特諾夫卡(Tinovka)附近展開進攻的坦克第6 集團軍會合。這份計劃沒有提及突入敵戰役縱深。在這方面,該計劃缺乏後續縱深行動,而這正是去年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特點。

朱可夫傳達了大本營的意見,後者堅持要求這次戰役應在規定時間發起,這就使瓦圖京和科涅夫僅有兩週時間進行準備,以便讓他們的方面軍恢復進攻。這與正常的標準作業程序完全不同,迄今為止,發起如此重大的戰役前,紅軍通常需要大量計劃和準備時間(一般為1—2 個月)。這種準備時間通常用於指揮員們訓練和部署部隊、儲存彈藥並進行詳盡的演練。

瓦圖京和科涅夫沒有得到這種奢侈的條件。實際上,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進攻戰役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讓指揮員們進行徹底準備。據一份資料稱,這場戰役在很多方面陷入了一場「戰役層面倉促進攻」的局面。事實是,此次戰役緊隨剛剛結束的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進攻戰役和基洛沃格勒進攻戰役發生,這就意味著各兵團將在實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投入交戰,就像上一章描述的那樣。部隊疲憊不堪,步兵和坦克損失慘重,坦克和其他裝備需要維修。而蘇聯人顯然認為,儘管存在這些不足,但這場戰役很快就會結束。

戰役將分成三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涉及戰役首日在戰術地區突破敵人的防禦,第二階段包括在接下來3—4 天內包圍敵人,然後是第三階段,肅清被包圍之敵。蘇聯人相信這場戰役很快會結束,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戰鬥力量(火炮、坦克和戰術航空兵)具有壓倒性優勢,他們將對各突破點施以打擊並實施合圍。該計劃還認為德國人無法做出迅速應對,集結一股救援力量影響此次戰役。

(上圖)「施特默爾曼」集群的士兵和馬匹渡過冰冷的格尼洛伊季基奇河

朱可夫預計包圍階段需要2—3 天來完成。而消滅被圍之敵,就像1944年版野戰條令闡述的原則明確規定的那樣,估計還要3—4 天。事實證明朱可夫估計的第一點是正確的,而第二點假設則過於樂觀,相關證據表明,蘇聯人嚴重低估了德國人的能力。不管怎樣,朱可夫、瓦圖京和科涅夫希望搶在德國人意識到危險並撤離突出部前,利用對方的暴露狀況迅速採取行動。

如前所述,蘇聯人樂觀地認為這將是一場短暫而又果斷的行動,這方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朱可夫和方面軍指揮員們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迅速完成這場戰役;另一個原因是,他們預期欺騙計劃和牽制性攻擊將吸引住德軍快速預備隊,待對方騰出身來趕去救援被圍部隊時,一切都將為時過晚。

本文摘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序言

雖然與宏大的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相比,切爾卡瑟戰役的規模較小,但它在蘇德戰場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

1944年1月底,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6萬精銳在卡涅夫突出部被蘇軍合圍。曼施泰因急調裝甲力量解圍,卻在蘇軍強大的防禦面前耗盡突擊勢頭。被困部隊不得不自行突圍,經過異常血腥的戰鬥,終於有共計4萬餘名將士逃出生天。被圍德軍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未能脫身,第1軍軍長施特默爾曼也在行動中陣亡。

本書正是一部講述切爾卡瑟之戰來龍去脈的作品,除了在戰略和戰役層面深度解析這場突圍戰之外,還逐日逐時地詳細講述了德軍從事的每一場戰鬥,展現了許多基層士兵的親身經歷。

相關文章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31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一名裝甲連長的奧利沙納鎮之戰

作者:道格拉斯•納什 譯者:小小冰人 本文摘選自《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 1944年1 月 28 日上午,「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