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艾丹·多德森
譯 :劉楊
1919年6月21日10點30分,被拘留在斯卡帕灣的全體德國軍艦收到來自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德軍艦隊指揮官魯伯特上校發出的預先制定的信號——「彩虹」。所有軍艦上的德國水兵同時打開水密門,將全部戰艦沉入了斯卡帕灣冰冷的海底。整個自沉行動歷時約6個小時。全部被拘留的德國軍艦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

(上圖)正在沉沒的「巴伐利亞」號戰列艦
按照原本的計劃,沉沒在斯卡帕灣的德國艦隻殘骸應該就地保留在原來的位置。然而其中一些艦隻殘骸對過往船隻的航行構成了一定威脅,再加上這些艦體中廢料的價值也不可忽視,於是從1922 年起,人們開始打撈其中一些艦隻,先是魚雷艇,然後是大型主力艦1。1924 年1 月25 日,英國科克斯- 丹克斯拆船廠(Cox and Danks)買下了其中27 艘魚雷艇以及「興登堡」號巡洋艦,隨後又於9 月25 日買下了「塞德利茨」號(每艘大型巡洋艦的價格為3000 英鎊,賣家為英國海軍部。正如上文指出的,英國海軍部已將位於斯卡帕灣的原德國艦隻殘骸也作為戰敗德國艦隊中的一部分)。這兩艘大型巡洋艦露出水面的部分較大,因此看起來也是最容易處理的。
作為一艘豎直坐沉的艦隻殘骸,「興登堡」號看起來應該通過密封和抽排海水的方式進行打撈,然後就可以拖走處理。或者按照較早的計劃,使用浮筒進行進一步打撈。打撈工程於1926 年年初開始展開,到當年夏季因煤價上漲引發的大罷工而暫時停止,後來這個問題是通過切開「塞德利茨」號左舷暴露出水面的燃煤倉取出燃煤而得到解決的。

(上圖)經過一番曲折的努力後,底部朝天的「塞德利茨」號艦體殘骸終於被成功打撈出水(作者本人收藏)
「興登堡」號的艦體開口被工人們用混凝土堵住,抽排水作業進展順利,但在艦體起吊上浮過程中很難保持其穩定性,艦體存在極大的傾覆危險。1926 年9 月,海上風暴又對艦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興登堡」號的打撈工作也只得暫時擱置。
隨後,人們把注意力轉向了「毛奇」號巡洋艦。8 月28 日,英國人以1000 英鎊的低廉價格買下了這艘艦的艦體殘骸。當時「毛奇」號倒扣在海底,船底與水面幾乎平齊。針對「毛奇」號的沉沒狀態,打撈工人決定封住船底開口,給艦體內部注入壓縮空氣,就像1919 年9 月在塔蘭託港打撈義大利海軍戰列艦「列奧納多•達•芬奇」號(Leonardo da Vinci)和1925 年12 月在多佛港打撈英國皇家海軍炮艦「格拉頓」號(Glatton)時採用的方法一樣。經過一番嘗試後人們發現,要想打撈成功不僅要簡單地堵住可見的艦體開口,還要在船底打洞以便安裝氣閘,從而確保艦體能被安全抬升,同時確保打撈出水後的艦體能保持漂浮狀態。這還包括將艦體內部劃分成一系列水密艙段,從而使得在艦體抬升過程中能夠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最終,「毛奇」號的艦體殘骸於1927 年6 月10 日當天被成功打撈浮出了海面。
而下一個重要階段,便是截斷或者清除上層建築或武器裝備的部分結構,以免艦體在拖航過程中意外擱淺觸底,特別是要避免在計劃將其拆解的羅賽斯碼頭內擱淺。那些豎直坐沉的艦體殘骸可以在漂浮狀態下拆解,隨著艦體不斷被切割拆除而減輕,艦體殘骸將只剩下船體底部,這時就可以在幹船塢內或者利用潮位進行最終的拆解。但以「毛奇」號當時的情況,動用壓縮空氣系統意味著一旦船體被切割開,其內部的空氣就會立即流失,艦體殘骸很可能會立即沉沒。因此,所有翻沉在斯卡帕灣內的原德國艦隻都不得不拖到碼頭船塢內進行拆解。就這樣,「毛奇」號艦體內部非金屬材料被拆下取出,其他高價值可變賣的金屬部件則留在斯卡帕灣,剩下的艦體於1928 年春以4 萬英鎊的價格轉賣給了英國阿洛厄(Alloa)拆船公司。5 月18 日,「 毛奇」號艦體在三艘拖船的拖曳下離開斯卡帕灣,於當月21 日抵達羅賽斯港,四周後便開始了正式拆解工作。
在對「毛奇」號巡洋艦艦體的打撈取得成功後,人們決定在「塞德利茨」號上也使用同樣的方法。但由於「塞德利茨」號的艦體已經發生扭曲,因此只能在側傾的狀態下對艦體進行打撈抬升。雖然打撈工作一開始看起來還比較成功,但由於一塊修補板的脫落(由於之前從外露出海面的一側艦體取走了1800 噸鋼材料),導致了內部艙壁坍塌、艦體完全傾覆的連鎖反應。因此,「塞德利茨」號的實際打撈過程與「毛奇」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需要在舷側加裝一些浮筒以補償拆除鋼板後的浮力損失。1928 年11 月2 日,「 塞德利茨」號艦體成功浮起,原本計劃在1929 年5 月11日拖至羅賽斯港拆解,但後來還是在斯卡帕灣內就地進行了。
與此同時,1929 年3 月20 日打撈成功的「德皇」號採用的是當時已經成為標準的打撈作業程序,7 月20 日該艦的艦體被拖到了羅賽斯。在完成了上述各艦的打撈工作後,參與打撈作業的工人們又於1930 年1 月重新開始了打撈「興登堡」號的嘗試。該艦的桅杆和B 炮塔都被拆除以減輕重量,經過了大量抽排水作業後,最終於7月22 日被打撈浮起,8 月23 日被拖走轉售給了金屬工業公司(Metal Industries),該公司便是1929 年11 月完成正式更名的阿洛厄公司。

(上圖)1931 年,「興登堡」號最後留存的一部分艦體殘骸從碼頭轉移到羅賽斯海灘上遺棄(作者本人收藏)
接下來要打撈的一艘原德國海軍主力艦是「馮•德•坦恩」號巡洋艦(大型巡洋艦大多沉沒於相對較淺的水域中),打撈工作於1930 年12 月7 日完成。隨後是1931年7 月9 日被打撈出水的「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戰列艦。不過,兩艘被打撈出水的艦體都暫時停靠在斯卡帕灣內,由於當時市場上廢鋼鐵價格一路下跌,使得將二者出售給金屬工業公司的交易變得無利可圖。於是,這兩艘艦的艦體便一直暫存在萊尼斯(Lyness),等待著市場行情的好轉。最後到了1933 年初,他們最終被出售給了金屬工業公司,「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戰列艦於5 月抵達羅塞斯,「馮•德•坦恩」號巡洋艦也於7 月抵達。當時,金屬工業公司還收購了科克斯- 丹克斯公司位於斯卡帕灣內的資產,自此開始了對斯卡帕灣內原德國海軍艦隻殘骸的獨家打撈工程。
1933 年11 月,「 巴伐利亞」號的艦體殘骸以區區750 英鎊的低廉價格成交,10 個月後被成功打撈出水。當時「 巴伐利亞」號的艦體殘骸不像其他被打撈出水的更輕型的主力艦那樣還基本保留著主炮武器,該艦的主炮炮塔已經遺失在了斯卡帕灣的海底。1934 年6 月,金屬工業公司又以相同的價格一口氣買下了8 艘原德國海軍主力艦的艦體殘骸,其中包括1934 年6 月購買的「弗里德里希大帝」號和「大選帝侯」號,同年11 月購買的「阿爾貝特國王」號和「皇后」號,1936 年4 月購買的「 德弗林格爾」號、「 國王」號、「 威廉王儲」號和「 邊境總督」號。
此後的每年春夏時分,都會有一艘原德國海軍主力艦的艦體殘骸被打撈出水——1935 年7月「 阿爾貝特國王」號打撈成功,1936 年5 月是「 皇后」號,1937 年4 月是「 弗里德里希大帝」號,次年4 月是「大選帝侯」號,1939 年7 月被打撈出水的是「德弗林格爾」號。然而,這些被打撈出水的艦體還沒來得及離開斯卡帕灣,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爆發了,這意味著羅賽斯碼頭的幹船塢只能專用於英國皇家海軍艦艇的支援保障。因此,「 德弗林格爾」號只得被拖到雷薩島(Rysa)的後方正對著霍伊島(Hoy)的錨地內等候處置。
由於戰事吃緊,對廢金屬的需求十分急迫,這就意味著關於「德弗林格爾」號未來命運的問題被多次提出來重新討論,但實際上後來什麼也沒做。畢竟羅賽斯干船塢是一項重要的戰爭資產,因此不可能連續幾個月被拆解廢舊艦隻的工作佔用,而關於將「德弗林格爾」號報廢在潮汐泊位內(或是更為偏遠的幹船塢內)的提法,包括將其拖至比羅賽斯港更為偏遠的錨地保留下來的建議,也出於一系列現實原因而被駁回了。
就這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那些倒扣沉沒在水下的德國巡洋艦的艦體殘骸仍然靜臥在斯卡帕灣的海底。雖然後來盟軍方面希望將這些艦體殘骸轉移到羅賽斯,但是當地的碼頭仍然騰不出合適的地方,這意味著要重新安置這些艦體殘骸就必須找到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上圖)「德弗林格爾」號的艦體殘骸於1939 年7 月打撈成功,這也是最後一艘打撈出水的原德國海軍主力艦。
1946 年7 月,人們又想到了一個新的解決辦法——當時在克萊德港騰出了一個富餘可用的32000 噸級的浮船塢(AFD.4)1,經確認是可以容納「德弗林格爾」號巡洋艦的殘骸的。該艦艦體殘骸的交易合同簽署完成後,「德弗林格爾」號即於9 月7 日被拖往克萊德,12 日順利抵達。在碼頭附近靠泊停留了數週之後於11 月12 日正式進入碼頭停靠。11 月15 日,「德弗林格爾」號被轉移到了金屬工業公司位於法斯萊恩(Faslane)附近的新拆船碼頭,在接下來的15 個月裡,「德弗林格爾」號巡洋艦最終被完全拆解。
此後,那些被遺留在斯卡帕灣海底的其餘德國海軍艦隻船底都被炸藥爆破,然後使用抓索取出了艦體內部有價值的材料(特別是有色金屬材料和裝甲板)等,艦體殘骸則再也沒有被打撈出水過。20 世紀70 年代,英國人就在一些戰列艦殘骸上實施了這樣的水下作業,如1979 年的水下工程聯營公司(Undersea Associates Ltd)。該公司與金屬工業公司的工程合同於1981 年被轉包給了克拉克潛水服務公司(Clark Diving Services)。到了2001 年,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水下艦體殘骸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重要性(包括其餘四艘小型巡洋艦的殘骸),於是決定將其開發為歷史遺蹟,並對其進行保護以免受進一步的損害。
本文摘自《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71—1918年》

● 一部介紹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力艦的全景式百科作品
● 共收錄近40個艦級的90餘艘艦船,囊括德國海軍1871—1918年間的全部主力艦
● 逐級敘述與重大事件的巧妙結合,回顧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誕生、成長、壯大與毀滅
● 近300張照片與圖片,多角度剖析德意志「海上鋼鐵巨獸」
● 考證嚴謹,彙集德、英、美、俄多國學者研究成果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