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納粹黨設立的青年組織。其歷史極為悠久,為衝鋒隊成立一年後設立的第2個準軍事組織。1933年後推行至全國,併成為該時期第三帝國唯一的青年組織,高峰時期成員人數達870萬人,佔當時德國青年的98%。


而為了滿足向納粹戰爭機器輸送特種人才的需求,希特勒青年團在其存在的歷史上也曾先後成立過特殊的專業性分支,如機動車青年團(die Motor-HJ)、通訊青年團(Nachrichten-HJ)、騎手青年團(Reiter-HJ)和山地兵青年團(Gebirgsjäger-HJ)等等。本文將講述這些分支中最不同尋常的兩支:飛行青年團和航海青年團。
1918年以後,航空,尤其是滑翔飛行,在德國成為一項非常受歡迎的活動。戰敗的德國基本上被禁止進一步發展航空工業以限制其軍事需要,但凡爾賽條約沒有提到任何關於滑翔飛行的內容。
德國利用這個漏洞,強烈鼓勵民間和軍事滑翔活動,以幫助磨練航空和駕駛技能。許多未來的德國空軍飛行員都是從滑翔機飛行員開始的。這種訓練經常使他們在戰爭初期的空戰中勝過許多對手。
而在1933年納粹掌權後不久,坊間許多批評和負面的報道很快傳到了希特勒青年團全國總部(Reichsjugendführung)—— 普通青年團(Allgemeine HJ)開始被年輕人視為「無聊透頂的組織」:每週都是相同的活動內容,年輕人已經厭倦了重複。

1933年柏林的希特勒青年團全國總部大樓
希特勒本人和青年團領導層迅速發現並承認了這一弱點,並通過向所有新成員提供更多樣化和更專業的活動來擴大青年團的吸引力。其中一個是飛行青年團(Flieger-HJ)。
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德國航空運動協會也曾積極招募年輕的德國學生加入組織。儘管希特勒青年團裡也確實有一些狂熱的航空愛好者,但並不成體系。
希特勒在1937年批准成立了國家社會主義飛行團(Nationalsozialistisches Flieger Korps),NSFK,並向18歲或者年齡更大一些的青年團成員開放。主要是針對培訓大齡的青年團成員的高級滑翔飛行技術以及動力飛行(單發,然後雙發飛機)。希特勒青年團抓住了這一機會,在NSFK成立後不久就創建了自己的飛行青年團。

飛行青年團對任何對航空活動感興趣的德國青年都是開放的。一開始,申請者在加入飛行團之前,必須在青年團的分支-希特勒少年團(Jungvolk)至少待兩年。但從1941年後只需在普通青年團待3個月,就可以加入飛行團。飛行團會員繳納的會費略高,部分原因是為了抵消其高昂的運營費用。



活動包括製作飛機模型和學習航空基礎知識。年齡在14至18歲之間的男孩將努力獲得「A」、「B」或「C」級滑翔機證書。每年航空團在德國境內還會舉行全國競賽。比賽項目包括模型製作競賽,模型飛機飛行大賽等等,據記載,1936年就有1500名飛行青年團成員參加了競賽。而在1944年整個飛行青年團成員數量已經達到了80000人之巨。

新生的德國空軍在飛行員hj的教學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這些年輕的男孩們在學習和磨練技能時,德國空軍專家們也在悄悄地評估那些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以便將來吸收入德國空軍。
為了保持孩子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德國空軍為飛行青年團成員舉辦了多次「開放參觀」活動,並經常讓他們乘坐雙座戰鬥機或轟炸機作為「觀測員」。
到1943年,所有飛行青年團成員都以空軍輔助人員(Luftwaffenhelfer)身份服役,投入遍佈於本土各地的高炮部隊:年長者成為炮手,年幼者負責通訊、操作探照燈或充當後方德國空軍高炮指揮官的信使。



1944年9月,希特勒和空軍總司令戈林下令整個1944級的飛行青年團接受噴氣機駕駛培訓,合格者將編入德國空軍,保衛第三帝國的領空。他們計劃在1945年1月開始駕駛計劃投入量產的He 162人民戰鬥機(Volksjäger)。還在特雷賓建立了飛行青年團的噴氣飛機認證培訓基地。


而在同年年底,持有滑翔機駕駛證的飛行青年團的孩子們奉命駕駛DFS 230滑翔機,由德國空軍第4轟炸機聯隊的He 111轟炸機牽引,參加了對布達佩斯包圍圈的滑翔空運補給行動。結果這批熱血青年們在實戰死傷慘重。



墜毀於布達佩斯廣場的DFS 230滑翔機

飛行希特勒青年團的制服為空軍藍附帶天藍色邊線,其他與普通希特勒青年團的制服規範一致。


飛行青年團的胸針,上面寫著Wir Fliegen (我們翱翔)
在希特勒青年團的所有活動小組中,孩子們最渴望加入的是「海上希特勒青年團」(Marine-HJ)。儘管它對所有德國年輕人開放,但實際上大多數成員都來自德國北部的各個港口城市。在1943-1944年的鼎盛時期,海上青年團有超過6萬名成員。

1933年拍攝的航海青年團募捐收集廣告照,手推車上的德語口號為:
Soll das unser H.J. Heim sein? Schafft Heime für die H.J.!
(這裡就是我們的青年團之家嗎?請建立青年團之家!)
1935年,希特勒青年團在勃蘭登堡(Bradenburg)設立了「帝國水上運動學校」 (Reichsseesportschule)。不久之後,第二個這樣的設施在德國南部的康斯坦茨湖(Constance)啟用,最終建立了6個類似的學校。
當時該組織有兩個功能性分支,一個一個重點是針對德國海軍主力艦隊的人員需要,另一個重點是滿足對內河和湖泊導航人員的需要。相對於一般的青年團員,海上青年團團員繳納的會費略高,因為要抵消高昂的營運開支。
由於掌握海圖、星象導航、船藝等知識需要冷靜的頭腦和清晰的思維,所以海上青年團的成員們接受了更高階嚴格的訓練。並不是每個申請者都適合成為海上青年團的一員。
孩子們必須要在湖泊上航行和競賽,或是參觀德國海軍的主力水面戰艦,並製作出相應的模型等等。最終的目標之一是讓每個海上青年團成員畢業時都能拿到航海證書,並確保每個男孩將來都適合在德國海軍服役。當然,如果年輕人想進入德國商船隊,這條路也是有選擇餘地的。

航海青年團成員登上潛艇參觀
1939年之前,海上青年團的畢業班要參加在波羅的海的海軍演習,海軍特意安排了兩艘訓練帆船:戈爾希·福克號(Gorch Fock)和霍斯特·威塞爾號(Horst Wessel)供他們使用。

戈爾希·福克號倖存到了戰後,現在仍在聯邦德國海軍服役(Bundesmarine)

希特勒青年團拍攝的宣傳電影《年輕人的歐洲》(Junges Europa),有超過3000名航海青年團團員參加了德國海軍潛艇部隊,該圖為1943年11月27日,德國海軍總司令卡爾·鄧尼茨和希特勒青年團全國領袖阿克斯曼登上霍斯特·威塞爾號與團員見面。

霍斯特·維塞爾號在1945年被美國海軍繳獲,現改名為鷹號( USGC “Eagle”)
海上青年團共有三個部分:上級管理機構、青年團本體和兩個小型的下級單位-在內河活動的內河導航全國大區(Reichsbann BS “Binnenschifffahrt”)和在外海活動的航海全國大區(Reichsbann S “Seefahrt”)
注:希特勒青年團在組織上從上到下分為地區(Gebiet)、大區(Bann)、分區(Stamm)、分部(Gefolgschaft)、支部(Schar)和小組(Kameradschaft)


海上青年團軍銜及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