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曼納海姆」防線:12月的蘇馬村

1939年12月初,芬蘭遲滯部隊仍在主要防禦地帶前沿進行艱苦阻擊戰時,弗

朗斯·尤里斯·揚松上尉率領第15步兵團第2營在蘇馬村佔領有利防禦陣地,並開始築壘。在蘇馬村居民的協助下,該營修築了大量的防坦克障礙物和機槍火力掩體,擴大了主要塹壕的縱深,並用交通壕把各個主要塹壕貫通相連。村裡的一些年輕人留下來照看村子的牲畜和財產,其餘村民在戰前就被疏散了。

在兵力部署上,芬蘭第15步兵團第2營以第4連和第6連進入前沿防禦陣地, 機槍2連負責在防線的各個掩體展開,第5連作為預備隊留在第二道防線繼續築壘作業。其中,防務最重的當數第6連,他們負責鐵路線到2號碉堡之間諸如圖奧莫拉、米科拉、貝克倫德和蘭塔拉等重要的排級支撐點;第4連負責高速公路到蘇馬耶爾維湖之間的梅基佩(Mäkipää)、萊赫託寧(Lehtonen)、科斯基寧(Koskinen)和波拉斯(Porras)等諸多排級支撐點,每個支撐點都特地以芬軍守備的步兵排排長的名字命名。

1939年12月5日,蘇馬村方向的芬軍遲滯部隊全部撤進了主要防禦地帶背後。為了讓第15團第2營放心,他們撤進防線的同時特地通知第15團的人,主要防禦地帶前方已無芬軍部隊。第2營隨即使用反坦克花崗岩封鎖高速公路,並部署前哨和警戒,做好戰鬥準備。揚松上尉在營作戰日誌裡簡單地寫道:「現在輪我們上了。」

身披偽裝衣的芬軍機槍手

身披偽裝衣的芬軍機槍手

12月6日,芬蘭獨立日的當天,芬蘭第15步兵團第2營奉命燒村。剛剛完成防禦地帶築壘作業的村民望著15團第2營的將士們就這樣把自己的家園變成一片灰燼,感慨萬千。多年後,維爾霍·圖爾塔(Vilho Turta)在回憶起這悲慘的日子時,無不心酸地描述道:

遠處的炮聲震耳欲聾,清脆的機槍聲也不時傳來。當時,我們正費力地將個人物品和物件裝上馬車。我正忙活的時候,利馬泰寧卻突然跑來告訴我,鄰村起火了。一開始,我還以為他說的是雷波克爾皮。我們繼續裝東西,直到時針指到下午5點準備離去時,才驚異地發現,我們的村莊竟然燃起大火, 一間間屋子相繼被大火吞沒。我們看到許多芬蘭戰士在埃韋斯蒂農莊周圍走動,隨意砸毀窗戶。他們從穀倉搬來許多稻草,然後扔進農場裡,點火燃燒。接著,他們又用同樣的方式燒掉了我們的學校。我的出生地——維萊圖爾塔農舍也在烈火中燃燒。這一幕給我的印象至今仍在腦海裡,難以言表。曾經和我畢業於同一所小學,來自鄰村卡爾亞萊寧的米科·利馬泰寧朝我走了過來,他告訴我,他的房子也給燒了,我只能報以苦笑安慰。我倆傷感地聊了幾句,話聲都有些顫抖。然後,我們就離開了,永遠地離開了蘇馬村。

12月5日到12月11日,紅軍部隊並沒有和該地段的芬軍接觸。往南沿高速公路偵察的芬軍搜尋隊也向芬蘭陸軍15團第2營營長揚松上尉報告,沒有和蘇聯軍隊遭遇。就這樣,蘇馬村周圍的芬軍平安無事地度過了戰爭頭六天。12月12日,首批蘇聯炮彈開始雨點般地落在蘇馬村周圍的芬軍陣地上。12月13日傍晚,蘇聯步兵第138師先頭部隊出現在芬蘭第15步兵團第2營前沿陣地。第二天,蘇聯軍隊又出動強有力的偵察部隊繼續對芬軍防禦地帶前沿進行火力偵察:大約60名紅軍戰士在兩輛坦克掩護下對科爾普拉農場(Korpela Farm)周圍的芬軍陣地實施衝擊,芬軍動用迫擊炮擊退了蘇聯軍隊的步坦試探性衝擊。

準備發起進攻的紅軍士兵

準備發起進攻的紅軍士兵

12月13日、14日,一批記者採訪了揚松的營。在他的16號指揮掩體一同享受了戰地咖啡後,記者們上一線採訪,拍下大量第2營戰鬥準備的實地照。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一名芬蘭士兵依託戰壕擺出的射擊姿勢,這張照片成了戰後「曼納海姆防線」的象徵,出現在所有有關冬季戰爭的著作上。這也難怪,因為這張照片也反映了曼納海姆的聲明:

如前所述,這條防線當然存在,但它是由少數機槍火力點和根據我的計劃在塹壕間修建的兩個新地堡掩體組成的。這條防線是存在的,但它缺乏防禦縱深。人們把這條防線命名為「曼納海姆防線」,但實際上,這條防線的威力來自於我軍戰士的堅韌不拔和英勇頑強,而非純靠工事。

不過,這張照片裡沒有蘇馬村的十七個鋼筋混凝土掩體,曼納海姆的回憶錄也沒有提到它們。

步兵第138師各團在火力偵察後也做好了總攻擊的準備。12月15日到16日,蘇聯炮群先後對蘇馬村的芬軍防禦地帶進行了三次密集的炮火突擊,但絲毫沒能撼動芬軍的防禦工事。步兵第138師是從最近的卡爾胡拉(Karhula)地段趕到蘇馬村的。

1939年12月16日,蘇聯步兵第138師師部簽署第10號作戰命令,規定師屬各團、營的任務如下:

·步兵第768團,在坦克第108營第2連和第3連、獨立工兵第179營第1連以及工程兵第45營兩個工兵排支援下,對蘇馬耶爾維湖到高速公路之間的芬軍防禦地帶實施突擊。目標是奪取蘇馬耶爾維湖東北諸高地,然後繼續向52.5高地發展進攻。配屬該團的支援炮兵包括炮兵第295團第3營和軍屬炮兵第24團第1營。

  • ·步兵第650團,在坦克第108營第1連、化學坦克第210營兩個噴火坦克排、工兵第45營第2連和戰鬥工兵第179營兩個排支援下,對塞潘梅基農莊和圖爾塔農莊之間地帶實施突擊,然後繼續朝高速公路方向發展進攻。炮兵第295團第1營和重型炮兵第302團第3營,負責給該團提供炮火支援。

  • 步兵第544團(欠一個步兵營),在坦克第436營支援下,在步兵第768團背後跟進,隨時準備擴大戰果。

  • 炮火準備擬定於1939年12月17日9點整到11點整,持續兩個小時。

和同一時期在其他戰線展開攻擊的步兵師一樣,步兵第138師的大部分炮兵此刻仍在趕往戰場途中。僅重炮兵第136團和炮兵第295團第1、第3兩營在12月17日9點整做好了射擊準備。然而,預定支援步兵第138師的剩餘炮兵營雖然在12月16日傍晚也趕到了指定發射陣地,但都沒有做好充分射擊準備。昨天進行的火力偵察也僅僅查明瞭芬軍主要防禦地帶前沿的反坦克花崗岩、帶刺鐵絲網群和防坦克壕。芬軍火力點、塹壕帶和掩體都沒有暴露。步兵第138師僅知道蘇馬村高速公路沿線共有六個掩體,但準確位置不明。

12月17日清晨大霧瀰漫,溫度下降到零下3攝氏度。6點15分,芬軍前沿警戒哨報告蘇馬村周圍的高速公路發生兩起爆炸。芬軍第15團第2營第6連立即拉響戰鬥警報,全連官兵進入戰壕,做好戰鬥準備。在芬軍看來,這兩起爆炸意味著蘇聯軍隊一支巡邏隊或戰鬥工兵小組闖進了芬軍的雷場。事實上,蘇聯紅軍工兵第179營第1連少尉德羅茲多夫帶領的一個戰鬥工兵組在芬軍防禦地帶前沿進行破障作業,他們的任務是為坦克突破障礙帶開闢安全通道,步兵第650團一個連負責掩護。8點整,芬軍和步兵第650團巡邏隊、工兵第179營爆破組展開激烈對射,蘇聯人被壓制在反坦克障礙帶北面。步兵第138師師長擔心炮火準備會誤傷正在破障的戰鬥工兵爆破組,遂取消預定在9點整開始的炮火準備,讓各個團長自行決定他們地段的炮火準備開始時間。

9點25分,步兵第138師終於開始了炮火準備,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17點整。令各個炮兵營營長感到疑惑的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步兵第138 師各團的位置,不僅如此,一線也沒有任何炮兵指示員,彈著點也亂七八糟,根本沒有對芬軍防禦地帶造成任何威脅。戰後,步兵第138師部無奈地指出「事實上,我師的炮火準備一塌糊塗,完全沒有任何效果。」

蘇聯的主攻方向直指在高速公路及其西面組織防禦陣地的第6連。11點整,蘇聯三輛坦克衝到芬軍陣地前沿,正式拉開了步兵第138師的攻擊序幕。越來越多的坦克很快湧了上來。11點50分,芬軍第15團第2營第6連報告擊毀2輛坦克,另一輛坦克壓上地雷。戰鬥中,芬軍第15團機炮連也蒙受了首例損失:連長薩洛蘭塔中尉和一名炮長戰死,2人負傷。13點40分,在芬軍的頑強抵抗下,蘇聯坦克第108營放棄突破芬軍防禦核心地帶的企圖。暫停衝擊後,15輛蘇聯坦克在芬軍防禦地帶前沿的反坦克花崗岩前一字排開,對芬軍防禦工事群實施火力打擊。然而,芬軍的火力還擊也很猛烈,蘇聯坦克第108營損失3輛坦克後不得不撤下來,步兵第650團的紅軍戰士也在芬軍混凝土火力點精準的集中火力打擊下士氣低落。他們被火力死死釘住,沒法前進一步。

蘇軍的T-26坦克正在發起衝擊

蘇軍的T-26坦克正在發起衝擊

15點30分,部署在碉堡的第2營機槍第2連報告:「10號掩體周圍戰鬥結束,一挺機槍打掉了半條子彈鏈。梅基佩支撐點的各挺機槍沒有射擊。6號掩體機槍也沒有射擊。5號掩體打掉了敵人一個機槍火力點。3號掩體也對敵機槍火力點進行壓制,但效果不明。2號掩體朝高速公路方向射擊。」

15點40分,步兵第138師又開始進行新一輪大規模炮擊。芬軍第15 團第2營第6連注意到「敵人的炮轟範圍在不斷擴大,第6連陣地前沿和後方都落下了密集的彈雨。」18點整,蘇聯軍隊停止大規模炮擊,轉入炮火襲擾。

蘇聯軍隊對第4連防禦地帶的進攻卻沒那麼戲劇性。芬軍這樣記載蘇聯軍隊12月17日清晨的炮火準備和步兵突擊:「敵人開始對萊赫託寧和梅基佩兩支撐點實施突擊。他們排成閱兵式般地密集隊形衝擊。我們捕捉戰機,組織密集火力攔阻,遭到打擊的敵人丟下20—30名倒地的戰友,退到周圍森林隱蔽。」12 月18日,蘇聯軍隊又以一個步兵連繼續突擊。芬軍注意到:「和昨天相比,敵人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隱蔽。」經過45分鐘交火,蘇聯軍隊又一次撤進了森林。不過,幾輛蘇聯坦克突破了芬軍防禦地帶,將芬軍的12號掩體團團包圍,但始終沒法打下來,隨著夜幕降臨,蘇聯坦克悻悻而歸。接下來,對第4連的下一次突擊12月22日才到來。突擊隊只有60人,「敵人以嫻熟的動作,充分依託地形隱蔽衝擊過來。」這支紅軍小部隊雖然依託地形地物隱蔽,突入帶刺鐵絲網群,但還是被芬軍火力釘死,被迫退卻。

主要戰鬥在公路展開。步兵第138 師在這個狹窄的地點集中全力。深諳其道的芬軍也在12 月17日夜巧妙地在蘇聯工兵一天前查明的小道佈下了地雷。蘇聯軍隊方面,衝擊失利的步兵第768團被撤了下來,換上了步兵第544團。

12月18日9點45分,蘇聯炮兵開火,15點15分,炮擊演變成一場火焰風暴。當天,芬軍只發現了5輛蘇聯坦克。16點整,蘇聯軍隊開始衝擊,16點25分就結束了。17點15分,蘇聯軍隊又進行第二次衝擊,一支小規模的步兵部隊搭載坦克群對芬軍的圖奧莫拉支撐點展開攻擊,但也沒有得手。雖然芬軍輕鬆擊退了蘇聯軍隊兩次小規模衝擊,但他們注意到蘇方炮火在不斷加強:16點整到18點整,蘇聯軍隊猛烈的炮擊達到了每分鐘30發的落彈量,接著落彈量回落到每分鐘15—20發。許多炮彈都是啞彈。18點整,蘇聯軍隊暫停大規模炮擊,轉入炮火襲擾。

12月18日,為加強步兵第138師的攻擊力,重坦克第20旅所屬的坦克第90營奉命配屬該師作戰。蘇聯坦克第90營共擁有30輛中型T-28坦克。不僅蘇聯坦克第90營,甚至連裝備三輛絕密試驗坦克的特種坦克連也配屬給步兵第138師,可見第7集團軍對攻克蘇馬村的重視。根據蘇方的記載,特種坦克連的三輛絕密試驗坦克型號分別為T100、SMK和KV,它們的裝甲厚50—60毫米,20世紀 30年代的反坦克炮無法貫穿,蘇聯軍隊決定視實戰表現將其中一種型號定為未來定型生產的蘇聯重型坦克。T100和SMK是蘇聯軍隊的兩種巨型雙炮塔坦克,雙層炮塔不僅有兩門主炮,還裝備了許多機槍,每輛坦克的車組成員是11人。相比之下,KV坦克是單炮塔重型坦克,車組成員5人。這三輛試驗坦克都是從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兵工廠直接開上一線,它們要在實戰中經受考驗,蘇聯軍隊將視其表現,選擇其中一款取代T35和T-28。

SMK坦克(上圖)、以及蘇軍當時的3款超重型坦克的對比圖。實戰證明多炮塔坦克大而無當。

1939年12月19日,蘇聯軍隊對蘇馬村發起總攻擊。9點整,蘇聯軍隊開始猛烈的炮火準備,半小時後,10輛坦克開始衝擊米科拉支撐點前的反坦克障礙帶。9 點15分,芬軍的梅基佩支撐點報告:

大群坦克衝上高速公路,部分坦克已經突破了反坦克障礙帶,在第4連和第6 連陣地間來回碾壓,摧毀了我軍的帶刺鐵絲網群。

11點整,蘇聯空軍對芬軍前沿防禦地帶投下密集的炸彈,更多坦克在11點30分加入戰鬥。11點18分,至少11輛坦克衝進佩爾托拉碉堡地區。12點40分,部分衝進芬軍後方的蘇聯坦克被擊退,13點55分,所有的蘇聯坦克都衝到芬軍戰壕跟前,用坦克主炮、機槍和噴火器猛烈攻擊。

大量坦克抵達戰場,但並未令芬蘭步兵動搖。芬蘭人堅守陣地,再次壓制了步兵第138師的步兵,甚至火焰噴射器也未能趕走他們。(未完待續)

直達秒殺特惠現場

相關文章

堅守曼納海姆防線:12月的蘇馬村(下)

堅守曼納海姆防線:12月的蘇馬村(下)

在與蘇聯兩個坦克營展開的力量懸殊的戰鬥中,芬軍這個機槍連幾乎全軍覆沒。打掉芬軍的反坦克炮後,蘇聯坦克群碾過戰壕,一路衝進芬軍後方。揚松上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