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坦克一百年:法國戰後坦克的發展(上)

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戰爭事典077】《世界坦克一百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其他主要參戰國的坦克發展都是連續的。相比之下,法國坦克的發展卻因為1940年的戰敗而中斷,而且直到四年後才得以繼續。但是,早在法國全境解放之前,法國政府就決定要生產一種比美國製造的M4「謝爾曼」坦克更強的坦克,以裝備重建的法軍裝甲師(當時三個法國裝甲師裝備的都是「謝爾曼」坦克)。

這種坦克的研發在1944年年底前開始,並且利用了在德軍佔領期間開展的秘密研究的成果。這種坦克的首輛因1946年在呂埃公司(Atelier de Rueil)的兵工廠製成而被定名為「ARL 44」。ARL 44原計劃生產600輛,但實際上在1947年到1949年之間僅僅造了60輛。1950年,有一個團裝備了ARL 44。但實踐證明,這些坦克不太令人滿意,所以其服役生涯也很短。實際上,這種坦克是用新舊元件匆匆拼湊而成的。其中,新元件主要是一門改造過的90毫米高射炮——它使50噸重的ARL 44具有出色的火力;而舊元件的突出代表就是與20世紀30年代的Char B採用的類似的過時的行走裝置—它使ARL 44的外觀帶有明顯的舊時代烙印。但無論如何,作為一款「過渡坦克」,ARL 44起到了重啟法國坦克工業的作用。

ARL 44頎長的炮管與戰前氣息濃厚的車體組合有一種奇妙的倒錯感

以下事實凸顯了ARL 44的臨時過渡性質:沒等第一輛ARL 44的樣車製造完成,法國人就開始研製一種遠比它現代化的強大坦克—AMX-50。AMX-50的相關工作始於二戰結束的前兩個月。AMX-50還被納入法國陸軍的戰後換裝計劃,而且它是該計劃中唯一的主戰坦克。因此,法國的這一計劃領先於蘇聯、美國和英國的軍隊採取的政策,而後面三國的軍隊要到好幾年以後才不再將其坦克劃分為中型和重型兩種坦克。

AMX-50在設計上深受德國的「黑豹」和「虎2」這兩種坦克的影響。AMX-50的目標是要在機動性上與「黑豹」坦克持平,要在火力上至少不亞於「虎」式坦克。AMX-50甚至採用了德國人為「黑豹」和「虎2」這兩種坦克研製的發動機和傳動裝置等元件。而且AMX-50還能通過「黑豹」坦克積累更多經驗,這是因為大約在1946年至1950年之間,法軍的一個坦克團就裝備了「黑豹」坦克。但是,AMX-50至少有一個重大創新,那就是它的搖擺式(或通過耳軸安裝的)炮塔。與傳統的整體式炮塔不同,搖擺式炮塔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安裝在下半部分的耳軸上,並與主炮固定在一起,所以主炮是與上半部分一同俯仰的。這不僅大大簡化了火炮瞄準裝置,還允許將比較簡單的自動裝填系統安裝在炮塔尾艙中,因為尾艙與炮架之間沒有相對運動。

AMX-50的首輛原型車—配備一門火力與「虎2」坦克的88毫米炮相當的90毫米炮—在1949年完成。但一年後,該車和AMX-50的第二輛原型車都換上了100毫米炮。接著在1951年,法國人決定給AMX-50配備120毫米炮。此時,在已完成的三輛AMX-50的原型車中,有一輛就換裝了這種120毫米口徑的火炮,而該火炮能夠發射與美國M103重型坦克發射的炮彈相同的炮彈。此後,法國人又造出兩輛配備120毫米炮的AMX-50的原型車。其中的一輛大大加強了裝甲,這使其車重也增加到70噸重,而標準版AMX-50的車重為59噸重。

AMX 50 120坦克,可以看到其搖擺炮塔的高度相當誇張

法國人原計劃生產100輛左右的AMX-50,但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AMX-50的研發卻被放棄,這主要是基於財政原因。此外,因為聚能裝藥武器的發展降低了重型坦克的厚重裝甲的價值,法國人對於這類非常沉重的坦克的熱情也已消退。法國陸軍於是按照美國軍援計劃,開始接收數百輛M47坦克。因此從1952年起,M47坦克逐步替換了法國裝甲部隊仍然裝備的M4「謝爾曼」坦克,儘管此時的M4「謝爾曼」坦克已經是裝備76毫米炮的改進版,而不是裝備75毫米炮的原版。

雖然AMX-50被放棄,但是它的原創設計(即搖擺式炮塔和尾艙式自動裝彈機)卻在同樣按照法軍戰後換裝計劃研發的AMX-13輕型坦克上得到延續。AMX-13是在1946年設計的一種火力出色的輕型坦克,而且法軍要求它能在必要時搭乘計劃中的「鸕鷀」運輸機,以便被空運到法國的海外領地。結果,「鸕鷀」運輸機始終沒有被造出來,因此空運部署AMX-13的設想就顯得不太現實。但是強大的火力結合輕量級的車重使AMX-13成為20世紀50年代的優秀坦克之一。裝備75毫米炮的AMX-13在威力上實際與德國「黑豹」坦克相當,但AMX-13只有14.5噸重,遠輕於重達43噸的後者。而且因為採用了包含兩個六發彈鼓的自動裝彈機,AMX-13只需要一個三人的車組,而不是五人的車組來操作。

AMX 13輕型坦克雖然極為輕巧,但火力在當時絕對算得上凶猛

AMX-13的首輛原型車是在1949年完成的。第二輛原型車在一年後完成,並被送到美國進行試驗。在那裡,這輛原型車的炮塔引來不少關注,並在後來啟發了採用類似炮塔的試驗型坦克的設計。在美國的財政支持下,AMX-13於1950年投產。首批23輛AMX-13在1952年上半年完成。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考慮到經歷二戰浩劫後法國工業的狀況和AMX-13新穎的特色,這就更是難能可貴。

AMX-13剛一出現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此後的20年裡,有十幾個不同的國家都採購了AMX-13。其中,第一個買家是瑞士,該國沒等AMX-13正式投產就訂購了200輛。最終,為法國和其他國家的軍隊生產的AMX-13達到2800輛。

以色列在1955年獲得60輛AMX-13,並在1956年的蘇伊士戰爭中成功使用了它們。但在11年後的「六日戰爭」中,當以色列人再次使用AMX-13時,他們卻發現AMX-13的75毫米炮無法擊穿當時埃及陸軍獲得的蘇制T-54坦克的裝甲。法國陸軍在1954年就考慮過換掉AMX-13仍然發射傳統全口徑穿甲彈的75毫米炮,代之以更有效的105毫米炮。這種105毫米炮能發射新研製的Obus G炮彈—這種炮彈內部的聚能裝藥戰鬥部被安裝在滾珠軸承上,以防止射流因火炮膛線給炮彈帶來的旋轉而被分散。一輛配備105毫米炮的AMX-13的原型車在1958年被製造出來,但法國陸軍沒有采用這種版本的AMX-13。不過,荷蘭陸軍接受了這種AMX-13。因此,這種配備105毫米炮的AMX-13從1963年開始生產,並在後來又被厄瓜多、阿根廷和秘魯等國採購。

G型破甲彈

G型破甲彈

法國陸軍在1964年決定,為其AMX-13換裝發射尾翼穩定聚能裝藥彈的新型90毫米炮。換裝這種炮的AMX-13被分配給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增強這些部隊的反坦克能力。同時,裝甲部隊的每個坦克團增加一個裝備AMX-13改型的中隊(連),而這種改型在其炮塔前部安裝了四枚SS-11反坦克導彈。這是最早以反坦克導彈作為坦克武器的實例,儘管這些部隊裝備的反坦克導彈相當簡陋。

AMX 13在配備有SS11反坦克導彈後,具備了摧毀敵方主戰坦克的能力

一部分換裝了90毫米炮的AMX-13被法國陸軍一直使用到1987年,而仍然配備原版75毫米炮或105毫米炮的AMX-13則被其他國家的軍隊—其中,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軍隊成為這種坦克最大的使用者—使用到了21世紀。此外,AMX-13最重要的特色—帶自動裝彈火炮的搖擺式炮塔,也被奧地利生產的SK 105「胸甲騎兵」坦克繼承。

「胸甲騎兵」坦克的研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施加於奧地利的和平條約造成的。該條約的規定包括禁止奧地利獲得反坦克導彈,這使得該國陸軍不得不尋求其他方式來提高自身的反坦克能力。因此,奧地利陸軍決定研製一種「坦克殲擊車」。在對卓郎(Saurer)公司已在奧地利生產的一種裝甲人員輸送車底盤進行大幅度修改,並把AMX-13的炮塔及105毫米炮裝到該底盤上之後,由此發展出了重17.7噸的SK 105「胸甲騎兵」坦克。這種坦克在1965年開始生產,而其首批預生產車輛在四年後交付。此時,卓郎公司已被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收購,而後者為奧地利陸軍生產了286輛「胸甲騎兵」坦克。為突尼西亞、摩洛哥、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波札那生產的「胸甲騎兵」坦克則更多。直到2000年,巴西海軍陸戰隊還訂購了17輛「胸甲騎兵」坦克。這就使該坦克的總產量有700輛左右。

在生產「胸甲騎兵」坦克的同時,斯太爾公司開始考慮把該坦克繼承自AMX-13的主炮換成威力更大的火炮。萊茵金屬公司為此研製了被廣泛使用的105毫米L7坦克炮的低後坐力版本。這種火炮配有炮口制退器,而且其後坐行程是標準版火炮的後坐行程的兩倍。因此,這種火炮不僅在後坐力上比其原版減少了三分之二,還可以和「胸甲騎兵」這樣的輕型坦克相容。於是,一輛新改型SK 105 A3「胸甲騎兵」坦克的試驗車裝上了這門低後坐力炮,並在1988年製造完成。但是,SK 105 A3「胸甲騎兵」坦克沒有投產。不過受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低後坐力105毫米炮的啟發,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多種試驗性輕型坦克都配備了類似火炮。

SK 105「胸甲騎兵」坦克

SK 105「胸甲騎兵」坦克

SK 105「胸甲騎兵」坦克

從原始的「馬克五型」坦克,到來勢洶洶的「虎王」式坦克,再到如今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奧戈凱維奇教授對全世界範圍內坦克的演變重新進行了細緻評估,展示它們如何逐漸獲得更強大的能力,併成為如今的模樣——聯合兵種、機械化戰爭的基礎。

直達新書秒殺現場!

相關文章

斯堪地那維亞重騎:瑞典坦克發展史

斯堪地那維亞重騎:瑞典坦克發展史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戰爭事典077】《世界坦克一百年》 瑞典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已開展過坦克研發,這主要是因為...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甲彈對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發展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尾翼穩定炮彈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不過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

大衛王馳車:以色列自研坦克發展史

大衛王馳車:以色列自研坦克發展史

本文摘自[波]理查德·奧戈凱維奇著,胡毅秉譯《世界坦克一百年》 以色列國防軍對自己從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獲得的各種坦克進行的改造,顯著提高了...

攻子之盾:古德里安對反裝甲作戰的認識

攻子之盾:古德里安對反裝甲作戰的認識

本文摘自[德]威廉·海因茨·古德里安著,胡曉琛譯《坦克,前進!》 本節概要敘述了裝甲兵的敵人,也就是反坦克防禦問題。對上次大戰中的德軍反坦克...

不屈的抗爭:德羅巴克海峽戰役

不屈的抗爭:德羅巴克海峽戰役

本文摘自[挪]蓋爾·H.海爾著,胡毅秉譯,【海洋文庫S015】《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雖然奧斯卡堡是保衛首都的主要防線,但它的總體情況卻並不...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陰溝翻船:「布呂歇爾」號之死

本文摘自【海洋文庫S015】[挪威]蓋爾·H. 海爾著,胡毅秉譯《冰峽閃擊:入侵挪威》 第一發280 毫米高爆炮彈以毫釐之差從「布呂歇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