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航B-25型轟炸機作戰記錄

一、太平洋戰場

一、太平洋戰場

至1941年9月底,美國陸航首個裝備B-25型中型轟炸機的作戰單位—駐俄勒岡州彭德爾頓的第17轟炸機大隊已經完成了全部的機種換裝工作,該大隊所屬的4個中隊(第34、第37、第95轟炸機中隊,以及第89偵察中隊)每個中隊都已經配備了13架B-25A、B-25B或者B-25C型轟炸機。在3個月之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突然爆發,第17大隊隨即被調往美國西海岸執行巡邏任務,並於12月24日對一艘疑似是日本潛艇的目標投下了炸彈。雖然根據戰後的調查來看,這次攻擊並沒有命中目標(當時判定為擊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B-25型轟炸機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參與實戰。

在兩個月之後的1942年2月,隨著德國潛艇開始攻擊在大西洋上航行的盟軍船隻,為了加強大西洋沿岸的反潛能力,第17轟炸機大隊又與第13和第21兩個同樣開始配備B-25的轟炸機大隊一道被緊急派往位於美國東海岸的南卡羅萊納州執行大西洋沿岸的反潛巡邏任務。

藝術與現實:正在對一艘日本獵潛艇俯衝投彈的B-25轟炸機

與此同時,在澳大利亞重建的美國陸航第5航空軍所屬的第3轟炸機大隊(最多時下轄第8、第13、第89、第90,4個中隊)也在荷屬東印度(西新幾內亞)接收了12架原定提供給荷蘭方面的外貿型B-25轟炸機。1942年4月11日,該大隊第90轟炸機中隊所屬的10架B-25對菲律賓的日軍艦船實施了攻擊,並且作戰結束以後全部都安全返回了基地。

進入8月以後,除了第3轟炸機大隊第13、第90轟炸機中隊以外,第38轟炸機大隊的第71、第405轟炸機中隊裝備的B-25也加入到了該作戰區域,努力將日軍的南進勢頭阻擋在新幾內亞一線。

第3轟炸機大隊第90中隊裝備的B-25掃射型

新幾內亞位於西太平洋赤道的南側,西與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東北部隔海相望,位於其南部的城市莫爾茲比港一旦落入日軍之手,整個澳大利亞北部都將陷入危機。此時,在日軍的凌厲攻勢下,其觸角已延伸至所羅門群島,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新幾內亞的北部已經處於日本陸海軍的控制之下,還在東面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建設了大型的海空基地,對南方虎視眈眈。

第5航空軍在這樣的形勢下,先是配合地面部隊肅清了新幾內亞北部的日軍入侵勢力,然後在對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日軍實施反覆的不間斷的攻擊的同時,開始徐徐向北推進發起反攻。期間,175架B-25C型轟炸機在經戰地緊急改裝後成為了專門用於執行對地和反艦任務的攻擊機。這批B-25廢除了機首的透明玻璃觀察窗,將機首的前射固定火力增強為4挺12.7毫米口徑機槍,還在機身兩側分別加裝了一個雙聯12.7毫米口徑的機槍吊艙,成為了完全的對地掃射專用機。

第38轟炸機大隊71中隊裝備的掃射型B-25C

這種以掃射為主的對地攻擊,是B-25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作戰樣式。1943年6月以後,隨著第345轟炸機大隊(下轄第498、第499、第500、第501,4個中隊)和第22轟炸機大隊(下轄第2、第33、第408,3個中隊)也相繼加入了第5航空軍的作戰序列,B-25機群繼續對新幾內亞一線的日軍保持著強大的壓制力。

第345轟炸機大隊第499轟炸機中隊裝備的B-25D掃射型 採用不透明的密封式機首機槍口附近的蒙皮也得到了加強。

另一方面,早在1942年初,美軍內部就已經開始就對日本本土直接發動攻擊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待1942年2月2日,兩架陸航的B-25B型轟炸機在「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成功起飛驗證了計劃的可行性之後,使用B-25型轟炸機從航母上起飛對日本發動空襲的作戰計劃開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關於此次作戰的詳細情況請參考此前的相關文章

B-25轟炸東京

本文在這裡不再加以贅述。

雖然B-25此次對日本本土的空襲所造成的實際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日軍整體戰略上造成的心理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此後,日本為了充實本土防空部隊的力量,挪用了本應用於補強西南太平洋方面的戰鬥機份額,分散了本就不夠充足的兵力,對其今後的作戰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壓制日軍在亞戰大陸的攻勢,負責中·緬·印戰區作戰的第10航空軍所屬的第7轟炸機大隊也開始換裝最新型的B-25C型轟炸機。該大隊所屬的第11轟炸機中隊於1942年6月正式進駐中國戰區參與對日作戰,與1943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中美混成聯隊(CACW)第1轟炸機大隊一道對中國和台灣的日軍陸地和海上目標實施了廣泛的打擊。

1943年11月25日,由美陸航第11轟炸機中隊(8架)和中美混成聯隊第1大隊第2中隊(6架)派出的14架B-25轟炸機在8架P-51A和8架P-38G型戰鬥機的掩護下由遂川機場起飛對台灣新竹的日軍基地實施了遠距離的越洋突襲,這也是自杜立特轟炸東京以來,日本的所謂「絕對國防圈」之內的目標首次遭到盟軍的空襲。

另一方面,以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為骨幹組建的美國駐華航空特遣隊(CATF)在1943年3月升格為美國陸航第14航空軍以後,其對地戰術支援的核心力量—第341轟炸機大隊(由第10航空軍調入,下轄第11、第22、第490、第491、共4個轟炸機中隊以及1個運輸分遣隊)的主力作戰裝備也是B-25型轟炸機。至1944年底部署在中國戰場上的B-25型轟炸機總數已達106架,在各個地面戰場上對日軍的堅固陣地、後勤補給基地、重要橋樑和鐵路樞紐實施了持續有效的打擊,有力地支援了中國軍隊的地面作戰。

第491中隊裝備的B-25H型轟炸機

第491中隊裝備的B-25H型轟炸機

第491中隊裝備的B-25H型轟炸機
第491中隊裝備的B-25H型轟炸機

1944年在中國上空飛行的B-25H轟炸機 該機裝備威力強大的T13E1型75毫米加農炮

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轉向太平洋戰場,除原有的負責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亞方面作戰的第5航空軍和負責中部太平洋—夏威夷方面作戰的第7航空軍外,美國陸航又於1942年12月14日在新喀里多尼亞組建了主要負責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方向對日作戰的第13航空軍,該軍部署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最前線的第42轟炸機大隊(下轄第69、第70、第75、第100、第390,5個中隊)也裝備了B-25型轟炸機。待以瓜島戰場為中心的所羅門海域態勢趨於穩定後,第13航空軍亦開始將主要兵力向新幾內亞方向徐徐推進。

第42轟炸機大隊裝備的B-25J型轟炸機

另外,為了彌補第341轟炸機大隊調往中國後留下的戰力空缺,又於1944年3月從地中海方面抽調了同樣裝備B-25型轟炸機的第12大隊(下轄第81、第82、第83、第434,共4個中隊)劃歸主要負責印緬戰區的第10航空軍指揮。

由於缺乏機械設備中國軍們只能依靠人力修建野戰機場。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支持援華的美陸航B-25型轟炸機相繼參加了常德會戰、長橫會戰、豫中會戰、湘西會戰等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多個重大戰役。

活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B-25型轟炸機,其作戰樣式大多以近距離的對地支援和對艦攻擊為主。特別是第5航空軍為了更有效地實施近距離的對地對海攻擊,在前線對其裝備的B-25型轟炸機實施了各種強化火力的改進嘗試,使之成為了一種火力異常強大的對地攻擊機。

1943年11月2日 第3轟炸機大隊的1架B-25掃射型在對日軍在東南亞最大的海空據點拉包爾實施攻擊後正在高速脫離。圖中可以看到飛機後方停泊在辛普森灣內熊熊燃燒的日本艦船

比如說,取消了B-25C型的投彈手和機首的透明玻璃觀察窗,利用騰出來的機鼻空間佈置4挺固定安裝的12.7毫米口徑機槍,在駕駛艙下方機身兩側加裝雙聯裝12.7毫米機槍吊艙等等。由於在實戰中表現出眾,其強化近距離支援火力的思路對該機後續型號的設計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並最終催生出了B-25G、B-25H等裝備了75毫米大口徑身管火炮的對地攻擊特化型號。

正對日軍的拉包爾基地實施空襲的B-25轟炸機機群

1943年7月,第5航空軍接收了首批67架配備了75毫米航空炮的B-25G型轟炸機。經保羅·甘上尉的實地測試後,發現該炮雖然射擊精度不錯,但是一次攻擊進入至多只能發射4發炮彈,且在此期間為了提升火炮的命中率,必須讓轟炸機長時間保持安定的飛行狀態,增加了暴露在敵方地面火力下的時間,對飛機的生存性構成了不利的影響。不過,即便如此裝備75毫米火炮的B-25G仍然在新不列顛戰役期間對拉包爾的日軍陣地進行的攻擊中表現活躍,在36天內共計消耗了1,253發炮彈。

正在對日本艦船實施攻擊的B-25
正在對日本艦船實施攻擊的B-25

正在對日本艦船實施攻擊的B-25

到了1944年初的馬紹爾戰役時,值得使用75毫米火炮攻擊的高價值目標已經變得非常稀少,因此很多B-25G拆除了已經成為了累贅的75毫米炮,在原安裝火炮的位置上加裝了2挺12.7毫米機槍。至1944年4月為止,共計有82架B-25G在澳大利亞的湯斯維爾兵站接收了上述改裝。雖然此後又出現了配備輕量化的T13E1型75毫米炮,性能更出色的B-25H轟炸機,但是這門75毫米炮同樣未能在前線獲得陸航官兵的好評,反倒是機首沒有安裝火炮配備8挺機槍的掃射型B-25H更受歡迎。

拆除75毫米加農炮加裝2挺12.7毫米機槍的B-25G 使前射固定機槍數量增加到了8挺

在太平洋戰場,B-25以其堅固耐用的機體設計和良好的可維護性而深受廣大陸航官兵的好評。正如杜立特中校率領的B-25機隊在空襲東京的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那樣,B-25所擁有的足以從航母上起飛的短距離起降能力,使其非常適合在東南亞條件惡劣的叢林野戰機場服役。

第345轟炸機大隊設在比阿克島的前進野戰機場,條件相當惡劣

相較之下,與B-25同一級別的馬丁B-26「劫掠者」中型轟炸機不但在航程方面略遜一籌,還由於採用了高翼載設計,導致該機起降速度過快,需要更長質量更好的跑道,因此並不適合在環境複雜的東南亞執行作戰任務。最初部署在東南亞的B-26在後期有很多都被調往了歐洲戰場,而歐洲戰場裝備B-25的部隊反過來有不少被調往亞太戰場的例子也說明了這一點。

相對於B-25H(上)的75毫米炮 太平洋的美國陸航官兵更偏愛B-25J(下)對地掃射版本機首的8挺12.7毫米機槍

另外,在太平洋戰場的最北端,負責阿拉斯加—阿留申方面對日作戰的第11航空軍所屬的第28轟炸機大隊也於1942年12月開始換裝B-25型轟炸機,在北方的阿留申群島防範日軍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

二、歐洲戰場

第12轟炸機大隊的B-25運抵埃及的時間是在1942年的8月。此時北非戰場上的盟軍正處於最危急的時刻,在6月的加查拉戰役中遭遇失敗後,英第8集團軍已於6月末從邁爾薩·馬特魯後退到了阿拉曼一線,而在接下來的8月31日,德意軍隊又發動了旨在徹底擊敗北非英軍有生力量的阿拉姆哈勒法戰役—這也是軸心國在北非戰場上發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第12大隊所屬的第9航空軍在這個由守轉攻的關鍵時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最後盟軍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依靠強大的空中火力取得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第12轟炸機大隊裝備的B-25C型中型轟炸機

飛翔在突尼西亞上空的第12轟炸機大隊B-25編隊

最初,抵達北非戰場的B-25以執行夜間攻擊任務為主,不過,很快就由於在夜間發動機的排氣口排焰明顯,容易成為敵機攻擊的目標的原因,損失了4架飛機。此後北非戰場上的B-25便轉換為了以執行晝間任務為主的攻擊模式。

第12轟炸機大隊第81中隊裝備的B-25型轟炸機正在北非上空超低空飛行,為了適應當地獨特的環境機翼的除冰套件均已拆除。

隨著1942年12月,負責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方面作戰的第12航空軍所屬的第310轟炸機大隊(下轄第437、第438、第439、第440,4個中隊),以及1943年春第9航空軍第340轟炸機大隊(下轄第486、第487、第489、第490,4個中隊),第12航空軍第321轟炸機大隊(下轄第445、第446、第447、第448,4個中隊)的相繼到來,駐紮埃及的B-25部隊已經達到了4個大隊之多。

在P-51D戰鬥機的掩護下飛翔在義大利上空的第340轟炸機大隊B-25J型轟炸機

北非盟軍的作戰行動亦隨著空中力量的不斷加強開始變得愈加積極主動。從1942年11月8日的「火炬行動」(北非登陸戰役)開始,在雙方持續展開了6個月的慘烈攻防戰之後,1943年5月13日,駐北非的徳意軍隊終於全部宣佈投降。在此期間,B-25型轟炸機與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一道,有力地支援了盟軍的地面作戰,對徳意軍隊的地面陣地、後勤補給設施、地面和海上運輸線路實施了廣泛的打擊。另有一部分B-25還參與了對地中海活動的德國潛艇部隊的搜捕。

B-25機體堅固耐用,維護簡單方便,即使是在北非戰場上依然具有相當的戰場生存性。

此後,4個裝備B-25的轟炸機大隊又參與了於1943年7月9日開始的西西里島登陸戰。在這一年的秋天,第9航空軍被調往英國準備即將到來的對德攻勢,而下轄的第12和第340兩個裝備B-25的轟炸機大隊則被留在地中海方面,劃歸主要在該地區活動的第12航空軍指揮。

在義大利休整中的第340轟炸機大隊裝備的B-25J 型

總的來說,在地中海區域活動的B-25中型轟炸機的作戰樣式,仍以常規的水平轟炸為主,因此相較於採用封閉機首的對地掃射型號,採用玻璃機首的常規型號要更多一些。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陸航的B-25在最多時在前線部署有47個中隊,其中25個部署在中部以及西南太平洋,10個部署在CBI戰區(中國·緬甸·印度),至於部署在以北非-地中海為代表的歐洲戰場上B-25在最巔峰時期也僅有12個中隊而已,在加上地中海方面資格最老的第12大隊後來也被調往印度,B-25的作戰區域明顯呈現出了以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為主的特點。

—全文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