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頭霸王」戰中東——小談埃及陸軍中使用的M4-FL-10中型坦克(戰史篇)

首輛M4A4-FL-10中型坦克於1955年末交給埃及軍隊,與以軍首次接收M-50中型坦克的時間幾乎一致。

激戰蘇伊士運河

資料顯示,有12輛M4A4-FL-10坦克參與了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名義上,蘇伊士運河歸埃及政府管轄,但運河的實際控制權卻是英、法兩國所特許的一家公司所有。當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後,英、法、以三方隨即策劃了針對埃及的行動。以色列負責進攻埃及,而英、法則會在蘇伊士河兩側建起一個非軍事區,停止雙方敵對活動的同時,繼續控制運河以及其周邊區域,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行動當天,埃軍在西奈半島上共有3個裝甲連(隸屬第3步兵師第3裝甲營)。共計40輛使用柴油機引擎的M4A2、M4A4坦克、12輛M4A4 FL-10坦克、3輛M32B1裝甲回收車以及3輛帶有推土機的「謝爾曼」坦克。

其中的一個裝甲連(16輛坦克)被部署於埃以邊界的拉法赫(Rafah),另兩個連部署於阿里什(El Arish)。

【拉法赫至阿里什由40號公路連接,該公路連接蘇伊士運河海岸,因此也是以軍在戰爭初期的重要交通線】

1956年10月30日,黎明時分,以軍第7裝甲旅在旅長尤里 本-阿里(Uri Ben Ari)的指揮下,實施代號卡代什(Kadesh)的入侵行動,率先攻入埃及領土。

埃軍在拉法赫的防衛力量如下:17輛「弓箭手」坦克殲擊車,16輛「謝爾曼」坦克以及各種口徑的火炮(英制25磅炮、105毫米榴彈炮以及支援步兵的迫擊炮)。在拉法赫附近,埃軍共建立了17個前哨陣地,同時配屬了一定數量的坦克殲擊車、炮兵、地雷,每個陣地都能獨立作戰,互為犄角。然而,面對以軍的強勢攻擊,這些看似固若金湯的「堡壘」還是被逐個攻破了。

進攻拉法赫的以軍裝甲部隊,是第77步兵師配屬下的第27裝甲旅。除配有25輛經過改造的M-50A型坦克外,該旅還有兩個連的M-1「超級謝爾曼」。其他兵力包括:一個機械化步兵連(配備M3半履帶車)、一個摩托化步兵連、一個裝備AMX-13-75坦克的輕型偵察營。該旅還得到「格拉尼」(Golani)旅以及醫療、工程分隊的支援,誓要奪下拉法赫。

【以軍第7裝甲旅旅長本-阿里】

【以軍第7裝甲旅旅長本-阿里】

【以軍第7裝甲旅旅長本-阿里】

【以軍「格拉尼」步兵旅徽標。該旅組建於1948年,屬第36步兵師管轄單位,也是以色列國防軍中的老牌勁旅、當今唯一的步兵單位。全旅由4個步兵營組成,歸以色列北方司令部管轄。自成立以來,該旅幾乎參與過所有重大軍事衝突,分散駐防全國】

【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被毀的埃軍「弓箭手」坦克殲擊車】

10月31日晚,以軍「格拉尼」旅在第27裝甲旅的機械化步兵支援下,從南向拉法赫發起進攻,經過一夜激戰,於次日清晨奪下該鎮。拉法赫的失守,也意味著以軍的裝甲部隊能順利通過北部公路進入西奈半島,朝阿里什推進。

11月1日,以軍第27裝甲旅順利突破埃軍在西奈半島前沿設置的雷區,並在阿里什東郊設起了一座據點。次日,該旅支援第77師迅速突破埃軍防線,攻陷阿里什。隨後,第77師繼續高歌猛進,一路推進至距蘇伊士運河僅20公里的地域,才開始補充燃料與彈藥。

在阿里什近郊的作戰中,有一輛M4A4 FL-10被以軍擊毀。這輛坦克被留在原地數十年,直到2000年初才被埃軍回收修復,陳列在阿拉曼戰役博物館內。而在撤出阿里什的過程中,也有一輛M4A4 FL-10被埃軍遺棄。

11月6日,面對國際壓力的英法被迫接受停火協議,並於11月7日宣佈停火。而以色列也迫於形勢宣佈撤出西奈半島、加沙地區。也正是這次衝突,讓美國從英國手裡奪得霸主地位,直至今日。

【被遺棄的這輛M4A4 FL-10坦克,如今已成為了阿拉曼戰役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之一】

猶太戰車

蘇伊士河危機後,以軍繳獲了諸多埃及人的裝甲車輛。除了M4A4 FL-10坦克外,還有多達50輛T-34/85坦克。有資料聲稱,埃軍派出的12輛M4A4 FL-10,有8輛是完好無損地落到以軍手中的。除此之外,以軍在拉法赫、阿里什等地也收繳不少輕武器與火炮,充實自己的軍火庫。

在接觸M4A4 FL-10坦克之前,以軍就已和法制車輛打過交道,對其並不滿意。經過技術測試後,以軍認為埃及人裝備的M4A4 FL-10根本不及自改的M50A坦克,因此並沒有將其列裝。以軍選擇將其炮塔拆下,重新換成M50A使用的CN-75-50火炮。據稱,這批繳獲的「謝爾曼」直到1975年才從以軍一線裝備中退伍,轉入預備役中。

【被擊毀的埃軍M4A4「謝爾曼」坦克及其他軍用裝備,攝於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

【兩名以軍裝甲兵正在檢查一輛遺棄的M4A4 FL-10坦克,該車被拋棄在阿里什至蘇伊士城的公路旁,車身並未有中彈痕跡】

【以M4A4「謝爾曼」坦克底盤改進的M50A坦克】

【以軍的一所裝甲兵學校閱兵式內展出的M50系列坦克,該車很有可能就是用繳獲的埃軍坦克改進的】

「六日戰爭」

蘇伊士運河危機後,埃軍停止購買北約車系,轉而向蘇聯靠攏。在1960年至1963年間,埃軍共接收了350輛T-54坦克與150輛T-55坦克,武備迅速增強。不過,M4A4 FL-10坦克仍然在役。

1967年的「六日戰爭」爆發時,埃軍在西奈半島、加沙地帶共部署了四個混編有謝爾曼的裝甲連。雖然總數有80輛,但是這些坦克的出勤率並不高,多數缺乏備件,可靠性很差。

獄蘇伊士運河危機一樣,以軍集中兵力向著拉法赫發起攻勢,隨後沿北部公路繼續向阿里什推進。時任國防部長的摩西·達揚宣稱,以軍只會對拉法赫及周邊地區發起進攻,至於加沙則不作為軍事目標。

在拉法赫,埃軍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後,為避免後路被截不得不撤出陣地。近一天的激戰中,埃軍就付出了2000餘人傷亡、40輛「謝爾曼」損毀(其中有一半是FL-10炮塔)的代價。不過,他們也讓主攻的以軍第7裝甲旅付出諸多損失,同時有力地阻擊了對方。

在戰鬥中,一些將車體隱蔽在工事內的埃軍火炮、坦克並沒有向進攻的以軍開火,反而選擇向內格夫沙漠的尼裡姆、基蘇菲姆兩地的集體農場發射高爆彈,企圖摧毀猶太定居點,瓦解以軍士氣。

【將車身半埋於地下的一輛M4A4 FL-10坦克,隸屬第20「巴勒斯坦」師,可能部署在加沙城郊】

【被遺棄的M4A4 FL-10坦克,攝於「六日戰爭」時期的加沙地帶】

在這次針對平民的襲擊後,以軍高層隨即下令,由耶胡達 雷舍夫(Yehuda)上校率第11機械化旅進駐加沙,並試圖迅速控制當地。這種違背命令的行為,也使得巴、以、埃三軍之間的衝突更為激烈。

戰至日落時分,以軍成功控制加沙的中南部,並拿下了加沙的制高點阿里-蒙塔山脊,但對加沙市的首次攻勢卻並未奏效。6月6日上午,以軍第35傘兵旅進入加沙戰場,最終支援第11機械化旅攻陷了整個加沙地區。整場行動,以軍也只付出了近100人傷亡的代價。

而在拉法赫、加沙地帶的戰鬥中,同樣有一些佈置在邊境線上的M4A4 FL-10被以軍擊毀或繳獲。

至6月8日,以軍成功控制整個西奈半島。他們一共擊潰了埃軍4個裝甲師、2個步兵師及1個機械化師,造成埃軍10萬人傷亡、損毀、被繳獲950輛坦克、1100輛裝甲運兵車、上千門火炮。

這就是M4A4 FL-10的最後結局。此戰後,埃軍中的M4A4 FL-10不再服役,取而代之的則是那些更為現代化的蘇式車輛。不過,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我們仍能看見埃軍自改的「謝爾曼」工兵架橋車的身影。直到1980年代,這些車輛才因缺乏維護、配件等原因強制報廢。

【一名以軍士兵正在查看繳獲的M4A4 FL-10坦克,攝於「六日戰爭」時的拉法赫】

【「六日戰爭」期間,部署在拉法赫至阿里什鐵路線旁、半埋車體的M4A4 FL-10坦克,乘員早已逃之夭夭】

【「六日戰爭」時被毀的一輛埃軍M4A4 FL-10坦克,攝於1967年6月7日】

綜述

M4A4 FL-10是一款質量一般的備選車輛。對於那些負擔不起主戰坦克開銷的第三世界國家而言,M4A4 FL-10坦克是個不錯的選擇。埃及人並沒有充分發揮其潛力,對於坦克乘員的培訓欠佳,車輛保養、維護也是馬馬虎虎,最終才讓這款能和M50A打平的坦克變的如此碌碌無為。

趣聞

M4A4 FL-10也曾參與過戰爭電影的拍攝。在1969年與1977年的兩部義大利電影中都有出鏡。在電影中,無論是盟軍陣營還是德軍陣營,使用的都是M4A4 FL-10坦克。

【1969年上映的《惡魔的戰爭》中,M4A4 FL-10坦克負責扮演德國非洲軍使用的坦克】

【1977年上映的《黨衛軍的最後時刻》一片中出鏡的M4A4 FL-10坦克,其側面塗有象徵國防軍單位的黑色鐵十字,不過火炮和車體依舊非常出戏】

【歡迎添加筆者個人微信或添加:BlitzWeapon1939 申請加入公號粉絲群,一同分享軍事知識、共同進步。原創不易,運營更不易,謝謝各位看官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