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作戰指揮:獲得巨大成功最重要的是出色的判斷力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

譯:小小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關於戰爭中戰役和戰術學說重要性引人矚目的證據。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國、挪威、低地國家、巴爾幹、北非,並以一連串前所未有的戰役勝利深入蘇聯腹地。戰爭後半期,雖說德國國防軍在各條戰線節節敗退,最終功敗垂成,但德國陸軍在敵眾我寡的戰鬥中多次展現出強大的戰術和戰役能力。儘管其效忠的政權具有邪惡的本質,但必須承認,一對一的情況下,二戰中的德國陸軍可謂有史以來最具效力的戰鬥力量之一。

27.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前提是大膽和勇敢,但最重要的是出色的判斷力。

28.投放在決定性地點的力量永遠都不夠。試圖四處設防或將力量浪費在次要任務上的指揮官,違反了這項基本準則1。通過速度、機動性、出色的行軍能力,利用夜色、地形、突然性和欺騙,較弱的力量也可以在決定性地點變得更強。

29.必須正確計算空間和時間。必須迅速認清並果斷利用有利情況。每一個對敵優勢都將增強己方的行動自由度。

30.路線和地形條件會促進或妨礙行動的快速性。另外,季節、天氣和部隊狀況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31.無法預先估計戰役和戰術交戰的持續時間。就連成功的戰鬥通常也發展緩慢。當日戰鬥的勝利往往只能在次日加以確定。

32.出敵不意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基於出敵不意的行動,只有在敵人來不及採取應對措施的情況下才能贏得勝利。敵人也會設法達成突然性,這一點必須考慮到。

33.了解敵人的領導和戰鬥方式,會助力指揮官在決策上的準確性,並給任務的執行提供支持,但不應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

34.指揮官必須考慮到在本國領土進行戰爭較為有利,但在敵國領土上更加困難的條件。

35.艱鉅的戰鬥中,大量需求會迅速耗盡部隊的人力與物資。指揮官必須及時為他們提供補充官兵、馬匹、武器和一切必要裝備。

36.任務和態勢確定了行動方案,而任務決定目標。盡責的指揮官決不能忽視這一點。由多個子任務組成的任務很容易將指揮官的注意力從主要目標分散開。不確定性始終存在。很少能獲得關於敵情的可靠資訊。弄清敵人的情況顯然是必要的,但在緊張的態勢下等待相關資訊不是強有力領導的標誌,相反,這往往意味著指揮不力。

37.任務(Auftrag)和態勢(Lage)促成行動方案的決定(Entschluss)。倘若分配的任務不再足以作為行動的基礎,或已被其他事件取代,那麼,行動方案必須考慮到這些情況。一名軍官更改或不執行任務,必須立即向上級彙報自己採取的行動,併為後果承擔相應責任。行動方案必須指明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下定決心予以完成。指揮官必須以全部意志加以執行。意志更強大者往往能贏得勝利。一旦行動方案投入實施,沒有重大理由就不能放棄。但在不斷變化的戰鬥情況下,一成不變地貫徹行動方案可能會導致失敗。領導藝術包括及時確認態勢和需要做出新決定的時刻。指揮官必須允許下屬自由行動,只要這種行動不會對他的整體意圖(Absicht)產生不利影響。

38.交戰(Gefecht),涉及更大規模的部隊時稱之為會戰(Schlacht),指同敵人遭遇而發生的激烈武裝鬥爭。

39.對敵人展開進攻是為擊敗對方。進攻方擁有主動權。領導者及其部隊的戰鬥素質在一場進攻中起到了決定性因素。數量優勢並不總是能確保勝利。特殊情況下,一場進攻的目標可能是有限的。一場進攻也許會失敗,但這種可能性不應成為限制相應領導者努力的理由。

40.追擊(Verfolgung)確保了勝利的頂點。追擊的目的是在先前交戰之後擴大戰果,進一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只有通過一場猛烈追擊,才能使敵人無法獲得重組的機會,並在後續行動中減少己方部隊的傷亡。

41.防禦是等待敵人的到來,其目標是規定戰鬥的地形。交戰一方由於處於劣勢而別無選擇,或出於其他看似較為有利原因,便會採用防禦的方式。防禦的目的是粉碎敵人的進攻。這種情況下,進攻會因防禦方選定的地形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劣勢,而後者將在這裡堅守到最後。指揮官可以設定防禦的時間期限。阻滯行動的目的是給敵人造成儘可能高的損失,同時避免決定性交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適當時機同敵人脫離接觸,並以空間換取時間。

42.中斷交戰的目的是為結束一場會戰,或退守某處陣地,以便在更有利的位置繼續從事交戰。後一種情況下,通常會採用阻滯行動。

43.後撤的目的是避免進一步作戰。戰鬥必須中止,指揮官必須為後撤部隊提供安全保障。

44.不斷變化的戰鬥態勢往往要求從一種作戰樣式過渡到另一種。據守一片既佔陣地,或在遭受敵人壓力的必要情況下,可從進攻轉為防禦。而從防禦轉入進攻時,指揮官必須把強大的力量及時集中在決定性地點。

45.阻滯行動可以避免過早做出不成熟的決策。其目標是爭取時間,牽制敵人,並迷惑對方。欺騙可通過佯攻(Scheingefechte)來實現。

46.作戰地幅寬度取決於作戰意圖、友鄰援兵的部署和地形。此外,它還受到敵軍部署寬度和舉動,以及是否存在一個或兩個敞開側翼的影響。地幅和地帶的寬度不同。有利地形允許更大的寬度,特別是在該地形得到強化的情況下。指揮官也可投入戰鬥群對此加以使用。大寬度可在初期階段充分發揮武器的效力,但也可能導致己方部隊過早陷入停頓。寬度太大會面臨遭突破的危險。而寬度過小,特別是在沒有足夠縱深的情況下,會存在遭迂迴或被包圍的危險。大多數情況下,在寬度上優於敵人的進攻,往往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而一場戰鬥的後續行動通常需要在決定性地點形成縱深部署。故指揮官必須在同敵人發生接觸前部署他的部隊,並在戰鬥中根據情況要求的寬度和深度配置力量。

47.戰鬥過程中,指揮官對作戰行動最直接的影響是加強、集中火力,並按情況需要投入預備隊。保持彈藥補給的流動可使他在決定性地點和決定性時刻將他的火力加強到最大,並繼續對戰鬥進程施加影響,即便在預備隊已然投入的情況下亦是如此。評估預備隊的實力、組建預備隊、投入預備隊都需要深思熟慮。如果讓已從事戰鬥的部隊遭到削弱,同時遲遲不投入預備隊,通常會導致戰事失敗。

某些情況下最好不要保留預備隊。諸兵種合成部隊擔任預備隊特別有效,因為他們具備獨立行動的能力。指揮官應避免分散這種部隊,或以零零碎碎的方式投入預備力量。預備隊的位置取決於其預期用途和地形。預備隊必須及時投入。通常把預備隊部署在一個側翼的後方,與側翼的距離和間隔隨預備隊實力的加強而加大。預備隊靠後部署能使它得到掩護,更易於投入不同方向。而預備隊靠前部署能加快其投入速度。指揮官確定預備隊必將投入,而且這種投入變得愈加迫切時,就應前調預備隊。不需要投入的情況下,一支戰役預備隊必須留在後方。通過投入預備隊,指揮官打出手中所掌握突擊力量的最後一張牌,因此,他絕不能過早採取此舉。另一方面,若投入預備隊意味著實現一個決定,或在戰場態勢要求使用預備隊時,他必須毫不猶豫地將其投入。

本文摘自《作戰指揮:二戰德國陸軍實戰指南》

本文摘自作戰指揮:二戰德國陸軍實戰指南

《作戰指揮》(Truppenführung),撰寫於1933年,是軍事史上最重要的學說表述之一。從出版伊始到二戰結束,《作戰指揮》一直是德國陸軍戰術思想和戰役實施的主要指導方針。總的說來,這是一份非凡的文獻。它是對德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歲月裡制定的現代機動作戰概念的有效闡述。不過,在闡述最終在1939—1942年一系列閃電戰中得以體現的機動作戰概念的同時,這份條令也有相當一部分篇幅致力於分析防禦作戰。描述出色軍事領導力特徵和要求的開篇章節,可以單獨作為指導軍官的一份經典檔案。

相關文章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譯:小小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關於戰爭中戰役和戰術學說重要性引人矚目的證據。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關於戰爭中戰役和戰術學說重要性引人矚目的證據。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國、挪威、低地...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鐵路運輸的實施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鐵路運輸的實施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 譯:小小冰人 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國、挪威、低地國家、巴爾幹、北非,並以一連串前所未有的戰役勝利...

二戰德軍作戰指:戰場偵察的實施

二戰德軍作戰指:戰場偵察的實施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 譯:小小冰人 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國、挪威、低地國家、巴爾幹、北非,並以一連串前所未有的戰役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