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專欄)甲兵戰彩:美軍坦克兵制服探究——海灣戰爭前後

(注:本文原作「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編輯李思平,經原作者許可後,對原文進行適當修改刊至本號,未經本號許可,嚴禁轉載、使用)

身著OG-107野戰服的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官兵,該野戰服與OG-507類似

▲身著OG-107野戰服的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官兵,該野戰服與OG-507類似

自1981年起,美軍開始使用美使用BDU野戰服(Battle Dress Uniform)取代OG-507草綠服,與OG-507一樣,BDU也採用了50%棉+50%聚酯纖維作為材料。在面對車內失火的情況下,同樣存在融化的風險。

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M81林地迷彩樣式的BDU野戰服,原主人的姓名條已被取下,右胸口處經熨燙多次

▲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M81林地迷彩樣式的BDU野戰服,原主人的姓名條已被取下,右胸口處經熨燙多次的陸戰隊徽標也因磨損而難以辨別

兩名身著早期BDU野戰服的模特該野戰服自1980年代投入美軍各軍種中使用,至2000年代中期逐步被新

▲兩名身著早期BDU野戰服的模特。該野戰服自1980年代投入美軍各軍種中使用,至2000年代中期逐步被新式的「陸軍戰鬥制服」(ACU)所取代

就理論而言,1985年時的美國陸軍下轄各裝甲兵單位均已配備了戰鬥載具連身服(Coveralls,Combat Vehicle,Crewmen’ s,CVC,俗稱防火服,不),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90年代以前,若沒有特別要求,甚至是在訓練的狀況下,大部分乘員並不會穿防火服登車。

同樣是1985年,美軍裝甲兵倒是取得了一項技術突破:軍方特別為裝甲車組開發了「戰鬥車輛組員防破片背心」(Body Armor,Fragmentation Protective Undergarment,Combat Vehicle Crew’ s,CVC Vest),亦被稱為是「CVC防破片背心」,這件裝具的前、後方各有兩層的凱夫拉縴維作為防破片夾層,不像以前的M1969型或M1952型防破片背心一樣使用尼龍和玻璃纖維板。

一件全新、以諾梅克斯纖維材質製作的坦克兵用連體防火服

▲一件全新、以諾梅克斯纖維材質製作的坦克兵用連體防火服

身著CVC防破片背心的模特

▲身著CVC防破片背心的模特

1985年8月14日下發的MIL-B-44194說明書中指出:「正確穿戴之下,此防彈衣可避免在車內產生的次要破片傷害你的重要部位」(英語原文為:When worn properly,this armor will protect your vital areas against secondary fragments which may occur inside the vehicle.)

這樣一段語句,明確陳述了美軍裝甲兵個人防護裝備在思維上的重大改變。過去,美軍裝甲兵穿著防破片背心的目的在於避免探出指揮塔時遭敵伏擊,但CVC背心的概念則是避免裝甲兵在車內遭次要破片所傷害。

由於車身結構原因,美軍的M48「巴頓」、M60主戰坦克的車長必須探出指揮塔才能有更好的視野對無處不在

▲由於車身結構原因,美軍的M48「巴頓」、M60主戰坦克的車長必須探出指揮塔才能有更好的視野。對無處不在的「越共」而言,把半個身子露在外面的美軍坦克兵無疑是最好的靶子

所謂的「次要破片」。通常是指反坦克武器貫穿裝甲後產生的金屬碎片。基於這個概念,CVC背心就不需要設計得像同期出現的PASGT防破片衣一樣厚重,能讓坦克乘員在靈活條件下進出車輛,同時確保了應有的防護力。

然而,那些並沒有配發到CVC背心的部隊(比如被軍迷們戲稱為「四等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坦克乘員,在1990年底登上M1A1坦克訓練時,穿的還是BDU林地迷彩樣式的PASGT防破片背心,以作額外保護。1991年的「沙漠風暴」期間,同樣也有美軍坦克手穿PASGT的例子。

一套PASGT裝具其全稱為「地面部隊單兵防護系統」,包括一頂由19層1500凱夫拉29芳倫纖維布料制

▲一套PASGT裝具。其全稱為「地面部隊單兵防護系統」,包括一頂由19層1500凱夫拉29芳倫纖維布料製成的頭盔,一件防彈衣

2011年臺陸軍湖口營區開放日期間,一名手持T-91步槍,站在中興臺東側通道執勤的臺軍裝甲兵其頭盔亦

▲2011年臺陸軍湖口營區開放日期間,一名手持T-91步槍,站在中興臺東側通道執勤的臺軍裝甲兵。其頭盔亦屬於PASGT系統

拿CVC和PASGT兩種防護裝備進行對比,CVC注重的是在狹小空間(如坦克)的靈活程度,整件裝備的全重僅2公斤,剪裁簡單利落,但僅能阻擋破片以及極低初速彈頭(舉例:低速的.22彈藥)。

而PASGT則是為了步兵單位開發,強調大面積的防護,整件裝備全重約4公斤,能更有效的攔阻炮彈破片及大部分的手槍彈(.357「馬格南」彈藥、9毫米的「帕彈」 等)。

就抗破片性能而言,兩種裝備效果都不錯,但如果乘員有探出頂門蓋的需求(舉例:倒楣的車長),使用PASGT是更好的選擇。因此,美軍軍方在後期為坦克乘員配發的個人防護裝備中,主方向還是把步兵用的裝備挪給坦克手們使用。但是CVC背心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尤其是訓練的時候。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坦克營C連的一隊坦克兵正停車休整,攝於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他們身著BD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坦克營C連的一隊坦克兵正停車休整,攝於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他們身著BDU野戰服,其中還有穿CVC背心者

1991年的‘沙漠風暴’期間,美軍裝甲兵除了動用M60、M551這樣的「老前輩」外,M2「佈雷德利」

▲1991年的‘沙漠風暴’期間,美軍裝甲兵除了動用M60、M551這樣的「老前輩」外,M2「佈雷德利」步兵戰車、M1A1「艾布拉姆斯」這類戰場新秀也開始發威。

其實,美國軍方很早就注意到坦克裝甲遭敵方反坦克武器貫穿後,給己方坦克乘員帶來的破片傷害。但此前一直沒有為坦克手們開發專用防具的經驗。而CVC背心的誕生,可以視為美軍坦克手身著防彈背心的開端。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只要是實施射擊訓練,坦克乘員們就必須身著防破片背心。

如需查閱往期文章,請點選以下超連結:

甲兵戰彩:美軍坦克兵制服探究:二戰部分

甲兵戰彩:美軍坦克兵制服探究——從朝鮮到越南

獲取更多軍事知識、申請添加粉絲群、商務合作等,

▲獲取更多軍事知識、申請添加粉絲群、商務合作等,歡迎添加本人的個人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