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碰撞:「巴巴羅薩」行動啟動,德軍的第一波猛攻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敵航空兵掌握著絕對制空權,在整個白天,明斯克遭到了數次轟炸,每個波次都有8~50架敵機。城裡到處都是大火和被摧毀的建築,方面軍司令部和方面軍空軍大樓也被那些直接命中的炸彈嚴重破壞。

西方面軍司令部,「5號作戰報告」,1941年6月24日

(上圖)德軍士兵衝向集結於德國邊境的160個蘇軍師。希特勒告訴他們,歐洲的命運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混亂

1941年6月22日清晨3:00剛過,30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德國空軍轟炸機機組從高空飛越蘇聯邊境線。這些轟炸機每3架1組,在3:15準時轟炸了蘇軍的10個主要空軍基地;此時,一陣簡短的炮擊也發出了開始地面進攻的信號。當太陽剛升起時,德國空軍又出動了500架轟炸機、270架俯衝轟炸機和480架戰鬥機,襲擊蘇軍位於前沿的66個機場。在戰爭的第一個早晨紅空軍就損失了超過1200架飛機。接下來幾天裡,儘管倖存的蘇聯空軍飛行員奮起抵抗,可德國空軍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制空權,蘇軍所有部隊和他們在鐵路上的行動都得到了毫不留情的「關照」。

德軍最初的地面攻勢在大多數地方只遭到了微弱抵抗。有些邊防站在內務人民委員部邊防部隊集結之前便被踏平,而其他地方的邊防軍和當地築壘地域部隊往往會戰至最後一顆子彈,這使攻擊一方的推進被延遲了幾個小時,與此同時紅軍也在加快進入防禦陣地。在被德軍4個裝甲集群迂迴繞過的蘇軍防禦堅固的要塞中,只有位於西布格河東岸的佈列斯特要塞與利沃夫西南的佩列梅什利要塞(守軍)頑強抵抗到了月底。

除內務人民委員部使用的高頻無線電通訊網以外,蘇聯的遠距離通訊就只能依靠通訊人民委員部(即1932年之前的郵電人民委員部)的民用電話和電報網。只是這些通訊網路在面對德軍的進攻和鋪天蓋地的報告時便早已陷入了癱瘓。

一支軍隊和一群烏合之眾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組織和指揮體系,只是紅軍的這兩大體系很快都失去了作用。甚至在第一波空襲前,身著敵方制服的勃蘭登堡特別行動部隊(Brandenburger,隸屬於外國與諜報局第二諜報處)便已經通過傘降或滲透的方式潛入蘇軍後方;他們的任務是切斷電話線、佔領關鍵橋樑併到處製造恐慌和混亂。在德軍發起主攻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北部,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2和第3裝甲集群沿著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兩翼向東快速推進。

(上圖)一群飛行中的He-111中型轟炸機

(上圖)一群飛行中的He-111中型轟炸機

突出部南面,亞歷山大·安德烈耶維奇·科羅布科夫中將(A. A. Korobkov)的第4集團軍司令部和上下級均失去聯繫;在該集團軍北面翼側,西方面軍的另兩個集團軍——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戈盧別夫中將(K. D. Golubev)的第10集團軍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庫茲涅佐夫中將(V. I. Kuznetsov)的第3集團軍倒是與方面軍司令保持著微弱的無線電聯繫,但他們作為指揮機關卻幾乎無法履行職責。戰爭頭一天裡,西方面軍作戰處長伊萬·瓦西裡耶維奇·博爾金(I.V. Boldin)中將坐飛機穿過一大群敵機,來到了比亞韋斯托克(Bialystok)城外的第10集團軍司令部。該司令部的兩個帳篷設在一條機場跑道旁邊的小樹林裡。儘管有線電話網遭到破壞,無線電也一直受干擾,簡直一團亂麻,集團軍司令戈盧別夫還是嘗試向德軍發動反擊。6月23日,他按照戰前計劃命令手頭可用的少量部隊徒勞地向格羅德諾(Grodno)發起了一次反擊。然而幾天後第10集團軍就不復存在了,剩下的那些人更是四散奔逃,試圖突破德軍的包圍圈。

除兵力不足和德軍推進太快之外,蘇軍作為防守方面對的最大困難便是缺乏關於前線形勢的詳細情報。事實比莫斯科想象的還要糟糕得多,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不斷命令已經不復存在的部隊發動反突擊。6月22日晚,史達林和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簽署了向德軍發起總反攻的第3號訓令,接下來幾天裡,他們固執地要求前線各方面軍執行該訓令。在多數情況下,下屬司令們即使了解實際情況也會向下傳達這一命令,原因僅僅是他們害怕抗命(所導致)的下場。幾天後,慘敗早已是顯而易見的了。但即使到這時,莫斯科的總參謀部還是很難得到及時準確的前線情報。很多參謀軍官被派到前沿巡視,並在每天晚上進行彙報。不過這些參謀人員很多時候都只是打電話給各村莊和集體農莊的共產黨領導人來確定德軍情況(而非親自去現場觀察了解)。

第一波打擊

在普里皮亞季沼澤北面,儘管德軍遭到了蘇軍散亂卻頑強的抵抗,但他們初期攻勢的進展仍很順利。北方集團軍群的第18和第16集團軍以第4裝甲集群為先導,很快穿過立陶宛,殺入了拉脫維亞。6月24日,蘇軍坦克兵少將葉格爾·尼古拉耶維奇·索良金指揮機械化第3軍坦克第2師的51輛KV-1和KV-2重型坦克在杜比薩河(Dubysa)附近的拉塞尼艾(Raseinai)截擊第6裝甲師。雖然蘇軍坦克的汽油已消耗殆盡,只能在河西岸充當固定火力點,不過第6裝甲師還是被擋住了兩天。德軍直到用88毫米炮和炸藥包摧毀這些鐵甲怪獸後,才發現它們連瞄準器都沒有校準,因此無法射擊——蘇軍坦克兵得到的命令僅僅是撞擊德國坦克。

與此同時,列寧格勒軍區空軍司令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諾維科夫少將奉命攻擊盤踞在芬蘭機場、襲擾北方蘇軍的德軍第5航空隊。6月25日,諾維科夫出動263架轟炸機和224架殲擊機,德軍頓時驚慌失措。然而由於情報不準確,此次空中反擊成果甚微。很多(對蘇方而言)原本唾手可得的勝利轉瞬即逝。在之後幾天內,第4裝甲集群的第41摩托化軍就繞過了機械化第3和第12軍的各坦克師。後者的反擊與其說是被敵人擊敗,還不如說是由於缺乏協同、油料和彈藥才導致(失敗)的。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星期裡,蘇軍幾乎所有機械化軍都損失了90%的坦克。

第4裝甲集群的另一前鋒——由步兵將軍埃裡希·馮·曼施泰因指揮的第56摩托化軍也遭到了一些無組織抵抗,隨後在道加瓦皮爾斯(Daugavpils,即陶格夫匹爾斯)奪取了西德維納河上幾座完好的橋樑。儘管蘇軍轟炸機飛行員奮不顧身地發動空襲,這些橋樑還是保持著可用狀態,不過德軍在此停滯了6天(6月26日—7月2日),以等待落後的步兵。注意這是後來即將發生的問題的先兆,因為北方集團軍群過於注重快速推進,在其所屬第16集團軍與中央集團軍群左翼第9集團軍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個缺口。

在中央集團軍群作戰地段,第3裝甲集群沿西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薄弱的結合部向東推進,繞過蘇軍西方面軍第3集團軍,於6月23日夜抵達維爾紐斯。西方面軍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裡耶維奇·帕夫洛夫大將(D. G. Pavlov)十分驚慌,但在6月24日試圖組織一次反擊,由其作戰處長博爾金中將實施。博爾金接手了機械化第6、第11軍和騎兵第6軍的指揮權,然後命令部隊向北面的格羅德諾發起進攻,以阻止德軍包圍暴露在比亞韋斯托克的友軍。可由於缺乏有效的通訊聯絡、空中掩護、後勤支援和足夠的新型坦克,這次反擊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失敗。蘇軍指揮員遇到了德軍面對機械化攻擊時的標準反應——先頭部隊很快後撤,引誘敵坦克陷入反坦克炮的火力網中(這些火炮總是緊隨先頭部隊之後)。截至6月25日,騎兵第6軍傷亡過半,其中大部分是由空襲造成;機械化第6軍的坦克第4師已把彈藥打光。博爾金的部隊幾乎被全部圍殲,最終突圍到斯洛尼姆(Slonim)的只有3輛坦克、12輛裝甲人員輸送車和40輛卡車。

博爾金髮起的牽制行動使很多部隊得以從比亞韋斯托克地區逃向東面的明斯克,但這種輕鬆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第3裝甲集群在西方面軍北翼嚮明斯克推進、第2裝甲集群在南翼平行前進,帕夫洛夫只能選擇後撤。6月25日晚至26日凌晨,他試圖將全軍撤過夏拉河(Shchara)到斯洛尼姆(Slonim),與敵人脫離接觸。但不是所有部隊都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而且(所有部隊中)大多無法與敵方脫離接觸。帕夫洛夫的方面軍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燃料和汽車,所以部隊只能在德軍不斷的空中打擊下徒步撤退。在這一過程中,德軍先頭部隊伏擊了費奧多爾·尼基季奇·列梅佐夫中將(F. N. Remezov)的第13集團軍司令部,當時該部正在前出,以作為方面軍的第二梯隊。德軍因此繳獲了很多保密檔案。由於夏拉河上多座橋樑被炸燬,第10集團軍只有少量的部隊得以通過(河流)。

(上圖)1941年6月的烏克蘭,一名德軍步兵走近一具蘇軍坦克手的屍體,旁邊是燃燒著的BT-7快速坦克。這輛蘇軍坦克的炮塔可能捱了一發37毫米的炮彈,油箱被點燃了。

6月26日,驚慌失措的帕夫洛夫向莫斯科報告說:「(第3裝甲集群的)多達1000輛坦克正從西北方向包抄明斯克……無法阻擋他們。」機械化第20軍和空降兵第4軍部分部隊在斯盧茨克(Slutsk)附近阻擊德軍的最後努力也失敗了。到6月底,第2和第3裝甲集群於明斯克以西將鐵鉗合上,把紅軍第10、第3、第13集團軍主力都困在了這個巨大的包圍圈中。西方面軍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一支有組織的力量。考慮到史達林政權的偏執特點,不久後帕夫洛夫被處決也絲毫不令人吃驚。他的繼任者安德烈·伊萬諾維奇·葉廖緬科中將(A. I. Eremenko)根本沒時間在明斯克以東的別列津納河組織防禦,因為德國人的裝甲矛頭已於7月初渡過了此處,此時正向第聶伯河推進。

儘管在這首次(對包圍者而言)出色的合圍戰中,德軍殺死或困住了超過417000名蘇軍士兵,但此次勝利還是有些瑕疵。包圍方發現自己很難集中起足夠兵力來封鎖合圍圈,因此被圍方有大量部隊在拋棄重裝備後得以逃脫。希特勒擔心裝甲集群推進過快,所以命令他們停下,等待步兵趕上來肅清包圍圈;當然,也正是這種裹足不前的做法給了紅軍調整部署的時間。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將軍(Franz Halder)只能寄希望於第2裝甲集群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會主動繼續進攻。就如在1940年時的法國那樣,古德里安請求為再次推進做一些偵察準備;哈爾德同樣注意到蘇軍往往會死戰到底,而且本國情報機關低估了敵軍部隊的數量。這對他們的將來可不是個好兆頭。

本文摘自《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爭史》

本書以公正的視角、嚴謹的態度、流暢的文筆敘述了整部蘇德戰爭史。書中主要描寫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包括戰前蘇德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具體過程、戰鬥結果,這場戰爭對戰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並對戰爭中的一些經典戰役或是階段性事件進行了介紹,例如「巴巴羅薩」行動、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除此之外,作者以蘇德戰爭作為敘述主線,同時還介紹了諸如作戰雙方的盟國軍隊實力、軸心與同盟兩大陣營對於這場戰爭施加的影響;這些內容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敘述主線、把握戰爭進程,也有利於他們對這場戰爭形成更為直觀、立體、公正的印象。

相關文章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1942年,蘇聯機械化部隊的重生

著:戴維·M. 格蘭茨,喬納森·M. 豪斯 譯:趙瑋 趙國星 紅軍部隊數量和複雜程度的增長在機械化部隊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1941年12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