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手段:二戰德軍步兵反坦克武器

本文摘自[英]大衛·波特著,邢天寧譯【戰爭事典075】《二戰德軍武器圖解百科》

「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到戰爭中期,德國陸軍認識到,他們迫切需要一種可以被迅速大批量生產的輕型行動式步兵反坦克武器。因此,德國人於1942—1943年年間研發了一款具有革命性的新式武器:低速可棄式空心裝藥步兵反坦克火箭筒。它的正式名稱是「拳彈」,但被德軍士兵稱為「鐵拳」。而空心裝藥戰鬥部的發明,更是讓德國人研發出尺寸小得多的反坦克彈頭。

第一款反坦克火箭筒是30式拳彈(Faustpatrone 30),於1942年年底列裝。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裝置,以一根36釐米長的空心鋼管制成,空心裝藥榴彈可被安裝在鋼管一端,由鋼管中部的爆炸裝藥提供反向氣流,藉此抵消後坐力,這樣的方式與無後坐力炮如出一轍。最早的30式拳彈,其在發射時產生的反向氣流極為猛烈,因此操作它的射手必須與它保持一臂距離,而旁邊的士兵也必須小心謹慎,以免被噴向後方的氣流噴中。後來生產的拳彈採用細長的身管,射手可以把它夾在腋下使用,這樣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它的精確度。

30式拳彈的重量只有5千克,但其發射的榴彈能射穿140毫米厚的30度傾斜裝甲,足以幹掉T-34和KV-1坦克。榴彈在裝填時其尾翼會被摺疊在榴彈柄上,在發射後其尾翼會彈出以提供飛行穩定性。這款武器最大的缺點是射程有限(只有30米),這就需要勇敢、意志堅定的士兵耐心等待敵坦克逼近,直到目標進入射程。因此,最早的「鐵拳」,其戰術效用不盡如人意。儘管如此,事實證明這款火箭筒的基本設計是合理的,為後續研發工作創造了可能性。

1943年,德國人研發了60式拳彈(Faustpatrone 60),這款火箭筒的最大射程為60米,是30式拳彈的兩倍。隨後,100式拳彈(Faustpatrone 100)於1944年列裝,這款火箭筒填裝的推進劑比60式拳彈的多了一倍,使其有效射程增加到了100米。在戰爭的最後一年,「鐵拳」反坦克火箭筒被大量生產,並被廣泛配發給了步兵反坦克部隊。「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普及,終於讓德國擲彈兵得到了他們長期以來一直急需的反坦克能力。因此,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裡,如果沒有步兵負責壓制攜帶「鐵拳」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國士兵構成的威脅,那麼,盟軍裝甲力量會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遭受損失。

諾曼底戰場,可能隸屬武裝黨衛軍「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的一名擲彈兵,隱蔽在典型的諾曼溝壑岸堤後方的相對安全處,「鐵拳」被擺放在他身旁以隨時準備對付敵坦克。

「鐵拳」—這具「鐵拳」上簡陋的瞄準裝置垂直豎起,彈簧加壓的觸發機構被設計在發射管頂部,位於瞄準裝置後方。發射管內,戰鬥部的桿狀底部清晰可見,管內還裝有推進劑。

【參數列格】

型號:「鐵拳」反坦克火箭筒
定型年份:1943年
口徑:100毫米
戰鬥方式:無後坐力炮
重量:1.475千克
全長:1000毫米
膛口初速:30米/秒
最大射程:30米

54式和54/1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

除了使用「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德國人還研發了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作為陸軍的裝備補充。這種手持式武器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美製巴祖卡火箭筒的加強版,德軍在突尼西亞首次繳獲了對方這種武器,而後經過多次研發才設計完成了這種可以重複使用的反坦克武器。

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是一根直徑為88毫米的金屬管,發射靠尾翼穩定的3.3千克空心裝藥反坦克火箭彈,其膛口初速為105米/秒。這款武器可發射4322或4992反坦克榴彈,最大射程可達150米。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很容易被生產—它以簡單的輕質材料製成,在發射管上裝有手槍式握把和簡易肩託,其觸發機構前方裝有一個小小的防盾,防盾左側有一塊小小的、便於射手以防盾掩護自己的、同時又能用於瞄準目標的圓形透明板。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在發射火箭彈時,其向後噴出的尾焰極為猛烈,這會給發射小組帶來很大的危險。實際上,許多操作人員為安全起見,在使用它時通常會戴著防毒面具並穿著連體防護服。

這款武器通常由兩人組成發射組來操作—先由第一射手端起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瞄準目標,再由第二射手準備好火箭彈,並把它塞入發射管後端再連接引爆線,最後由第一射手再次校準併發射火箭彈。在射姿方面,操作人員除了可採用跪姿和站姿,還可以採用臥姿。

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空重9.2千克,其精確度要優於「鐵拳」反坦克火箭筒,而且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可以被重複使用,不需要在使用後就丟棄。54/1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是於1944年年底推出的改進型,使用較短的發射管,但只能發射4992反坦克榴彈。

「戰車噩夢」—在發射時,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的發射管前端和後端都會噴出大量煙幕,這些煙幕會把發射小組的位置暴露給敵人。因此,發射小組通常會準備幾處發射陣地,並在發射後迅速轉移到另一處陣地。

【參數列格】

型號:54式「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
定型年份:1943年
口徑:88毫米
戰鬥方式:固體火箭發動機
空重:9.2千克
全長:1640毫米
膛口初速:105米/秒
供彈方式:後膛裝填
射程:150米

實際上,在戰爭的最後六個月,德國軍隊越來越多地依靠配備「鐵拳」和「戰車噩夢」的小股機動反坦克組去給一路攻入德國腹地的盟軍裝甲力量帶去嚴重損失。如在1945年4月20日—26日,黨衛隊多拉Ⅱ反坦克連—該連配備有StG 44突擊步槍、大批「戰車噩夢」反坦克火箭筒和「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反坦克地雷—就為德軍堅守柏林前方的澤洛高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場殊死抵抗中,多拉Ⅱ反坦克連聲稱擊毀了125輛敵裝甲戰車。4月28日,蘇軍在新齊陶西南方發動猛烈進攻,使該連僅剩的11人悉數陣亡。

德軍還曾裝備Panzw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彈,也就是手拋式聚能裝藥反坦克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在擊中敵軍車輛後,會發出一股細細的、可穿透戰車裝甲板的高速金屬射流。為有效發揮其作用,士兵需要讓這種手榴彈垂直擊中敵軍車輛的裝甲板。為實現這一點,Panzw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彈安裝了有助於穩定飛行軌跡的帆布翼。可事實證明,在實際戰術環境下,絕大多數的士兵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型號:Panzwerwurfmine反坦克手榴彈
定型年份:1944年
全長:533毫米
重量:1.35千克
裝藥:0.52千克RDX/TNT
破甲深度:150毫米

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相關文章

勇者無懼:蘇軍反坦克武器

勇者無懼:蘇軍反坦克武器

本文摘自[英]大衛·波特著,邢天寧譯,【戰爭事典076】《二戰蘇軍武器圖解百科》 反坦克步槍 PTRD 和PTRS 反坦克步槍能發射14.5...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王維《少年行》 唐代詩...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作者:克雷格·盧瑟 譯者:小小冰人 希特勒的大本營「狼穴」隱蔽在東普魯士一片遍佈湖泊、沼澤、松樹、雲杉、山毛櫸、橡樹的密林地域深處,橫跨拉斯...

歷史大猜想:孫武、伍子胥或為一人

歷史大猜想:孫武、伍子胥或為一人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只是在軍事上第一次將對戰爭的探討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還為後世研究這一時期的軍隊編制與作戰方式提供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