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我們的備用號,以防失聯!
作者:貝希特斯加登之鷹
編輯:海鷲

在過去幾周裡,西方對烏軍援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以英美為首改變了拒絕提供主戰坦克、步兵戰車等重型地面裝備的態度,開始滿世界為烏克蘭蒐羅、拼湊各型裝甲戰鬥車輛,準備為烏軍打造一支西式混合裝甲勁旅,以期改善烏軍的戰場態勢,讓俄烏衝突繼續以西方希望的方式持續下去。
在這輪軍援中,此前一直以提供輕型武器為主的瑞典也改弦易撤,貢獻出CV-90步兵戰車和「弓箭手」自行火炮,從而在這場「武器大秀」中佔據一席之地。

■在西方最新一輪軍援中,瑞典提供了50輛CV-90步兵戰車。
地處北歐的瑞典長期以發達的軍事工業、高端的研發能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而聞名,比如被廣大軍迷所熟悉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還有獨具特色的S型坦克,而且在AIP潛艇、隱身艦艇等尖端技術上瑞典人都頗有前瞻眼光和開拓精神,即使在當今國際軍貿市場上,以JAS 39「鷹獅」戰鬥機為代表的瑞典武器也頗為熱門。
其實,瑞典的國防工業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已頗具實力,在20世紀初葉那場影響深遠的海軍造艦競賽中,瑞典人也扮演了獨特的角色,打造出一款充滿時代氣息、威震波羅的海的袖珍型無畏艦!

■在相當長時間裡,S型無炮塔坦克是軍迷中知名度最高的瑞典裝甲車輛。
1
波羅的海波瀾激盪
瑞典海軍在17~18世紀曾經是波羅的海一霸,與正在崛起的俄國海軍有過激烈交鋒,隨著在俄瑞爭霸中落敗,瑞典海軍也逐漸轉型為一支近海防禦型海軍,特別是1814年瑞典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因為沒有殖民地和遠洋貿易航線需要保護,瑞典海軍的防禦性質愈發凸顯,主要任務就是防止敵人從海上入侵本國領土,同時也作為國家實力的象徵,維護國際地位和海外利益。
基於這一任務定位和波羅的海海域狹窄、島嶼海灣眾多的地理特點,瑞典海軍基本以中小型近海艦艇為主。

■1789年俄瑞戰爭中與俄軍艦隊對決的瑞典海軍艦隊,雙方發生多次大規模海戰,互有勝負。
20世紀初葉,歐陸諸強國的競爭愈演愈烈,尤其在英德之間爆發了一場你追我趕的造艦競賽,並將世界海軍帶入了全新的無畏艦時代,而這場競賽的餘波也波及到偏居一隅的瑞典。
當時瑞典的國際處境並不好,在1905年挪威脫離瑞典獲得獨立,而挪威在傳統上親近英國,而瑞典與德國的關係更為密切,此外瑞典與東鄰俄國關係緊張。
隨著歐洲的戰爭空氣日益濃厚,瑞典意識到有必要加強國防建設,其中一項舉措就是為海軍建造新一代主力艦。

■1905年挪威議會通過決議,脫離挪威-瑞典聯盟,宣佈獨立。
當時瑞典海軍最大的戰艦是「奧斯卡二世」號岸防戰列艦。所謂岸防戰列艦通常特指波羅的海周邊小國建造的一類近海作戰艦隻,其噸位在10000噸以下,尺度較小,吃水較淺,航速較慢,以適應波羅的海的淺水群島環境,但具備大口徑火炮和較厚的裝甲,類似於海軍強國的淺水重炮艦。
「奧斯卡二世」號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滿載排水量4500噸,航速18節,主炮為2門210毫米艦炮,主裝甲帶厚度達150毫米,以排水量衡量其火力和防護都相當強大,但鮮明的前無畏艦設計風格業已落伍,武備和裝甲在日新月異的海軍技術面前也顯得愈發陳舊,瑞典人決心汲取最新的海軍技術成果打造一款符合無畏艦時代特色的全新戰艦。

■20世紀初瑞典海軍「奧斯卡二世」號岸防戰列艦,裝備2門210毫米主炮。
1911年,瑞典議會以微弱優勢批准了造艦撥款,海軍設計部門陸續拿出10個設計草案,排水量從4800噸到7500噸不等,武器配置和防護水平也各不相同,最終選定了F案,預計造價為1200萬瑞典克朗。
然而,1911年秋季,卡爾·斯塔夫當選首相,不願意過多增加國防預算,擱置了造艦撥款。然而,在國王古斯塔夫五世的支持下,瑞典掀起一場全民捐獻活動,僅3個月就籌集了1500萬克朗的鉅款,使得造艦計劃得以實施,這次事件還引發了政治危機,直接導致斯塔夫政府的倒臺,而新政府接受了社會捐款,並將新艦命名為「瑞典」號,視為瑞典人民贈予祖國的禮物。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在他的支持下瑞典全國民眾積極捐款建造新型戰艦。
「瑞典」號於1912年開工,隨著一戰的爆發又追加訂購了2艘同型艦,分別以瑞典國王夫婦命名為「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同於1915年動工,此外還有建造第四艘的計劃,因經濟困難而作罷。上述三艦統稱為瑞典級。
2
北歐風袖珍無畏艦
瑞典級寄託了瑞典海軍小小的雄心,其設計理念與傳統的岸防戰列艦不同,瑞典人希望該級戰艦具備優於以往艦型的適航性,能夠在開闊海域航行,尺度更大,航速更快且武備防護更強,能夠與巡洋艦、驅逐艦等艦艇組成戰鬥群,對抗同等規模的敵方艦隊,同時對任何體量小於標準戰列艦的艦艇形成性能優勢,而在面對更大的標準戰列艦時也能充分利用沿海地形與之周旋,並非是純粹的岸防戰艦。
事實上瑞典海軍的願望得到了滿足,此後挪威、丹麥、芬蘭等國建造的同類戰艦多少都遜色於瑞典級,可謂說瑞典級是北歐岸防戰列艦中的最強者!

■瑞典級岸防戰列艦的大致線圖,標明瞭武器分佈和裝甲佈局。
瑞典級的標準排水量在6852噸到7125噸之間,滿載排水量在7516噸到7633噸之間,艦長120米(瑞典)/121.6米(維多利亞王后、古斯塔夫五世),艦寬18.6米,吃水6.2~6.3米。後兩艘艦相比首艦尺度略有擴大。
與通常艦形短粗的傳統岸防戰列艦不同,瑞典級的艦體顯得相當纖細,長寬比達到6.5,有利於提高航速。瑞典級採用平甲板雙桅杆雙煙囪船型,上層建築十分簡潔,艦首帶有明顯外飄並具備一定的破冰能力,瑞典海域在冬季會大面積封凍,這個設計十分實用。
瑞典級的編制人員為427人,「瑞典」號在設計時兼顧了旗艦功能,佈置了更多住艙,可容納443人。

■剛建成時的「瑞典」號,上層建築極為簡潔。
在動力系統上,瑞典級採用了最新的蒸汽輪機推進,首艦「瑞典」號安裝了12臺亞羅型燃煤鍋爐,分為兩組,每組6臺,通過前後兩個直立煙囪排煙,它們產生的蒸汽驅動2座科庫姆斯-寇蒂斯直動蒸汽輪機,輸出功率20000馬力,四軸推進,航速22.5節,航程2720海里/14節。
「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在開工時對動力配置進行了改進,安裝了2座威斯汀豪斯齒輪減速蒸汽輪機,並改為雙軸推進,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增加了輸出功率,達到22000馬力,航速增至23.5節,航程延伸至3280海里/14節。

■「維多利亞王后」號的輪機艙內景。
由於船體噸位和尺度限制,瑞典級註定無法像真正的無畏艦那樣配備數量較多的大口徑主炮,只能沿用前無畏艦的配置風格,在艦體前後中線上各安裝1座雙聯裝主炮,共計4門主炮,但在副炮配置上非常前衛地全部採用炮塔構造,相比當時英德戰列艦普遍使用的炮廓型副炮,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瑞典級配備了7座副炮,其中1座雙聯裝副炮塔安裝在上層建築前部,與前主炮呈揹負式佈局,其餘6座單裝副炮塔均勻分佈在兩舷,每舷3座,共計8門副炮,單舷可集中5門副炮進行射擊。

■瑞典級的雙聯裝283毫米前主炮以及呈揹負式局部的雙聯裝152毫米副炮,攝於「維多利亞王后」號。
瑞典級的主炮選擇了由博福斯公司設計製造的45倍徑M1912型283毫米艦炮,射速3~4發/分,穿甲彈重量305千克,以最大仰角18度射擊時最大射程達19600米,在6000米距離上可擊穿350毫米垂直裝甲,在18000米距離上的穿甲厚度為155毫米。
瑞典級的副炮同樣是博福斯的產品,為50倍徑/M1912型152毫米艦炮,射速3~4發/分,穿甲彈重量46千克,最大仰角15度,最大射程達16000米。
除了主副炮外,瑞典級還在上層建築各處安裝了4門75毫米速射炮、2門75毫米高射炮、2門57毫米艦炮、2挺6.5毫米機槍,在艦首配備2具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就火力而言,瑞典級完全可以對周邊國家的同類戰艦和輕型艦艇構成壓制。

■瑞典級岸防戰列艦在進行艦炮射擊訓練。
在防護方面,瑞典級採用了全面防禦結構,舷側主裝甲帶覆蓋了前後炮塔之間的水線艦體,厚度為200毫米,舷側裝甲帶向艦首和艦尾延伸,厚度在100~60毫米,在主裝甲帶上方還敷設了長度相同的上部裝甲帶,厚度100毫米。
主炮塔正面裝甲為200毫米,側面100毫米,頂部50毫米,炮塔基座150毫米。副炮塔正面和基座分別為125毫米和100毫米,司令塔的裝甲厚度為175毫米,甲板裝甲為30~45毫米。就艦體尺度而言,瑞典級的防護可謂相當厚重。
3
重艦守護歲月靜好
「瑞典」號於1915年5月下水,在此前後2艘姊妹艦也相繼開工,此時一戰已經爆發,瑞典作為中立國雖然置身事外,但同樣深受影響,部分從國外購置的資材設備,比如向美國訂購的裝甲板等無法按期運抵,導致瑞典級的建造工期被迫延遲,而戰時勞力短缺問題加劇了施工難度。
「瑞典」號經過兩年的舾裝於1917年5月完工,成為截至當時瑞典海軍歷史上最大的戰艦。

■1915年5月3日,「瑞典」號岸防戰列艦舉行下水典禮。
「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先後在1917年和1918年下水,它們的舾裝工程延續到戰爭結束後。
隨著戰後裁軍運動與和平主義思潮的興起,瑞典社會上有人主張將正在建造的2艘戰列艦解除武裝,直接改建為客輪!
所幸這個提議並未變成現實,「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分別在1921年和1922年建成服役,與首艦「瑞典」號共同構成瑞典海軍沿岸艦隊的核心,「瑞典」號擔任海軍旗艦。

■高速航行的「維多利亞王后」號,前主炮和大部分副炮指向右舷,大約攝於1930年。
一戰結束後,瑞典與波羅的海周邊國家的關係已經大為緩和。
為了表達瑞典政府的善意,3艘瑞典級在20年代初期頻繁出訪鄰國,並與他國海軍舉行聯合演習。
比如1924年夏季包括3艘瑞典級在內的36艘瑞典軍艦集體訪問芬蘭首都赫爾辛基,1926年夏季「瑞典」和「古斯塔夫五世」號造訪丹麥哥本哈根,並與丹麥海軍舉行聯合軍演。
在1930年春季維多利亞王后在義大利去世後,「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在2艘驅逐艦的伴隨下前往德國斯維納明德,將王后遺體接運回國。

■1930年4月,「維多利亞王后」號接運維多利亞王后的遺體回國,艦尾降半旗致哀。
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3艘瑞典級都經歷了多次改裝和現代化改造,主要內容包括將燃煤鍋爐更換為燃油鍋爐,提高航速和續航力,但也保留了部分燃煤鍋爐,以備戰時燃油供應中斷時能保持行動能力;改建上層建築;拆除所有輕型火炮和2門152毫米副炮,加裝新型防空武器,包括4門75毫米高射炮、6門40毫米高射炮、4門25毫米機關炮、3門20毫米機關炮和4挺8毫米機槍;艦首魚雷發射管拆除,魚雷艙改為射擊火控中心,配備了新型射擊指揮裝置;主炮仰角提升到25度,採用新型炮彈,最大射程增至29000米,副炮仰角提升至30度,射程增至19000米。改裝後各艦艦員增至450人。
在40年代瑞典級還計劃將主炮仰角提高到32度,並大幅升級防空火力,準備安裝4門57毫米炮、12門40毫米炮和10門25毫米炮,但因故未能實施。


■上面三副圖是瑞典級各艦在30年代初完成改裝後的留影對比,自上而下分別是「瑞典」、「維多利亞王后」和「古斯塔夫五世」號,注意其煙囪造型的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級各艦在剛建成時外觀極為相似,但在改裝後卻各具特點,極易辨認。
「瑞典」號將前煙囪改為向後彎曲,靠近後煙囪,酷似日本海軍長門級戰列艦的煙囪造型,目的是減輕排煙對艦橋的干擾,而「古斯塔夫五世」號則採用將兩座煙囪合二為一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維多利亞王后」號保持2座直立煙囪,但在前煙囪頂部加裝了一段彎曲的延長部。
此外,「古斯塔夫五世」號在改裝中拆除了前主炮後方的雙聯裝副炮,而其餘兩艦拆除的是舷側中部的2座單裝副炮。

■1937年停泊在軍港內的「瑞典」號(前)和「維多利亞王后」號(後)。
由於瑞典在二戰期間恪守中立,未受侵犯,因此瑞典級終其一生都沒有經歷戰火洗禮,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演習、戒備、維修中度過了漫長的服役生涯。
「瑞典」號於1953年退役,1958年解體。
「維多利亞王后」號於1957年退役,1959年解體。
「古斯塔夫五世」號也在1957年退役,作為驅逐艦和小型艦艇錨泊碼頭保留到60年代末,於1970年出售解體。
瑞典級作為戰艦,從未真正與敵人進行搏鬥,贏得戰功,殊為遺憾,但作為和平歲月的守護者,它們的存在可以嚇阻來自外界的威脅,捍衛了瑞典的領海主權,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1959年正在進行解體作業的「維多利亞王后」號,主炮炮管已經被切斷。

■「古斯塔夫五世」號的一座152毫米單裝副炮被轉用為岸炮,被保留至今。
了解更多二戰海戰的故事,敬請閱讀本號歷史文章:
二戰最強武裝破冰船,渾身是炮,還帶飛機,潛艇遇到都要躲著走!
王牌戰艦「斯佩伯爵」號飲恨自沉,皆因海戰前丟掉了一件寶貝!
end
我們第一本實體書《戰士的餐桌》簽名版,正在火熱售賣中。
購買《戰士的餐桌》作者簽名版
不僅即可知曉二戰各國戰地飲食傳奇,還能獲贈電子書
詳情請參閱《限量100本!我們的第一本書《戰士的餐桌》,推出作者簽名版,加贈精美電子書》
目前已經訂單多多,簽名版所餘不多,欲購從速!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複製連結即可購買 https://k.youshop10.com/GUFvhp9k

特別提醒:
因為最近新冠和即將過年的原因,粉絲下單後,《戰士的餐桌》
將於初十(1月31日)陸續寄出
不過,加贈的電子書會很快發出
所以請下單時一定要在留言處備註自己的電子郵箱!
我們會在你下單後第二天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