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發展簡史(十)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5月4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跨海轟炸以後

寫到這裡,讓我們稍微轉移一下視角,聊一聊九月下旬開始由木更津基地轉移到濟州島的九五式陸攻(大攻)的事情。

正如我們之前曾經所講的那樣,九五式陸攻由於同九六式陸攻(中攻)相比,飛行性能相對比較笨重被認為不堪大用,因此只生產了極少的數量,但是,為了彌補九六式陸攻在戰爭初期因出乎意料之外的高損失率所導致的兵力不足問題,再加上九五式陸攻高達兩噸左右的載彈量仍然具備有相當的使用價值,於是第一聯合航空隊司令部開始籌劃將該機投入到上海方面,用以支援陸戰隊的地面作戰。

舊日本海軍三菱G2H1·95式陸上攻擊機(大攻)

剛好同美國空軍在越戰後期,利用駐紮關島的B52戰略轟炸機部隊的龐大載彈量,實施戰術轟炸的思路較為類似。

進駐濟州島的大攻部隊從九月三十日開始,開啟了對上海方面的攻勢,在這個沒有敵戰鬥機出沒的方向上,大攻從低空緩慢劃過的巨大身姿,反而給予了敵以巨大的壓迫感,再加上艦載機無法比擬的投彈量,在轟炸敵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取得了相當的戰果。

然而,在十月二十四日出擊部隊即將出發之前,正當所有飛機均滿載燃料、炸彈整齊地排列在起跑線前待機之時,突然,一架飛機上用來給剎車制動裝置充氣用的空氣壓縮泵的啟動裝置迸射出火星引燃了燃料,發生了爆炸,緊接著其餘四架飛機也相繼發生了誘爆,在大火中炸了個粉碎。

而在爆炸中唯一倖免的最後一架九五式大攻,也由於爆炸產生的碎片嚴重受損,於是,所有的六架九五式大攻就這樣全部在一瞬之間化為了一堆廢品。

由於其餘的同型機已經在本土的試飛測試過程中因事故損失殆盡,所以這就是九五式陸攻的最終結局。

雖然數量並不算不多,但是作為正規的軍用制式飛機竟然在一瞬之間因為事故全部被消滅乾淨,這樣的例子恐怕在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了吧。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把話題重新轉回九六式陸攻這邊來,早期的一一型(G3M1)的生產只持續到了第五十五號機,此後三菱開始轉產裝備「金星」四一、以及四二型發動機(額定功率九百五十馬力/高度二千八百米)的二一型(G3M2-a)。

舊日本海軍三菱G3M2-a 96式陸上攻擊機21型

通過強化動力九六式陸攻二一型的速度和爬升能力均有相當的提升,最大平飛速度增至二百零三節(三百七十六千米/小時)/高度三千米、最大實用升限也相應達到了九千一百一十米、具備了在四、五千米高度實施編隊轟炸的能力,但自衛火力依然照舊沒有得到任何的提升。

舊日本海軍三菱G3M2-b 96式陸上攻擊機22型

因此,迫切需要在實戰中取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著手強化該機的自衛火力,於是便在昭和十三(一九三八)年開發了在機背部的大型固定風擋內配備了一門二十毫米機關炮、在機身前上方、以及左右機身後部下方兩側各配備七點七毫米機槍一挺(機腹升降式自衛機槍塔被取消)的 九六式陸攻二二型(G3M2-b)。

二二型的機槍塔放棄了此前的升降式結構,改為了與波音B-17型轟炸機相似的半球形固定式,機組成員也由此前的五名增加到了七名。

由於發動機還是與二一型相同的「金星」四二型,因此隨著重量和空氣阻力的增長,以及燃料搭載量的削減,飛機的各項性能均有了相當程度的下降,不過以一架軍用飛機的標準而言,或許這才是該機本來的面貌。

二二型自九六式陸攻第三百九十九號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昭和十三年末左右開始陸續交付各部隊使用,三菱方面對於該型號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了昭和十六(一九四一)年二月,總第六百一十五號機為止。

所以,G3M2型便一躍成為了中國事變中期的主力機型。

然而,儘管強化了自衛的火力,但是,作為反制手段,中方依然可以利用九六式陸攻前方火力薄弱的弱點,從前上方和前下方實施迎頭攻擊,所以,不得不以外場改裝的方式,臨時在九六式陸攻駕駛艙後部兩側舷窗各加裝一挺七點七毫米口徑機槍予以對抗,但是由於發動機和螺旋槳影響了射界,因此並沒有取得多少效果。

九試時代放棄丙案所導致的惡果,至此已經徹底地暴露了出來。

雖然這個缺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變得更加明顯,但關於這一點本文將在後面的篇幅中另加敘述。

另一方面,伴隨著地面作戰的進展,木更津航空隊於十一月中旬進駐北京,鹿屋航空隊於十二月上旬進駐上海,在實施短距離作戰時九六式艦戰已可以為其實施護航。

已可以為其實施護航
已可以為其實施護航
已可以為其實施護航

中國空軍裝備的法制德瓦蒂納D510戰鬥機

但是,此時敵方的戰鬥機主力也已經升級為了蘇制的I-15和I-16等型號,在此基礎之上還加強了一些包括法國的德瓦蒂納、以及英國的格洛斯特「角鬥士」等在內的,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戰鬥機,空戰也隨之變得更加激烈了。

進而又在敵首都南京於十二月十七日陷落之後,木更津航空隊於第二年的一月五日由北京移駐南京大教場機場,而第一聯合航空隊司令部亦轉移至此,正式開啟了在大陸的航空作戰。

陸攻部隊的救世主「零戰」

關於將基地轉移到中國之後,由九六式陸攻部隊實施的遠距離進攻作戰,受限於篇幅的關係,本文就僅舉一兩個戰例不再加以過多贅述。

昭和十二(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四日、二十一日兩日,木更津航空隊從北京的南苑機場出發,對甘肅省的蘭州實施了攻擊。

當時,蘭州作為蘇聯飛機輸入中國的中繼基地,平時長期有數十架飛機駐留,還建立了完備的防空體系。

雖然攻擊隊分別於四日派出十一架、二十一日派出九架飛機順利地對蘭州實施了攻擊,但是據說其中也發生了,由於當時沒有該方面的航空地形圖,因此無奈之下只能將《王者》雜誌背後附錄的一張「中國圖」作為導航唯一的依靠,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插曲。

如果按照這張地圖來看的話,萬里長城是從山海關往西一直延伸到了蘭州的,所以只要沿著長城飛就可以了,於是就選了一個好天氣執行任務。結果當飛機真的飛起來以後,才發現各地的長城均已經被埋在了沙漠下面,無法通過肉眼發現了,在事後成為了一個笑話。

這兩天的作戰,需要在嚴寒的氣溫中在沒有供氧設備的情況下長時間保持四、五千米以上的高度飛行(途中需要飛越海拔高度四千八百米的五臺山脈)條件異常艱苦。

正在向中國腹地挺進的96式陸上攻擊機22型機群

而且還是在有十餘架I-15、I-16戰鬥機迎擊干擾的情況下,各機均將所掛載的十二枚六十千克炸彈全部準確地投向了目標,雖然所有飛機均中彈受損但依然往返一千三百海里(約二千四百千米)全部安全返航,表現十分出色。

戰果方面兩日合計炸燬地面停放的大型飛機十架,小型飛機十二架,另在空戰中擊落四架I-16戰鬥機。

昭和十三(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八日,木更津航空隊進抵南京後派遣三架陸攻對四川省的重慶市實施了首次空襲。

當時,中國政府雖然已經遷往漢口,但正在大肆宣傳即便是漢口失陷也要遷都重慶繼續堅持抗戰。而這次作戰行動就是為了「提醒他們重慶也不安全」。

由南京沿揚子江西行六百海里(約一千一百一十一千米)即是重慶,而且在中途還要經過敵人佈防嚴密的航空基地漢口。

二月二十八日凌晨四時,由天氣晴朗的南京起飛的三架九六式陸攻,於當天六時左右天還未亮之前悄悄從漢口北側通過,一路沿長江疾進,於上午十時左右飛抵攻擊目標位於重慶下游的飛機場,斷然實施了高度為三百米的低空轟炸。

亦沒有遭遇到敵戰鬥機的干擾,雖然返航時由於全程都在嚴寒之中穿雲飛行的緣故非常擔心飛機結冰(當時的陸攻尚沒有安裝除冰裝置)但依然於下午十四時,全部安全地返回了南京基地。

由於當時陸攻的數量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因此每次出擊只能像這樣將出動極少量的飛機。

對於地面目標的水平轟炸,原則上應運用大編隊一齊投彈的方式覆蓋目標提升命中精度,另外在與敵戰鬥機進行空戰時採用密集編隊形成嚴密火網與之對抗也是作戰的鐵則。

由於戰前購買的裝備已經損失殆盡,這一時期中國空軍的主力以蘇聯援助的各式飛機為主

可是,由於陸攻部隊的編制是根據想象中的海戰的需求出發制定的,以三架飛機一個小隊為攻擊單位、兩個小隊六架飛機為一個中隊、兩個中隊十二架飛機為一個飛行隊,還經常出現編隊分散單獨行動的情況,這也是在戰鬥中屢遭損失的一個的重要原因。

於是,從昭和十三年六月開始,基於在戰鬥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對在僅限於在中國作戰

的部隊實施了改編,一個飛行隊的兵力增至十八架飛機(一個中隊下轄三個小隊、九架飛機)、一個航空隊的戰術單位為一點五至兩個飛行隊(三到四個中隊)。

(注):從翌年開始,包括艦載機部隊在內的全部航空部隊,均按照此標準統一改編為十八架編制飛行隊。

在經歷過此次改編之後,便可以經常採用大編隊實施晝間的強行轟炸了。

隨著在昭和十三年四月一日,在台灣的南部、高雄,成立了新的航空隊,擴軍後的海軍的陸攻部隊的兵力如下:

木更津航空隊:一點五個飛行隊(二十四架飛機)

鹿屋航空隊:一點五個飛行隊(二十四架飛機)

高雄航空隊:零點七個飛行隊(二十一架飛機)

第二十二航空隊:兩個飛行隊(三十六架飛機)

在這其中,第二十二航空隊是從常駐華中方面的第二聯合航空隊(二聯空)新調撥過來參加作戰的。

作為第一、第二聯合航空隊聯合實施的最大作戰之一,昭和十三年十一月四日,駐漢口的全部陸攻兵力共計七十二架,對成都的太平寺機場實施了晝間的強行轟炸。

在被佔領的中國機庫內維護保養的96式陸上攻擊機

之所以實施此次的作戰,是因為我方得知當時經常對漢口發動襲擊的中國空軍蘇制SB-3轟炸機已經開始在成都基地起降,作戰總指揮官是十三空司令奧田大佐,第一編隊由十三空的四個中隊三十六架飛機組成,第二編隊由木更津·鹿屋兩個航空隊各出動兩個中隊三十六架飛機混合編組而成。

中國空軍裝備的蘇制SB-2M103(SB-3)高速轟炸機

編隊抵達成都上空後,正當第一編隊已進入到轟炸瞄準程序時,約四十架I-15、I-16從後下方殺出尾隨而來,在轟炸結束後立即發動了攻擊。

就是這一擊導致總指揮官座機右側機翼翼根處起火,然後很快就發生了空中分解墜向了地面。

雖然當天攻擊隊的損失僅限於四架,但是對於僅此一戰就接連失去了司令和飛行隊長(兼司令座機的飛行員)的第十三航空隊而言,卻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第十三航空隊雖然在這一年的七月開始,採用了新的編隊空戰法進行了訓練—在出動四個中隊三十六架飛機的狀態下,三個中隊始終堅持常規編隊紋絲不動,另外一個中隊作為擊攘(擊攘=擊退)隊,主動機動到敵人集中攻擊的主目標中隊附近,以便充分發揮集中火力的效果,但是當天擊攘隊未能來得及前出至整個編隊的最前方,因此先頭中隊便被敵人盯上成為了主要的攻擊目標。

這恐怕也還是九六式陸攻機首沒有武裝的弱點被敵人抓住從而引發的悲劇吧。

不過,從當天共計炸燬地面停放飛機十八至三十架、中國空軍SB轟炸機的攻擊就此完全斷絕的戰果來看,此戰的效果應該說是非常顯著的。

在這之後,昭和十五(一九四零)年七月下旬,十五架零式艦上戰鬥機抵達漢口,首次參與大陸作戰,並於當年九月十三日,掩護第十三航空隊二十七架陸攻轟炸重慶,在轟炸結束後

先是虛晃一槍裝作與轟炸部隊一同返航,然後又再度返回了重慶上空。

隨即在重慶上空捕捉到了敵二十七架戰鬥機的蹤跡,首戰便取得了在約三十分鐘的空戰中將敵機全部擊落,本方全部安全返航的壓倒性的勝利。

從此以後,陸攻部隊在晝間的作戰開始變得極其容易。

從昭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到昭和十六年八月三十一日陸攻部隊不再參加大陸作戰為止,陸攻部隊的晝間轟炸僅對重慶就是共計實施了三十九回,其中遭受到中國空軍戰鬥機部隊攔截的就僅有昭和十六年六月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這兩回而已,而且都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失。

這毫無疑問是通過零戰部隊掌控制空權的成果,與此同時也再次提醒我們在中國事變初期讓陸攻部隊單獨對抗敵戰鬥機的判斷有多麼離譜。

—未完待續—

讀者朋友們好,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續篇》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大家如有興趣可點選下方圖片二維碼收聽,感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文章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2月13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3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9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2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