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世紀20年代承擔艦隊偵察艦和水雷戰隊旗艦這樣的早期雙重任務開始,巡洋艦被日本海軍造船師和技術人員發展成一種強大得多的艦隊作戰單位——「甲」型巡洋艦(或稱重巡洋艦)——這種巡洋艦成了海軍夜間戰鬥部隊的核心。

【圖1:「古鷹」級巡洋艦,日本首批甲型巡洋艦】
日本「甲」型巡洋艦的發展歷程,主要是軍令部企圖打造一款多功能戰艦的故事。它是戰列艦的替代品,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Washington Naval Treaty)已經讓各國中止了對戰列艦的進一步建造。這樣導致的結果便是日本人在條約時代引領了巡洋艦設計。
顯然,20世紀20年代初的日本巡洋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各國的重型巡洋艦建造競賽。從一戰後最初幾個月開始,日本海軍軍令部就堅持這樣的設計規格:在將來的日本巡洋艦執行各種戰鬥任務時,為其提供最快的速度和最強大的戰鬥力。早在1918年,以這些功能為目標的日本海軍就曾一度考慮過建造一艘搭載8英寸口徑火炮的8000噸級偵察巡洋艦,但由於日本決定參加華盛頓會議,這些計劃被叫停。

【圖2:1924年的「夕張」號巡洋艦】
然而,甚至在做這樣的考慮之前,軍令部就設想過這樣一種巡洋艦:將重武裝和高速融合在一個比例適當的艦體內。在戰後年代,英日同盟的即將結束意味著日本不能再依靠英國的技術來實現這一造艦壯舉。幸運的是,日本海軍有一位可以應對此挑戰的海軍艦船設計師平賀讓,他在華盛頓會議之前設計了日本最後一批主力艦,此時是軍艦設計總部——艦政本部基本設計部的負責人。平賀的設計於1921年被海軍採用,雖然在武器裝備方面並無特別之處,但在船體結構和裝甲的佈局上卻別具匠心。為了減少船的總重量,平賀將裝甲部分(高強度硬化鉻鋼)融入船體內部結構,而不是按通常的工序把它拴在既有的鋼板和橫樑上。這樣不僅減輕了船體的重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強度。其他新特色包括一個有助於提高艦船適航性的天鵝頸型艦艏曲線,將兩個鍋爐排氣管道接入上層甲板上方的同一座煙囪中以及擴大艦橋結構來集中配置所有的指揮、通訊和火控系統。

【圖3:平賀讓】
排水量2890噸的試驗型巡洋艦「夕張」號(Yūbari)將這種設計變為現實,該艦於1922年在佐世保下水。「夕張」號作為單艘艦船的重要性更多地體現在它是平賀設計的一系列巡洋艦的原型艦,正是憑藉該艦,日本在巡洋艦的設計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直到太平洋戰爭時才被超越。利用從「夕張」號上獲得的經驗,平賀大佐和他的助手藤本喜久雄(Fujimoto Kikuo)少佐著手設計了一種更大更強的巡洋艦,它能夠在速度和火力上超越美國的「奧馬哈」級(Omaha class)和英國的「霍金斯」級(Hawkins class)巡洋艦。「古鷹」號(Furutaka)和「加古」號(Kako)便是日本首批「甲」型巡洋艦,也稱重型巡洋艦,它們於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訂前動工建造,旨在實現偵察和保護戰列艦隊的雙重功能。「夕張」號的大部分特色都融合在這兩艦當中。它們安裝了6座8英寸(20釐米,實際為7.87英寸)單裝艦炮,3座位於艦艏,3座位於艦艉(1936—1939年換裝了3個8英寸雙聯裝炮塔,2個在前,1個在後)。與日本海軍重新強調夜間作戰和魚雷攻擊相一致的是,「古鷹」級巡洋艦最強大的攻擊力是由12具24英寸魚雷發射管提供的。軍令部不顧平賀的強烈反對堅持要將這種不同尋常的重型魚雷武器分配到這2艘巡洋艦上,而平賀認為軍令部對火力的過分要求給這些軍艦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帶來了巨大風險。要不是平賀採用新穎的船體設計和輕質材料,盡了一切努力來降低上層甲板的重量,12枚魚雷加上它們的發射管(再加上另外12枚備用魚雷)所增加的相當大的上甲板重量會使這軍艦的穩定性低到十分危險的程度。平賀更擔心的是,「古鷹」級較高的幹舷使它不能以正確的角度把魚雷射入水中,軍令部下令在艦體內的上層甲板安裝固定魚雷發射管。根據在廢棄的「土佐」號戰列艦艦體上進行測試得出的結果,平賀確信,一旦軍艦起火或被敵軍炮彈擊中,這種魚雷彈頭靠近輪機艙和彈藥庫的佈局將給戰艦帶來災難性的風險。此外,固定而非移動式的魚雷底座意味著整艘戰艦必須將舷側轉向目標進行魚雷齊射。不管怎樣,日本海軍軍令部在軍艦設計上頑固堅持戰術兵裝凌駕於結構考慮的做法,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一直困擾著日本軍艦的性能,並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許多本可以避免的災難。

【圖4:「青葉」號巡洋艦】
但總的來說,「古鷹」級巡洋艦是一款成功的艦型,它足以刺激美國人建造他們第一批戰後巡洋艦——強大的9100噸排水量的「彭薩科拉」級(Pensacola class),並促使英國人開始建造他們的「郡」級(County class)巡洋艦,也鼓舞了日本海軍對「古鷹」級的基礎設計方案進行改進。日本隨後的2艘排水量7000噸的「青葉」級(Aoba class)巡洋艦[「青葉」號(Aoba)和「衣笠」號(Kinugasa)]於1924年動工建造,1927年完工,按照日本海軍的最初設想,它們應該與「古鷹」級相同。然而,在建造的中途,同樣是在軍令部的壓力下,這2艘巡洋艦被重新設計,以便在3個雙聯裝炮塔上安裝6門20釐米(8英寸)口徑的艦炮。雙聯裝炮塔的佈局值得特別注意,因為一些海軍此時已經接受了作戰效能更高的三聯裝炮塔。由於未知的原因,日本海軍在這個時代將雙聯裝炮塔定為巡洋艦的標準配置,這也是日本巡洋艦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終到珍珠港的50年不歸路
「自我實現的預言」如何埋葬日本海軍
從「戰爭前夕」走向「戰爭前夕」
聚焦不為人熟知的日本海軍「空白期「
決定日本海軍最終命運的
不只有太平洋上激烈的海空大戰
還有散落在此前數十年中的歷史片段
《日本海軍,戰略、戰術與科技:1881—1941》限量布面珍藏版,摩點眾籌火熱進行中!
直達眾籌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