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君臣盼著迎來新的盛世,而這個人並不這麼認為

夕陽西下,在一片蕭瑟的寒風中,一個人正騎著馬在路上慢慢地晃盪。說來可笑,偌大一個天下,他竟然不知道自己該去向何方。良久之後,這人嘆了一口氣,緩緩地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下解鞍駐馬,然後上吊自殺了。

誰也想不到,這個自殺之人便是大燕帝國新一代的掌門人史朝義。史朝義殺死父親後還沒來得及風光,就在唐軍的打擊下一路向北逃出。本希望能夠在老巢范陽東山再起,可沒想到的是,他留下鎮守范陽的親信李懷仙竟然早已投降了唐軍。窮途末路,史朝義只得黯然自殺。

史朝義的自殺,基本標誌著前後持續近八年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李懷仙為邀功,將史朝義的人頭送去了長安,看到人頭後,唐代宗君臣無不歡呼雀躍,他們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勝利。這場勝利實在是來之不易,就連在亂世中即位的唐肅宗也沒能看到勝利的一天。

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不過只是盛世大唐中平淡的一年。自從唐玄宗即位之後,國力蒸蒸日上,天下早已是府庫充實,四海無盜,老對手吐蕃在前一年被名將哥舒翰打得節節敗退,九曲之地也回到了大唐帝國手中。但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是盛唐的最後一個年頭。同年十一月九日,范陽城中的鼙鼓轟然響起,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悍然起兵,他集結麾下部隊,再加上契丹、奚族、同羅等部族,共計十五萬人,打著「誅殺楊國忠」的旗號,從范陽一路揮軍南下。

安祿山叛亂,可以說是唐玄宗長期以來縱容的結果,也讓唐玄宗悔不當初。然而包括唐玄宗在內的君臣當時並沒有將安祿山放在眼裡,因為在他們看來,剿滅叛軍指日可待,畢竟安祿山率領的軍隊大都是正規唐軍,很多人應該不願意叛亂。更何況安祿山雖然名義上是三鎮節度使,但他對河東一鎮的控制遠遠不足,因此手裡也就兩個半鎮的兵力,而大唐帝國的邊境上總共有十鎮節度使,足以輕鬆蕩平叛軍。

只可惜唐玄宗等人都錯了,自從大唐帝國於開元十年(722年)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唐軍將士對朝廷的歸屬感早已經大大減弱。而在安祿山的經營下,范陽、盧龍等鎮的將士更是早已成了他的私兵,這些人根本就不會背叛安祿山。

更糟糕的是,大唐帝國承平已久,戰事一直集中在四方邊境,保衛疆土完全依賴四方的節鎮,而中原腹地多年不見戰事,因此毫無抵抗之力。安祿山從范陽南下後,沒有遇到多少阻力,僅僅三十多天便一路攻下了洛陽,兵鋒直逼潼關,連封常清、高仙芝這樣的名將,率領不堪作戰的中央軍也無力抵抗叛軍。

此時的大唐帝國畢竟是盛世時代,雖然開局被安祿山打得措手不及,但很快就展開了反擊。東線戰場上,李祗、張巡等人牢牢阻擋住叛軍南下進軍江淮的步伐,南線的魯炅也在南陽粉碎了叛軍繞道武關的企圖。最艱難的西面戰場上,老將哥舒翰抱病上陣,率領河西、隴右等軍共計二十萬人鎮守在潼關,使得叛軍無法再往西前進一步。而在北面,河北軍民在以顏杲卿、顏真卿兄弟為首的帝國官吏的率領下,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抵抗運動,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率領的朔方軍團也在此時進入了河北,打得史思明、蔡希德等叛軍將領節節敗退。一時間,安祿山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中,不但向各線進軍困難,就連後路都有了被斷絕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甚至連安祿山留下鎮守范陽的留守賈循都開始傾向於重新歸降唐廷。

遺憾的是,唐玄宗在楊國忠的建議下,強行讓哥舒翰出關迎戰叛軍,終於給了安祿山一線生機。靈寶一戰中,以哥舒翰為首的唐軍全軍覆沒,潼關也守不住了。無奈之下,唐玄宗只得揮別長安城,帶著后妃和部分大臣向西逃亡。

憤懣不滿的唐軍在走到馬嵬坡時終於發動了兵變,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等人,這也成了壓垮唐玄宗的最後一根稻草。傷心失意的唐玄宗遠走蜀中,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正式承擔起了平叛的重任,唐軍的反攻開始了。遺憾的是,唐肅宗所用非人,竟然讓只會紙上談兵的宰相房琯擔任統帥,結果在陳濤斜(今陝西咸陽東)一戰被燕軍打得大敗,建制完整的朔方軍團也全賠了進去。幸好名將李光弼在太原一戰中以少勝多,大破以史思明、蔡希德為首的燕軍,總算為新君挽回了一絲顏面。而就在此時,勝利的曙光也出現了。

安祿山攻下兩京之後,大燕帝國進入鼎盛時期,而噩運也在此時找上了門。安祿山先是雙目失明,其後被兒子安慶緒聯合嚴莊、李豬兒刺殺於洛陽宮中。安祿山被殺之後,叛軍眾將不服安慶緒,燕軍內部逐漸離心離德,唐肅宗趁此良機再次發動東征。

面對戰鬥力極強的燕軍,武功、清渠兩戰唐軍皆作戰失利。多虧了回紇騎兵的幫助,唐軍終於在香積寺一戰中大破叛軍,並順勢收復長安、洛陽。隨著兩京的光復,以史思明為首的燕軍將領選擇投降唐軍,燕國已是窮途末路。

為了一舉蕩平以安慶緒為首的叛軍,唐肅宗於乾元元年(758年)派出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等九大節度使,率領三十萬大軍,全面圍攻燕國的新都相州。

隨著唐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安慶緒在拼命死守相州的同時,不得不派人向佔據范陽的史思明求救。此時的史思明也沒了做大唐忠臣的興致,他再度起兵,率軍南下,救援被唐軍重重包圍的相州城。

雖然有史思明、安慶緒兩股叛軍,但唐軍人多勢眾,遠遠超過了叛軍的總和,按理來說要擊破叛軍還是很容易的。可沒想到的是,受初戰失利的影響,唐軍其後竟然全線潰敗,一時間再也無力組織起新的攻勢。趕走唐軍以後,史思明殺死安慶緒,正式接過老友安祿山留下的旗幟,再次將兵鋒指向東都洛陽。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關鍵時刻名將李光弼站了出來。李光弼在河陽一線連續擊破史思明親自率領的燕軍,讓燕軍始終難以向西前進一步。然而此時的唐肅宗又犯了和父親一樣的錯誤,他在魚朝恩等人的建議下,強行命令李光弼與史思明決戰,這一戰再度成了唐軍的噩夢。北邙山一戰中,李光弼等人被殺得大敗,史思明再度進逼到潼關一線。

天佑大唐,史思明這時也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錯誤,他想廢掉長子史朝義,改立次子史朝清為繼承人。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史朝義聯合部將駱悅、蔡文景等人發動叛亂,將史思明一舉斬殺。史思明死後,史朝義的號召力卻遠遠不足以號令據守各地的燕軍將領,燕軍再度陷入了分裂。可惜的是,唐肅宗已經沒有機會看到平叛的這一天了,他還沒來得及再度派出大軍東征,就病死在了長安。而就在唐肅宗死前不久,創造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才剛離開人世。

祖父、父親去世之後,新即位的唐代宗迫不及待地發動了新的東征,這一次不光有唐軍參與,還藉助了回紇騎兵,最終唐軍在昭覺寺一戰中擊潰史朝義所部,逼得燕軍不得不向北逃竄,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隨著安史之亂的結束,唐代宗君臣大肆慶賀的同時,也開始了對未來的展望。在他們心目中,大唐帝國很快將再次迎來新的盛世。

盛唐風光的一去不復返

就在唐代宗君臣在長安慶賀著勝利的時候,有一個人在遙遠的衡山上陷入了沉思,這個人正是昔日輔佐唐肅宗的謀士李泌。與其他人不同,在李泌看來,大唐帝國只是平息了表面的叛亂,內在的混亂因子還有很多。在平叛過程中,以李輔國為首的宦官逐漸掌握了禁軍的兵權,在朝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高,就連唐代宗也是李輔國擁立即位的。宦官專權,將會給未來動盪不安的朝廷再添一把火。

比宦官專權更為嚴重的,是節度使制度的普遍。盛唐時期的節鎮僅有十個,它們都分佈在帝國的四周,為帝國抵禦周邊敵人的入侵。而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河南、江淮、關中等地都淪為戰場。為了阻擋叛軍,朝廷不得不在這些地方設置節鎮,建立起新的武裝力量。雖然安史之亂平定了,但各地卻是藩鎮林立,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軍隊。

河南、江淮等地的節鎮畢竟是朝廷一手建立的,因此對朝廷還算忠心,比它們更難對付的是河北地區。作為叛軍的大本營,河北地區自從安祿山起兵後就長期落在叛軍手中。為了徹底蕩平叛軍,李泌曾建議派大軍從塞外進軍,先端掉叛軍的老巢河北,只可惜急於收復兩京的唐肅宗並沒有聽從。

史朝義死後,河北的燕軍舊將李懷仙、李寶臣、田承嗣、薛嵩等人雖然歸降了朝廷,但因為僕固懷恩的私心,他們在河北保留了軍隊。在這些人心中,歸降朝廷只不過是大勢所趨,因此對中央政府並沒有多少忠心,如李寶臣、田承嗣,他們早在安慶緒大敗時就歸降過朝廷,後來見史思明起兵,再度叛亂。有他們留在河北,朝廷想控制河北地區依然任重而道遠。

安史之亂可謂是唐朝歷史的拐點,至此之後便再無盛唐。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想重建大唐盛世實在是難上加難。隨著盛唐風光的一去不復返,逐漸沒落的大唐帝國將與安史舊將們在河北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爭鬥。

本文摘自《唐帝國衰亡史:河朔藩鎮割據一百五十年》

藩鎮史一直以來都是唐朝歷史的研究中避不開的一個課題,而其中又以河朔三鎮最為突出。大唐盛世的榮光之下藏著什麼樣的灰暗底色?河朔藩鎮的迷局裡又是怎樣的波詭雲譎?一邊是日漸式微的大唐帝國,一邊是蒸蒸日上的河朔藩鎮,它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碰撞與火花?本書將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結合史籍資料,以時間為軸線,揭開安史之亂以後大唐帝國衰亡的秘密,逐步展現中晚唐的河朔藩鎮割據史。

相關文章

葉門:「雙重內戰」正在摧毀這個國家

葉門:「雙重內戰」正在摧毀這個國家

當前,隨著敘利亞內戰的基本結束,葉門逐漸成為「地區動盪弧」中的熱點。其國內展開殘酷廝殺的胡塞武裝與政府軍力量一方,並未因新冠疫情而減少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