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1941年敖德薩圍城戰期間,向蘇軍陣地發起進攻的羅馬尼亞士兵】
屠殺
1941年10月16日,歷經兩個月又八天的圍城戰後,有著「黑海明珠」之稱的敖德薩(Odessa)最終被軸心軍攻陷。為了奪下這座城市,軸心軍付出了近10萬人的傷亡。擔任主攻任務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也在此戰中元氣大傷,急需休整。
6天后的10月22日,位於馬拉茲列夫斯卡亞大街(Marazilevskaya)的前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大樓傳出了一聲巨響。這裡是羅軍在敖德薩的駐軍辦公室兼第10步兵師師部。事後查明,爆炸的起因是一枚無線電遙控地雷所致。早在軸心軍入城前,蘇軍就在這一帶埋設了大量地雷,只不過由於羅軍的大意,未能及時處理。此次爆炸共造成67人死亡,包括駐軍司令官揚·格洛戈扎努(Ioan Glogojeanu)在內的16名軍官也一道歸西。
暴怒的駐軍隨即將矛頭指向了猶太人與共產主義者。10月23日,全副武裝的羅軍與德國「特別行動隊」(Einsatzgruppen)一道進入敖德薩市區,開始挨家挨戶搜捕猶太人。
據稱,在這一天的時間裡就有5000至10000人遇難,多數是猶太居民。

【揚·格洛戈扎努(1888-1941),敖德薩圍城戰期間擔任羅第10步兵師師長,戰後亦成為敖德薩駐軍司令。1941年10月22日死於遙控地雷的爆炸後,軸心軍駐軍便以此為由,開始集中處決敖德薩境內的猶太居民】

【集中處決平民的德國「特別行動隊」(Einsatz Gruppen),這些人歸黨衛軍管轄,其主要任務是抓捕、屠殺、搜尋任何敵對納粹、或被納粹視為「劣等民族」的人群,在歐洲大陸犯下了累累罪行】

【二戰期間,軸心軍在烏克蘭、羅馬尼亞境內實施大屠殺的地點,敖德薩採用紅黃相間的大衛之星標識,而德涅斯特河沿岸則採用紅骷髏標記】

【頭戴M39型鋼盔,肩扛步槍穿過烏克蘭街道的羅馬尼亞士兵】

【敖德薩在東歐的位置(黑色圓圈標記處)。戰前,敖德薩共有約20萬猶太人,佔當時該市人口的30%。羅馬尼亞人佔領這座城市時,仍有8萬至9萬猶太人。大屠殺期間,羅馬尼亞、德國方面選擇在敖德薩及周邊地區設立集中營,進行「流水線」式屠殺】
士兵們穿過馬拉茲列夫斯卡亞大街,不由分說地闖進市民的住所,要麼向看到的所有活物開火,要麼就將無辜的人拖出去公開絞死。城郊的市場、街道同樣遭到了洗劫,那些對爆炸一無所知的人被迫面對柵欄或牆壁,然後被一槍射殺。約100人在大噴泉一帶被捕、被殺,200人則在市場附近的斯洛博德卡(Slobodka)社區遇害;251人在摩爾達萬卡區(Moldavanka)遇害;遠近風車區、阿列克山德羅夫斯基(Aleksandrovsky)街區也有400人遇害。另有一批平民被驅趕著來到魯斯多夫(Lustdorf)路附近的炮兵倉庫,隨後佔領軍關上大門,放火將整座倉庫燒燬。
戰後,蘇軍在敖德薩附近的亂葬崗中搜尋到超過22000具遺體,多數都是在1941年10月時被處決的。至於遇難人數究竟有多少,至今也未能統計清楚。
命令
就在10月23日當天,憲兵司令部發布了一道帶有恐嚇性質的命令,要求所有敖德薩地區的猶太人必須在10月24日抵達達利尼克(Dailynk)村報道,否則將採取極端手段。
當天下午,約有5000名猶太居民來到達利尼克附近的羅軍哨所。時任第10機槍營營長的羅軍中校尼古拉·德萊亞努(Nicolae Deleanu)先命令「有嫌疑」的50名猶太人站進反坦克壕溝內,然後下令射殺。至於其他人則被強制要求留在原地,聽候發落。
而羅軍憲兵中校米哈伊爾·尼古列斯庫(Mihail Niculescu)在一份命令中這樣寫道:
「請敖德薩及周邊地區注意:10月22日對我指揮部的恐怖襲擊後,每殺害一名德國或羅馬尼亞軍官,處決200名布爾什維克分子;每殺害一名德國或羅馬尼亞士兵,處決100名布爾什維克分子。如有必要,可將嫌犯家屬一併逮捕,一旦再發生此類事件,一併槍決」
為了加快處決進程,猶太人被趕進四座舊營房內。每座營房的牆壁上都設有機槍孔,且地板上倒滿了汽油。在數輪機槍的掃射過後,僥倖活下來的人也難以逃出熊熊烈火的墳場,只能坐以待斃。

【在布里祖拉(Brizula)郊區遭集中處決的猶太居民】

【被黨衛軍士兵喝令的猶太婦女。這些人將被送上悶罐車,前往集中營「再改造」。】
部分暫未被認定「有嫌疑」的猶太人一樣來到了達利尼克。這些人被告知「已被寬恕」,但需要前往憲兵站及軍營內進行身份登記。雖然免於一死,但他們還是被強制拘留了一段時間。等這些人重返家園時,原本屬於他們的一切早已被侵略者掠奪一空,房子、車輛…一切都化為了烏有。
一份資料顯示,羅馬尼亞軍僅在敖德薩停留一週,就讓該市的人口減少了10%。可見,身為僕從軍,這些人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罪責。
據羅馬尼亞官方在1941年底時的統計,敖德薩約有6萬餘名猶太居民(包含只有一位猶太祖先的人)。與德軍一樣,羅軍同樣要求猶太人佩戴一枚特殊的徽標:黑框搭配上的黃色六角星(即大衛之星,猶太教的標誌)。

【編號53161的猶太囚服,除了印有德語「Jude」外,還縫有一枚黑黃相間的六角星】

【在羅軍士兵的驅逐下,猶太居民們被迫離開自己的住所,坐上馬車前往集中營】
11月7日,羅憲兵司令部再度下發命令,強制要求所有18至50歲的猶太男性前往敖德薩市監獄報到。原文如下:
「我命令,1.敖德薩地區所有18至50週歲的猶太裔男子,自本命令發佈之日起的48小時內,必須前往市監獄報到(地址位於布爾什方坦斯卡亞路),每人隨身攜帶生存必需品。而他們的家人有義務為他們送食物,48小時期限滿後凡不遵守此命令者,一律就地處決。
2,敖德薩地區的所有居民必須將未遵守此令的每一位猶太第一時間報告給警察單位,知情不報、窩藏者,一律就地處決」 簽名:敖德薩憲兵指揮官 米哈伊爾·尼古列斯庫中校
從那天起,全城的猶太居民開始被呈批送往羅軍看守的波格達諾夫卡集中營。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受害者留下的財產,佔領軍司令部於11月中旬再度下令:
「所有具有猶太血統的人,在向軍方、警察官員登記時都有義務自願申報其所有的貴重物品(包括貴金屬、寶石等),違令不從者格殺勿論。」
至12月中旬,波格達諾夫卡集中營中已聚集了約55000名猶太人,其中一些還是從別的集中營轉運過來的。據統計1941年12月20日至次年的1月15日,每天都有猶太人遭黨衛軍「特別行動隊」成員、羅馬尼亞士兵、烏克蘭警察及德國當地的「秩序警察」處決。
1942年1月,留在敖德薩的近4萬名猶太人再次遭到驅逐。他們被送到斯洛博德卡區建立的猶太人定居點。在那裡,他們被迫忍受著嚴寒與飢餓,艱難地生存著。
1942年1月12日至2月20日,最後剩下的19582名猶太居民被驅逐至偏僻的貝雷薩區。這些人被送上沒有暖氣的悶罐車,分別送往不同的集中營。而在別列佐夫卡,猶太居民只能通過步行前往多馬涅夫卡、博格達諾夫卡、戈爾塔等集中營,等他們到了集中營後,又要受到德國看守及羅馬尼亞士兵有組織的殺戮,倖存者寥寥。以戈爾塔集中營為例,到1943年6至7月時,這裡的猶太囚犯已經從上萬人的規模下降到不足千人。
也有一些「表現良好」的猶太人被派往村莊進行農作,得以生還。1943年,多曼涅夫卡區、德涅斯特河沿岸的猶太居民在得到羅馬尼亞猶太組織的援助後,情況開始有所改善。百餘名藏在敖德薩的猶太人也倖存下來,並參加了敖德薩抵抗軍。反抗軍以敖德薩地下墓穴為基地,堅持與侵略者鬥爭,直到蘇軍到來。

【遭處決的猶太人遺體就這樣被棄於路邊,無人問津】
審判
1946年,在羅馬尼亞新政府及盟國管制委員會聯合成立的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對獨裁者安東內斯庫元帥、德涅斯特沿岸總督格奧爾基·亞利希克斯與敖德薩駐軍司令尼古拉·馬西奇(Nicolae Macici)將軍進行審判。法庭認為,上述三人應為1941年秋的敖德薩平民大屠殺事件負責,判處三人死刑。前兩人於當年7月1日槍決,至於馬西奇將軍,麥可國王出於多方考慮,將其減刑為無期徒刑。
2006年11月5日,布加勒斯特法院受理了亞利希克斯之子提出的上訴,經審查後,法院宣佈維持1946年5月17日的死刑判決。亞利希克斯之子不服,繼續向最高法院上訴。2008年5月6日,羅馬尼亞最高法院做出終審裁定:拒絕修改死刑判決,仍認定亞利希克斯為戰犯。

【尼古拉·馬西奇(1886-1950),羅馬尼亞陸軍中將,二戰時期曾指揮羅第1集團軍隨德軍入侵蘇聯,1944年又率部加入盟軍,參與對德作戰。1946年在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被判處死刑,後因有功被麥可國王減免改為無期,4年後死在監獄中】

【奧爾基·亞利希克斯(1897-1946),1941年至1944年間任德涅斯特沿岸總督,1946年在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上被判處死刑,隨遭槍決】
紀念
2015年,義大利宣佈將切里亞諾·拉蓋託的一個城市廣場命名為「敖德薩烈士廣場」,以紀念在軸心軍佔領期間、烏克蘭政治危機期間遇難在工會大廈前的遇難者。
同年5月2日,敖德薩工會大廈活動一週年紀念日之際,切里亞諾拉蓋託的廣場樹起了一座「敖德薩烈士」紀念碑。該碑採用火焰形狀,內嵌著一隻鴿子的輪廓,象徵著和平。
2018年,一部名為《野史留名又如何》的劇情電影被搬上銀幕,再現了當年那段黑暗的歷史。

【位於烏克蘭普羅霍洛夫斯基的紀念廣場雕塑群】


【紀念碑文,以希伯來文、俄文雙語書寫】

【俯瞰普羅霍洛夫斯基紀念廣場】

【《野史留名又如何》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