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石油的緊俏資源——近代食鹽戰爭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戰爭》第三章「鹽的霸業」中的「近代食鹽戰爭」

鹽業和鹽稅的爭奪在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也是戰爭的重要導火索,這在西南軍閥的爭鬥中尤其明顯。1911年10月30日雲南獨立後,滇軍便於當年11月14日和次年1月27日,分別以援蜀、北伐為名進入四川、貴州兩省。援蜀軍入川后,駐川南敘府一帶,隨即又消滅了自稱川南都督的「同志軍」首領周鴻勳的部隊,進佔自流井,掌握了這一當時四川最為重要的財富之地——此地區的鹽稅,歷來是四川最為重要的賦稅收入來源。以1911年的比重來看,鹽稅佔全川常年賦稅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川南鹽稅又佔了總鹽稅的九成比例。四川方面派出了川軍第一師和滇軍交戰搶回自己的鹽,雙方交戰的地點是自貢鹽井30公里界場碑。川軍第一師,就是原先的清末第十七鎮,師長是日本士官六期畢業生周駿,裝備、訓練和軍官素質是川軍之冠。滇軍雖然總體不弱於川軍,從軟體上講滇軍的軍官培訓機構雲南講武堂的教學質量也是很高的,很多川軍軍官也是那裡畢業。在武器裝備上滇軍一向從法國進口武器裝備,並不是土包子。但滇軍畢竟是孤軍作戰,又缺乏補充,經不起持久戰的消耗,滇軍被迫撤回雲南。

正在辛勤工作的自流井鹽工

正在辛勤工作的自流井鹽工

滇軍臨行前,也沒忘了在駐地撈上一把。駐軍自流井的第一梯團第三支隊黃毓成部,向當地商會勒索了現洋5萬元,滇軍第二梯團在合江襲擊了「同志軍」黃方的部隊,劫奪鹽款白銀三十多萬兩。巨大的收穫刺激了滇軍上下,是以後滇軍圖謀四川的預演。

袁世凱稱帝后的蔡鍔組織護國軍北上四川,蔡鍔的老部下雲南軍閥唐繼堯派出了3000人支持蔡鍔。在五個多月的護國之戰中蔡鍔在四川多次以少勝多大勝北洋軍,而四川軍隊也以第一師師長劉存厚為首大批投到護國軍陣營,其他的川軍也在駐足觀望。在這場為期五個月的大戰中,很多後來的風雲人物還只是嶄露頭角。在護國戰爭中北洋軍中一向以善戰著稱的吳佩孚、馮玉祥都沒在蔡鍔手中佔得便宜,川軍方面日後大名鼎鼎的楊森、劉湘也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護國戰爭的結果是全國超過半數的師長聯名反對袁世凱稱帝,領頭人赫然就是北洋之虎段祺瑞。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去世,北洋軍開始撤出四川。1916年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八月份蔡鍔就病重不能管理四川事務,11月8日蔡鍔在日本去世。蔡鍔和袁世凱的相繼離世客觀上便宜了唐繼堯。

唐繼堯在蔡鍔和北洋軍開戰時吝嗇的像守財奴,護國戰爭結束後卻大方得很,不斷派兵給蔡鍔。蔡鍔在7月18日發出「皓」電質問唐繼堯:「邇者滇省於袁氏倒斃之後,於剛出發之軍,不惟不予撤回,反飭仍前進,未出發者,亦令剋期出發,鍔誠愚鈍,實未解命意所在。」唐繼堯派兵的原因就是搶鹽搶地盤,在1915年自貢鹽井的鹽稅收入就高達五百七十多萬銀元。而當時滇軍一個師的軍費至多不過120萬銀元一年,這是滇軍佔據四川后給自己部下開出的優厚軍餉。而川軍一個師的軍餉開支是80萬銀元一年,這是滇軍故意限制川軍的產物。綜合來看當時西南的行情是供養一個師一年需要100萬銀元一年,佔有了自貢鹽井就可以讓滇軍至少擴充出5個師的兵力。蔡鍔在發出這份電報後沒多久就因病不能辦公,唐繼堯則加強了拉攏羅佩金等人的力度。蔡鍔去世後,羅佩金成了蔡鍔的接班人,而滇軍在四川的總兵力也達到了三萬多人,是護國戰爭時的10倍。羅佩金很「識相」的站到了滇軍一方,把四川全省的兵工廠提供給滇軍無償使用,還把自貢鹽井收入用於滇軍駐紮。羅佩金在四川明目張膽的執行「強滇弱川」政策,強行解散了川軍第四師。這種做派讓川軍攜起手來共同對抗滇軍,劉存厚就充當了川軍的首領來對抗羅佩金。1917年4月18日劉、羅之戰爆發,僅僅7天,羅佩金就丟了督軍大印,狼狽的撤出成都。劉羅二人七日大戰的結果是成都民房被毀三千餘間,民眾死傷八千餘人,財產損失無數。接下來劉存厚又擊敗了黔軍出身的戴戡,大有雄霸四川之勢。

1917年7月護法運動爆發,唐繼堯看準機會組織了「滇黔靖國聯軍」一統滇黔兩省武裝力量,準備再次到四川搶鹽。唐繼堯自任搶鹽大軍總司令,以楊蓁為總參謀長,以顧品珍、趙又新、瘐恩暘、黃毓成、張開儒、方聲濤、張熙、葉荃分任八個軍總司令,加上黔軍王文華第一師,共七十多營約四萬人。1917年11月14日,唐繼堯以川軍劉存厚阻礙滇軍護法救國為名,率滇黔聯軍誓師出發,發動了四川靖國戰爭。12月4日,滇黔聯軍進入重慶,向川南進擊,於12月14日佔領瀘州。大義的名頭還是很管用的,12月21日,川軍熊克武、但懋辛、石青陽(這三人都是同盟會元老,唐繼堯打出國父的主張還是很有威力的)等通電加入靖國聯軍,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並推舉唐繼堯為滇川黔靖國聯軍總司令。1918年1月9日,熊克武召集川、滇、黔靖國各軍將領在重慶開會,決定兵分三路,直取成都。東路由滇軍顧品珍、趙又新統領;中路由黔軍袁祖銘、王天培統領;北路由川軍第五師但懋辛統領。2月20日,三省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2月25日,唐繼堯以三省盟主的身份任命熊克武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此後的幾個月裡聯軍就在不斷的交易中度過,九月份唐繼堯終於顯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他還是要搶鹽搶錢搶地盤。他和貴州督軍劉顯世聯手炮製的《川滇黔三省同盟計劃書》中明確規定:四川兵工廠作北伐軍械彈藥補充,歸聯軍管轄支配;四川造幣廠亦歸聯軍管轄支配;四川全省釐稅,包括鹽稅、並稅、酒稅等,作北伐軍軍餉的補充,實則是作滇黔軍的軍餉;資中、資陽、簡陽、敘府、瀘州、重慶、萬縣及自流井、榮縣、威遠和會理、寧遠、酉陽、秀山各屬,凡川東南財富之區,悉作滇黔軍所有;上述各項由聯軍總部在重慶特設機構主持辦理。熊克武雖然依靠唐繼堯才得以主政四川,但看到這份協議也是拒不簽字,因為簽了這份協議,四川的財稅資源就基本上都和四川勢力說再見了。熊克武不簽字不代表唐繼堯不搶鹽,四川的鹽稅成了唐繼堯擴充勢力的最佳動力。時間到了1920年,在兩年時間裡熊克武一方面自己和黨內的「實業派」爭鬥,一方面積蓄力量,終於有了和滇軍叫板的本錢。滇軍掌管四川鹽稅的人是趙又新,趙又新一度是朱德元帥的上司,在護國戰爭後就掌管過自貢鹽稅。唐繼堯讓他掌管鹽稅可能就是看重了這份經歷,由於身在川滇兩軍爭奪的焦點地區,趙又新對川軍的動向比較敏感,在川軍準備動手之前就向唐繼堯提出了預警。唐繼堯對陣熊克武的戰爭是先勝後敗,甚至被自己的部下顧品珍一度趕出昆明。趙又新也遭到了背叛,他被一手提拔的四川人楊森反叛擊敗,落下了戰敗身亡的結局。楊森的這次反叛收穫頗豐,他獲得了自貢鹽井的控制權,勢力大漲,在此後數年裡成了可以左右四川的川軍巨頭。

自流井古法制鹽的流程圖,鹽滷需要通過抽取,蒸發等步驟才能製成出售

北伐過後,南京國民政府全面恢復稽核機關職權,專掌稅收,不受債約束縛,外債改由財政部負責償還,鹽稅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一大收入來源。1937年抗戰爆發前,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前三名分別是海關稅收、鴉片專賣、鹽稅。民國時代的鹽梟武裝依舊猖獗,民國政府負責為收取鹽稅保駕護航的稅警總團自然也成了精銳部隊,甚至連國民黨內一些正規軍都無法比擬。稅警總團擁有中國最早的裝甲部隊,裝備有「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維克斯兩棲戰車,在防空火力上有歐立根防空機炮。稅警總團的步槍主要是德制1924年式標準型毛瑟系列槍或是比利時的fn1924/30步騎槍,輕機槍多是從捷克進口的zb26,重機槍則多為馬克沁二四式水冷式重機槍,手槍是大名鼎鼎的7.63毫米毛瑟m1932。這支比正規軍還精銳的「特殊部隊」一半駐紮在南京國民政府轄下最大的食鹽產地,蘇北的海州;另一半駐紮在全國主要物流中心上海,並曾經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之中有過不錯的表現。稅警總團的人事任免最初有財政部部長宋子文負責,弗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孫立人是稅警總團的軍事主官。1934年蔣介石開始收編這支武裝,任命黃傑為負責人,後來成了新一軍的主要組成部分。

抗戰時期延安出產的食鹽非常暢銷,負責財經工作的陳雲還利用國民黨政府的鹽業政策,在鹽業投機生意中為抗日事業賺取了大筆經費。新四軍的財政收入中鹽業收入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新四軍的總部就設立在蘇北鹽業中心鹽城。可以說鹽業帶給中國各派抗日武裝力量的收入是中國堅持八年抗戰得以勝利的一大因素。

其實在世界範圍裡,運用食鹽禁運迫使對方就範的例子很多。最頻繁使用這種武器的是漢薩同盟,漢薩同盟的核心城市之一呂貝克就是中世紀歐洲製鹽業的中心。鹽為漢薩同盟帶來了鉅額財富,禁運食鹽更讓漢薩同盟獲得了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免稅的特權,一旦面臨不友好的舉動,漢薩同盟的第一反應就像今天的OPEC一樣想到禁運這個法寶。同樣靠販鹽取得第一桶金的還有威尼斯人,威尼斯原本是僅有一連串珊瑚小島的灘塗之地。「處於鹹水沼澤之中,無土地可耕,無石可採,無鐵可鑄,無木材可作房舍,甚至無清水可飲。」由於缺乏可耕地,威尼斯人只有向大海索取生存資源。從地中海中製鹽然後販運到缺鹽的歐洲內陸,威尼斯商人因此賺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沒有黃金人們可以生存,但是鹽是不可缺少的。」這是威尼斯人發跡後的總結。有了這兩個奸商做榜樣,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也學會了用食鹽當武器壓榨統治殖民地民眾。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處就控制了他們知道的所有鹽泉,向印第安人徵收鹽稅也是西班牙帝國在美洲開發初期的主要收入之一。尼德蘭戰爭時西班牙斷絕了對荷蘭的供鹽,荷蘭人則另闢蹊徑從西班牙控制下的南美洲委內瑞拉鹽湖取得了充足的食鹽,使得西班牙人的封鎖政策得以破產。荷蘭人自己嘗過缺鹽的苦,卻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君子,他們在摩鹿加群島複製了西班牙人的做法。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摩鹿加群島嚴格控制食鹽輸入,實行鹽業專賣。在東印度公司的壟斷經營下,每擔食鹽的售價從2荷蘭盾暴漲到六七十荷蘭盾。

壟斷印度鹽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壟斷印度鹽業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開發殖民地同樣需要食鹽,英國人在北美洲進行殖民開發時飽受缺鹽之苦。今天的北美大陸並不缺鹽,當年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北美的印第安人沒有大規模的製鹽能力,鹽泉的發現需要殖民者自己一點點的探索。英國人用盡一切辦法在加勒比海附近為北美殖民地尋找食鹽,百慕大、托爾圖加島(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海盜港)、大伊納瓜島(現在屬於巴拿馬)等地都是英國人尋找食鹽的地方。英國人在自己統治下的印度也同樣是大發食鹽專賣的橫財,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93年到1844年間靠著鹽業專賣搜刮了印度8000萬英鎊的財富,摺合白銀2.5億兩左右。這還只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專賣的批發收入,大大小小的鹽業零售商的層層加價讓印度人把吃鹽當成了奢望。

更多內容,敬請參見指文全綵經典:【戰爭事典特輯025】《舌尖上的戰爭》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直達秒殺現場,雙十一優惠更豐厚!

相關文章

為什麼葡萄酒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民飲料?

為什麼葡萄酒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民飲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葡萄酒對於中國人來說,到底是本土起源還是舶來品?一直富有...

騎馬與砍殺:中國環首刀的興衰

騎馬與砍殺:中國環首刀的興衰

本文摘自指文烽火工作室繪編著《中國古代兵器大百科》第三章:短兵 到了漢代,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戰刀——漢環首刀登上了歷史舞臺。這種簡潔形狀...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希特勒在「狼穴」裡的憋屈生活

作者:克雷格·盧瑟 譯者:小小冰人 希特勒的大本營「狼穴」隱蔽在東普魯士一片遍佈湖泊、沼澤、松樹、雲杉、山毛櫸、橡樹的密林地域深處,橫跨拉斯...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中國甲冑史:復活的大漢鎧甲(盔甲)

作者:周渝|本文摘選自《中國甲冑史圖鑑》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唐·王維《少年行》 唐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