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英]J·F·C 富勒著,王子午、李晨曦、小小冰人著《西方世界的決定性會戰》第三卷

第一場毫無限制的工業化戰爭是美國的內戰。這是蒸汽時代的首次大規模戰爭,北方各州(或稱之為「聯邦」)的目標是對方無條件投降,也就是說贏得全面勝利。因此,其性質猶如一場十字軍東征,正因為如此,再加上它把工業革命的軍事發展投入測試,因而揭開了戰爭史上的全新篇章。
當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進行之際,一個新的帝國開始在北美大陸形成。與法國革命一樣,美國革命也把擴張視為「昭昭天命」,是革命的產物。印第安人的領土被吞併,各個新州迅速成立。1803年,美國以1125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手中購買了路易斯安那的大片土地,這使美國的國土面積翻了一倍。1819年,美國又從西班牙人那裡購買了佛羅里達,國土面積進一步增加。
購買到路易斯安那後,美國便同西班牙在美洲的屬地接壤,因而與西班牙人摩擦不斷。1821年,墨西哥宣佈脫離西班牙獨立,1822年,哥倫比亞、智利、秘魯和阿根廷也紛紛獨立。由於門羅總統擔心某些歐洲列強有可能佔領這些新生共和國中的一個或多個,遂於1823年12月2日在提交國會的年度諮文中宣佈了三項原則,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門羅主義」。簡而言之,這些原則將美洲留給美洲人,從而把日後的歐洲殖民統治徹底排除出了整個西半球。因此,這是一項總體性政策。
就這樣,一種新的擴張方式應運而生—以保留的方式確保擴張。歐洲人對土地倍感飢渴,可他們卻被排除在整個新世界之外,那裡的大批土地被束之高閣,並最終留給美國實施經濟開發。
1836年,美國人與墨西哥人之間因德克薩斯產生的摩擦引發了德克薩斯戰爭,1846年又爆發了美墨戰爭,通過這場戰爭,美國不僅吞併了德克薩斯,還獲得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和科羅拉多的一部分,這些地區後來都成為美國的新州,其面積與美國人購買的路易斯安那地區相近。同時,美國還通過與英國簽訂的條約獲得了俄勒岡地區(即後來的華盛頓、俄勒岡和愛達荷州)。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進行了加茲登購地,這樣一來,美國當時的領土,除阿拉斯加外,已與今天的面積相當。
因此,僅用一代人的時間(1783年至1853年),一個龐大但相當空洞的帝國誕生了,隨著它的擴張,隨之而來的問題不是如何保護它,而是如何阻止內部的壓力和衝突破壞它。多年來,美國南方和北方各州的政治立場一直都存在較大差異,前者看重種植和蓄奴利益,而後者則重視商業、運輸和經濟利益;前者多為農民和債務人,後者則多是資本家和債權人。獨立戰爭結束後,代表前者的是托馬斯•傑斐遜領導的共和黨人(即後來的民主黨人),代表後者的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聯邦黨人(即後來的共和黨人),隨著邊境線向外推移,兩個黨派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
這些不同的利益所引發的紛爭,主要原因是治理各州的憲法在政治上缺乏控制力。當初制定這部憲法是為控制一大批鬆散行政區,因而完全不足以維繫一個快速發展的帝國的內部凝聚力。
這部憲法源於邦聯的破裂,憲法中的條款已於1777年達成一致。原先的邦聯不過是個「堅定的友好聯盟」而已,每個州都遵循自己路線,國會無權徵稅,也無法管制各州與外國或各州之間的貿易,更無法強迫各州遵守其法令。1787年,喬治•華盛頓在費城主持召開了一場會議,考慮制定一部聯邦憲法。主導會議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出了一個兩院制立法機構:一個參議院,一個眾議院。參議院掌握宣戰的唯一權力,眾議院負責鑄幣、監管貿易、徵收稅金、關稅、捐稅和消費稅、償付國債,以及為國家的共同防務提供經費。這些提案於1788年7月獲得通過。
當這一重大改變發生之時,適逢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各國為此忙碌了整整20年,這就使美國人得以專心考慮他們的國內事務。在這段動盪和戰爭的間隔期,他們越來越多地受到經濟革命的影響,這種革命同時發生在南方和北方各州。南方,伊萊•惠特尼發明的軋棉機徹底改變了棉花貿易。其結果是南方的棉花種植者佔據了政治優勢,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與北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南方各州的貿易非常簡單,而北方的貿易卻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這是源於他們在歐洲持續20年的戰爭期間所享受到的不斷增長的貿易利潤,這場戰爭給新英格蘭和其他商業州帶來了繁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1807—1812年、1812—1815年與英國發生戰爭期間遭受的長期禁運迫使他們實施工業化。
對於北方各州來說,保護他們幼小的工業,以免被歐洲競爭對手吞沒,關稅至關重要;而南方各州則必須銷售他們越來越多的棉花作物,此時關稅就成了個大麻煩。因此,這種差異迅速導致了分離的要求,1828年1月頒佈「可增關稅」後,危機到達了頂點,查爾斯頓港的船隻降下半旗以示憤慨。
1828年,佐治亞州給各反關稅州發出了一份長長的備忘錄,1829年,密西西比州主張抵制關稅,弗吉尼亞州決定廢除關稅。1832年,國會取消了一大批進口貨物的關稅,但此舉卻導致風暴愈演愈烈。南卡羅來納州立即召開州黨代會,並在會議上宣佈1828年的關稅法和1832年的修正案無效。次年3月,雙方終於達成妥協,這場爭取州權的鬥爭,其第一階段落下了帷幕。
當這番爭執從經濟問題發展到政治問題後,沒過多久便轉至了道德方面,爭執雙方開始密切關注奴隸制的是非曲直。1781年至1804年,北方各州已廢除奴隸制。到了1819年,在當時的22個州中有11個是自由州,而另外11州個是蓄奴州。同一年,眾議院投票決定讓密蘇里成為一個新州時,麻煩出現了。密蘇里是自由州還是蓄奴州?不論哪種情況,北方與南方之間的平衡都將被打破。雙方最終達成妥協:密蘇里作為一個蓄奴州獲得承認,但同時也承認緬因是個自由州,以此保持平衡。此舉純屬臨時性舉措,並沒有解決問題。約翰•昆西•亞當斯也持這種看法,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認為現在的問題僅僅是一部龐大的悲劇著作的扉頁。」
作為一個道德問題,這番爭執具有一種宗教意義,當州權被包裹上一層難以定義的政治神秘主義外衣之後,這個問題可以永久爭論下去,但卻永無解決的希望。
1829年,黑人戴維•沃克出版了一部名為《沃克呼籲書》的小冊子,他在小冊子裡稱讚黑人比白人更勇敢,並鼓勵前者奮起反抗。於是,弗吉尼亞州爆發了一場奴隸起義,據悉這場起義應歸因於沃克的小冊子和波士頓的《解放者》報,該報的主編是威廉•勞埃德•加里森,他的追隨者被稱為「廢奴主義者」。南方各州要求對他們加以打壓,可是,雖然反蓄奴集會被取締,黑人學校遭關閉,但反蓄奴宣傳品仍然繼續湧入南方各州。就這樣,爭執不斷加劇,但其間因德克薩斯起義、德克薩斯問題和墨西哥戰爭而中斷了一段時間,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美墨戰爭使美國又獲得了數十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國土的增加,加之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進一步加深了北方與南方之間的裂痕。
黃金的發現在美國新近獲得的整片領土中引發了激烈的社會動盪。勞動者離開他們的土地,零售商放棄了店鋪,海員們棄船登陸,士兵們走出兵營,紛紛趕去圓他們的淘金夢。威脅和懲罰都無法讓人們履行他們的法定義務。由於國會尚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政府,當地人便自行成立了一個政府。1849年9月,他們在蒙特利召開會議,起草了一份自由州憲法,並正式申請加入聯邦。此舉遭到南方各州的激烈反對,因為這會破壞自由州與蓄奴州在參議院的勢力均衡。儘管如此,在經過一連串辯論後,雙方還是於1850年達成妥協。但這種妥協沒能解決任何問題—新領土上的奴隸問題並未得到解決,而這些地區遲早會升級為州。所以,在經濟和人口方面,南方停滯不前,而北方卻在繼續擴張,西部的開發猶如打開了一道閘門,使後者得以湧入未開發的地區。
在此期間,法律論據以外的變化也使爭論雙方漸行漸遠。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移民湧入美國,他們很少關注政治,而更關心如何獲得財富。一英里接一英里,鐵路線每天都在延伸。1840年至1850年,鐵路鋪設了6000多英里長。而且,1844年莫爾斯電報也開始被使用。但南方各州不僅沒有發展,反而有所萎縮—他們的許多公民都遷移到北方和西部。
北方反對的並非奴隸制的實際存在,而是奴隸制有可能擴展到新地區。因此,只要後一個問題懸而未決,雙方的爭執就會繼續下去。由於貿易蕭條,這種爭執在詹姆斯•布坎南的總統任期內(1857年至1961年)到達頂點。1858年,一個籍籍無名的人物,亞伯拉罕•林肯,出現在「舞臺」上。他在與斯蒂芬•A.道格拉斯競爭伊利諾伊州參議員席位時,對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發表了深入淺出的講話,全州民眾為之首肯,他大聲疾呼:「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無法忍受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房子倒塌,我希望它不再分裂,它要麼變成一種東西,要麼變成另一種東西。」
在接下來的1858年5月,明尼蘇達自由州加入聯邦。1859年,俄勒岡自由州緊隨其後加入聯邦,自由州與蓄奴州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現在,妥協終於走到了終點,不可避免的衝突則加速進行。10月16日晚,狂熱的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率領20來名追隨者,佔領了弗吉尼亞州哈珀斯渡口的軍火庫,就此發動了一場奴隸起義。雖然他很快就被處以絞刑,而他的目的也沒能達到,但這一事件還是導致南北雙方的爭執白熱化。因此,無論是否加入聯盟,反奴隸制運動都不得不死戰到底。
1860年11月6日總統大選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當時的四位候選人是貝爾、佈雷肯裡奇、道格拉斯和林肯。林肯當選實際上完全靠聯邦18個自由州的選票,他沒能獲得南方的選票。這個結果無異於向南方宣佈,他們延續奴隸制的夢想已告破滅,北方在政治權力平衡中佔據了上風。
隨之而來的事情發生在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通過了「脫離聯邦法令」。佐治亞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紛紛效仿。他們召集民兵,佔領設在南方各州的聯邦軍事基地、軍火庫和海關,奪得了1000門火炮和11.5萬件兵器。1861年1月5日,一群代表棉花州(也就是亞拉巴馬州)的參議員在華盛頓起草了一份革命綱領,並號召在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召開會議,組織一個脫離聯邦各州的邦聯。
2月4日,脫離派代表在蒙哥馬利國會大廈召開會議,併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即所謂的美利堅聯盟國,傑斐遜•戴維斯出任總統。一個月後,時年51歲的林肯向南方各州發出最誠摯的呼籲,他在結尾時說道:「我這些心懷不滿的同胞啊,內戰的重大問題掌握在你們手中,而不在我手中。你們不當侵略者就不會發生戰爭。」


直達圖書特惠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