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接上文
「雙英」戰倭國: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第192坦克營(上篇)
就在同一天,日軍在呂宋島西海岸的林加延灣地區策劃了一次大型兩棲登陸。根據部署,日軍第48師團將在第4、第7戰車聯隊的支援下實施突破。登陸部隊於當日清晨5點開始搶灘,整個行動預計持續一整天。著陸地點在阿戈奧(Agoo)、卡巴(caba)和巴旺(Bauang)三地。12天前登陸並佔領阿帕裡的田中支隊將沿3號公路,向南推進至林加延灣一帶,接應登陸部隊

▲日軍在林加延灣登陸局勢圖,1941年12月22日至24日
5時17分,日軍第47步兵聯隊冒著美菲聯軍重炮炮火佔領了阿戈奧。打垮了當地的菲律賓守軍。5時30分,台灣第1步兵聯隊及炮兵、坦克部隊在卡巴以南的阿林蓋(Aringay)登陸。7時30分,第9步兵聯隊於巴旺最北端登陸。該部麾下的上島支隊將與向南推進的田中支隊會合,二者合兵一處後轉向東南佔領碧瑤,防止美菲聯軍威脅登陸部隊側翼。
菲律賓第11師在巴旺一帶設置了部分海防工事,且配有部分7.62毫米、12.7毫米的機槍,給部分日軍登陸部隊造成重大傷亡。不過,沒有炮兵支援的菲律賓人根本打不贏狂熱的上島支隊,最終只能撤退。相比之下,更多的菲律賓人一看見日本人衝過來便喪失鬥志,逃之夭夭了。
其他地段的登陸未發生任何抵抗,日軍沿著3號公路向南移動。菲律賓第11師殘部也經由3號公路,向達姆瑞蒂斯方向撤退。此時,唯一能阻擋日軍前進的僅有美軍第26騎兵團。這支訓練有素的部隊將拼盡全力阻擋日軍的攻勢達6小時。當時,該團有一部分人員位於3號公路以北,遭到日軍攻擊後被迫向達姆瑞蒂斯方撤退。

▲(彩繪)諾門坎戰役期間的日製九五式輕戰車,一旁的則是被擊毀的蘇制BT-5輕型坦克

▲(彩繪)擊毀M3「斯圖亞特」坦克後,繼續朝縱深推進的日製九五式輕戰車群
在羅薩里奧,第2排得知了第26騎兵團正與大批日軍交火的訊息。約10時至10時30分,哈內斯上尉向莫林下達了進攻日軍的命令。期間,韋弗上校找來了莫林,並要求他沿阿戈奧攻擊日軍。抵達阿戈奧後,坦克兵們將繼續向北推進10公里(6.2英里)到達阿林蓋,殲滅當地日軍。每個人都信心滿滿地認為,日本人還沒把火炮、坦克拉上來,突擊一定能奏效。、
決死突擊
11時,莫林的座車離開羅薩里奧,隨後就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不過飛機投下的盡是些人員殺傷彈藥,就算在附近爆炸也傷不了「斯圖亞特」分毫。。在達莫提斯,他的坦克轉向北方,向阿戈奧前進。就在達莫提斯北部,停著一輛第26騎兵團的偵察車。一名美國軍官告訴莫林,日本人就在前方半英里(0.8公里)處。他們的坦克以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向北推進。期間,莫林嘗試射擊37毫米火炮,卻意外導致火炮炮栓被鎖無法使用,此舉無疑為隨後的交戰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美軍第26騎兵團的一隊騎兵路過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攝於1942年的巴丹半島

開赴前線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美軍坦克殺到,趴在路邊的日本兵隨即動身跳進了戰壕。眼見此景,莫林的座車駕駛員路易·澤利斯(Louis Zelis)頻繁轉彎變換角度,以便車體機槍能夠朝那些溝渠不斷輸出。約翰·卡希爾下士負責的火炮始終無法使用,但他仍然通過車載機槍射出了數百發子彈。史蒂夫·加多斯(Steve Gados)則給澤利斯(Zelis)的槍上了1000發的子彈。莫林則操縱著炮塔中的同軸機槍朝外掃射。打了一段時間後,他不得不在每次射擊前用手把槍閂拉回來。
推進至阿戈奧以南約3公里處,莫林的座車被左翼射來的炮彈擊中,駕駛員艙蓋被打松。幾秒後,第二發炮彈直接炸開了艙蓋,使其懸垂在車體的前斜坡板上。受擊後,莫林隨即向澤利斯示意,讓他把車停在公路右側,想辦法把他們帶出火線。莫林之所以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讓他的乘員在日軍發起攻擊前把艙蓋歸位。
坦克停下沒多久,一輛八九式中戰車從隱蔽處向莫林的座車撲來。期間,這輛坦克還撞到了「斯圖亞特」左側驅動鏈輪。二等兵澤利斯嘗試駕車再次上公路繼續前進。但左側驅動鏈輪偏離直線卡在履帶上。出力的右側履帶則一把將莫林的坦克轉向道路右側。這時,更多的炮彈擊中了坦克脆弱的右側裝甲。跟在莫林車後的友軍坦克也未能倖免。

▲搭載步兵,快速向前突擊的日軍第7戰車聯隊麾下第3中隊的八九式中戰車群。該車名義上歸納為「中型坦克」範疇,但噸位卻與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相似,至於動力、火力、裝甲方面則完全不及前者

▲二戰時期日軍第4戰車聯隊(左)、第7戰車聯隊(右邊)下轄各中隊徽標。
又是一枚炮彈穿透裝甲,打進電池箱,這下,「斯圖亞特」的發動機徹底無法工作了。整車無線電設備損毀的同時,車體機槍也因故障無法射擊。片刻後,發動機開始起火,煙霧迅速漫入車體中。莫林一聲大喊:「毒氣」!剩下的3名乘員馬上戴上防毒面具。澤利斯拼命從座位上爬起,打開滅火器。冒著令人難以忍受的高溫與烈焰搏鬥,經過數分鐘的奮戰,火終於被熄滅了。
透過煙霧,莫林看到第2排剩下的4輛坦克已經停止進攻,轉而向南撤回出發地。他曾希望愛德華茲參謀軍士能夠突破路上的日軍炮火,這樣第二排就能繼續痛擊日軍的登陸區。不過,這剩下的4輛「斯圖亞特」坦克後來也被日本空襲摧毀,突擊宣告失敗
15分鐘後,日軍炮兵停止開火,第4戰車聯隊第2中隊第1小隊的3輛日軍九五式輕戰車開始靠近莫林的座車。此時,他的坦克距公路僅有40至70米,位於一片乾燥、堅硬的稻田中。為了防止日軍坦克繼續向他的座車「補刀」,莫林艱難地爬出坦克,與他的乘員一起舉手投降。這也是整場太平洋戰爭中,首批成為戰俘的美軍士兵。

▲被日軍繳獲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其車長觀察窗位置已被插上了「太陽旗」

▲正在檢視繳獲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日軍士兵,其車體、炮塔側面均印上了日文
「巴利瓦格的暴走之徒」
林加延登陸戰後,日軍已沿5號公路繼續向南推進,接近巴利瓦格(Baliuag )鎮,該鎮是美菲聯軍經由3號公路通往卡倫皮特(Calumpit)大橋的並經之路。倘若放任日軍突破,剩餘的美菲聯軍將無法從馬尼拉撤退至巴丹、科雷希多。菲律賓第71、91師的殘存力量守住了一條在巴利烏格附近的防線,儘可能長時間地遲滯日軍進攻,為友軍打開逃生之路。
1941年12月31日下午13時30分,美軍偵察部隊報告稱,有日軍裝甲單位出現在巴利瓦格以東區域。15時,日軍主力部隊抵達巴利瓦格附近的集結區,準備對菲律賓第71、91師,及經驗不足的第51師發起總攻。
當前,美軍唯一可用的機動單位是第192坦克營C連的兩個排,這些坦克將與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八九式中戰車,共同展開一場近距離的「城市追殲戰」。
當日17時,C連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在威廉·金特里中尉的指揮下發起突襲。當兩個排接近敵人時,第71野戰炮兵營停止了支援型炮擊。接下來,美軍坦克開始在巴利瓦格的街道上「暴走」。坦克快速穿過街道,把原住民的棚屋撞散,向左右兩側發現的日本步兵開火。在昏暗的日光下,斯圖亞特與八九式坦克在狹窄的街道上相互追殺,一頭霧水的日本兵則不斷利用輕武器朝「斯圖亞特」開火。,由於擔心擊中自己的坦克,日軍炮兵並未參戰。
當C連的坦克退回出發地時,他們宣稱共擊毀了8輛鬼子的八九式中戰車,自己則沒有任何損失。不過,根據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記載,僅有一輛八九式中戰車被毀,另有一輛需要維修。

(彩繪)「巴利瓦格的暴走之徒」
走向覆滅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該營成員與其他美菲聯軍部隊共同向巴丹半島撤退。在普拉利德爾,倖存的「斯圖亞特」坦克與瘋狂的日軍再度爆發激戰。他們被要求堅守陣地六個小時,使友軍能夠渡過潘帕嘉河。這一守就是三天。

▲一輛被毀的美軍M3自行火炮(搭載一門M1897型75毫米野戰炮版本),發動機疑是遭到破壞,乘員自行棄車撤退

▲美軍士兵們在鏡頭前展示繳獲的日軍戰刀及其他裝備,攝於1942年的巴丹半島
輪到第192坦克營撤退時,這群疲憊的美軍坦克兵要面對成群日機的掃射、炮擊。。就在潘帕嘉河上的最後一座橋被己方工兵炸燬前不久,第192坦克營的倖存官兵及時趕到,成為最後一支進入巴丹半島的美軍部隊。在那裡,他們將繼續戰鬥,沒有食物,沒有足夠的彈藥補給,甚至連藥品都成了奢侈品。官兵們唯一有的,就是麥克阿瑟許久不變的「希望」:援軍一定會來!
然而,當坦克兵們在無線電中聽到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的聲音時,增援部隊即將到來的信念也隨之破滅。因為在部長的演說中提及,如果要贏得戰爭,一些美國人必須犧牲。坦克兵們知道史汀生說的就是他們。正因如此,許多人作出決定,寧願戰鬥到死也不願投降。
由於缺乏油彈補給,退守巴丹半島的M3「斯圖亞特」坦克很難再有大作為。根據美軍戰報顯示,4月7日,又有兩輛日製坦克被「斯圖亞特」擊毀。而這也是美軍裝甲部隊在巴丹半島的最後絕唱。

▲同樣是一輛被日軍繳獲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原先的37毫米火炮已被拆下,側面還繪上了一面太陽旗
長時間的困守,還是讓巴丹半島的守軍喪失了戰鬥意志。1942年4月8日,愛德華·金將軍派遣幕僚與日本人會面,商討投降條件。其中一輛吉普車就是由第192坦克營官兵駕駛。吉普車上的白旗則是用A連官兵的被單製成。

▲愛德華·金少將(1884-1958),一戰期間曾獲授傑出服務勳章,並對美軍的野戰炮兵有較大攻陷;1940年派往菲律賓,是繼麥克阿瑟、溫賴特二人之後的美菲聯軍「三把手」。1942年3月,麥克阿瑟逃往澳大利亞後,溫賴特出任美菲聯軍總司令,金則由炮兵指揮官升任巴丹守軍總司令。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仍然率部堅持與日軍戰鬥了近一個月,於4月9日選擇向日軍投降。而溫賴特與他的部下則堅守科雷希多島,直至5月6日

▲與日軍商議停戰、投降事宜的金少將。在前往日軍指揮部前,金曾留下這樣一句話給部下:「請你們記住這一點,你們並沒有投降!你們只是無條件地服從了我的命令」。最終,金獨自扛下了巴丹守軍投降的全部責任。受到日寇的公審,在監牢中飽受折磨。當二戰結束後,他與溫賴特將軍不僅沒有受罰,反因不屈的戰鬥精神廣受讚譽
1942年4月9日清晨6點45分,上級下達了「自毀」的命令。聞訊後,多數官兵在向日軍投降之前炸燬了他們的坦克及其他設備。至此,該營的多數官兵淪為了戰俘。得知日軍在搜尋美軍坦克兵時,他們果斷將制服上任何表明身份的東西都扔的一乾二淨。
一些士兵擔心家裡的人會因此對他們有什麼看法。最終選擇撤到科雷吉多島繼續戰鬥了一個月;另外有三個人加入了游擊隊。其中兩人被俘後慘遭毒手。至於那些被俘的官兵,則統一前往巴丹南端的馬裡維萊斯。從那裡開始了「巴丹死亡行軍」的第一站。

▲(彩繪)惡行累累的「巴丹死亡行軍」,也是日寇在二戰期間犯下的又一暴行
1941年10月底,離開美國本土前往菲律賓的第192坦克營共有596人。至二戰結束時,僅有271人倖存。多數還帶傷。全營總陣亡率高達54%。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書寫的卻是美軍坦克兵為保衛異鄉、抵禦日寇侵略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二戰結束後,部分美軍第192坦克營A連官兵再聚首,背景處則是一輛76毫米M1型火炮的M4A3「謝爾曼」坦克

▲第192坦克營的紀念碑,碑文上寫有:獻給那些在保衛菲律賓群島及被俘期間在第192坦克營服役的官兵。背景處是一輛美製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原碑矗立於伊利諾伊州梅伍德的「巴丹老兵紀念公園」中
本文參考資料:
Wikipedia
https://mikesresearch.com/2021/04/25/philippines-1941-42/
https://bataanproject.com/history/
Googlesearch

▲商務合作、投稿、轉載、申請加入粉絲群都可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