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部隊的編制與由來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28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什麼是機動部隊?

所謂的機動就是指移動或者運動之類的意思,而在當時的舊海軍之中,移動距離最遠運動能力最敏捷的兵器就是飛機。話雖如此,飛機的續航距離也是有限度的。在距離攻擊目標特別遠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飛機裝到軍艦上偷偷靠近,如果能靠近到飛機可以返回到軍艦降落的距離上起飛的話,那麼飛機的機動性還會提升一大截。按照這個思路研製出來的兵器就是航空母艦。所謂的機動部隊,如果按照準確的說法應該叫做航母機動部隊。雖然由於需要搭載在航母上面飛機不能造的太大,但是相比較於需要前進至航空基地才能投入作戰的基地航空部隊,具有可以自由自在選擇攻擊目標的優勢。

母艦加飛機的組合可以將「機動」的優勢發揮至最大

在太平洋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日·美·英三國均各自擁有好幾艘航空母艦。把多艘航母集中到一起,再委派一名指揮官進行統一指揮,組建這樣大規模的水面艦艇部隊對於當時的舊海軍而言也是尚屬首次。這就是於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四月成立的,以六艘航母為核心的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由南雲忠一中將擔任。雖然南雲由於是魚雷攻擊方面的專家,對於飛機的事情似乎並不太了解,但無論如何機動部隊便從此誕生了。這支部隊從偷襲珍珠港開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初期的主要海戰。

航母機動部隊伴隨著戰局的不斷推移,艦隊的名稱和編制也發生了變化。大致上可以分為:

第一航空艦隊時代—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為止。

第三艦隊時代—圍繞著所羅門海域展開了為期約半年的激戰,直至南太平洋海戰(聖克魯斯海戰)為止。

第一機動艦隊時代—在馬里亞納海域上演了一場孤注一擲的大海戰。

機動部隊與山本五十六

或許在今天看來會令人感到稍微有些意外,使用航母搭載飛機攻擊軍艦並將其擊沉,這個戰術,在當時的世界各國海軍都沒有得到重視。在舊海軍之中也只有極少數軍人意識到了飛機的作戰價值。當時海軍作戰的主流被稱作為「大艦巨炮主義」,認為只有擁有比對手噸位更大的戰列艦在艦上搭載更多更大口徑的巨炮才能決定一場海戰的勝負。

我們知道飛機投下的炸彈,如果丟到軍艦的甲板上會死人,大炮也會壞掉。空投魚雷如果正中軍艦的側腹部,炸出洞來也會導致艦體進水傾覆。所以,就算是認為飛機無法擊沉軍艦,也無法忽視飛機的存在。再加之飛機的發展日新月異,由於假想敵也裝備了飛機所以舊海軍也在不斷地開發推出新的機種。

那麼,究竟期待飛機在實際的海戰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是擊落試圖靠近我方軍艦的敵方飛機。第二,是觀察我方軍艦發射炮彈的彈著點,然後對其進行修正。第三,是攻擊敵方的軍艦干擾敵方的火炮射擊。如果投下的炸彈命中了目標敵方軍艦的甲板被炸的亂七八糟,那麼攻擊力便會下降。這個時候就有可乘之機了。對於擊沉軍艦本身完全沒有任何的期待。

不過,也有少數相信飛機能夠擊沉軍艦的軍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

談到這裡有非常具有象徵意義軼聞兩則。

第一個發生在山本還在擔任航空本部長的時候。當時舊海軍已經退出了海軍裁軍條約,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擴軍備戰。時間上正好處於中日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夕。編列在該造艦計劃之中的除「翔鶴」、「瑞鶴」兩艘航母(一旦建成,舊海軍便可以擁有六艘正規的大型航空母艦)之外,還包括有「大和」和「武藏」兩艘巨大的戰列艦。據說當時山本以調侃的口吻對建造大和的技術人員們說過這樣的話「不好意思,以後你們都要失業了。從現在開始海軍也將以空軍建設為重,不再需要大艦巨炮了」。

採用早期三段式飛行甲板和雙翼艦載機的舊日本海軍赤城與加賀號航空母艦 由於在航空母艦發展的早期,航母和艦載機的性能均十分有限,海空戰術戰法也處於摸索階段,大多數人對於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仍持一種懷疑的態度不足為奇。

第二個發生在山本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期間。在一次演習中,航母的艦載機群對戰列艦部隊實施了攻擊。戰列艦雖然不斷拼命地規避來自於空中的攻擊,但模擬的炸彈和魚雷卻依然還是毫不留情地命中了目標。山本長官在看到這種情況後,小聲嘟囔似的自言自語道「這樣的下去的話,軍艦肯定是要沉了。能不能用飛機去攻打夏威夷(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啊」。據說當時站在一旁的參謀長福留繁當即表示「相較於使用航母進行攻擊我覺得還是全力展開艦隊決戰比較好」用一種近乎於告誡的口吻陳述了自己的意見。由於這次演習是在一九四零年三月中旬(昭和十五年)進行的,所以應該是偷襲珍珠港一年零八個月之前發生的事情。那個時候,直言「艦隊決戰更勝一籌」的福留繁才是海軍公認的作戰方面的專家,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整個舊海軍的作戰部長(軍令部第一部長)。

不用問,福留根本不相信山本那套飛機可以打沉軍艦的理論。他是一名堅定的大艦巨炮主義的信奉者,認為由大型戰列艦發射的,射程儘可能遠的巨炮才是海戰勝負的關鍵。也正因為如此,才一路平步青雲晉升到軍令部作戰部長這個位子上的。

這兩件事說明,山本設想的以「航空兵為主力」的主張,即使是在舊海軍內部也並非主流。

航母艦載機部隊

當時航母上配備的飛機共計有三種。艦攻=艦上攻擊機、艦爆=艦上爆擊機、艦戰=艦上戰鬥機。

其中,艦攻是一種既可以由低空侵入、在海面投放魚雷對敵艦發動魚雷攻擊,也可以在兩千至三千米高度投放炸彈對敵實施水平轟炸的飛機。艦爆是一種採取大角度俯衝方式投彈因此具有更高命中精度的轟炸機。艦戰顧名思義就是艦載的戰鬥機,任務是攻擊來襲的敵機以及保護我方的飛行隊。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

九九式艦上爆擊機

九九式艦上爆擊機

零式艦上戰鬥機

零式艦上戰鬥機

在偷襲珍珠港時航母上搭載的主要是九七式艦攻(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九九艦爆(九九式艦上爆擊機)、零式艦戰(零式艦上戰鬥機,也就是所謂的零戰)。名稱之中的數字為飛機定型裝備當年皇紀紀年的後兩位數。所謂皇紀就是以日本神武天皇即位的那一年為元年的一種紀年法,其元年(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是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確定下來的。九九就是指皇紀二五九九年=公元一九三九年=昭和十四年定型裝備,同樣的九七是指在皇紀二五九七年定型裝備。零是指在皇紀二六零零年=公元一九四零年=昭和十五年定型裝備,最容易讓人記住。雖然皇紀紀年如今只有在神社之類的地方才會用到,但是在研究昭和史的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從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為止的機動部隊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所謂的機動部隊還不是一個建制上的番號名稱。也就是說,並非是一個有明確法令條文支持的永久性的建制部隊。不過,已經通過編組戰鬥序列的方式,以建制部隊第一航空艦隊為核心,組建了機動部隊。我們之前曾經講到過戰鬥序列是每逢作戰抽調不同的建制部隊統一指揮,待完成預定作戰任務後便可以解散恢復原建制關係的一種臨時性的作戰集群。於是,便在以偷襲珍珠港為主要目的的夏威夷作戰中,以編組戰鬥序列的形式以第一航空艦隊為核心,組建了首支機動部隊。這是因為第一航空艦隊缺乏用於支援航母作戰的艦船,需要從其他艦隊抽調的緣故。

這支機動部隊的指揮官由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擔任。這支最初的機動部隊陣容如下:

機動部隊指揮官

南雲忠一中將

空襲部隊

指揮官·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赤城、加賀)

第二航空戰隊(航母 飛龍、蒼龍)

第五航空戰隊(航母 瑞鶴、翔鶴)

警戒隊(由第一艦隊抽調)

指揮官·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將·旗艦「阿武隈」

第十七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第十八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及其他驅逐艦一艘

支援部隊(由第一、第二艦隊抽調)

指揮官·第三戰隊司令官·三川軍一中將

第三戰隊(戰列艦二艘)

第八戰隊(重巡二艘)

哨戒隊(由第六艦隊抽調)

指揮官·第二潛水隊司令·今和泉喜次郎大佐

第二潛水隊(潛水艦三艘)

中途島破壞隊(第一航空艦隊所屬)

指揮官·第七驅逐隊司令·小西要人大佐

第七驅逐隊(驅逐艦二艘,特務艦一艘)

補給部隊

指揮官·第一補給隊「極東丸」特務艦長·大藤正直大佐

第一補給隊(油水補給艦四艘)

第二補給隊(油水補給艦三艘)

看到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都知道在舊海軍的指揮序列中,艦隊的指揮官被稱為司令長官、戰隊的指揮官被稱為司令官、某某隊的指揮官被稱為司令。但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組建的機動部隊只是依照戰鬥序列組成的一個臨時性的作戰集群,所以不管部隊規模有多麼龐大都不會有機動部隊司令長官之類的稱呼,就是單純地叫指揮官。因為司令長官是所謂的親補職,需要天皇本人親自任命才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務。

這種臨時性的作戰集群性質的機動部隊在偷襲珍珠港到中途島海戰為止,期間共計組建了三回。其概要如下:

一、印度洋作戰(錫蘭海戰)時期的機動部隊(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四月四日至十六日)這一時期編有南方部隊機動部隊和馬來部隊機動部隊兩支機動部隊。主要作戰目的是將英國海軍的航母編隊從印度洋驅逐出去。

南方部隊機動部隊

指揮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一航空艦隊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赤城。加賀未參加)

第二航空戰隊(航母 飛龍、蒼龍)

第五航空戰隊(航母 瑞鶴、翔鶴)

第三戰隊(戰列艦 比睿、霧島、榛名、金剛)

第八戰隊(重巡 利根、築摩)

第一水雷戰隊(輕巡一艘、驅逐艦八艘)

馬來部隊機動部隊

指揮官·小澤治三郎中將

主隊(重巡 鳥海、輕巡 由良)

第四航空戰隊(航母 龍驤、驅逐艦 汐風)

第七戰隊(重巡 熊野、鈴谷、三隈、最上)

第二十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警戒隊(輕巡 川內、驅逐艦四艘)

攻擊英國航母編隊的是南方部隊機動部隊,馬來部隊機動部隊主要負責攻擊在孟加拉灣沿岸航行的英國運輸船之類的目標。

第一航空艦隊時代的主力 赤城號航空母艦 經過現代化改裝後飛行甲板全長249.17米、寬30.5米 標準排水量36500噸、滿載排水量42541噸 航速30節 艦載機常用66架 備用25架合計91架。

二、珊瑚海海戰時期的機動部隊(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五月三日至五日)珊瑚海海戰是日軍在運送用於強攻莫爾茲比港(位於東部新幾內亞南岸)的登陸部隊時,於途中爆發的一場「世界首次在航空母艦之間展開的海戰」。由於這次攻擊的目標名字叫做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因此這支機動部隊亦因此得名被稱作為「MO機動部隊」。

MO機動部隊

指揮官·高木武雄中將

主隊

指揮官·第五戰隊司令官·高木武雄中將

第五戰隊(重巡 妙高、羽黑)

第七驅逐隊(驅逐艦二艘)

航空部隊

指揮官·第五航空戰隊司令官·原為一少將

第五航空戰隊(航母 瑞鶴、翔鶴)

第二十七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補給部隊

油水補給艦一艘

海戰本身是日方獲得了勝利。可是,「MO攻略部隊」原本的登陸計劃也因遭受到敵方的攻擊而不得不放棄,半路撤了回去,因此未能達成此戰最主要的作戰目的—佔領莫爾茲比港。所以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還是日方失敗了。

第五航空戰隊 翔鶴號航空母艦 滿載排水量32105噸 最高航速34節 飛行甲板全長242米 寬29米 艦載機常用72架 備用12架 合計84架

三、中途島作戰時期的機動部隊(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六月五日)攻佔距離夏威夷約兩千公里更靠近日本一側的中途島,為接下來佔領夏威夷做好準備是該作戰的主要目的。此時出動的第一航空艦隊的航母機動部隊已經在戰鬥序列上被冠以了「第一機動部隊」的名稱。肩負著殲滅在攻佔中途島時有可能會出現的美航母編隊的任務。當然,有了第一機動部隊,就必不可少的會組建「第二機動部隊」。賦予第二機動部隊的任務是在第一機動部隊攻打中途島的同時對荷蘭港(位於阿留申群島的美軍基地)發動攻擊。兩支機動部隊的具體編制如下:

第一機動部隊

指揮官·南雲忠一中將

空襲部隊

指揮官·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赤城、加賀)

第二航空戰隊(航母 飛龍、蒼龍)

支援部隊

指揮官·第八戰隊司令官·阿部弘毅少將

第八戰隊(重巡 利根、築摩)

第三戰隊第二小隊(戰列艦 霧島、榛名)

警戒隊

指揮官·第十戰隊司令官·木村進少將

第十、第十七、第四驅逐隊(各四艘驅逐艦,共計十二艘)

第二機動部隊

指揮官·第四航空戰隊司令官·角田覺治少將

第四航空戰隊(航母 隼鷹、龍驤)

第四戰隊第二小隊(重巡 高雄、摩耶)

第七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中途島海戰最終以「第一機動部隊」四艘航空母艦全部沉沒的慘敗而告終。而在美軍參戰的三艘航空母艦之中僅有一艘被日軍擊沉。由於第一航空艦隊所屬的六艘航母之中有四艘在此戰中損失,第一航空艦隊的建制番號也從此被廢棄不再使用。

第二航空戰隊 蒼龍號航空母艦 標準排水量15900噸 滿載排水量19500噸 最高航速34.5節 飛行甲板全長2169米 寬26米 艦載機常用57架 備用16架 合計73架

所羅門海戰與機動部隊

所羅門群島距日本以南約五千公里以上,位於赤道的正下方,東西兩端延綿近千餘公里。圍繞著該群島東端一個叫做瓜達爾卡納爾的小島,日美兩軍展開了為期約半年(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八月至一九四三年二月)的殊死搏鬥,在此期間雙方僅主要的海戰就打了六場。其中由機動部隊(基於戰鬥序列)唱主角的主要是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和南太平洋海戰這兩場。

在中途島海戰中吃了敗仗的航母部隊以殘存的兩艘主力航母(「瑞鶴」、「翔鶴」)以及小型航母和商船改裝航母(「瑞鳳」、「龍驤」、「隼鷹」)為核心,組建了第三艦隊。因為稱其為航空艦隊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由於在中途島吃了打敗仗 重新組建的第三艦隊雖然名義上還擁有五艘航母,但真正擁有與美國航母編隊對抗能力的正規航母實際上僅剩下翔鶴 瑞鶴兩艘而已。

第三艦隊在歷史上是一支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艦隊。早在日俄戰爭時期舊海軍就組建過第三艦隊,參加過日本海海戰。此後隨著部隊重新整編第三艦隊這個建制番號也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之後就被廢棄不用了。基本上就是以沒有資格編入第一、第二艦隊的舊式軍艦為主組建。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二月隨著九一八事變爆發又重新組建,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七月)以後在揚子江一帶作戰時的旗艦(司令長官座艦)「出雲」是一艘早在日俄戰爭時期就已經淪為二線的裝甲巡洋艦。這個第三艦隊的建制番號後來因為重新整編更名為第一南遣艦隊而再度被廢除。不過,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前夕第三艦隊又再度重新組建,在戰爭爆發後用於支援攻佔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的作戰行動,在作戰結束之後第三艦隊的番號又再度被廢除。而新組建的航母機動部隊繼承的就是這個第三艦隊的建制番號。

不過,這個新的第三艦隊在實際奔赴戰場的時候,還是以戰鬥序列的形式被冠以了「機動部隊」的名號,與美國航母部隊展開了正面的對決。

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的機動部隊(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機動部隊

指揮官·第三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三艦隊

指揮官·南雲長官親率

本隊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翔鶴、瑞鶴、龍驤)

第十驅逐隊(驅逐艦四艘)

第十六驅逐隊(驅逐艦三艘)

前衛

第十一戰隊(戰列艦 比睿、霧島)

第七戰隊(重巡 熊野、鈴谷)

第八戰隊(重巡 利根、築摩)

第十戰隊(輕巡 長良)、第十九驅逐隊(驅逐艦三艘)

這支「機動部隊」基本上都由第三艦隊所屬各部隊組成,僅有第十九驅逐隊是從第一艦隊抽調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第三艦隊其本身就是為了作為機動部隊實施大規模作戰行動而組建的。雖然航母部隊的實力比較弱,但是僅從艦隊的編制上看,稱之為機動部隊還是名副其實的。

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我方航母「龍驤」沉沒,美國航母僅有一艘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損傷(經過修理可以立即重返戰場的受損程度)因此是美軍取得了這場海戰的勝利。

第一航空戰隊 龍驤號輕型航空母艦 標準排水量10600噸 滿載排水量13650噸 飛行甲板全長156.6米 寬23米 最高航速29節 艦載機常用30架 備用12架 合計42架

南太平洋海戰時的機動部隊(一九四二年=昭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陸軍的第二師團在好不容易登上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後,決定對美軍發動總攻。為了配合陸軍的攻勢,同時殲滅隨時都很有可能出現在該區域的美國航母艦隊我機動部隊亦前出至瓜島一線。或許這就是戰爭的精妙之處吧,此時美軍亦不失時機地將手頭所有的航母傾巢而出(話雖如此實際上也僅有二艘而已)在瓜島附近海域嚴陣以待靜候日本機動部隊的到來。當時這一帶的海上兵力,總的來說是美軍居於劣勢。

機動部隊

指揮官·第三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

第三艦隊

指揮官·南雲長官親率

本隊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翔鶴、瑞鶴、瑞鳳)

第四驅逐隊(驅逐艦二艘)

第十六驅逐隊(驅逐艦二艘)

附屬(重巡 熊野、驅逐艦二艘)

前衛

第十一戰隊(戰列艦 比睿、霧島)

第七戰隊(重巡「鈴谷」)

第八戰隊(重巡 利根、築摩)

第十戰隊(輕巡 長良、第十驅逐隊=驅逐艦四艘、第十七驅逐隊=驅逐艦三艘)

這支機動部隊動用的基本上都是第三艦隊自己所屬的艦艇。之所以還被繼續冠以「機動部隊」的名號,主要是為了能夠與被稱為「前進部隊」的第二艦隊協同作戰。而且,在前進部隊陣中還配屬了第三艦隊的航母「隼鷹」。本來,第三艦隊和第二艦隊應該整合到一起作為「機動艦隊」由南雲長官統一指揮的,然而這是無法辦到的。為什麼呢?因為第二艦隊的司令長官·近藤信竹中將的資歷比南雲長官早一年是他的前輩,這樣一來就變成後輩指揮前輩了,這在日本的軍隊裡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事情。

在南太平洋海戰中美方「大黃蜂」號航母被擊沉,企業號航母也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損傷。而日本的機動部隊在戰鬥中沒有航母被擊沉。本該稱得上是一場大勝,但是飛機的損失數量(損失約百餘架、美方損失約七十架)方面是日方較多,再加上自珍珠港以來身經百戰的老練空勤人員在此戰中大量戰死,六名飛行隊長之中有五人皆在此戰殞命,所以稱不上是一場可以左右今後戰局走向的勝利。

馬里亞納海戰時期的機動部隊

南太平洋海戰之後,日本的機動部隊就鮮有出動的機會了。主要原因是空勤人員的訓練往往剛略有眉目,就會被迅速投入到了新的基地航空作戰中去,飛機和人員都因此損失殆盡。等到名稱變更為「第一機動艦隊」再度覓得與美國航母艦隊正面對決的機會,已經是一年零八個月之後的馬里亞納海戰了。這個第一機動艦隊此時已經不再是基於戰鬥序列編組的臨時性的作戰集群,其司令長官由天皇親自任命(這個任命形式被特別稱之為親補)已經成為了一個建制上的作戰單位。可以對主要裝備戰列艦·重巡的第二艦隊和航母部隊第三艦隊實施統一的指揮。這個第一機動艦隊經歷的大規模海戰主要有兩場。

一、馬里亞納海戰時的機動部隊(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日)

第一機動艦隊

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

本隊

甲部隊(以第三艦隊艦艇為核心)

第一航空戰隊(航母 大鳳、翔鶴、瑞鶴)

第五戰隊(重巡 妙高、羽黑)

第十戰隊(輕巡 矢矧、第十、第十七、第六十一驅逐隊共計驅逐艦九艘)

乙部隊(以第三艦隊艦艇為核心)

第二航空戰隊(航母 隼鷹、飛鷹、龍鳳,戰列艦 長門、重巡 最上)

第四、第二十七驅逐隊等(共計驅逐艦七艘)

前衛(以第二艦隊艦艇為核心)

第一戰隊(戰列艦 大和、武藏)

第三戰隊(戰列艦 金剛、榛名)

第四戰隊(重巡 愛宕、高雄、摩耶、鳥海)

第七戰隊(重巡 熊野、鈴谷、利根、築摩)

第二水雷戰隊(輕巡 能代、第三十一、第三十二驅逐隊共計驅逐艦七艘)

第三航空戰隊(航母 千歲、千代田、瑞鳳)

及油水補給艦等其他相關輔助船隻

以上述陣容,對正在攻打塞班島的美國海軍航母部隊發起了攻擊。雖然以極大的自信展開了航空戰,然而卻未能對敵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遭遇了完敗。在兵器·技術·戰術等幾乎所有方面都已經與美軍拉開了難以彌補的差距。

商船改裝航母 隼鷹 標準排水量26949噸 滿載排水量29471噸 飛行甲板全長210.3米 寬27.3米最高航速25.5節 艦載機常用48架 備用5架 合計53架

二、恩加諾角海戰時的機動部隊(一九四四年=昭和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一機動艦隊:

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

第三航空戰隊(航母 瑞鶴、千歲、千代田、瑞鳳)

第四航空戰隊(航空戰列艦 伊勢、日向)

巡洋艦艦隊(輕巡 多摩、五十鈴)

第一驅逐聯隊(輕巡 大澱、驅逐艦四艘)

第二驅逐聯隊(第六十一、第四十一驅逐隊共計驅逐艦四艘)

恩加諾角海戰時的 瑞鶴號航空母艦

恩加諾角海戰時的 瑞鶴號航空母艦

恩加諾角海戰是萊特灣大海戰(整個萊特灣海戰由四場海戰組成)的其中一部分。作戰的目的是保障戰列艦·重巡部隊突入萊特灣殲滅已經登陸萊特島的麥克阿瑟部隊留下的大量船隻。本來,殲滅敵船的工作本應該由第一機動艦隊率先實施,但是由於此時第一機動艦隊的航空作戰能力已經極度虛弱(比如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水平低可以駕機從艦上起飛但已經無法順利著艦)。無奈之下,為了讓戰列艦·重巡部隊在突入時免於受到妨害,只能作為引開美軍航母的誘餌部隊出擊。雖然在作戰中成功地將美國航母部隊引誘到了北方,但殲滅敵艦船的目的最終未能實現。四艘航空母艦也在此戰中盡數沉沒,至此舊海軍的機動部隊如同文字所描述的那樣被消滅了。在此次海戰結束後不久,第三艦隊(航母部隊)和第一機動艦隊(第三艦隊和第二艦隊的聯合體)就於十一月十五日宣佈解散了。

正如上述文字所描述的那樣,舊海軍的機動部隊最初是以第一航空艦隊為核心組建,在中途島海戰失敗以後,這個機動部隊的角色便改由第三艦隊承擔。最後雖然出現了由航母部隊—第三艦隊和戰列艦·重巡部隊—第二艦隊整合而成的第一機動艦隊,但其壽命僅有短短的九個半月,而機動部隊的壽終正寢也預示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失敗已經成為了定局。

相關文章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下)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7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2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9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31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3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