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勵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眾號。儘量保證內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確,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本文為特約作者投稿。
二戰期間,單就轟炸密度而言,被軸心國轟炸得最猛烈的地區之一就是馬耳他島:這座當時處在英國管轄之下的島嶼位於義大利西西里島以南幾十海里處,總面積不到300平方公里。然而,從1940年中期到1943年中期,據估計,馬耳他島足足被軸心國轟炸了1.4萬次之多!
軸心國方面之所以對這樣一個小島下如此重手,是因為在地中海戰區,馬耳他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從該島出發,英國的飛機、軍艦和潛艇就能夠掐斷義大利前往北非的海上運輸線,使補給軸心國地面部隊的代價高到難以承受。
儘管在整個戰爭期間,平均來看,軸心國運往北非戰場的補給品中,只有14%最終沒能送達,但在某些時候,無法送達的物資量卻高達三分之一!
馬耳他島對軸心國海上運輸的威脅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義大利和德國空軍接到命令,要把該島炸到「英國人再也無法將其作為基地使用」的程度。

遭受了一次軸心國空襲之後的馬耳他首都瓦萊塔,到處都是一片殘垣斷壁。
德意空軍對馬耳他島的轟炸行動中,最具決定性的發生在1942年1~8月間。當時,德意兩國調集了龐大的空中力量,義大利海軍也出動了水面艦艇,旨在發起一場徹底敲掉馬耳他島這一威脅的進攻性作戰行動。
不過,憑藉艱苦的戰鬥,英軍最終保住了馬耳他,因為對英國人來說,這座小島守衛著「大英帝國的生命線」——連接英倫三島和中東乃至印度的地中海航線。
在通往馬耳他的航路上發生過多次激烈的海空戰鬥,雙方的損失也都很慘重。從1940年到1942年間,英國方面共派出三支船隊、總計35艘商船,試圖穿過地中海駛抵馬耳他,結果有16艘被擊沉,11艘被迫返航,5艘被重創,最終只有8艘船抵達目的地;
在這8艘商船中,有3艘在入港後不久即在空襲中被擊沉。更有甚者,有一支船隊只有1艘船最終成功地抵達馬耳他。在為這三支船隊護航的169艘艦艇中,有14艘被擊沉,17艘被重創。

一艘停泊在馬耳他港口的商船被德軍炸彈命中的瞬間——不久之後這艘船就被盟軍自沉,以防止其裝載的彈藥爆炸。
面對苦苦支撐的英國盟友,美國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1942年春,美國海軍冒著極大的風險,兩次讓「黃蜂」號航空母艦向這座處於困境之中的島嶼送去了珍貴的「噴火」式戰鬥機。
方法是讓航空母艦行駛到距離馬耳他在戰鬥機的航程之內,然後讓飛機起飛,自行前往馬耳他降落。在這兩次運送過程中,在航渡期間,每架「噴火」式戰鬥機都暫時處於無法升空作戰的狀態。
儘管同盟國方面付出了這麼多努力,但馬耳他的形勢還是在不斷惡化。到1942年6月底,在軸心國的壓制下,馬耳他島上的資源已經無法支持英軍發起攻勢作戰了。
在此期間,只有約6%的軸心國補給沒能運抵北非。這種大規模的壓制作戰也意味著,軸心國方面正籌備對馬耳他發起一場兩棲登陸。
德國人將這場登陸命名為「武仙座行動」(也有資料稱該行動為「大力神計劃」),義大利人則將其命名為「C3行動」。

停放在美國海軍「黃蜂」號航空母艦機庫內的「噴火」式戰鬥機,它們將被運往馬耳他島。
軸心國方面對入侵馬耳他的提議進行了精心籌劃,事實上,這也可視為二戰期間軸心國唯一一次真正的聯合參謀籌劃:不僅義大利和德國的參謀們進行了親密無間的合作,而且還徵詢了日軍方面有關兩棲登陸作戰的意見。
為開展這場戰役,德意兩國準備動用六個多師、共計7.5萬餘名官兵,外加約1300架飛機和約200輛坦克(包括一些在東線繳獲的KV-2重型坦克),還要出動軸心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幾乎全部的艦艇。
面對來勢洶洶的法西斯軍隊,島上的英軍只有四個旅,戰鬥人員不足1.8萬名,另外他們可以得到約1.2萬名海軍和空軍地勤人員的加強,以及屈指可數的幾架飛機和寥寥無幾的幾輛坦克的支援;就連英國皇家海軍也只能派出很少的兵力,因為後者需要在全球的其他戰區從事其他作戰行動。

停泊在馬耳他瓦萊塔大港(Grand Harbour)的皇家海軍「光榮」號航空母艦。
軸心國籌劃的這次兩棲登陸作戰分以下幾個階段展開,首先是兩棲突擊:由義大利軍隊的「聖·馬可」海軍步兵團在馬耳他島南部的海灘上登陸,這是一次佯攻,意在吸引英國守島部隊中一個機動旅的注意。
其次是傘降突擊:在德軍庫爾特·斯圖登特將軍的指揮下,義大利「弗格爾」傘兵師和德軍一支師級規模的傘兵特遣隊(即奪取克里特島的那支傘兵部隊)將被空投至馬耳他島的中心地域,並攻佔一座已經完工的英軍簡易機場。
再次是滑翔機空降:義大利「拉斯佩齊亞」空降師將搭乘滑翔機,在已被攻佔的簡易機場上著陸。
最後是預備隊登陸:三個軸心國師將登陸馬耳他島,其中一個師可能會通過機降的方式登陸,另外兩個師將從海上登陸。

馬耳他島的位置十分重要,是地中海重要的據點。

馬耳他島的地圖。
由於軸心國方面已經掌握了極為準確的情報,諸如英軍兵力和在馬耳他島上的分佈等(很多馬耳他人是親義大利的,有二十多個馬耳他人因為從事間諜活動而被英軍絞死),因此軸心國的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這場行動最終還是流產了。
主要原因是隆美爾指揮的賈扎拉戰役(1942年5月26日至6月13日)正處在白熱化階段且英軍已顯頹勢。
由於預期要把德軍的攻勢繼續下去,因此隆美爾建議希特勒把德國空軍的第十航空軍「借」給他——該航空軍當時正與其他軸心國空中力量一道對馬耳他島展開空襲,以方便後續的登陸。
賈扎拉戰役勝利後,隆美爾本來是要「歸還」第十航空軍的,然而,由於此時英國軍隊正在德意聯軍的猛追下向尼羅河一線撤退,而且隆美爾說服希特勒相信埃及(還有蘇伊士運河)已是德軍的囊中之物,於是就沒有「歸還」這支空中力量。

北非德軍裝備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出乎隆美爾意料,德軍在阿拉曼折戟了。到1942年7月初,英國第八集團軍已經穩住了陣地,德國第十航空軍也未能返回西西里島。
許多原定要參加馬耳他登陸作戰的德國和義大利士兵在堅守阿拉曼防線時陣亡了,軸心國空軍旨在讓馬耳他島崩潰的「空中絞殺戰」也步入了尾聲。
最終,在1942年的下半年裡,儘管隆美爾的軍隊在一條長長的後勤補給線末端絕望地固守著阿拉曼的陣地,但軸心國通往北非的海上航線卻再次遭到英軍的痛擊,貨物損失率超過了35%,相比之下,英國人開往馬耳他的船隊卻一艘船也沒有損失。

德意聯軍對馬耳他島進行了殘酷的空中絞殺戰,但英國皇家空軍堅持下來了。
雙方圍繞馬耳他島的戰鬥代價驚人:軸心國部隊損失了約1000架飛機,英國官方發佈的損失數字是565架,但這個數字很可能被低估了。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馬耳他島上的人口密度相當高,但死於戰火的平民人數卻很少——只有約1500人,這可以歸功於當地人在島中心地帶的岩層中深挖的巨大而又錯綜複雜的防空洞體系。
1942年4月15日,整座馬耳他島被英國人授予了喬治十字勳章,這一榮譽圖案至今還被印在馬耳他的國旗上。

馬耳他國旗,左上角就是喬治十字勳章。
事後來看,倘若「武仙座/C3行動」成功的話,那麼二戰北非戰役的進程無疑會被改寫。假如馬耳他島落入軸心國之手,那麼可以猜測會出現以下後果:
(1)在北非的軸心國軍隊可以確保得到穩定的兵員和物資供應。
(2)大英帝國的海上生命線將被切斷,德軍向蘇伊士運河的進軍也許會成功。
(3)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很有可能會在軸心國的大力支持下發動叛亂,英國人也許會被趕出中東。
(4)蘇軍也許會被迫中止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分兵應對可能來自高加索方向的德軍的威脅,而且德軍可能會得到土耳其的支援。

紀念阿拉曼戰役的郵票,印有蒙哥馬利和隆美爾。
以上這些猜想的正確與否恐怕永遠無法驗證了,但一個需要指出的事實是,早在1941年年初,大英帝國的「生命線」就再也不經過地中海了,而是採用了一條更遠卻也更安全的繞道南非的航線。
另外,如果隆美爾沒有得到原本用於馬耳他方向的空中力量的話,那麼他在賈扎拉的勝利就不會那樣具有決定性;更不用說「蘇伊士運河落入德軍之手」「從高加索方向威脅蘇聯」這類看上去似乎不太現實的事了。
即便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之前得到土耳其的支援而進攻高加索也是困難重重,因為高加索地區的地形根本不適合機械化部隊運動。
同時,如果北非戰局在1942年中期變得嚴重不利於同盟國的話,那麼美國人早就有計劃派遣大批地面部隊參戰以支援英軍。

慘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因此,對軸心國而言,馬耳他島可謂既是一個「樞紐」,也是一個「人質」;對同盟國而言似乎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堅守馬耳他島的話,英國人在軍事上也許會更加主動,但放棄馬耳他島的政治代價也是極為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