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二戰蘇軍步兵武器

著:戴維·M. 格蘭茨

譯:孫渤

衛國戰爭最初的30個月裡,紅軍所需作戰武器的數量和質量都得到很大改善。這些改善能使步槍手、炮手、騎兵、坦克手、工兵(工程兵)和通訊兵同樣受益。

按照傳統,蘇聯各武器設計局在為紅軍研製武器時強調簡單、可靠和低製造成本。這種做法雖然可以滿足一支大規模軍隊對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和火炮等高質量、耐用和可靠武器的需求,但是導致更大型和更復雜武器系統的可靠性下降,並頻繁出現機械故障。

步槍和手槍

紅軍步兵參加這場戰爭時裝備的步兵武器數量超出實際需要。然而,生產的拖延和武器型號的多樣性卻成為戰爭爆發時存在的主要缺陷。這兩個缺陷加上紅軍1941年遭受的災難性損失共同造成嚴重的武器短缺頻繁出現。

但這種短缺只是暫時的,到1942年後期,通過不擇手段地為武器生產活動提供必要資源,蘇聯的武器產量已經遠遠可以填補數量短缺。

供各級指揮人員隨身佩戴的武器當中,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武器是託卡列夫TT2型1933年式 7.62毫米自動手槍和納甘1895年式7.62毫米左輪手槍。

上圖:託卡列夫TT-33與納甘M1895

蘇聯工業1941年交付紅軍120903支自動手槍和118453支左輪手槍之,1942年又開足馬力製造出161485支自動手槍和15485支左輪手槍,1943年生產了更多手槍。

紅軍的制式步兵武器是彈倉供彈、手動槍機的莫辛-納甘1891/1930年式7.62毫米步槍,該槍還有一個狙擊步槍改型,而騎兵裝備莫辛-納甘1938年式7.62毫米卡賓槍。蘇聯步兵不得不忍受這種相當笨重的制式步槍,直到1944年年初開始換裝一種重量更輕的卡賓槍,即莫辛-納甘1944年式 7.62 毫米卡賓槍。

上圖: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

上圖: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

經過20世紀30年代後期的廣泛測試,國防人民委員部還在1940年把託卡列夫SVT-40式7.62 毫米半自動步槍列裝部隊,該槍配備可容納10發子彈的彈倉,有效射程達1500米。1942年夏季,該槍又有一種全自動改型列裝,作為制式輕機槍的替代品。

然而,這種武器結構複雜,並且普遍認為可靠性低、射擊精度差,導致國防人民委員部在戰爭期間停止生產,轉而強調研製和列裝能提供凶猛火力的衝鋒槍。

上圖:手持SVT-40的紅軍戰士

衝鋒槍

20世紀30年代後期對沖鋒槍進行廣泛的驗證之後,國防人民委員部首先研製和列裝傑格佳廖夫PPD型1934/38式衝鋒槍,但因其諸多缺陷而於1939 年停產;其次是配備彈鼓的傑格佳廖夫PPD型1940 式衝鋒槍;最後是最著名和最廣泛使用的步兵武器——什帕金PPSh型1941年式7.62 毫米衝鋒槍,通常簡稱為「波波沙」衝鋒槍。

「波波沙」火力凶猛,是步兵手中莫辛-納甘步槍的有力補充。至少在理論上,國防人民委員部為每個步兵團中的一個步兵連(自動槍連)配備「波波沙」衝鋒槍,另外還為每個紅軍步兵營的步兵第1、第4和第7連各安排了一個裝備該槍的自動槍排。

上圖:「波波沙」堪稱蘇聯紅軍最顯著的身份標識

衝鋒槍的廣泛應用,促使蘇聯在1943年研製出一種更廉價、更可靠的型號。當年年初,蘇聯試製了蘇達耶夫PPS型1942年式衝鋒槍;同年夏季,重量更輕、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蘇達耶夫PPS型1943年式衝鋒槍開始列裝。

隨著戰爭的進行,衝鋒槍的產量出現比步槍和卡賓槍更加迅猛的增長。例如,從1941年7月到當年12 月,蘇聯共生產了1567100支步槍和卡賓槍、89700支衝鋒槍;1942年,生產了4049000支步槍和卡賓槍、1506400支衝鋒槍;1943年,生產了3436200 支步槍和卡賓槍、220 餘萬支衝鋒槍。

整場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18313200支步兵武器,其中有6173900支衝鋒槍,佔總數的34%。另外,美國還按照《租借法案》,共向紅軍提供了137729支「湯姆森」.45口徑衝鋒槍。

上圖:PPD、PPSh與PPS

上圖:PPD、PPSh與PPS

機槍

蘇德戰爭的大部分時間,紅軍步兵的制式輕機槍都是配備到步兵排和班的傑格佳廖夫DP型7.62毫米機槍。

這種輕機槍有一個大型彈盤,所以又被戰士們稱為「留聲機」,它一直在這個武器類型中佔據統治地位,直到1944年國防人民委員部用現代化的DPM型1944年式機槍取代它。

上圖:史達林格勒廢墟中的蘇軍DP-27機槍手

紅軍步兵機槍分隊最普遍裝備的協同操作機槍,是安裝在各種輪式槍架上的1910年式 7.62 毫米馬克沁水冷機槍。這種武器既笨重又古老,於是,國防人民委員部1943年5月用更簡單、重量更輕的戈留諾夫SG-43型機槍將其替代。另外,國防人民委員部還列裝過DS型1939年式7.62 毫米機槍。

蘇聯的制式重型機槍是傑格佳廖夫DShK型12.7毫米機槍,這種機槍雖然最初為對空防禦而設計,但是不時也會安裝在輪式槍架上用於支援步兵。

作為上述武器的補充,《租借法案》還向紅軍提供了2487挺布倫機槍和5403挺勃朗寧.30 口徑機槍。

上圖:一挺保衛斯摩稜斯克的DShK高射機槍

反坦克武器

紅軍在戰爭爆發時最嚴重的缺點之一是其步兵缺少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試驗過幾種步兵反坦克武器都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之後,國防人民委員部從1941年8月開始列裝單髮式的傑格佳廖夫PTRD型14.5毫米反坦克槍和彈倉式的西蒙諾夫PTRS型反坦克槍,這兩種槍都需要兩人小組操作。

上圖:隱蔽在坦克殘骸旁的PTRD小組

雖然反坦克槍有其侷限性,但是截至1942年12月31日,蘇聯已經生產出202488支結構較為簡單、便於大批量生產的PTRD和63385支PTRS。從1942年1月1日到1943年1月1日,紅軍實有武器清單中反坦克槍的實際數量從8116支增加到118563支。

這些反坦克槍在戰爭第一年尚屬有效,但到1943年,裝甲技術的進步已使它們在正常情況下無法擊穿大多數德國坦克的前裝甲。

從那時起,為了摧毀德國坦克,紅軍步兵不但要在極近距離內使用反坦克槍,而且只能瞄準坦克側裝甲和後裝甲的最薄弱位置,即便對最有經驗的步兵來說,這也是一項極其危險的任務。

儘管反坦克槍有上述明顯缺點,可在戰爭的剩餘時間 裡,紅軍步兵始終還是非常依賴它們。

上圖:這支PTRS正在對空射擊

作為反坦克槍的補充,蘇聯人還列裝了RPG-40型1940年式反坦克手榴彈。但是,這種武器在對大多數現代化型號的德國坦克都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蘇軍只能湊合著使用所謂的「莫洛托夫雞尾酒」——裝滿汽油的燃燒瓶,其中有數千種不同版本的即興創作,也有大批量生產的所謂「KS瓶」。1941年和1942年的較短時間內,紅軍還試驗過一種類似於迫擊炮的武器,名叫「縱火擲彈筒」,用來發射充滿混合燃燒劑的縱火彈。

上圖:「莫洛托夫雞尾酒」燃燒瓶

然而,出於各種技術原因,包括它給炮手自身帶來的危險,國防人民委員部1942 年後期停止生產這種別出心裁的武器。

另外,國防人民委員部還組建和使用反坦克軍犬部隊,裝備並訓練攜帶爆炸物的軍犬接近並摧毀德國坦克。頗有意思的是,這些軍犬通常是德國牧羊犬。

編輯:顧超逸

本文摘自《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

★普里茲克「軍事創作終身成就獎」得主格蘭茨研究蘇聯紅軍的巔峰之作——《巨人》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

★運用解密的蘇聯(俄羅斯)檔案材料,扭轉片面觀察蘇德戰爭史的錯誤觀點,全面揭示由於各種原因「被遺忘的戰役」,列舉許多與戰爭最初30個月有關的重大爭論話題,加以分析並得出新的結論。

★從戰略、戰役法和戰術角度,分析總結蘇聯軍事學術1941年至1943年的進步。

★按照具體軍兵種,詳細論述蘇聯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1941年至1943年的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

★介紹蘇聯的戰略領導層、軍隊監管部門和中央軍事管理機關1941年至1943年怎樣履行和完善各自的管理職能,並有哪些經驗教訓。

★分析蘇聯紅軍的指揮幹部隊伍1941年至1943年的變化,通過重點觀察主要司令員和指揮員在每個年度的表現和職務升降,指出這支指揮幹部隊伍並非像流行觀點認為的那樣不穩定,其中有較大比例的人能從1941年和1942年德國國防軍的殘酷教育課程中倖存下來,成為 1945年凱旋隊伍當中功成名就的司令員和指揮員。

★概述蘇聯的兵役制度和包括女性、流放犯、懲戒軍人等特殊身份的軍人,並從被裝給養、紀律和士氣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地描繪普通紅軍戰士的面貌和生活,試圖從人文角度解答為什麼1941年和1942年同樣喪師失地的蘇聯紅軍沒有像1917年的沙皇軍隊一樣土崩瓦解。

相關文章

戰後盤點,阿根廷人的馬島戰爭

戰後盤點,阿根廷人的馬島戰爭

著:馬丁•米德爾布魯克(Martin Middlebrook) 譯:俞敏 1982年6月14日,隨著梅南德茲(馬島陸海空軍指揮官)大筆匆匆一...

錦衣衛與東廠之間的那些事

錦衣衛與東廠之間的那些事

但凡提到明代的特務政治,有一個高頻詞總會時不時地就蹦到你眼前,這個詞寫作「廠衛」。許多人據此人云亦云,將廠衛掛在嘴邊,視之為特務的代名詞,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