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海洋文庫S008:《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第三卷:《日德蘭海戰及其之後:1916.5—12》

日德蘭海戰之後,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海軍裝備出現了長足發展,變革的劇烈程度超過了戰略和戰術的變化。6月4日,傑利科成立了一批專門處理裝備問題的委員會,委員會中有很多技術專家,他們收集海戰經驗的資訊,調查所有有關裝備的事宜。委員會包括魚雷、無線電、防火和防毒氣、通訊、探照燈、工程,以及極為重要的炮彈(德雷爾任主席)、防護,以及炮術。
日德蘭海戰時,除了「愛爾蘭」號和「阿金庫爾」號,所有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都安裝了主炮火控指揮儀;但所有巡洋艦都沒有安裝。實戰證明,使用珀西·斯科特指揮儀,是在戰鬥條件下主炮瞄準和射擊的最有效手段,而夜戰則證明,有必要將指揮儀應用到反魚雷艇火炮的控制上。在委員會的推薦和傑利科的強力支持下,立即開始了指揮儀裝備工作。到1918年5月,所有型號可以向前追溯到3艘「韋茅斯」級(Weymouth,1911—1912年建造)的巡洋艦,都已經安裝了指揮儀。1917—1918年,19艘驅逐領艦和130艘驅逐艦也都安裝了指揮儀。1917年3月至1918年7月,21艘主力艦安裝了副炮指揮儀:17艘最新無畏艦、輕型戰列巡洋艦「聲望」號和「反擊」號,以及「大型輕巡洋艦」「光榮」號和「勇敢」號。戰列巡洋艦副炮指揮儀的安裝開始於1918年5月,但到戰爭結束時仍未完成。一艘前無畏艦「英聯邦」號安裝了主炮指揮儀(1918年5月),因為它將被用於對岸炮擊任務。
由於在5月31日的海戰中,德艦在儘快取得命中方面顯然更加成功,所以對火力控制體系進行了詳細調查。1916年9月,傑利科發佈了一份備忘錄,其中有炮術委員會推薦的最新目標定位原則——發佈這些原則,主要是想從技術層面引發更多討論,但新原則確實可以對敵艦實施更快和更準確的跨射。傑利科在1916年11月卸任大艦隊司令前,對經過修改的炮術原則取得的進步非常滿意。「不誇張地說,用新方法確定敵人距離所需的時間,比原來減少了一半。」炮術上的另一個進步(1917年投入使用),是使用照明彈(仿製德國照明彈),這是比探照燈更好的目標識別方式,在某些條件下,照明彈既可以像探照燈一樣照亮目標,又不會像後者一樣,讓軍艦成為敵人射擊的靶子。在傑利科的建議下,羅賽斯反潛防禦圈內建立了炮術練習靶場,這為停泊在那裡的軍艦,練習操作6英寸及以下口徑艦炮提供了極大便利。日德蘭海戰中,只有最新型主力艦裝有15英尺測距儀,其他主力艦只有9英尺測距儀,後者的基線長度對主力艦隊交戰距離來說已顯不夠。1917年,英國海軍開始為主力艦製造基線長度為25英尺和30英尺的測距儀。

「雷神」號上的13.5英寸MkV型45倍徑艦炮,英軍在火炮口徑上的巨大優勢被彈藥的低劣性能大幅度抵消
一些機敏的軍官已經在海戰中看到,英國急需更好的穿甲彈和引信。但是海軍對改變有強烈的抵制情緒。正如德雷爾所抱怨的:「我們中很多人都試圖強調,我們填充苦味酸裝藥的被帽穿甲彈,和德國人裝填TNT和使用延時引信的穿甲彈一樣出色,但我們的炮彈在穿甲過程中會裂成兩半,而德國炮彈則會在我們艦體內部爆炸。不願意汲取這一教訓似乎是極其可悲的。」但是海軍部毫不懷疑,自己的炮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他們不冷不熱地回應了傑利科在7月25日提出的,對裝填TNT的被帽穿甲彈進行試驗,以及仿製並裝備德制延時引信的建議。真正促使海軍部著手改進炮彈的決定性事件,發生在8月「獅」號舉行的一次午餐會上。到會的一位客人,一名曾任駐柏林海軍武官的瑞典海軍軍官告訴查特菲爾德,德國海軍軍官認為英國炮彈是「可笑的」——大口徑炮彈沒有穿透他們的裝甲,而是在其表面裂成碎片。查特菲爾德回憶稱:「我已經聽夠了,假裝對這個話題失去了興趣;但是我在客人們離開之前幾乎無法自制。」他將了解到的情況告訴了貝蒂。貝蒂隨即向海軍部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要求全面測試炮彈在不同入射角下的穿甲能力。試驗最終得以開展,揭示了英國炮彈的嚴重缺陷。在傾斜入射角下,炮彈甚至無法穿透2英寸裝甲。用查特菲爾德的話說,這些炮彈「簡直令人絕望」。
海軍部對炮彈問題的解決,仍沒有很大的熱情,直到傑利科在1916年底到海軍部任第一海務大臣,並在1917年3月,任命執著而又有鑽研精神的德雷爾擔任海軍軍械總監(DNO)。海軍開展了更多被帽穿甲彈試驗,也揭示了炮彈存在的更多嚴重問題。貝蒂甚至質疑,炮彈在射程超過10000碼還是否有效。c大艦隊只有極少數軍官知道真相,而實際情況確實非常糟糕,以至於貝蒂在1917年初的一天找來查特菲爾德,遞給他一封信讓他讀。查特菲爾德爵士回憶:「信是貝蒂親手寫的,我不用說信是寫給誰的,但是它向後人揭示了有關我們炮彈的真相。貝蒂要把信交給銀行,只有他在戰鬥中陣亡後才能打開。他對我說:‘如果我死了,可能你也陣亡了。如果艦隊在戰鬥中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這封信寫明瞭到底是誰的責任,該受譴責的,絕不是我無力保護的艦隊官兵們。’」
幸運的是,1917年初,海軍部下令用彈藥倉儲船上的儲備彈藥,替換所有有缺陷的被帽穿甲彈。另一個巨大進展是,1917年5月,高效的新型穿甲彈設計成功了。日德蘭海戰中使用的1920磅炮彈,可以在16000碼距離上,以20度傾角擊穿6英寸裝甲,而改進後的15英寸炮彈,採用更呈鈍形的彈首,被帽也呈鈍形並增加了硬度,裝藥和引信也更加先進,可以在同樣條件下擊穿10至12英寸裝甲,並在距裝甲20至30英尺處爆炸。傑利科認為,新型炮彈「肯定能」將大口徑火炮的威力「加倍」。但是查特菲爾德回憶道:「經歷了12個月的焦急等待後」(實際上的時間更長),僅僅製造了少量新型炮彈,直到1918年4月才開始裝備艦隊。戰爭結束時,大艦隊主力艦共裝備了12000枚新型炮彈(12英寸及以上)。1917年,13.5英寸高爆炮彈開始使用TNT裝藥,TNT裝藥才開始正式得到應用。而其他炮彈仍在使用苦味酸裝藥。15英寸被帽穿甲彈一直到1918年才開始使用TNT代替苦味酸。

強大的15英寸火炮表現優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寶刀不老
防護委員會調查了日德蘭海戰中,導致5艘軍艦爆炸的原因。委員會成員都確信,爆炸是火災蔓延至彈藥艙引起的。其中一種可能,是炮彈在炮塔或炮塔基座內爆炸(或引爆其他彈藥),閃爆或火焰向下抵達彈藥處理室,隨後進入彈藥艙。根據委員會的建議,採取了嚴格制度和規程,以及預防和防護措施,包括立即引入防火設備。每一個藥包只裝一個點火裝置,點火裝置也被「可撕開的碟形封條」覆蓋。而最重要的措施,則應當是大艦隊所有軍艦上,在彈藥艙和彈藥處理室之間的艙壁上安裝了防火艙門。現在,彈藥艙門將在戰鬥中保持關閉狀態。它們的運轉有點像飯店的旋轉門(只是它們是水平放置的),這樣就總能將火苗拒之門外。

各種防火措施仍不是解決火災問題的全部手段。如果彈藥艙被擊穿,或者被爆炸破壞,仍有可能發生火災。大艦隊官兵都堅信,彈藥艙本身就防護不足,而在戰鬥中,彈藥艙爆炸也的確出自以下原因:炮彈或者彈片擊穿了裝甲甲板,進入彈藥艙。而且大艦隊,特別是戰列巡洋艦隊的官兵,都認為戰列巡洋艦防護「很弱」——防護的重要性過於讓位於速度和火力。貝蒂此前從未見識過,軍艦可以像3艘英軍戰列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防禦」號那樣發生爆炸,而赫爾戈蘭灣海戰中的德國輕巡洋艦「科隆」號,日德蘭海戰中的「威斯巴登」號,以及多格爾沙洲海戰中的「布呂歇爾」號,都是反覆被大口徑炮彈擊中,直到沉沒也沒有發生爆炸。多格爾沙洲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茨」號燃起大火,火焰竄至主桅高度,仍沒有發生爆炸。貝蒂認為,德國所有型號巡洋艦都沒有發生殉爆,是因為德國和英國軍艦的幾點區別:「(1)12英寸及以下口徑的艦炮,發射藥沒有暴露在外,也沒有安裝極度敏感的點火裝置,而是儲存在輕型金屬封套或者銅質彈藥筒中。這兩種容器都具有防閃爆的能力。(2)在重型艦艇上——有足夠的防護措施,確保被帽穿甲彈在抵達臨近彈藥艙的區域前就發生爆炸。」他的結論是:「我們的軍艦在設計上有嚴重缺陷,同時我們的彈藥也不穩定,無法確保安全性。5月31日發生的災難,肯定源於這兩個原因,或者其中之一。」
傑利科也對德軍戰列巡洋艦的堅固性印象深刻,他也認為,英軍戰列巡洋艦肯定有設計上的問題。日德蘭海戰作戰報告中,他為英方的損失列出了一些最重要因素,「首先,我們的巡洋艦裝甲非常薄弱,特別是炮塔裝甲和水平裝甲」。隨後,他指出敵人有14艘軍艦(戰列艦以下至輕巡洋艦)在戰爭中沉沒,但沒有一艘發生殉爆;9艘英國軍艦(戰列艦以下至輕巡洋艦)被敵人艦炮擊沉,其中6艘發生了爆炸。傑利科相信,這證明「德國在引信、裝藥或者艦體結構上優於我們」。
艦隊最重視的還是裝甲防護問題。高級軍官都認為,英制主力艦,特別是早期型號,對遠距離上發射的,陡直下落炮彈的防護極其薄弱,而彈藥艙頂部的水平甲板(彈藥艙冠部)必須增加裝甲,以阻止炮彈和彈片進入彈藥艙。1916年6月25日,傑利科和貝蒂到海軍部開會,會上接受了大艦隊的觀點。這導致海軍部和DNC尤斯塔斯· 坦尼生-迪恩古爾發生了激烈爭論,他堅決拒絕在彈藥艙冠部增設裝甲。他列舉了大量事實,以及對戰列巡洋艦報告的嚴謹分析,包括來自「瑪麗女王」號和「無敵」號倖存者的證詞,證明沒有證據顯示,有任何敵人的炮彈擊穿並進入了英國軍艦的彈藥艙。為支持他的結論,他指出,防護不及彈藥艙的發動機艙和鍋爐艙都沒有被炮彈擊穿過。他認為,戰列巡洋艦在設計和建造上沒有任何問題,損失的原因是發射藥安全缺陷,以及那些正在得到改進的防火措施。
似乎有非常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是閃爆引起了發射藥火災,火災蔓延至彈藥艙,最終引起了大爆炸。相對於動力艙和其他重要艙室,彈藥艙區域所佔面積較小,如果爆炸是因為炮彈直接擊穿了彈藥艙而引起的,就很難相信沒有炮彈擊穿了動力艙室,包括鍋爐艙、發動機艙,或艦體下層的其他區域。
……所有參戰戰列艦沒有一艘沉沒,而有些戰列巡洋艦雖然被重創,但是它們的動力艙都沒有嚴重受損,說明其防護總體上是令人滿意的……
結論是,應該認真考慮在未來建造的軍艦上,加強炮塔頂部的裝甲厚度,因為炮塔似乎才是軍艦上最危險的部位。
DNC擔心,如果允許戰列巡洋艦的損失,是德國炮彈擊穿了重要部位所致的觀點一直存在下去,會導致海軍錯誤地要求在未來艦艇的設計中,大幅增加裝甲防護。
……結果將是,軍艦排水量大大增加,和現在相比,總排水量中很大一部分將用於防護。英軍軍艦設計的基本原則是,最好的防禦就是超強的進攻威力,這次海戰證明了這一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因為,雖然英軍戰列巡洋艦與敵人的戰列艦進行了戰鬥,但它們並未失去戰鬥力,而擁有重型防護的德國軍艦卻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第三海務大臣和海軍審計官,海軍少將圖多爾「完全同意」DNC關於爆炸原因和沒有必要增加裝甲的觀點。「這次海戰中最不幸的結果之一,可能就是讓人錯誤地認為裝甲防護是必須和重要的;我們當然應該儘量佈置更多裝甲,但是每增加一噸裝甲,就要在別的性能做出相應犧牲。」不管是不是「錯誤想法」,艦隊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裝甲防護,他們終於戰勝了DNC和海軍部委員會。海軍部同意,當年秋天開始為軍艦加裝裝甲。主力艦的主要改進,集中在增加防護能力上,彈藥艙上方的水平裝甲增加了1英寸,副炮(6英寸)炮郭傾斜部分的裝甲增加了1—2英寸。由於這些改進增加了重量a,海軍部專門成立一個減重委員會。根據委員會的建議,並由海軍部批准,渦輪機起吊設備被拆除,燃油、食品和淡水的儲備量也被削減。

正在航行的「復仇」號,該級艦未能趕上日德蘭之戰,但其設計也因此得以根據實戰經驗進行改進
正在建造的軍艦中,最後兩艘「君權」級(或者「復仇」級),也是英國戰時完成的最後兩艘主力艦「決心」號和「拉米利斯」號,都未做改動。已接近完工的高速、「古怪」的輕型戰列巡洋艦「反擊」號和「聲望」號,除了原有2英寸水平裝甲外,在彈藥艙上方增加了1英寸水平裝甲。大艦隊司令的代表與第三海務大臣會晤(10月12日)之後,為這兩艘軍艦增加了更多的水平防護:發動機艙和15英寸主炮彈藥艙的頂部等部位增加了500噸裝甲。同時,「大型輕巡洋艦」「暴怒」號和「光榮」號,彈藥艙上方的水平裝甲也大幅增加。最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已於1916年9月1日開工,但隨即改變了設計,增加了5000噸裝甲,尤其是彈藥艙上方的防護,使其完工時排水量達到41200噸。它的主要防護包括,水線裝甲帶12英寸,並逐漸減少至6英寸,彈藥艙上方主甲板裝甲為3英寸。該艦是海軍部委員會於1916年3月批准建造的4艘新型戰列巡洋艦首艦,也是唯一一艘完工的同級艦,但直到1920年3月才建成。順便在這裡指出,「胡德」號在1941年戰沉的確切原因也一直不明,不過沒有證據證明火災是罪魁禍首。
貝蒂總是認為,日德蘭海戰之後為主力艦增加裝甲的改進還遠遠不夠——因為他又一次向海軍部抱怨:「他們最多隻是採取了一些臨時性措施,根本不足以彌補設計中的主要缺陷,特別是彈藥艙防護問題。」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