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戰爭:東方遊牧民族的「糧食觀」

由於遊牧的產出無法長時間保存,一些遊牧民族也開始嘗試農耕的生產方式, 甚至接受中原文化。

八王之亂後,西晉在流民和少數民族武裝的雙重打擊下土崩瓦解,司馬鄴(yè) 流亡政府奔逃到關中長安一帶。當時司馬鄴政府統治下的關中漢族居民已經死傷大半,真正為長安供給糧食的是南遷的北方少數民族居民,尤其是仇池地區的氐(dī)人。進入農耕地區的南遷部落實際上已經改變了自己的生產方式。

山西北部的匈奴部落也將種田視作自己的主業之一,當地的文化因此發生了改變。他們的首領劉淵受漢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因其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太原王家的關係也較密切,兒子劉聰更是各種洛陽上流社會「沙龍」裡的常客。

劉淵家族建立的政權最初的名字叫「漢」,劉淵甚至還和劉禪攀關係,非要追認劉禪為先帝。政權建立後不久,劉淵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劉聰登基後,繼續對西晉用兵。當時為劉聰征討關中的統帥,就是劉淵的侄子劉曜(yào)。

劉曜個人武力非凡,但在指揮能力上有所欠缺,難以做到逢戰必捷,征討關中的過程並不順利。好在劉曜機智,他發現實際上是南遷部落的居民在維持長安的供給,於是改變了戰略,轉而先進攻關中的胡人聚集區,再進攻長安。這個戰略很奏效,長安城嚴重依賴胡人上繳的糧食。很快,沒有了糧食的長安城陷入了嚴重的饑荒, 劉曜順利攻下了長安城。

在北方少數民族南遷的十六國時代, 各個政權並不是嚴格按照民族成分劃分的單一民族政權。羌人中一樣有前秦苻(fú) 家的忠臣,氐人中也有效忠於姚家幾十年的「粉絲」。各個軍事集團本來就是因為各種關係聚合在一起的,地緣性因素超過了民族性因素。能夠在一起種地吃糧的枋(fāng)頭①集團就是前秦的統治核心,半農半牧、食用牛羊肉的灄(shè)頭②集團則是後秦統治集團的核心,在這之上形成的文化差異讓雙方統治集團的成員超出了民族認同。前秦的統治核心中也有南安羌人雷氏家族,後秦姚氏集團中的天水尹氏家族也是地道的氐族出身。

種植穀物、再採取屯田的方式獲取軍糧並不是漢族人的專利,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樣重視農業和屯田的作用。忽必烈在和兄弟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帝國大汗之位時, 前者的軍事力量並不佔優絕對優勢。阿里不哥是蒙古人推選出的首領,也因其拖雷幼子的身份得到了拖雷名下大部分蒙古軍戶的效忠。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四年戰爭中,忽必烈仰仗的是京兆、河南等領地軍人的支持。他和阿里不哥的戰爭,本質上是蒙古「草原本位」和「接收融入」兩種治國理念的衝突。忽必烈推行的接受漢化的治國理念在當時並沒能獲得蒙古部眾的廣泛認同。在戰爭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忽必烈麾下的部隊不願意與阿里不哥拼死作戰的現象,忽必烈只得徵召漢人部隊應戰。

最終幫助忽必烈獲得戰爭勝利的還是糧食。當時蒙古草原上的人口繁衍得很快,來自各個征服地區的糧食供養了遠遠超過草原遊牧經濟供給能力的人口。蒙古帝國的首都和林每天都需要數千輛大車來輸送糧食。忽必烈當時控制的地區恰恰是和林等蒙古草原城市糧食供應的要扼。忽必烈果斷地對蒙古草原實行了糧食禁運。與此同時,蒙古草原上也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蒙古部眾生存極其困難。阿里不哥只好催促名義上向自己效忠的察合臺等汗國為蒙古本部供應糧食,結果加劇了自己和盟友的矛盾,鬧到最後甚至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就在阿里不哥和盟友大打出手之際,忽必烈的軍隊殺向和林。

情急之下,阿里不哥命令自己的守軍可以就地投降,但是千萬要記得誰才是蒙古人真正的大汗。阿里不哥自信地認為自己的部下會永遠忠誠於自己,卻忘了權力的基礎是共同利益。結果,他的部下都投奔了忽必烈,因為忽必烈能讓草原兒女生活得更好。

忽必烈的成功並非沒有先例可循。在唐朝時興起的吐蕃起源於拉薩河谷的農耕部落,是他們最早發現並種植了青稞。吐蕃是集農耕、遊牧為一身的二元經濟體,這種結構有足夠的向心力及較穩定的社會結構。吐蕃的統一史就是務農的吐蕃人不斷吞併融合周邊其他部族的歷史。此外, 吐蕃少有突厥「大汗」遍地的情況,被吐蕃人征服的地區普遍接受了吐蕃的風俗文化。更重要的是,由於有了可以儲存的糧食,遊牧民族有了可以與漢人長期對峙的物質基礎。遼朝興起之後,從石敬瑭手中拿走了幽雲十六州,有了穩定的糧食出產。在與北宋對抗時,遼朝不僅自己衣食無憂,還能援助北漢,這也將遼朝和以往的遊牧政權區別開來。從前遊牧民族單一經濟結構的脆弱性令他們無力抵擋嚴重的自然災害,一旦遭遇天災人禍就容易出現全盤皆輸的結果。柔然、突厥、回鶻歷史上不乏在災害面前無力抵抗內外強敵的例子。

忽必烈熟悉漢文化,尤其熟悉漢人的屯田政策。在元朝兩次遠征日本的計劃中, 我們就能夠看出忽必烈集團對屯田的重視程度。元軍第一次遠征日本就動用了屯田軍。第二次遠征日本部署如下: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軍及漢人)士兵19000 人,金方慶統高麗軍10000 人,乘戰艦900 艘,加上高麗水手17000 人,攜軍糧10 萬石,由高麗出發;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南宋降軍10 萬人,乘戰船3500 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兩軍約定於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不過忽必烈遠征日本之前,他的使者趙良弼曾上書忽必烈,稱日本「人不能盡其用, 地不能盡其力」,攻打日本耗費巨大,一定會得不償失。只可惜這句建言沒能打動忽必烈。

要提到的是,元朝屯田的範圍很廣,其核心宿衛軍在各地也有大規模屯田,屯田收入也是蒙古軍事貴族的一大收入來源。元朝並沒有佔據整個新疆,新疆的很多地區當時被海都勢力控制著,海都是忽必烈一生中最頑強的敵人。為了維護自己的防線,忽必烈專門派出了兩萬多人的屯田隊伍駐紮在新疆,開墾了一百多萬畝土地,李進、劉恩等人都是忽必烈新疆屯田政策的執行者。屯田的成功與否甚至決定著忽必烈對外戰爭的成敗,忽必烈最終在新疆退讓,與其在新疆屯田土地的丟失不無關係。

元朝覆滅後,昔日在草原上建立的城市因為沒有來自內地的糧食供應而日益荒廢,只留下頹景供後人憑弔。蒙古人崇尚行動力,他們沒有為這些廢墟寫下黍離之悲的詩篇,而是用自己的行動來重現祖先的輝煌,俺答汗就是其中的代表。

俺答汗在嘉靖年間對明朝展開了多次軍事行動,甚至一度兵臨北京城下,力圖恢復草原昔日的榮光。此外,他還在草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規模最大的有現在的呼和浩特。為了建設這些城市,俺答汗動用了極大的人力、物力,這其中還包括了一些被其明招暗擄來的漢人。軍事能力方面,俺答汗不在努爾哈赤之下,也不遜色於先祖忽必烈,他甚至組建了火槍部隊。

自俺答汗後,也有其他不願服輸的成吉思汗子孫,準噶爾汗國就是其中的代表。準噶爾汗國從俄羅斯引進並改造了火槍,他們製作鋼刀、盔甲的水平也高於其他蒙古同胞。據現今考古發現的準噶爾軍隊的食譜顯示,準噶爾士兵三餐中麵食的比例非常高,準噶爾貴族的三餐中也都有精細的麵食。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戰爭:食物、戰爭、歷史的奇妙聯繫》

圍繞穀物、肉奶、鹽、酒等食物引起的種種戰爭趣聞、歷史軼事展開,細述食物、戰爭、歷史幾者間的奇妙聯繫

相關文章

為什麼葡萄酒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民飲料?

為什麼葡萄酒沒有成為中國的國民飲料?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葡萄酒對於中國人來說,到底是本土起源還是舶來品?一直富有...

堪比石油的緊俏資源——近代食鹽戰爭

堪比石油的緊俏資源——近代食鹽戰爭

本文摘自《舌尖上的戰爭》第三章「鹽的霸業」中的「近代食鹽戰爭」 鹽業和鹽稅的爭奪在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也是戰爭的重要導火索,這在西南軍閥的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