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窮兵黷武,二戰日軍從橫濱港到珍珠港的不歸路

著:克拉克·G.雷諾茲

譯:譚星

審校:張宇翔

審校:張宇翔

1909年金秋的一天,幾艘美國海軍軍艦靜靜地停泊在從紐約穿城而過的哈德遜河上,這不過是例行的節假日公眾開放活動。

然而這一次,外交官們和將領們觀看了不同尋常的一幕——威爾伯· 萊特駕駛一架飛機在艦隊上空成功地進行了飛行表演,震撼了所有觀眾。

6年前,正是威爾伯· 萊特和他的兄弟在基蒂霍克海灘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活塞動力飛機的飛行。

在威爾伯· 萊特下方仰頭觀看的人群中,有當時還是中校的威廉· S. 西姆斯,日後出任海軍部次長的富蘭克林· D. 羅斯福,以及當時還是上尉的歐內斯特· J. 金。此時後兩者並不了解他們看到的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這個會飛的東西終有一天會改變他們的一生。

上圖:威爾伯· 萊特的歷史性飛行

上圖:威爾伯· 萊特的歷史性飛行

三年後,在盛大的橫濱閱艦式上,一場類似的飛行表演也同樣震撼了日本天皇和其他顯貴。日本海軍大尉金子養三駕駛一架水上飛機降落在日本海軍旗艦旁的海面上,隨後又騰空而起。與此同時,另一架水上飛機和一艘軟式飛艇從日本艦隊上空飛過。

和美國一樣,日本也將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大力發展海軍航空兵,直到兩國在一場巨大的海空對決中迎頭相撞。

提到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就不得不說說它的「老師」英國。除了派出多名顧問指導日本海軍訓練航母部隊之外,英國還在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期間向日本和美國提議,每個國家可以把2艘未完工的戰列巡洋艦改造成快速航母,兩國都採納了這一方案。

美國海軍將2艘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改造成排水量33000噸、航速33節、載機75架的航空母艦。與此類似,日本在1927年建成了排水量26900噸、航速32.5節、載機60架的「赤城」號,之後又在1930年用未完工的戰列艦艦體建成了排水量29600噸、航速28.3節、載機72架的「加賀」號。

上圖:剛剛下水不久的「赤城」號,拍攝於1925年

在這兩艘鉅艦出現之前,日本還有一艘排水量7470噸、航速僅25節的小型航母「鳳翔」號,它於1922年服役,被用作試驗艦。

不過,和英國不一樣,日本人沒有把陸海兩軍的航空兵抽出來建立獨立的空軍,因此日本海軍航空兵很快發展起來並大獲成功。

1927年,日本海軍建立了兩個關鍵的行政管理部門,一是聯合大本營內的海軍聯合航空司令部,二是由一名海軍中將負責的航空本部。

當年7月,日本海軍要求每一個初級軍官都要「接受短期航空培訓」,如果他們想要晉升為將官,就要獲得飛行員資格或者擁有指揮航空母艦、水上飛機母艦的履歷。

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堪稱百裡挑一,每年入選參訓的飛行員只有約100人。在長達8年的嚴格訓練之後,只有最好的飛行員才有幸登上航母。可以說,日本海軍的航母上集中了全國最精銳的飛行人員。

雖然1933年時日本海軍又得到了一艘排水量10600噸的小型航母「龍驤」號,但他們仍然主要依靠「赤城」號和「加賀」號兩艦來執行空中偵察和巡邏、水平轟炸,以及魚雷攻擊任務。

20世紀30年代,日本開始在遠東大肆侵略,航母也由此成為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海軍就將自己的下一個假想敵選定為美國,美國也同樣為了在遼闊的太平洋上作戰而著力建設自己的航母部隊,兩國的軍備競賽就此拉開序幕。

上圖:1930年時的「加賀」號

美國海軍在航母和艦載機領域的進步令日本人得出結論:戰爭的天平「將向已把航母打擊艦隊開到日本近海的敵人嚴重傾斜」。這一判斷準確無誤。因此,日本人認為如果不能通過外交手段消滅敵人航母,那就得用武力解決它們。

顯然,日本人沒能用外交手段消滅潛在敵國的航母,於是1934年晚些時候,他們決定退出海軍條約,於1936年的最後一天正式生效。

1933年山本五十六得出結論:要對付美國航母的進攻,最好的武器就是日本自己的航母。此時的山本五十六還是海軍少將,任第1航空戰隊司令官,兩年後又出任航空本部長。他開始推動日本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艦、設計和製造先進的國產艦載機。

這兩個方面工作都成果頗豐,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期,新型艦載機——尤其是性能優異的零式戰鬥機——和新的航母紛紛裝備艦隊,老艦也進行了徹底的現代化改造。

1936年年末,山本升任海軍次官,另一位前第1航空戰隊司令官及川古志郎中將繼任航空本部長。此後的短短三年內,山本成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及川則進入東條內閣出任海軍大臣。這樣,日本海軍航空兵的代表在艦隊指揮和國家行政機關的最高層都站穩了腳跟。

上圖:「赤城」號的艦島與零式21型戰鬥機

上圖:「赤城」號的艦島與零式21型戰鬥機

然而,並非所有的日本海軍將領都像山本和飛行員們那樣支持海軍航空兵。1937年年底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吉田善吾甚至連飛機都不願意坐。此時日本海軍的航母是被拆散編入第一艦隊(戰列艦)和第二艦隊(巡洋艦)的,而海軍航空派則盼望著擁有一支獨立的航母艦隊。

雖然日本海軍艦載機部隊從1937年起就在侵華戰爭中濫施淫威,兩年後這些飛機又成功炸沉了美國航母「薩拉託加」號的複製模型,但是當「航空主兵派」和「艦炮主兵派」的矛盾公開化之後,那些保守的老一代海軍將領還是頑固地堅持傳統信念——戰列艦才是真正的主力艦。

日本海軍高層最終還是想把快速航母納入他們傳統的本土防衛戰略計劃。日本的海軍理論實質上是防衛性的:在本土附近水域攔截並擊退來襲的敵方艦隊。

這一任務也體現在艦艇設計中:日軍艦艇的巡航半徑和英國海軍的一樣短,只要能開到距離本土不遠或亞洲被佔領地區的基地就行了。

按照日軍的計劃,當敵方艦隊接近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戰列艦隊時,日軍指揮官將派出由巡洋艦組成的「遊擊部隊」,迂迴到敵方側後實施打擊,從而擊敗並趕走來襲敵軍。日本海軍的這一戰術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都大獲成功。

計劃當中,日軍航母將用於偵察敵方戰列艦的位置,隨後它們將加入巡洋艦部隊(第二艦隊),成為這支現代化「遊擊部隊」的一部分,以包圍並擊敗敵方海軍。這些航母將分散行動,從不同方向向敵人發動進攻,尤其是發動夜間魚雷攻擊。

這一戰略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日本人手中「不沉的航母」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在中太平洋上獲得了諸多託管島嶼: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1934年,日本開始在這些島嶼上建設機場,以求建立一張能夠互相支援的空中防禦網。

上圖:青島戰役期間的日軍炮兵陣地,接盤德國殖民地是其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勢力的捷徑

然而,海軍航空兵不甘於扮演次要角色,尤其是其中最頂尖的戰術家在1940年後期的一部新聞紀錄片上看到四艘美國航母協同行動之後。

源田實突然意識到如果能將四艘或更多航空母艦集中到一起,它們就能在面對敵方空襲時相互支援,艦隊的防空火力將會更加猛烈,而各艦需要留下的防空戰鬥機數量也更少。

此時源田實正是第1航空戰隊司令官小澤治三郎少將的航空作戰參謀,因此擁有影響日本海軍政策的能力。源田把自己的建議沿著日本海軍的指揮體系傳達了上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支真正的快速航母特混艦隊的歷史由此開始。

源田的四航母特混艦隊提案恰逢其時。1939年,由現代化改造後的「赤城」號、「加賀」號兩艦組成的第1航空戰隊得到了新建立的第2航空戰隊的增援,這一戰隊擁有排水量16000噸、航速34節,可搭載55架飛機的新型航母「蒼龍」號和「飛龍」號 。

上圖:剛剛完工不久的「飛龍」號

上圖:剛剛完工不久的「飛龍」號

不僅如此,1941年10月,由嶄新的排水量25675噸、航速34.2節、載機72架的「翔鶴」號、「瑞鶴」號兩艘航母組成的新航空戰隊也加入進來。

才華橫溢的源田中佐告訴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一支由4~6艘航母組成的獨立航母艦隊將是最有效的戰鬥力量。

山本認真聽取了他的說明,他有充分的理由這麼做:從1941年1月起,山本就開始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籌劃攻擊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一旦日本政府決定對美開戰,他就打算把計劃付諸實施。這種攻擊行動只有靠一支機動靈活而且強勁有力的航母艦隊才能實現。

就這樣,日本海軍航空兵贏得了夢寐以求的勝利。1941年4月10日,日本海軍軍令部建立了第一航空艦隊。不幸的是,司令長官是擁有多種類型艦艇履歷卻唯獨沒有上過航母的水雷戰專家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同樣不幸的是,他的指揮能力也正是從此時開始走下坡路的。不過,他也兼任了第1航空戰隊司令官,因此源田中佐得以在他麾下繼續擔任航空參謀。

日軍的第1和第2航空戰隊構成了重型航母編隊,第3和後來新建的第4航空戰隊則是輕型航母編隊。除了第一航空艦隊之外,日本海軍還建立了由大批陸基攻擊機組成的第十一航空艦隊,由塚原二四三中將任司令長官。

上圖:南雲忠一頗具爭議,指揮水平真叫人一言難盡(《虎!虎!虎!》劇照)

南雲中將很快接受了源田的理念,並組織艦隊演習來進行驗證。1941年,他們開發出了兩套戰術。

第一套是遵循日本海軍的分進合擊傳統,包圍敵方艦隊的戰術:兩支大型航母編隊將從不同位置放飛飛機,兩支攻擊機群直接在目標上空會合。這種戰術從1936年起就已經被提出並得到了認可。

第二套戰術的目的——支援陸軍登陸——並未脫離日本海軍傳統,但內容卻是全新的,其精髓是集中航母兵力:兩支各擁有2艘大型航母的編隊組成彼此相距7000米的箱型隊形,這樣各艦不僅能實現更為緊密和高效的艦載機放飛作業,也能在防空時相互支援。

無論在哪一套方案中,執行航母編隊護航任務的艦艇都不會比驅逐艦更大。戰列艦和巡洋艦仍然獨立行動,而每一支航母編隊中最多16艘驅逐艦能夠提供的防空火力又過於薄弱,難以有效保衛航母。因此艦隊的主要防空手段仍然是防空巡邏戰鬥機。

由於日本政府有了發動戰爭的打算,其戰略規劃部門開始討論執行問題。日本陸軍希望進攻東南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這需要得到聯合艦隊,特別是南雲的四艘航母及塚原的海軍陸基航空兵的支援。

山本大將基本同意這一方針,但他還是擔心珍珠港的美國海軍戰列艦隊會跨越太平洋攻擊自己的左翼,解救菲律賓並切斷南洋日本陸軍和本土的交通線。為此,山本開始考慮出動航空母艦空襲珍珠港,打沉那些戰列艦。

上圖:九九式艦爆準備起飛,背景中的航母是「蒼龍」號

日本人的時間並不充裕。出於各種政治和軍事原因,他們必須在1941年12月中旬前對夏威夷的美軍發動進攻,於是11月3日軍令部批准了山本的珍珠港攻擊計劃。

山本立刻馬不停蹄地把2艘新型翔鶴級航母和其他4艘重型航母集合起來進行最後的合練——這是這6艘快速航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編成一支特混艦隊進行集中訓練。

11月下旬,南雲的航母艦隊開始向東航行,南下登陸部隊則在輕型航母的護衛下向中國南海開拔,太平洋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編輯:顧超逸

本文摘自《航母崛起:爭奪海空霸權》

這是一部美國航母部隊發展史領域的奠基性著作,1968年問世以來,其歷史地位無人能夠撼動。它不僅頻繁被各種研究著作引用,更被奉為海軍參謀人員的必修書籍。1978年,越戰結束後不久,本書便帶著對戰爭模式和航母功能的反思再次出版。1992年,波斯灣的戰火剛剛熄滅,這部著作就在對現代戰爭的顛覆性認知中再次和讀者見面。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始,這本經久不衰的作品第三次再版。隨著美國推行「重返亞太」戰略,《航母崛起》又在2013年和2015年兩次再版付梓。可以說,只要大洋上還有美國航母的身影,這本富有現實意義的書就不會過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