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羅伯特·A. 福爾奇克
譯:顧劍 朱任東

(上圖) 電影《獵殺T-34》劇照
坦克是一種複雜的武器系統,需要大量的子系統和車組人員才能正常工作,為車輛提供關鍵的特性:火力、防護、機動和通訊。坦克乘員的數量有多有少,一般為4—5人,但可能有戰鬥或非戰鬥減員(例如瘟疫或冬季寒冷引起的疾病)。只有每一名乘員都完成其指定的任務,坦克才能充分發揮威力。一名訓練不足的裝填手可能是車組中地位最低的人,但是如果他不能在戰鬥中迅速裝填主炮炮彈,就會導致他的坦克在和更快的對手進行炮戰時失利。同樣,駕駛員在崎嶇地形上機動以及利用掩護隱蔽接敵的能力也對車組的生存至關重要。1941年6月,大多數蘇軍坦克駕駛員,特別是裝備T-34和KV-1坦克的營,沒有什麼實戰經驗,而大多數德軍坦克駕駛員都參加過一次或多次戰役。德國對坦克新駕駛員的訓練也是非常完善的,而紅軍在這方面到1942年仍是一個弱點。
作為一名坦克手,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維修和後勤。當坦克開過一段較長的距離後,履帶和負重輪會受到來自大塊岩石、樹樁和各種戰場殘骸的嚴重傷害。履帶是由長銷連接起來的,會斷裂開來,乘員必須不斷觀察它有沒有損壞的跡象。大多數坦克都攜帶備用履帶,但往往缺少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銷子。好的車組乘員只要坦克能停幾分鐘就會檢查一下履帶和車輪並及時上緊。如果不這麼做,履帶就會從車輪上脫落,坦克拋錨。在坦克排或連裡,下級軍官會命令車組進行日常維護——即使是在嚴寒、泥濘和戰鬥中也是如此。
摩擦是坦克的大敵,涉水會洗掉傳動裝置上的潤滑油,很快讓負重輪軸承燒壞。例如,一輛T-34坦克在乾燥地面上每開行100公里需要至少1公斤潤滑油,但如果涉水就要提前更換。所有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多少都會洩漏機油, 特別是在濾清器和墊圈老化時。德國坦克發動機通常使用橡膠墊圈,在寒冷的俄國冬季,橡膠墊圈容易變脆,如果不及時更換,就會導致大量漏油。炮塔系統也需要檢查,包括液壓槽、光學和無線電系統,主炮在遠距離移動和激烈戰鬥後需要重新校準(通常在炮口上用校正十字線以及校正靶),如果光學望遠鏡和主炮由於炮塔受到撞擊或一路顛簸而偏離校準,那麼炮手就很難擊中目標。
車組每週都要檢查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磨損情況(通常從發動機艙中的微小金屬碎屑可以看出磨損過大),還有電池、板簧或扭力杆以及制動系統。經常可以見到有照片把車組人員用清潔杆洗刷炮管稱為「困難」的工作(5—10分鐘),但與之相比真正最困難的任務是更換一根折斷的扭力杆,這需要卸下多個負重輪,費大量敲擊捶打的工夫才能把破碎的機件取出來(典型的野戰條件下,這要花費4—6小時)。如果坦克在一根扭力杆損壞的情況下運行,轉移的重量會讓另一根也損壞。不過蘇德雙方都會讓處於「降格模式」的坦克繼續運行,但這樣的坦克差不多也就是一座固定炮臺,戰鬥力不高。坦克營一級最重要的車輛就是回收車和燃油卡車,它們對維持該單位的運作至關重要。
坐在坦克炮塔指揮塔裡的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坦克指揮官,另一類是坦克騎手。1941年—1943年,德國國防軍基本上可以把適宜的軍官或軍士長派到指揮塔的崗位上。一名坦克指揮官應該是個果敢的人,並通過訓練能夠學會利用裝甲部隊的衝擊效應、火力和機動性來完成任務。相比之下,戰爭之初,紅軍在基層指揮員和軍士的訓練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很少有坦克指揮官表現出果敢的進攻性。坦克騎手則是那些被動的人、跟隨者,服從命令但幾乎沒有主動性的人。不幸的是,史達林的清洗扼殺了基層的主動權,助長了隊伍中的消極思想,極大地削弱了紅軍坦克部隊在戰爭第一年的戰鬥力。對於坦克騎手來說,一種常見的事故—除了突然死亡外,就是坦克在行進中讓炮管撞到地面、樹木或建築物,因而損壞。直到1943年—1944年,紅軍才開始出現經驗豐富、具有進攻性的基層指揮員,能夠在戰鬥中出色地指揮小單位作戰,而德軍的下級軍官戰鬥素養則在1942年後逐步下降。
在戰鬥中,車組人員是封閉的,周圍只能看到短暫經過的友軍坦克和步兵。德軍車長在訓練中已經習慣了打開指揮塔露出頭來進行機動和戰鬥,這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周圍態勢,但同時也令他們更容易受到炮擊、狙擊手和機槍的傷害。蘇軍車長在訓練中被教導要採取「艙蓋關閉」模式,只從車內觀察,事實證明這是完全不夠的。對於並不重視士兵生命的蘇軍來說,這十分奇怪。由於蘇軍犧牲了對戰場態勢的觀察,使得少量的德國坦克經常可以擊敗佔有數量優勢的蘇軍坦克。

(上圖)1942年中期,第14裝甲師的一名坦克乘員正在注視步兵掃蕩村莊。德國車長接受的訓練是要儘可能打開艙蓋露出頭來作戰,以便於觀察戰場態勢。
許多讚揚德軍坦克炮火有多麼致命的說法都沒有注意到「艙蓋關閉」對殺傷力的影響。對態勢更好的觀察能讓德國人搶先開炮,在蘇聯坦克還沒有發現之前就對其造成巨大的傷害。在炮塔裡,主炮的射擊就像在房間裡發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裡面很快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氨氣。一個好的車組會在開炮前打開炮塔鼓風機吹散有毒氣體,但打過幾炮之後,蘇軍新兵在炮塔裡嘔吐的情況依然並不少見。德國坦克在行進間通常不會開炮,因為精度太低;他們更喜歡尋找一個藏身之處,地形可以遮蔽車體,但炮塔可以向接近之敵開火。相對而言,紅軍在戰前曾試圖研製火炮穩定器,並鼓勵車組在行進間射擊。夜間很少發生坦克戰,因為坦克無法射擊100米以外的目標,除非有照明彈,但這將更有利於防禦的一方。
除了維修和戰鬥之外,車組的其餘生活都集中在獲取足夠的食物和睡眠上。和步兵相比,坦克乘員非常想睡得舒服一些,這經常讓他們做一些不謹慎的事。1941年10月,當埃貝巴赫戰鬥群(KampfgruppeEberbach)的坦克衝進奧廖爾時,第35裝甲團第6營的一個排離開了他們的車輛,任其無人看守,只是為了可以在附近的房子裡睡上一覺—入夜後蘇軍坦克進行反攻,衝進了城裡,眼前的場景讓他們大吃一驚。
蘇軍坦克手西蒙·L. 阿利亞回憶說,在1942年—1943年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他的車組決定睡在一個農舍裡,T-34 丟在一邊沒人管。第二天早晨,坦克被另一支部隊開走了,阿利亞則被押往懲戒部隊。
在一場長途推進中,坦克車組通常可以分到幾天的口糧,這些口糧很快就會被吃完,但正常的後勤服務可能要等上幾天甚至幾星期才能跟上來。在機動中,德蘇雙方都不得不從當地平民手中奪取食物。

(上圖)在1941年6月26日的杜布諾戰役中,蘇軍坦克第12師試圖進攻德軍據守的列什涅夫,但他們衝進了西滕卡河沿岸的沼澤地裡,有3輛T-34因為陷得太深而被丟棄。注意位於前景位置的是1輛1940年型的T-34,安裝了L-11火炮。另外兩輛是1941年型的T-34,安裝了F-32火炮。
坦克經常被要求在夜間行動以避免敵機的偵察,睡眠不足的乘員更容易發生事故。在夜間穿越森林時,站在指揮塔裡的車長被劃過臉上的樹枝猛地驚醒是常有的事。在夜間行進時,車長不得不經常通過對講機和駕駛員聊天,以免他打瞌睡。
在戰鬥中,被擊中的坦克通常只有四分之一會著火併燒燬。雙方都喜歡把每一次命中都稱為「擊殺」,但有很大的比例是跳彈或沒有擊穿。根據戰後對雙方記錄的分析,德國人誇大的坦克「擊殺」數高達200%,而蘇聯則是500%。即使是那些被認為已經打癱的坦克也常常可以修復,因為穿甲彈造成的傷害常常不是毀滅性的,車組人員通常只有0—2人陣亡,其餘人員負傷。因此在戰爭期間,某個車組多次失去戰鬥力並不罕見。在戰爭初期,蘇軍乘員只要自己的坦克被擊中就棄車而逃。紅軍最後發佈了一項命令,不把坦克帶回來的車組要被送進懲戒部隊,以強迫他們不得放棄自己受損的座車。
本文摘自《東線坦克戰1941-1945》上下冊

蘇德「陸戰之王」的史詩大對決
德國戰車如何成就不敗神話
這一神話如何被蘇軍的「紅色鐵流」打破
再 現 史 詩 級 坦 克 戰 鬥 的 偉 大 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