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太平洋(五):飢餓之島——瓜島戰役(4)

值奧斯丁山山地攻堅戰80週年,重發舊文以紀念瓜島戰役艱苦的收官階段。

隨著陸軍亞美利加、第25步兵師和陸戰二師接替陸戰一師,以及美國海軍在瓜島海戰的勝利,盟軍的戰略勝利已經板上釘釘,但是瓜島之戰對雙方卻都進入了最艱苦的終局階段。海空拉鋸戰強度絲毫不減,轉入進攻的美國陸軍也被迫進行艱苦的山地攻堅戰。瓜島對於失去了補給的日軍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飢餓之島」。我也氣喘吁吁地親身體驗了一把美軍在山地中作戰的感覺。最終,長達六個月的瓜島戰役將在日軍幸運的「克」號撤退行動中結束。

➤ 跨越馬坦尼考河

1942年11月18日,接管防禦圈西部的陸戰二師8團和亞美利加師(Americal Division)第164、182團終於最後一次攻過馬坦尼考河,重啟瓜島海戰之前陸戰一師被迫暫停的攻勢。馬坦尼考河以西從克魯斯角(Point Cruz)向南依次是美軍隨意命名的78、80、81、66號高地,這些高地連成了一條南北向的山嶺,背後則是84、83、82、76號高地組成的第二道山嶺。

從西北方向俯瞰馬坦尼考河以西的高地群

從西北方向俯瞰馬坦尼考河以西的高地群

11月18日,美軍工程兵再次在馬坦尼考河上架設了一座浮橋,隨後第182團2營未遭阻擊順利渡河並且在下午行軍至戰線南方的66號高地,期間2人死於伏擊。次日早晨第182團1營也渡過了馬坦尼考河,隨後沿著海岸西進,陸戰8團B連則佔據了78號高地保護其側翼。就在進展看似順利之時,初次參戰的第182團1營被日軍第2師團16聯隊先頭部隊的伏擊擊退。

第182團在11月12日才剛剛登陸瓜島

第182團在11月12日才剛剛登陸瓜島

雖然第16聯隊兵力嚴重匱乏而且剛剛從原始叢林中逃出生天,聯隊長堺吉嗣大佐還是給毫無戰鬥經驗的第182團上了一課。11月20日凌晨,堺吉嗣大佐集結了整個聯隊僅存的700名還具備戰鬥力的士兵於夜間對第182團1營左翼展開了突襲,迫使美軍左翼退上78號高地,右翼更被擊退400米、一度陷入混亂。早晨9:00,日軍又以準確的火炮和擲彈筒攻擊迫使美軍推遲進攻,但是佔據了兵力優勢的美軍隨後取得了進展幷包圍了克魯斯角守軍。

11月21日,已經獲得了豐富戰鬥經驗的第164團從第182團兩個營中間向82、83、84號高地組成的第二道山嶺展開進攻。然而,當面的日軍第38師團228聯隊躲在了第一道山嶺的反斜面上,以猛烈的炮火阻止了第164團的進攻,第182團1營在海岸上也僅僅消滅了困在克魯斯角的少量守軍。11月23日陸戰8團在3個炮兵營30分鐘的火力掩護下投入進攻卻仍然沒能取得任何進展,攻勢只能被叫停,雙方隨後在此方向陷入了長達六星期的僵局。至此,美軍終於跨過了拉鋸長達三個月的馬坦尼考河,卻未能突破日軍的山地防線,三個團還在短暫的攻勢中付出了134人陣亡的代價。相比之下日軍的損失更為輕微,日軍更使用了有效化解美軍火力優勢的戰術,因此這場戰鬥可以看作是瓜島戰役最後階段艱苦山地攻堅戰的預演。

➤ 致命的「長矛」魚雷:塔薩法隆加海戰

儘管瓜島上的日軍還在頑強抵抗,此時第17軍的補給狀況因為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日軍向瓜島上增援的29,117人當中至11月20日還有18,295人沒有陣亡、失蹤、撤離或者入院,但是其中還具備戰鬥能力的只剩下12,775人。第17軍的口糧將在11月26日完全用盡,駐守內陸的第228聯隊更是只能靠梅子果腹。在此情況下,日本海軍使出渾身解數向瓜島運送補給。首先日軍開始使用潛艇運輸補給,但是其運力過於低下,伊-4號也在11月20日被海龍號潛艇(USS Seadragon)擊沉。日本海軍試圖建立一系列基地然後通過駁船運輸的計劃也因為仙人掌航空隊在11月28-29日擊沉兩艘前往新喬治亞島(New Georgia)設立基地的運輸船而告終。

田中賴三少將

田中賴三少將

於是,日軍只好繼續使用驅逐艦進行「鼠運輸」,而且額外在艦尾綁上裝滿補給的汽油桶來增加運力。11月30日夜間,田中賴三少將率領8艘驅逐艦執行補給任務,其中旗艦長波號和高波號負責護航,其餘6艘各綁上200-240個油桶。美軍方面則派出卡爾頓·萊特少將(Carleton Wright)麾下的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前往截擊。當美軍雷達在23:08發現日軍艦隊時,高波號正獨自在日軍艦隊左側護衛側翼,其餘驅逐艦抵達已經抵達塔薩法隆加(Tassafaronga)區域。幾分鐘後日軍也發現了美軍艦隊,因此田中賴三當即下令拋棄運送物資的汽油桶。

日軍旗艦長波號

日軍旗艦長波號

不過,對魚雷缺乏信心和了解的萊特少將一直拖到23:20才准許驅逐艦發射魚雷,一分鐘後各艦艦炮開火,集中攻擊孤立的高波號驅逐艦並且迅速將其擊沉。然而日軍艦隊一邊撤退一邊在23:23-23:28的五分鐘內發射了多達44枚致命的93式氧氣魚雷,結果美軍4艘重巡洋艦居然全被命中,其中北安普頓號(USS Northampton)被擊沉,另外3艘也都遭受重創!

遭到重創的美軍旗艦明尼阿波利斯號重巡洋艦

就這樣,海戰在短短8分鐘之內結束,佔據絕對優勢、提前發現敵艦展開攻擊的美軍遭受慘敗,這一結果始作俑者正是致命的93式魚雷。因此,美國曆史學家後來將93式魚雷形象地稱為「長矛魚雷」(Long-lance torpedo)。無論在陸地上還是海面上,瓜島戰役的收尾階段對美軍來講都絕不會輕鬆。不過,美國海軍也以巨大代價完成了戰略任務:日軍第17軍未能收到任何補給。

新奧爾良號重巡洋艦整個艦首被炸斷、險些沉沒

➤ 終局佈署

瓜島戰場的新局勢促使雙方調整了指揮系統。日本方面今村均中將在11月21日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第8方面軍司令,這樣一來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軍就可以全力負責所羅門方向,安達二十三中將的第18軍則接管了新幾內亞戰事。正如美軍在瓜島的反攻迫使日軍放棄了對莫爾斯比港的攻勢,現在麥克阿瑟對布納-戈納的反攻吸引走了原定增援瓜島的第51師團和第21獨立混成旅團。

瓜島戰役中雙方都忍受著飢餓,但是程度十分不同。中間圓形的應為日軍大鍋,旁邊桶狀的是美軍大鍋

日軍的當務之急仍舊是向瓜島輸送補給,但是12月7日派出的12艘驅逐艦遭到美軍魚雷艇圍攻,儘管未能擊沉日軍艦隻,勇敢的美軍魚雷艇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迫使日軍返航。12月9日,美軍魚雷艇再立戰功,通過擊傷日軍伊-3號潛艇讓日本海軍暫停了潛艇補給行動。12月11日,美軍魚雷艇終於取得了擊沉戰果:PT-37、40、48三艘魚雷艇協力擊沉了照月號驅逐艦,日本海軍乾脆暫停了「鼠運輸」。結果就是瓜島上第38師團戰鬥部隊和非戰鬥部隊的口糧分別被降為正常情況的1/6和1/10,即便如此師團手中的糧食還在12月17日耗盡!從此開始,平均每天都有50名日軍在他們稱為「餓島」的瓜島上活活餓死或者病死。

第14軍軍長帕奇(帶墨鏡者)與範德格里夫特(右)會面、交接指揮權

美軍在12月8日運來了亞美利加師最後一個團:第132步兵團,次日範德格里夫特少將正式向陸軍第14軍軍長亞歷山大·帕奇少將(Alexander Patch)交接了瓜島戰場指揮權。此時瓜島上的日軍已經在崩潰邊緣,因此百武晴吉只能寄希望於誘使美軍向內陸的山地進攻,還發動了佯攻。如果美軍沿著海岸一路推進,那麼瓜島內陸山區中的日軍就將被徹底孤立、直接餓死。

1月21日視察瓜島前線的美軍指揮官,從左到右分別是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Frank Knox)、第14軍軍長帕奇、尼米茲、哈爾西和第25師師長J·勞頓·柯林斯(J. Lawton Collins)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名日軍於12月12日夜間潛入瓜島二號戰鬥機機場(Fighter 2)炸燬了幾架P-39。反應過度的帕奇決定進攻奧斯丁山(Mt. Austen)來控制俯瞰機場的制高點,這一決定正中百武晴吉下懷。於是亞美利加師和一月初抵達的第25師被用於此戰場,只剩下陸戰二師沿著海岸繼續向西進攻。日軍方面則把第38師團228聯隊和第124聯隊殘部佈署在奧斯丁山區域,第230聯隊負責66號高地以西區域,第2師團殘部負責防禦海岸方向。

美軍一月初的進攻計劃

美軍一月初的進攻計劃

➤ 突擊奔馬嶺

日軍選擇在奧斯丁山西北方向的三處山脈,分別被稱為岐阜陣地(Gifu,日軍士兵命名自日本岐阜縣)、海馬嶺(Sea Horse)、奔馬嶺(Galloping Horse,即「奔騰之馬」) 部署防禦陣地。每片陣地都由數座高地組成。美軍亞美利加師首先在12月末對岐阜陣地展開進攻但是未能奏效,最後由第25步兵師在1月初展開總攻。將日軍逐出這片山地絕非易事:這句話既是對戰史的總結,也是我本人重遊戰場的大半天艱苦經歷。

從55號高地同時看到日軍的三塊陣地:筆者所處位置為奔馬嶺的制高點

1月10日,美軍第25步兵師最終對這三處陣地展開了總攻。而我「攻擊」的第一處陣地則是馬坦尼考河西岸、第27團負責進攻、日軍第228聯隊3大隊防禦的奔馬嶺。

奔馬嶺陣地:得名於其形狀形似一隻倒過來的奔騰駿馬。圖的右上角是馬的後腿到尾巴的位置,中間的52號高地是馬的心臟位置,而左下角的53號高地則是馬的頭部。圖中是美軍對奔馬嶺的最後攻擊

按照上面的地圖來講,我在地圖右上角的河東岸與嚮導會合。然後當年的戰場立馬就給我來了個下馬威:導遊站在河的對岸,招呼我過去找他。於是,我只好脫下厚重的登山靴赤腳從堅硬的河床上赤腳走過去。當時的我還滿懷天真的認為這將是當天最大的障礙。但是剛剛過了河,嚮導不作喘息地就將我們帶到了山腳下,然後指了指接近70度的山坡讓我們開始向上爬向55號高地!

從河谷中拍攝的55號高地:這個角度比較清晰地顯示了高地的陡峭

爬到半山腰時拍攝的55號高地:我們停下休息的第一站、美軍的指揮部

從55號高地上向下看:依稀可見的黃色的河就是我們赤腳渡過的馬坦尼考河支流

1943年1月10日,美軍第25師27團幾乎未受阻礙地奪取了奔馬嶺北半邊,然後將指揮部設在了55號高地上。我們揹著沉重的大包,頂著將近40度的赤道陽光在爬行了將近半小時後也終於到達了55號高地。令我大驚失色的是嚮導竟然從土中扒出了一發未爆炮彈!我連忙表示表示不需要進一步挖掘,看看就好。原來,這是當年日本軍艦從鐵底灣射來的一發啞彈。我暗自心想:既然它在之前的76年裡都沒有爆炸,應該不會就正好爆炸在我腳下吧?

嚮導從泥土裡翻出的艦炮炮彈

嚮導從泥土裡翻出的艦炮炮彈

接著,我們跟隨著1943年1月美軍的進攻步伐走向了奔馬嶺的「心臟」和「頭部」:戰鬥最為激烈的52、53號高地。首先進入我們視線的52號高地處在一片開闊山谷的正前方,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1月10日通過山谷進攻52號高地的美軍第27團3營被小山頭上日軍的6座機打得根本抬不起頭來。中彈的美軍士兵只能躺在原地嚎叫,醫護兵根本無法在槍林彈雨中靠近他們。這時,來自亨德森機場的美軍飛機準確地將6顆炸彈扔在了高地上,後方射來的炮彈隨後壓制了日軍火力點,美軍這才趁機衝鋒攻克高地、消滅約30名日軍。

從美軍的視角仰望53號高地:這一景象是不少美軍士兵看到的最後一幕

日軍當年的機槍堡壘:掩蓋在雜草下的加固機槍堡壘根本不可能從遠處被看到

當年美軍在奔馬嶺上拍攝的同型日軍堡壘

當年美軍在奔馬嶺上拍攝的同型日軍堡壘

然而,不待我們在高地頂上休息好向導就催著我們前往戰鬥更加血腥的「馬脖子」山頭(Horse-neck Knoll)。這個現在看起來相當平靜的小山嶺在1943年的1月11日早晨看起來同樣平靜。然而當美軍第27團2營推進到山頭前方的開闊地時,這座小山突然噴射出炙熱的機槍子彈和迫擊炮彈。進退不得的美軍士兵們趴了整整兩天兩夜,稍微動彈就會招來一陣「鋼雨」。

從從52號高地遠觀「馬脖子」山頭

從從52號高地遠觀「馬脖子」山頭

除了日軍以外,美軍士兵還面對著另一個致命敵人:脫水。儘管我們早上帶足了兩大瓶礦泉水,但是在高溫下的我們早已汗流浹背,只能膽戰心驚地一小口一小口地補充水分,生怕一下喝盡。然而,當年美軍士兵們連續兩天只能仰賴於自己水罐裡的一點水,許多人脫水昏迷,以至於脫水最嚴重的一個排中只有10人還保持清醒。

「馬脖子」山頭正前方:當年美軍士兵就是在我的位置受到火力壓制、進退維谷

從「馬脖子」頂處當年日本機槍的所在位置俯瞰山谷,可謂一覽無餘

正可謂時勢造英雄。正當美軍的進攻部隊進退維谷之時,第27團2營執行軍官查爾斯·戴維斯上尉(Charles Davis)於1月13日自願率領四名士兵從右側樹林迂迴至山頭背後突襲日軍。戴維斯小隊潛行至距離日軍陣地10米時,日軍突然向他們扔出手榴彈,戴維斯小隊一邊躲閃一邊予以回敬。戴維斯本人則一手拿著手槍開火,一手拿著卡殼的步槍招呼戰友們消滅日軍火力點。

戴維斯迂迴的叢林:他們的迂迴非常需要勇氣,因為這段山路異常崎嶇

戴維斯在山嶺的天際線上勇敢進攻,鼓舞了趴在山嶺正面看得一清二楚的美軍第2營。同時,老天爺也用一場雷陣雨幫了美軍一把:喝足了雨水的美軍士兵們衝上了山頭,一舉拿下了陣地。最終,戴維斯上尉獲得榮譽勳章。

今日山頂上遺留的迫擊炮炮彈:日軍都沒來得及銷燬炮彈,可見當時戴維斯等人突擊的突然性

說來也巧,我們正是在這段路上遇到了一陣小雨。然而,事實遠非聽起來那番浪漫:化為一片泥地的山路和溼滑的石頭讓我狼狽不堪、一跤接著一跤地與地面「親密接觸」。相信當年美軍也有不少尷尬經歷,但總歸是乘勝攻下了日軍戰地醫院所在的53號高地並一舉肅清了奔馬嶺。在奔馬嶺戰鬥中美軍總共擊斃超過400名日軍,但是第27團也陣亡近100人。

從「馬脖子」平視53號高地:奔馬嶺最後的日軍陣地

我們在兩個半小時內「勝利征服」了美軍苦戰四天才拿下的奔馬嶺,然後順著美國傷兵的路線爬下了馬坦尼考河河谷。這段密林中的山坡本來就十分陡峭,下過雨之後的山體更加溼滑。笨手笨腳的我幾乎是依靠「滑行」完成的這段下山之旅,以至於整個手掌全部粘上了爛泥。1943年的1月,戰鬥中不幸受傷的美國士兵們也必須通過這條路線進入河谷才能被撤離,而且他們還要面對隨時從樹林中竄出來伏擊的日本兵。

這條下山路的今昔對比:無論路再怎麼難走,至少我不用擔心旁邊爆炸的手雷、埋伏的日本兵

在我大概第五次滑倒之後,我一路下滑到了一片草叢中,突然感到輕微刺痛。低頭一看,我發現褲子竟然掛到了二戰美軍佈設的一段帶刺鐵絲網上!幸好褲子足夠結實,而且這點鐵絲網已不再尖銳,我才輕易掙脫繼續前行。儘管這一插曲是本人的笨拙所致,但是我卻對此頗為自豪:被二戰的鐵絲網掛到是極少數歷史迷的殊榮吧!

美軍士兵奮力將擔架上的傷員抬下陡峭的山坡

進入了河谷之中,本來被嚮導稱為「抄近道」的沿河小路成了我的「蝸牛之旅」。這條小路的位置卻始終在河的兩岸交替,於是我們先後十次脫下厚重的登山靴、踩著尖銳的河床跨越小溪。相比之下,習慣了這樣地形的當地嚮導全程赤腳,哪怕踩到最凹凸不平的石頭也毫無問題,令我頗為汗顏。

我們渡河的地點之一

我們渡河的地點之一

瓜島戰役期間,終於從山頂上撤下來的美國傷兵只能通過小船和LVT兩棲裝甲車撤離。然而,日軍註定不會放棄美軍如此脆弱的時機:河谷兩邊的山洞裡充斥著埋伏的日本兵。

據嚮導描述,左側密林後面的洞裡就是日軍埋伏的機槍:這個機槍點曾被用於伏擊美軍的LVT,最終被摧毀

當年美軍也是依靠小船從馬坦尼考河的支流中運送傷員和補給。這些小船純靠士兵們人力推動,因此被戲稱為「你推丸」(You-Pusha-Maru)

能夠在山區修出盤山道也算是美軍的工程奇蹟

➤ 孤軍玉碎:海馬嶺奇襲與岐阜陣地苦戰

在日軍的三塊主要陣地中,海馬嶺陣地處於另外兩處的中間,西靠馬坦尼考河、東臨岐阜陣地,可謂是日軍防區的陣眼。海馬嶺是一個由43和44號高地組成的南北走向狹長山嶺。駐守於此的日軍第124聯隊1、3大隊和聯隊部將防禦重點放在北方的44號高地和周邊的山谷。

中間山嶺就是海馬嶺,兩個凸起處分別為43、44號高地(拍攝自奔馬嶺)

然而,美軍正是利用日軍主要面對北方的防禦佈署,派遣第35團3營從南方的叢林中通過強行軍繞過尚未攻克的岐阜陣地,然後從南邊的43號高地奇襲海馬嶺。1943年1月10日,第35團3營在叢林中艱難跋涉了6.4公里,終於出現在了海馬嶺南方,隨即展開攻擊。

美軍對海馬嶺的迂迴
美軍對海馬嶺的迂迴

美軍對海馬嶺的迂迴

次日,美軍一氣呵成地先後拿下了43和44號高地,迅速消滅毫無防備的日軍並且佔領了整座海馬嶺。之後兩營繼續進攻周邊山谷中的日軍,卻因為日軍機槍和92式步兵炮的阻擊以及密林的阻礙直到1月15日才徹底肅清日軍。在這一系列的戰鬥中美軍共消滅558名日軍、俘虜17人,並且徹底切斷了岐阜陣地日軍的補給線和退路,美軍損失不明但是比較輕微。

從更近的角度觀察海馬嶺:這裡明顯可見面前的44號高地和後方更高的43號高地

海馬嶺之戰的勝利不僅要歸功於美軍士兵的頑強,也來自於美國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和當地島民的幫助。美軍曾經一度依賴B-17重轟炸機為部隊空投補給。但是大部分的傷員、物資還是所羅門民夫抬走的。同樣,如果沒有嚮導恐怕我也走不出這片深山老林。

為美軍運輸補給的當地民夫

為美軍運輸補給的當地民夫

岐阜陣地是三處防禦重點當中最靠東也最為堅固的。這處馬蹄形陣地位於北邊31號高地和南邊27號高地之間的山谷內,唯一的開口朝向西邊。第124聯隊2大隊和第228聯隊2大隊的500-600人在此修建了近50個土木重機槍堡壘。每個堡壘都由多層椰子樹幹搭成,上面再鋪上一層土種上草皮作為偽裝,哪怕直接命中都無法以105mm口徑以下的火炮將其擊毀。

從奔馬嶺遠觀岐阜陣地南端的27號高地

從奔馬嶺遠觀岐阜陣地南端的27號高地

從奔馬嶺遠觀岐阜陣地南端的27號高地

岐阜陣地其中一個機槍堡壘:堅不可摧又隱蔽充分

對日軍陣地堅固程度一無所知的美軍亞美利加師第132團於1942年12月24日第一次從31號高地向南對岐阜陣地展開進攻。對於參與進攻的美軍來說,這是個異常血腥的聖誕節:從24日到29日,反覆進行正面進攻的美軍沒能前進一步,反而遭受了重大傷亡:至少53人戰死、129人受傷、131人患病。進攻的美軍士兵哪怕在幾米之外都很難看到躲藏在茂密植被下的日軍機槍陣地,很多士兵被突如其來的機槍子彈打死。崎嶇的山路進一步加大了進攻難度,時至今日我去遊覽岐阜陣地的時候也無法進入山谷之內,因為實在是無路可走。

圖片上方的密林就是岐阜陣地:根本看不到任何目標。同時注意圖片左邊高地上爆炸的日軍迫擊炮彈

在岐阜陣地旁邊的村子裡找到的美國迫擊炮彈:事實上,岐阜陣地的日軍裝備了大量的97式81mm「曲射步兵炮」(其實為迫擊炮)和90mm迫擊炮,給美軍造成了極大傷亡

1月2日,第132團2營終於通過艱難的迂迴從側後方偷襲佔領了岐阜陣地南邊的制高點:27號高地,並且繳獲了一門日軍匆忙丟下的41式75mm山炮。不過,瘋狂的日軍在下午進行了六次反擊、一度重新奪取了山頂,卻在次日早晨被美軍打退。第1、3營也在1月3日趕到並鞏固了陣地,美軍終於牢牢掌握了俯瞰岐阜陣地的27號高地。第132團在之前大半個月的戰鬥中陣亡112人、失蹤3人、受傷272人,無力繼續進攻。其實,被困在岐阜陣地上的日軍在1943年新年當天吃完了最後的口糧,然後頂著屍體的惡臭開始了長達22天的斷糧戰鬥!

41式75mm山炮:照片拍攝於Vilu War Museum內

美軍正面強攻後迂迴佔領27號高地
美軍正面強攻後迂迴佔領27號高地

美軍正面強攻後迂迴佔領27號高地

從27號高地俯瞰密林中的岐阜陣地

從27號高地俯瞰密林中的岐阜陣地

今日27號高地上的日美兩軍紀念碑
今日27號高地上的日美兩軍紀念碑

今日27號高地上的日美兩軍紀念碑

1943年1月8日,美軍第25師35團2營接替亞美利加師第132團對岐阜陣地展開了最後進攻。從1月9日至14日,美軍一邊收緊包圍一邊發動試探性進攻,但是僅12日一天內美軍就有57人傷亡。1月15日,美軍在15分鐘猛烈炮擊後展開總攻擊,但是僅僅前進了50米就被日軍機槍火力壓制。1月17日,美軍用擴音器廣播了勸降資訊,但是除了5人向美軍私自投降外日軍殘部不可思議地開會討論是否投降,最終決定戰鬥到底。隨後,49門美軍105mm和155mm榴彈炮發射1,700發炮彈炸得地動山搖,但是次日第35團2營的進攻再次被擊退。

美軍用擴音器向岐阜陣地中的日軍勸降

美軍用擴音器向岐阜陣地中的日軍勸降

1月22日,第35團2營獲得了決定性的增援:第25師偵察連的一輛M3輕型坦克。儘管在山區使用坦克是犯了兵家之大忌的,因為坦克隨時可能陷入崎嶇的山路中而無意義地被損失。但也正因如此,這輛費勁千辛萬苦送到岐阜前線的坦克才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這輛坦克在18名步兵的保護下橫衝直撞進沒有反坦克武器的岐阜陣地,一口氣摧毀了8個火力點,為美軍的主力部隊打開了進攻通道。次日凌晨2:30,眼看敗局已定的100名日軍殘餘發動了自殺式衝鋒,幾乎全部被擊斃。日軍屍體均骨瘦如柴,如同骷髏一般,陣地上不剩下一粒糧食。

美軍的坦克攻擊和日軍的自殺式衝鋒

美軍的坦克攻擊和日軍的自殺式衝鋒

美軍的坦克攻擊和日軍的自殺式衝鋒

左側的日本鋼盔和右側的美國鋼盔:戰爭給雙方帶來的死亡同樣悲慘

在岐阜陣地的戰鬥中美軍總共陣亡175人,第35團2營則清點出431具日軍屍體。第35團從1月9日到26日之間在奧斯丁山區域共在直接戰鬥中消滅888名日軍、俘虜29人、另有188名日軍死於美軍炮擊。奧斯丁山艱苦卻無謂的戰事終於結束。

第35團疲憊的士兵們在攻克了岐阜陣地後撤回休整

這座雕像的作者正是戰死於奧斯丁山的一名日軍士兵

➤ 海岸攻勢重啟

就在美軍進攻奧斯丁山區域的同時,日軍大本營終於因為運輸船不足徹底放棄了反攻瓜島的念頭,在1943年1月4日下達從瓜島撤兵的命令,代號「克」號行動。不過,美軍情報部門嚴重高估了島上日軍的戰鬥力並且將日軍的撤退準備誤判成了進攻準備,因此拖到了1月13日才讓陸戰二師發動進攻。左翼的陸戰2團經過一番苦戰終於擊退了已經對峙六星期的第228聯隊1大隊,但是已經連續作戰五個月的陸戰2團也終於不支,被陸戰6團接替。

經過一番苦戰陸戰二師終於拿下了馬坦尼考河以西的第二道山嶺

向科庫姆博納區域開火的美軍155mm榴彈炮:美軍佔據了壓倒性的火力優勢,因此日軍在反斜面設防來躲避美軍炮火

同時,陸戰8團在80、81、82、83號高地陷入苦戰無法前進,直到1月16日丸山政男才因為沿著海岸推進的陸戰6團威脅第2師團側翼而下令撤退。扼守83、84號高地的第4、16聯隊主力沒能逃脫、大部分被殲滅,兩聯隊各僅剩80餘人。陸戰二師在為期五天的攻擊中擊斃日軍643人、俘虜2人。

陸戰二師在科庫姆博納村附近小溪上架設的浮橋

陸戰6團摧毀的一處日軍75mm高射炮陣地

1月21日,已經結束了奧斯丁山戰鬥的第25師27、161團也加入了海岸攻勢。其中第27團的從南邊發起了迅猛的迂迴攻勢,幾乎包圍抵禦陸戰二師正面進攻的日軍第2師團,迫使其在23日早晨倉皇撤退。第27團乘勝佔領此前用作第17軍司令部的科庫姆博納村(Kokumbona),並且在次日與陸戰6團會合。因為大部分部隊已經疲憊不堪,帕奇投入亞美利加師第147、182團,與陸戰6團暫時合編成「陸軍-陸戰隊混成師」(Composite Army-Marine Division)。

第14軍於1月21-23日的攻勢:注意陸軍第27團的迅猛迂迴

今日的科庫姆博納村

今日的科庫姆博納村

同時為了掩護撤退行動,日本海軍第11航空艦隊獲得了瑞鶴號航母64架艦載機和陸軍第6飛行師團的增援,所羅門區域日軍航空兵總實力在1月28日增至436架。但是同時盟軍也在南太平洋集結了539架飛機,陸航更新成立了第13航空隊專職負責所羅門方向。日軍決定發動三波大規模空襲來重創仙人掌航空隊。

1943年2月亨德森機場上的F4F戰鬥機:此時的仙人掌航空隊已經兵強馬壯

1月25日,日軍以54架零戰護航18架一式陸攻發動了1942年11月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空襲,結果遭到8架F4F和6架新抵達瓜島的陸航P-38攔截,最後日軍損失4架零戰、1架一式陸攻,美軍無損失。1月27日,日本陸航第6飛行師團的74架一式戰鬥機護航9架九九輕爆前來攻擊,與美軍12架F4F、6架P-38和10架P-40展開空戰,美軍損失7架飛機、日軍損失6架一式戰。最終第三波空襲被取消,日軍前兩波空襲也明顯未能達成目標。

今日瓜島上P-38「閃電」戰鬥機和B-17轟炸機殘骸:陸航也在戰役末期向瓜島投入了更多新式飛機

1月29日夜間雙方在海上進行了一場規模很小但是十分有趣的戰鬥。紐西蘭海軍掃雷艦恐鳥(HMNZS Moa)、幾維鳥(HMNZS Kiwi)於21:05首先用深水炸彈迫使向瓜島運送補給的日軍伊-1號潛艇上浮。這時只有923噸排水量的幾維鳥號一邊以102mm主炮和20mm防空炮開火、一邊撞向了2,135噸排水量的伊-1號潛艇!日軍航海長一度拔出了軍刀準備白刃戰,但是經過連續幾維鳥號三次撞擊和恐鳥號的炮擊,伊-1號潛艇最終沉沒。儘管參與規模不大,紐西蘭等同盟國的軍人同樣在瓜島戰役中以令人欽佩的勇氣和戰鬥力做出了貢獻。

描繪幾維鳥號撞向伊-1號的繪畫作品

描繪幾維鳥號撞向伊-1號的繪畫作品

➤ 克號行動:日軍大逃亡

就在美軍沿著海岸發動最後攻勢的同時,日軍終於開始組織撤退。為了掩護撤退的大部隊,矢野桂二少佐奉命從第38師團230聯隊的補充兵員中組織750人的矢野大隊和一個100人、3門41式山炮的山炮中隊於1月14日登島執行斷後任務。1月22日晚,位於內陸的第38師團首先按照計劃撤退,次日第2師團更提前被美軍打退。不過從這裡向西是連續不斷的南北向山嶺,矢野大隊充分利用地形在反斜面設防,從1月26日開始層層阻擊美軍以掩護第2師團殘部撤退。同時,由於情報誤判帕奇少將不敢冒然發動迂迴,還始終將一個師的兵力保持在機場防禦圈內無所事事。

矢野部隊與美軍激戰過的小山嶺:這裡戰鬥的血腥程度並不亞於瓜島此前的戰鬥

經我考證,這輛停在山嶺下方、千瘡百孔的M4A3坦克並未在瓜島戰役中參戰,而是後來被美軍用作射擊訓練。但是美軍的確在這裡遭到了頑強阻擊

1月29日,矢野大隊撤過伯尼基河(Bonegi)並且在河口處設防。次日10:00美軍第147團先遣連成功渡河,卻被日軍猛烈的火力擊退。1月31日第147團企圖從南邊渡河包抄日軍,卻也被擊退。最終,威爾遜號驅逐艦(USS Wilson)於2月1日抵近射擊伯尼基河河口,第147團這才成功渡河。矢野大隊以不小的傷亡換取了三天寶貴的時間,第2師團趁機逃出生天。

矢野大隊堅守了三天的伯尼基河河口

矢野大隊堅守了三天的伯尼基河河口

一月末支援第14軍追擊日軍的美國驅逐艦

一月末支援第14軍追擊日軍的美國驅逐艦

至此,日軍主力已經成功逃到了瓜島西部的埃斯佩蘭斯海角(Cape Esperance),只待海軍軍艦到來。不過哈爾西判斷日本海軍即將有「大動作」,於是在1月29日派出5支特混艦隊掃蕩瓜島各個方向的水域,其中一支是6艘巡洋艦、2艘護航航母、8艘驅逐艦組成的TF18,不過2艘護航航母和2艘驅逐艦因為航速問題提前脫離編隊。晚上19:19,日軍第705航空隊的16架一式陸攻突然對美軍艦隊展開了夜間魚雷進攻,沒能取得命中。然而,美軍並未採取反制措施,而是保持航向和速度。結果第701航空隊的15架九六路攻在19:38成功以兩枚魚雷擊傷芝加哥號重巡洋艦(USS Chicago),摧毀其動力系統。次日下午16:06,芝加哥號再遭751航空隊的一式陸攻空襲,最終被4枚魚雷擊沉。在這場被稱為倫內爾島海戰(Battle of Rennell Island)的戰鬥中美軍僅芝加哥號被擊沉、1艘驅逐艦被擊傷,損失不算太大,還擊落了12架日軍陸攻。但是被打怕了的美國海軍選擇撤出瓜島海域,給日本海軍的撤離行動打開了通道。

1月30日被擊沉之前的芝加哥號

1月30日被擊沉之前的芝加哥號

2月1日,克號行動正式開始:日軍在肖特蘭基地(Shortland)集結了21艘驅逐艦準備在橋本信太郎少將的指揮下駛向瓜島撤兵,航空兵更是拼盡全力保護艦隊,僅當天早晨就擊落了3架來襲的B-17轟炸機。下午,負責將第132團2營送到瓜島西部在日軍背後登陸的美軍小艦隊遭到13架九九艦爆和40架零戰攻擊,結果德黑文號驅逐艦(USS DeHaven)被擊沉、3架護航的F4F被擊落,日軍則損失了5架九九艦爆和3架零戰。

撤退行動中唯一沉沒的捲雲號驅逐艦

撤退行動中唯一沉沒的捲雲號驅逐艦

仙人掌航空隊下午先後派出的92架飛機僅僅擊傷了卷波號驅逐艦、自身損失4架飛機。文月號奉命將卷波號拖回肖特蘭基地,剩下的19艘驅逐艦則繼續向瓜島進發。從22:45開始,負責警戒任務的驅逐艦和水上飛機與美軍魚雷艇展開了長達三個小時的戰鬥,日軍捲雲號驅逐艦在躲避魚雷時觸雷沉沒,美軍也有3艘魚雷艇被擊沉。然而,運輸隊的驅逐艦成功靠岸,接走了第38師團的絕大部分生還者。次日早晨日軍艦隊再次擊退了仙人掌航空隊的空襲後成功將4,935名士兵撤回肖特蘭基地。第一次撤退行動大獲成功。

瓜島戰役最後階段的日軍撤退與美軍追擊

瓜島戰役最後階段的日軍撤退與美軍追擊

2月2日至4日,美軍第147、161團對日軍展開了緩慢的追擊。至3日早晨,日軍的後衛部隊只剩下矢野大隊的350人、第124聯隊的60名生還者和一木支隊的倖存者。儘管瓜島附近的美國海軍實力逐漸增強,橋本信太郎還是在山本五十六的命令下於2月4日集結了20艘驅逐艦執行第二波撤退行動。這次仙人掌航空隊74架飛機的空襲遭到了日軍強大戰鬥機護航隊的截擊,後者以1架零戰為代價擊落了11架美國飛機,驅逐艦隊僅有舞風號遭到重創、被長月號拖回肖特蘭。當晚美軍魚雷艇沒有出擊,因此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包括本間雅晴中將本人在內的第17軍司令部和第2師團殘部共3,921人成功登船,順利於2月5日中午12:50撤回肖特蘭。

日軍登船撤退的灘頭之一

日軍登船撤退的灘頭之一

此時留在瓜島的日軍有組織部隊只剩下大約2,000人,全部歸第28聯隊聯隊長松田教寬大佐指揮。此時的松田教寬極度悲觀,他尤其擔心登陸在他後方的美軍第132團2營,而且他也不相信海軍會派出更多寶貴的驅逐艦再次撤兵。不可思議的是美軍在2月5日還是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橋本信太郎卻在2月7日率領著18艘驅逐艦毅然前往瓜島。發動空襲的仙人掌航空隊36架飛機擊傷了磯風號,江風號將其拖回肖特蘭,雙方各損失一架飛機。松田教寬的士兵們幸運地找到了26艘小艇,然後用小艇將餘下的1,972人全部送上驅逐艦安全返航。

日軍丟在瓜島上的小艇

日軍丟在瓜島上的小艇

克號行動成功將10,652名日軍撤離瓜島,日本海軍付出的代價僅是1艘驅逐艦沉沒、3艘重創,遠好於預期。這樣的成功來自於日軍精妙的計劃和高超的水平、陸海軍的充分合作和陸軍後衛部隊的頑強阻擊,以及美軍對於日軍意圖的完全誤判。然而,成功的撤退行動並不能掩蓋日軍慘敗的事實:日軍撤退部隊丟在身後的是無數的武器裝備和被命令自殺的傷員,就連乘著驅逐艦撤離的士兵們大都身負傷病、消化系統因為飢餓幾乎失去功能。

美軍繳獲的88式75mm高射炮

美軍繳獲的88式75mm高射炮

日軍丟下的92式步兵炮

日軍丟下的92式步兵炮

隨著姍姍來遲的美軍部隊於2月9日抵達瓜島最西端,這場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陸海空拉鋸戰終於以美國人的決定性勝利告終。帕奇將軍激動地宣佈:「東京特快失去了瓜島這個終點站」。

在這場偉大的拉鋸戰中,盟軍共損失29艘軍艦、615架飛機、7,100人陣亡(其中1,769人死於陸戰、4,911人死於海戰、420人死於空戰);日軍共損失38艘軍艦、683架飛機、30,343人死亡(其中25,600死於瓜島陸戰和飢餓疾病、3,543人死於海戰、1,200人死於空戰)、1,000餘人被俘。美國補充損失的能力遠優於日軍,最說明問題的對比是僅瓜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就列裝了62艘驅逐艦,日本海軍僅僅列裝7艘。日本人永久喪失了大量不可替代的精銳機組、水兵、士兵和物資裝備,其中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損失尤其嚴重:日本海軍航空兵在戰爭開始時共有3,500名訓練精良的機組成員,結果在瓜島戰役中一下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美軍在瓜島苦戰中成功拿下了第一場反攻的決定性勝利,迫使日軍在整個太平洋上轉入守勢。因此,瓜島戰役是絕對的太平洋戰爭戰略轉折點。

➤ 後記:地獄中的轉折點

遊歷奧斯丁山戰場的我經過五個小時的跋涉終於走出河谷,回到起點。這段艱難的旅行讓我也親身體驗了老兵們在回憶錄中描述的感受。比如缺水讓明明十分飢餓的我對乾燥的能量餅乾毫無食慾。再比如太陽下汗透衣衫,可是進入密林之中衣服就緊貼皮膚,讓人十分難受。

但是無論如何,我的體驗跟當年在這裡作戰的美軍士兵相比都不值一提。畢竟,我們只看到了啞彈,不必在日軍炮擊時躲在散兵坑裡暗自祈禱。我們僅僅經歷了幾個小時的口乾舌燥,美軍士兵們則忍受了長達數日的斷水斷糧。我們揹著沉重的相機和揹包,美軍士兵卻揹著沉重數倍的步槍、子彈、給養、工兵鏟、刺刀等各種裝備,還頭頂著沉重的鋼盔。總之,這一切讓我對於在這裡作戰的士兵充滿了敬仰。

這一切讓我再一次反思「轉折點」這三個字是多麼的昂貴、艱苦、血腥。在長達六個月的戰鬥中,美國海軍陸戰隊、陸軍、海軍和航空兵生生地拼出來了一個轉折點,將精銳的日本部隊打得七零八落,從此一蹶不振。為此,美軍士兵們,尤其是戰死在異國他鄉的叢林裡、山丘上、河流中和碧海藍天之中的戰士們,值得我們最崇高的尊敬。

如果說美軍的條件相當艱苦,那麼日軍的經歷則堪比地獄:除了在戰場上處於絕對劣勢、在美軍陣地前的鐵絲網裡成批被炮彈炸得粉碎,甚至被火焰噴射器活活燒死。日軍士兵在戰場之外的遭遇更加可怕:幾乎全部感染瘧疾、動輒長達數星期的斷糧、無法保障的水源、在叢林裡孤立無援的行軍…….這一切都遠遠超過了常人想象的範圍。當我們回看歷史時總是會做出戰略、戰術方面的種種評價,但是真正參與過戰爭的老兵們在腦海深處銘記著戰爭的可怕。對於他們來講,瓜島是不是轉折點並不重要,而是名副其實的「飢餓之島」,一個永遠的噩夢。

奧斯丁山上的日本紀念碑

奧斯丁山上的日本紀念碑

➤ 相關推薦影視劇

推薦電影:《細細的紅線》

推薦理由: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正是第25師27團的一名士兵,其中主要戰鬥片段取材於第27團進攻奔馬嶺之戰。電影以一個非常深刻的視角審視了瓜島戰役和戰爭本身,對美軍士兵在戰鬥中的絕望和恐懼的刻畫極具寫實感和衝擊力。

注:歷史圖片、地圖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與公眾號聯繫。本文中非歷史圖片屬於個人,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本文為公眾號作者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繫。

歡迎各位讀者在朋友圈轉發並關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