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的飛行預科練習生制度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新人物往來社「航空隊戦史」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1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十五、六歲的「預科練」

昭和五年(1930)簽訂的倫敦裁軍條約規定,日本所擁有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總噸位不得超過英·美同類型軍艦總噸位的百分之七十。這樣一來,增強海軍實力自然而然地就只有增加飛機的數量這一條路可選。

雖然,在此之前舊日本海軍就已經逐步開始重視飛機在戰爭中的作用,但是航空兵和其他的兵種不一樣,飛機能發揮出多少性能主要取決於飛行員技術水平的高低。因此就需要擁有比以往更多的更有天賦的年輕人去學習飛行駕駛技術。於是,在同年六月,以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生的名義,招收了首批七十九名練習生。全部都是年僅十五、六歲的少年。

預科練入學(入伍)儀式 練習生著水手服

此後,他們便被授予了「預科練」這一簡短的愛稱。而他們也並非是就這樣直接去駕駛飛機,而是需要經過歷時三年的文化學習和身體鍛鍊之後,才能去學習飛機的駕駛技術。

預科練的培養在位於神奈川縣追浜的橫須賀海軍航空隊進行。追浜這個地方位於橫須賀軍港以北,現在原址已經成為了日產汽車的工廠。從此,便開啟了預科練長達十五年的歷史。

在結束了預科三年、本科一年的全部教學課程之後,便會被配屬到實戰部隊。不過,後來隨著戰局的推移,培養教育的期限也開始逐漸縮短。

在追浜時代,預科練的入學率大概為八十人中取一,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的。其文化課程的設置與如今的高中大體相當,其中數理科目的難度比現在還要稍高一些。當然,也有軍事學科—通訊、炮術、陸戰、機關、信號、信號、運用(包括纜繩的系法以及短艇操船術等)、水雷等等。

夏天早上五點、冬天早上六點起床,然後到了晚上九點才能就寢。整個上午都是文化理論學習,下午則是體育和軍事學課程的時間。據說當時有不少人由於日程安排過於嚴酷導致太過疲勞乃至於上著上著課就睡著了。在三年的預科課程結束以後是為期約兩個月的艦上生活。因為就算是飛行員,作為海軍的軍人,如果沒有上艦的經驗那終歸還是不行的。

昭和十八年(1943)六月,停泊在瀨戶內海柱島海域的「陸奧」號戰列艦因事故爆炸沉沒。當時,就有一百五十三名預科練正在艦上。其中,有一百三十九人不幸在這場事故中死去。

在艦上的實習結束以後,接下來便是期待已久的本科課程,練習生們被分成「操縱」和「偵察」兩個不同的術科專業開始投入訓練。

海軍甲種和乙種預科練制度的誕生

不論是誰,第一志願都是想到「操縱」專業去當飛行員。不過,也有不少人因為體檢的結果等原因,被分配到了「偵察」專業。雖然也會經歷一段短暫的低落期,但他們很快便會重新振作起來全力以赴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去。

偵查員的工作並不僅僅是從飛機上發現敵艦那麼簡單。在海軍,偵查員還要負責導航的工作。

由於在海上沒有目視參照物,需要偵查員參考風向變化進行計算,做出諸如「現已向西北偏北方向飛行多少多少海里,所以返回航母需要向東南方向飛行多少多少小時」之類的指示。而飛行員只需要遵照偵查員的指示,握住操縱桿專心駕駛飛機即可。因此,偵查員在爆擊機(轟炸機)、攻擊機、飛行艇(水上飛機)、運輸機等機種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崗位。

三菱G3M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三菱G3M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初期培養的預科練畢業生在昭和十二年(1937)爆發的日華事變(注:即七七事變)中,便早早地走上了戰場。或搭乘九六式陸地攻擊機從台灣起飛對中國的南部地區實施越洋轟炸,或駕駛雙翼的九六式艦上爆擊機對中國的機場實施攻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果。

愛知D1A 九六式艦上爆擊機

愛知D1A 九六式艦上爆擊機

從這個日華事變爆發的那一年開始,海軍為了進一步確保航空專業人才的儲備,開始招收文化水平更高一些的預科練習生。此前,預科練習生的招收標準是要求高小畢業(注:當時日本採用舊學制,小學畢業後可報考高等小學,學制通常為兩年。高小畢業生年齡相當於現在的初中二年級)。而新的練習生制度要求報考學生必須已修滿中學四年級(注:舊學制,相當於現在的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全部課程。也就是說,比之前招收的練習生從一開始就大了將近兩歲。

新的制度被稱作甲種預科練。而此前招收的年紀較小的那批練習生則被改稱為乙種預科練以示區別。在甲種預科練習生制度建立起來之後,乙種預科練習生制度並沒有被取消,於是預科練習生的培養就形成了甲·乙兩種制度並存的局面。與乙種預科練完成全部課程科目直至畢業需耗時兩年零六個月相比,甲種預科練的培養時間只有一年零六個月。從第十三期開始,還進一步放寬了甲種預科練的報考資格,只需修滿中學三年級的全部課程即可報名參加考試。

甲種飛行預科練習生(簡稱甲飛)第十四期生在進行體操訓練

入伍考試淘汰率最高的項目是視力檢查。左右兩眼的裸視力必須均達到一點零以上才行。不過,如果單眼只有零點八,兩隻眼睛的視力合在一起可以達到平均一點二的話,也可以過關。

甲種的預科練習生在入伍以後,每一百二十人編成為一個分隊,每十五人編成為一個班,一個分隊由八個班組成。分隊長一般由少佐、或者大尉銜的士官(注:士官相當於我國的軍官)擔任,各班班長均由下士官(注:下士官相當於我國的士官)擔任。

甲種預科練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分兩批入伍。由於比乙種預科練年長了近兩歲,因此晉升的速度也比較快。雖然和其他的志願兵在入伍的同時就會被授予與二等兵的軍銜一樣,入伍後就會被授予二等飛行兵的軍銜,但是在一個月之後就會晉升為一等飛行兵,三個月之後晉升為上等飛行兵,半年之後就會晉升為飛行兵長。而後在以飛行兵長的軍銜從預科練畢業,開始進入正式的本科操縱訓練時,晉升為二等飛行兵曹(相當於舊日本陸軍的伍長,約等於我國的陸軍下士)。

預科練畢業儀式

預科練畢業儀式

遷移至霞之浦

甲·乙兩種預科練的培養均在橫須賀海軍航空隊的飛行預科練習部進行。

練習部的房子就建在了航空廠的旁邊,房子的背後是運動場。場地內配有兵營、講堂、理髮室、澡堂等配套設施,岸邊有懸掛著短艇的吊艇鉤。所謂短艇是那種可以供十二人乘坐的大型划槳船。而吊艇鉤就是艦上用來吊放救生艇的那種大型機械起重裝置。

供訓練用的12人槳大型短艇

供訓練用的12人槳大型短艇

橫須賀航空隊作為試驗部隊,平時還肩負著新銳作戰飛機的試飛測試工作。在此基礎之上還要負責甲·乙兩種預科練的培訓,由於地方過於狹小施展不開,因此在昭和十四年(1939)甲·乙兩種預科練的培養工作均被遷移到了茨城縣的霞之浦。

霞之浦基地原本駐紮的是水上偵察機部隊,不過在大概三個月之前已經被遷移到了茨城縣的鹿島。培養預科練的新址就建立在該部隊的舊址之上。當時遷移至此的練習生,包含甲種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在內,合計約有一千三百名左右。乙種則是從第一期到第十期(昭和五年至昭和十二年間)全部都在橫須賀接受培訓教育。此後,這個霞之浦便逐漸成為了預科練的標籤。

青春熱血預科練、

七粒紐扣櫻與錨。

今日翱翔霞之浦、

殷切期望衝雲霄。

殷切期望衝雲霄

這首由 西條八十 作詞,谷關裕而 作曲的《若鷲之歌》便提到過霞之浦。七粒紐扣則是指在昭和十七年末採用的綴有七粒釦子的新式短制服,冬裝為藏藍色,夏裝為純白色。

預科練綴有7枚釦子的短款制服
預科練綴有7枚釦子的短款制服

預科練綴有7枚釦子的短款制服

預科練訓練場所的確切地址是在阿見町,現在原址已經成為了陸上自衛隊的武器學校。在常磐線土浦車站下車沿湖水步行四千米即可到達。在該校校園的一角築有一座紀念預科練的銅像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那麼,接下來言歸正傳,在遷移到霞之浦之後,一段時間內教練機的維護和保養都是由霞之浦航空隊下屬的飛行預科練習部負責。不過,到了昭和十五年的時候,預科練習部就從霞之浦航空隊獨立了出來,改稱為土浦航空隊了。然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飛行員人手開始出現不足,為了進一步縮短訓練生的培養週期,又於昭和十八年設立了新的練習生培養制度—從乙種甄選合格的練習生中挑選出十七週歲以上的,再施以六個月的短期培訓,也就所謂的特乙飛行預科練習生制度。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聽起來略顯陌生的名字,就是所謂的丙種預科練。這是一種專門面向普通的水兵、機關兵(注:輪機兵)、主計兵(注:後勤兵)、以及衛生兵之中有志於飛行的人開設的短期速成班。與特乙的培養方式比較相似。

雖然很多人對這種速成的培養方式,究竟是否能夠培養出合格的飛行員表示懷疑,但正如下表所列舉的那樣,丙種出身的人同樣也有很多進入了王牌飛行員的排行榜。至於擊落敵機的數量,則是陸軍少年飛行兵的兩倍以上。當然,陸軍的少年飛行兵培養制度要比海軍的預科練培養制度起步晚了整整四年,這一點也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

預科練出身的王牌飛行員排行榜

預科練出身的王牌飛行員排行榜

如上文所述,儘管都叫做預科練,實際上是有三種(如果加上丙種是四種)。歷年招收的練習生,如下表所示,累計超過十九萬名。

預科練的速成化

預科練的速成化

在太平洋戰爭的戰局開始逐漸朝著不利於日本的方向發展的昭和十八年(1943),預科練習生的培養也逐步轉變為以速成教育為主,為了儘早讓練習生們畢業,英語、漢文、歐洲地理等教學科目已經被盡數廢除。數學、物理、化學也只教授與飛行任務直接相關的內容。乙種飛行預科練習生的教育週期也從十六期開始進一步縮短,變成了兩年零兩個月。而到了末期的第二十期就只剩下一年零十一個月了。呈現出了非常明顯的速成傾向。

被預科練稱為「紅蜻蜓」的九三式中級教練機

乙種預科練的畢業生,在馬來亞海戰中擊沉英國戰列艦的陸攻上有,在印度洋擊沉英國航母競技神號的九九艦爆上也有,還有不少是在中途島海戰中失去了航母后落水被救回來的。那些在新不列顛島拉包爾駕駛零式戰鬥機,在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的大規模消耗戰中犧牲掉的飛行員中也有很多是預科練出身。在後來的台灣衝航空戰以及菲律賓防衛戰中也有大量預科練出身的飛行員戰死。

在戰爭末期開始出現的被稱為「神風 特攻」的自殺式攻擊中也充斥著大量預科練出身的飛行員,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乙種12期至18期、甲種9期至12期、以及特乙出身的速成練習生。

由於預科練出身的人很早就出現在了戰鬥的第一線,因此,雖然軍銜低但是駕駛飛機的技術水平卻比海軍兵學校畢業的指揮官們(主要是小隊長、中隊長)還要高。就更不要提昭和十九年以後,以「學徒出陣」的名義應徵入伍,僅僅因為有一紙大學畢業的證書就成為了上司的那些預備士官了。

預科練出身的人就在內心明知道這些上司靠不住的情況下,依然全力以赴地輔佐著上司,特別是在進行空戰的時候,保護了他們。

—全文完—

由於讀者互動功能已經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現故障,本號暫無法留言,如有建議可後臺私信本人

好訊息

由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讓歷史感同身受」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在喜馬拉雅APP-有聲集結號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請大家敬請收聽

相關文章

舊日本陸軍的少年飛行兵培養制度

舊日本陸軍的少年飛行兵培養制度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新人物往來社「航空隊戦史」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17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0月31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2月13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伊25轟炸美國本土親歷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潮書房光人社「伊號潛水艦」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30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中)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9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下士官·兵與特務士官(上)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3年1月2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載...

機動部隊的編制與由來

機動部隊的編制與由來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28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下)

江田島海軍兵學校(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2022年11月7日首次發表於「戰史編譯」公眾號,如需轉...

舊日本海軍士官的軍銜與晉升

舊日本海軍士官的軍銜與晉升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太平洋戰爭研究會「日本海軍がよくわかる事典」全文略有刪節。 海軍兵學校的學員畢業之後的身份是少尉候補生,然後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