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單兵裝備:日軍常用的輕、重機槍

二戰期間,在日本陸軍中,步兵被稱為「軍的主兵」,在戰場上承擔著最多的任務。裝備日本步兵的最為重要的輕武器是步槍、刺刀、輕機槍、榴彈發射器和手榴彈。在1930年,日本陸軍裝備還算較好,但到1943年,盟軍輕武器不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要遠遠超過日軍,此時雙方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本文將介紹幾款二戰時期日軍常用的輕、重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

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軍採用的第一種制式輕機槍,因其槍托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被設計成向右彎曲的式樣,在中國被俗稱「歪把子機槍」,這就是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是日軍侵略中國時日軍步兵班主要的輕機槍之一。

十一年式輕機槍自動方式為導氣式,冷卻方式為氣冷式,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發射三八式步槍用的6.5×58毫米步槍彈,射程較遠,精度較高,但槍彈威力不大。這種機槍最為獨特的是彈鬥供彈原理,開放的供彈彈鬥容量為30發,彈鬥位於機槍槍身左側,可以容納6個水平放置的5發裝彈夾。彈鬥上方的壓彈蓋板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的空彈夾打完後從彈鬥底部開口漏出,上面的彈夾在自身重量和壓彈蓋板的壓迫下進入進彈位置。彈鬥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彈口,然後推彈入膛,依次反覆。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造成退殼不暢。理論上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藥裝填煩瑣,實際射速很難達到理論射速500發/分。

在實戰中亦存在槍管過熱(槍管固定,不能更換)、結構複雜易出故障、槍托歪使得射擊出現偏向等問題。十一年式輕機槍從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開始裝備部隊,當時日本各地所有部隊都以1挺/大隊的比例裝備十一年式輕機槍,到第二年,每個中隊都裝備了1挺。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共生產和裝備了5000挺十一年式輕機槍。但在實戰中,這種機槍暴露出各種缺點,由於彈鬥完全暴露在外,沙塵落在彈殼上,機槍很容易出現故障,後來被九六式輕機槍所取代,但該機槍仍在繼續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從1923年到1941年連續生產了18年,共生產了29000挺。

【九六式輕機槍】

1936年,日軍針對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綜合了十一年式及捷克ZB26輕機槍的特點,由南部麒次郎創立的中央工業會社設計了九六式6.5毫米輕機槍。

九六式輕機槍採用30發彈匣供彈,彈匣裝在機匣上方,由於其提把、小握把與槍托造型顯得格外彆扭,為與「歪把子」相區別,該槍在我國抗日戰場上被稱為「拐把子」輕機槍。九六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可簡單更換槍管,是日本機槍中第一種可快速更換槍管的機槍,延長了持續射擊的時間。相比十一年式輕機槍,九六式輕機槍採用彈匣供彈,在拋殼窗上設置了防塵蓋,並取消了塗油裝置,防塵性能更好,受到了部隊的好評。日本侵華戰爭白熱化後,日本陸軍決定將機槍口徑改為威力更大的7.7毫米步槍彈口徑,因而九六式輕機槍很快被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輕機槍所取代。但日軍並未完全實現向7.7毫米口徑輕機槍的轉換,而是混合使用這兩種口徑的武器。九六式輕機槍在整個二戰期間都進行了生產,由小倉、名古屋、南部和奉天工廠生產,總共生產了約41000挺。

九六式輕機槍被廣泛用於侵華戰爭,當時日本陸軍步兵部隊每個分隊裝備1挺輕機槍,1個小隊由4個分隊組成,按當時編制,其中3個分隊各裝備1挺輕機槍,1個分隊裝備2~3個榴彈發射器,因此1個小隊實際裝備輕機槍數量是3挺,1個聯隊就需要81挺。然而由於九六式輕機槍生產數量無法滿足需要,不足部分就用十一年式輕機槍補充。即使這樣,仍不能滿足需要,於是不得不增加武器造價只有輕機槍三分之一的迫擊炮分隊,由2個輕機槍分隊和2個迫擊炮分隊組成1個小隊。在諾門坎事件前後的編制中,由2個輕機槍分隊、1個榴彈發射器分隊、1個混裝輕機槍和榴彈發射器的步槍分隊組成1個小隊。

【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輕機槍可以說是九六式輕機槍的放大加強版,是以九六式輕機槍為基礎開發的產品,外觀非常接近九六式。由於使用威力更大的7.7毫米槍彈,因此九九式輕機槍增加了各部位的強度,在槍口部位增加了喇叭形消焰器。槍口消焰器的有無是九六與九九式輕機槍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九九式輕機槍上加工有刺刀座,可以安裝三十年式刺刀,機槍安裝刺刀怕也是日本獨家的吧。九六式與九九式輕機槍都可以配裝刺刀和瞄準鏡,但實用價值得懷疑。九九式輕機槍由小倉、名古屋、日立和奉天的工廠生產,共生產了約53000挺。

【三年式重機槍】

三年式重機槍是日本以法國哈其開斯M1914重機槍為原型研發的氣冷式重機槍,設計師是南部麒次郎,大正三年(1914 年)定型。三年式重機槍實際上是過時的武器,不僅在於其使用的彈藥,同時還因為它採用了6.5毫米30發彈板供彈的複雜方式,而且還要用油壺給子彈上油潤滑防止故障,機槍全重25.6 公斤也顯得過於笨重。三年式曾是日軍侵華初期的主力重機槍, 在當時日軍還算感到滿意。但這種武器往往容易過熱,於是又採取了增加散熱片的方式加強散熱。中國東北三省的兵工廠也曾對三年式重機槍進行仿製,改為7.92×57毫米口徑,稱為「十三年式重機槍」。由於6.5毫米子彈威力不足,1932年後該機槍逐步被九二式重機槍取代。

【九二式重機槍】

在中國東北,日軍痛感三年式重機槍火力不足,於是提出研製更具威力的重機槍。1932年(皇紀2592年),九二式重機槍定型,進入日軍服役,成為二戰時期日軍的標準重機槍,由日本陸軍和偽軍使用。

九二式重機槍本質上屬於三年式重機槍的升級版,是在三年式重機槍的基礎上,將口徑從6.5 毫米改為7.7毫米,槍口加了可以取下的防火帽等,將握把從框式改為摺疊式,呈八字形,將扳機從扣動式改為對推的壓鐵式,這樣做是為了在寒冷天氣中戴上手套後便於操作。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起落式閉鎖結構,利用空氣冷卻槍管,採用剛性金屬彈板供彈,可以用機械瞄具或光學瞄具瞄準射擊,槍架兼有平射和高射兩種方式。由於增大了口徑,包括槍口動能和槍口焰等也相應增加,出於對瞄準與射擊的考慮,設計時在槍口前方增加了一個防火帽,這個防火帽卸下後,該機槍與三式重機槍槍口並無不同。由於裝上防火帽後,與槍身上的散熱片以及全槍整體外觀構成一隻「鬥雞」模樣,加上其射擊時頻率不高,槍聲聽起來又「咯咯咯」的,所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形象地將其戲稱為「雞脖子」。因其特有的發射聲音, 盟國的士兵們則稱之為「啄木鳥」。

九二式重機槍總產量為45000挺,由日立、東京重機工業生產,1940年造價為2175 日元/挺。1挺九二式重機槍組成1個機槍分隊(1名士官、10名士兵、2匹馬),4個機槍分隊和1個彈藥分隊(1名士官、10名士兵、8匹馬)組成1個機槍小隊,3個機槍小隊組成1個機槍中隊,1個步兵大隊配屬1個機槍中隊,每個步兵小隊配備九二式重機槍1挺。

不論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還是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隊都繳獲和接收了不少九二式重機槍。為適應當時國民黨軍隊通用的7.92毫米口徑的毛瑟98式槍彈,減少後勤保障的麻煩,曾把7.7毫米改成7.92毫米,並在槍管口部刻上「改七九」字樣,以便於識別,防止用錯槍彈。在解放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以7.92毫米槍彈為主的作戰部隊大多數使用的是繳獲的「改七九」槍彈,同時也使用了繳獲的九二式重機槍。直到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主力部隊仍裝備著九二式重機槍。

本文摘自《二戰陸軍單兵裝備:日本》

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現了日本陸軍的裝備和軍需物品,包括日軍士兵身穿的制服、披掛的裝備、常用的武器、有趣的飲食、特殊的文化和深具東方特色的信物等。這之中,尤其對日本陸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武器型號和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介紹,是一本有關二戰日本陸軍單兵裝備的百科式全書。

相關文章

二戰德軍步兵班編制和班組戰鬥隊形

二戰德軍步兵班編制和班組戰鬥隊形

步兵有「戰場皇后」之稱,是地面戰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誠然,隨著各國軍隊在20世紀上半葉邁向機械化戰爭時代,步兵的地位已經大大降低,在軍種中,...

二戰德軍作戰指:戰場偵察的實施

二戰德軍作戰指:戰場偵察的實施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 譯:小小冰人 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國、挪威、低地國家、巴爾幹、北非,並以一連串前所未有的戰役勝利...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重裝上陣:蘇俄現代裝甲列車

本文摘自[法]保羅·馬爾馬薩里著,姚軍譯《世界裝甲列車圖解百科:1825—1910》 哈爾科夫工廠的第65 機車設計局負責設計工作,該局從開...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二戰德軍作戰指揮:如何在樹林中戰鬥

文:德國國防部部隊局,譯:小小冰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關於戰爭中戰役和戰術學說重要性引人矚目的證據。二戰前半期,德國軍隊橫掃歐洲,穿過波蘭、法...